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寶寧 吳 碩
(1.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陜西 延安 716000;2.陜西科技大學圖書館,陜西 西安 710021)
究淺析張載整治北宋社會的思想特點
武寶寧1吳 碩2
(1.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陜西 延安 716000;2.陜西科技大學圖書館,陜西 西安 710021)
張載作為關學的代表人物,其思想體大精深,不僅在理學中獨具特色,還具有極強的實學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北宋社會的整治上,表現(xiàn)出尊儒崇禮、務實重履、求新創(chuàng)新的思想特點。
張載;北宋社會;思想
張載是中國思想史上一位特點突出的思想家和實踐家。言其特點突出在于其思想獲得的對象、支撐其思想的材料雖與同時代的思想家大體類似,但因張載個人的際會、氣象和觀察社會的視角、整治社會手段的不同,使他能夠不囿于成說,積極創(chuàng)新,成為一個戛戛“造道”的淳儒;言其為實踐家,在于張載不但勇于“造道”,而且能以身為范,積極將其理論和理想付諸實踐,且其思想關懷多能切中時弊,利民富國,而非故弄玄虛、脫離現(xiàn)實。下面,筆者就將張載整治北宋社會的思想之特點作一陳述。
張載以正統(tǒng)的儒學家自詡,其儒家氣息在北宋諸子中最為鮮明。張載在待人接物、行世處事上都顯現(xiàn)出淳儒的氣度。呂大臨說他“氣質(zhì)剛毅,德盛貌嚴”,在生活上只求宿“土床”、飲“泉乾”、食“豆粥”,亦能得“顏子之樂”。其入仕為官,非求功名利祿以顯達,意在推行其思想和主張,一朝不能遂行儒濟世之愿,便毅然退隱不仕,所謂“意趣少參差,萬金莫留連”。他曾教導弟子曰:“孰能少置意科舉,相從于堯、舜之域否?”這些都表現(xiàn)出孔、顏、思、孟的遺風。王夫之指出:“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圣人復起,未有能易焉者也?!睆堓d在評判學派是非時,也以儒家原典作為標準。故二程言其學而無雜,“世之信道篤而不惑異端者,洛之堯夫、秦之子厚而已”,“橫渠道盡高,言盡醇。自孟子后,儒者都無他見識?!?/p>
張載以“躬行禮教”作為其行事處世的原則,希望通過在日常生活中恢復傳統(tǒng)的禮儀制度來改變當時社會輕禮薄儀的習俗。他以身作則,“其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語人,雖有未喻,安行而無悔,故識與不識,聞風而畏,非其義也,不敢以一毫及之。其家童子,必使灑掃應對,給侍長者;女子之未嫁者,必使親祭祀,納酒漿,皆所以養(yǎng)孫弟,就成德?!彼凇督?jīng)學理窟》的《禮樂》《祭禮》《喪祭》等篇,《正蒙》的《三十》《樂器》《王禘》等篇對許多儀禮作了闡釋和規(guī)定。呂大臨說他按“期功之喪,始治喪服,輕重如禮;家祭始行四時之薦,曲盡誠潔。”為官云巖令時,常常“以月吉具酒食,召鄉(xiāng)人高年會于縣庭,親為勸酬,使人知養(yǎng)老事長之義,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戒子弟之意?!逼渲囟Y行禮至于“聞人之善,喜見顏色?!蔽鯇幨辏?077年),張載任職太常禮院,致力于恢復古禮,希望糾正當時禮儀的疏漏和不當,然附和者極少,為此他又決然辭官,希望回到關中“于門人成其初志”。在他的影響和感召下,其弟子也多能奉行之。如關中“藍田四呂”都是禮教的積極鼓吹者,特別是呂大鈞制定了《鄉(xiāng)約》、《鄉(xiāng)儀》,使關學的禮教思想更加具體化和系統(tǒng)化。
經(jīng)世致用是傳統(tǒng)儒學“外王”的重要精神和追求,但能真正將其作為思想追求和行為實踐者卻寥寥。大體來說,在理學系統(tǒng)中,程朱陸王屬于玄虛一派,張載則傾向于崇實。其崇實思想主要指其務實重履的價值取向和追求,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恢復儒學“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
張載以“為去圣繼絕學”作為恢復和振興儒學道統(tǒng)的理想與目標。面對魏晉以來佛道的挑戰(zhàn),張載積極主張恢復儒學的“經(jīng)世致用”。他認為“道要平曠中求甚是,虛中求出實,而又博之以義,則彌堅轉(zhuǎn)誠。……夫思慮不違是心而已,‘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交相養(yǎng)之道?!笨梢钥闯觯瑥堓d以“致用”為念,力在恢復儒學“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正蒙》《易說》《經(jīng)學理窟》的很多內(nèi)容充分反映了張載這一理念。為使其理念深入人心,他反復強調(diào)“精義入神須從此去,豫則事無不備,備則用利,用利則身安。凡人應物無節(jié),則往往自失,故要在利用安身,蓋以養(yǎng)德也。若夫窮神知化則是德之盛,故云‘未之或知’。蓋大則猶可勉而至,大而化則必在熟,化即達也?!x入神以致用’謂貫穿天下義理,有以待之,故可致用。窮神是窮盡其神也,入神是僅能入于神也,言入如自外而入,義固有淺深?!闭J為“精義”的最終目的在于“致用”。
