文/祿永峰
據4月13日《經濟日報》報道,為解決扶貧資金分配“碎片化”等問題,甘肅省今年將整合農牧、交通等15個部門管理的相關資金近389億元,盯緊制約貧困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huán)節(jié),集中用于58個貧困片區(qū)縣精準扶貧。
以往的基層扶貧,常常以兩種方式體現:一種是輸血式扶貧,一種是造血式扶貧。相比較而言,造血式扶貧,就是通過社會各界的積極扶持,讓貧困群眾掌握更多的致富本領,最終經過自身努力從根本上脫貧致富;而送錢送物的輸血式扶貧,如同雪中送炭,只能緩解一時之急。
不論輸血式還是造血式扶貧,之所以效果不明顯,除了扶貧資金分配“碎片化”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扶貧風險可控機制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造成扶好扶壞一個樣,扶多扶少一個樣,因此,出現年年扶、年年不見富的境況。扶貧縮水,由此可見一斑。
關于扶貧項目縮水問題,往往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緣于各級政府或者幫扶部門“雁過拔毛”,造成扶貧資金被克扣占用;另一方面,如果群眾將扶貧當成一種政策施舍,就會簡單地將扶貧等同于“白送”,實質上,這也是造成扶貧項目縮水的一個潛在因素。
可見,推廣“精準扶貧”,對于消除貧困,可謂意義重大,但也需要各部門講求方式方法,多做些扶貧功課,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多想想當地適合種什么、養(yǎng)什么、有什么獨特的增收辦法,注重提高發(fā)展質量和效益。一個貧困村的發(fā)展,只有找準了路子,突出了特色,扶貧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一條扶貧產業(yè)鏈上,只有彌補了諸多短板,最終效益才能可期。這么做,就是找準“窮根”,真扶貧,扶真貧,讓扶貧投資零風險。
說到底,扶貧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政府投資。投資就得講求效益,講求科學,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盲目跟風。同時還應該對扶貧部門引進問責機制,從根本上避免扶貧產業(yè)見頭不見尾、扶好扶壞一個樣。不但要扶一程,還得見效益。對幫扶對象進行獎懲,用足用活“雞生蛋,蛋生雞”的民間財富原理,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實現扶貧效果最大化。否則,扶貧款花了,卻落得雞飛蛋打一場空,尷尬的并不只是貧困群眾,還有扶貧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