(二)“學貴于有用”的務實精神
張載的“學貴于有用”,主要表現(xiàn)在熱心于認識和解決當時一些突出的社會問題,提出了許多建議和主張。張載潛心研究《周禮》就是為了論證三代之治在宋代社會的可行性,以便通過推行“井田”和“封建”來調(diào)整社會階層的利害沖突。因關中與西夏邊界相接且多有戰(zhàn)事,故張載從小就“喜談兵”,曾從焦寅習兵法,曾游陜北邊地,給范仲淹獻策,甚至“欲結(jié)客取洮西之地”。入仕后,十分關注和重視邊事,《文集佚存》中收錄的《與蔡帥邊事畫一》、《涇原路經(jīng)略司論邊事狀》《經(jīng)略司畫一》等都是其論戰(zhàn)御敵保疆的專論。張載在營建其哲學體系時,主動吸收當時的自然科學知識,使其理論建設有理有據(jù)。如《正蒙·參兩篇》提出地球、五星繞日旋轉(zhuǎn),月繞地球運行的宇宙結(jié)構(gòu)假說,就源于其對北宋學界及前人成果的吸取和總結(jié)。也正是基于這一假說,他提出“動非自外”,即物質(zhì)是自己運動的哲學結(jié)論。總之,張載本著務實的精神,以“致用”為目的來實踐自己的理想。
(三)堅持利民,關注現(xiàn)實的學風
張載不是死讀書的呆子和“蛀蟲”。據(jù)《宋史·張載傳》記載,他“舉進士,為祁州司法參軍,云巖令。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鄉(xiāng)人高年會縣庭,親為勸酬,使人知養(yǎng)老事長之義,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戒子弟之意?!忠率呤常c諸生講學,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zhì)之道,學必如圣人而后已?!浼一鑶试峒溃视孟韧踔舛鴤饕越穸Y。又論定井田、宅里、發(fā)斂、學校之法,皆欲條理成書,使可舉而措諸事業(yè)?!睆堓d無論是治學還是為政,都慨然以崇實、致用為目的。在對待改革的態(tài)度上,他贊成進行改革,但主張應在“利民”的前提下進行“頓革”,而非王安石那樣不顧現(xiàn)實急進式、大刀闊斧般改革。他說:“利,利于民則可謂利,利于身利于國皆非利也。”其年輕時熱中邊事,用力實事自不待言,而他在范仲淹規(guī)勸下,歸心事儒以繼道統(tǒng),更是崇實為實的最大體現(xiàn)。他為何反復提倡《周禮》?他告誡弟子說:“學得周禮,他日有為卻做得些實事?!睆堓d在反復論“實”的過程中,已經(jīng)給“實”以特殊的意旨,“實”即涵括“致用”。他在《文集佚存·邊議》中對于邊事都做了達“實”的規(guī)定,“城池之實,欲其牢不可破;甲盾之實,欲其堅不可攻……今眾物備具而事不可期,蓋實未始講而講不致實?!边@里,張載不但對“實”的內(nèi)容作了規(guī)定,并且將其概念化、邏輯化,進而提升至“講實之說”的高度,這就為明清實學思潮構(gòu)建了基本的思維模式,重建了“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學風。
(四)重視實踐的價值追求
馬克思曾說從來的哲學都是要解釋世界,而哲學的真正任務是要改造世界。中國哲學,“從它那個通孔所發(fā)展出來的主要課題是生命,就是我們所說的生命的學問。它是以生命為它的對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調(diào)節(jié)我們的生命,來運轉(zhuǎn)我們的生命、安頓我們的生命。”張載基于對儒學的鐘愛,在生活、思考和為官的過程中重視實踐,以實現(xiàn)自己“繼絕學”的理想。為了推行其“行三代之治”的宏愿,他認為“井田”、“封建”和“肉刑”三者都不可少。為了推行“井田”和擴大其影響,他曾和弟子買地一處,擬按照《周禮》的模式,劃為公、私田數(shù)井,分給無地少地的農(nóng)民,欲“驗之一鄉(xiāng)”以證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然后推廣。但未及試行,他便撒手人寰。為了改變世人輕禮薄儀的態(tài)度,他首先從身邊做起,以禮灑掃應對,一派淳儒氣象。因其行美志高,未及第時,就被文潞公“聘以束帛,延其學宮”;因其行禮重履,故多次被舉薦。對于“?近世喪祭無法,喪惟致隆三年,自期以下,未始有衰麻之變;祭先之禮,一用流俗節(jié)序,燕褻不嚴”的現(xiàn)象,他“繼遭期功之喪,始治喪服,輕重如禮;家祭始行四時之薦,曲盡誠潔”,并親身躬行,希望能感召鄉(xiāng)里,以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雖然“聞者始或疑笑”,但“終乃信而從之,一變從古者甚眾,皆生先倡之?!币舱菑堓d“學古力行,為關中士人宗師,世稱為橫渠先生?!焙蠼?jīng)他的門人和追隨者的努力,在關中形成了重儒崇禮的社會風氣,這與張載的積極倡導和躬行實踐的巨大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張岱年先生說,張載學風有兩個最值得注意的顯著特點:“第一,他比較重視實際問題,重視自然科學的探討;第二,他比較重視創(chuàng)立新說。”
張載的求新創(chuàng)新精神,首先表現(xiàn)于他不拘泥于前人的思想,獨立思考,銳意創(chuàng)新。他說:“義理有礙,則濯去舊見,以來新意。……求新意以開昏蒙”。為了說明充分,他又說:“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zhì),不爾皆為人之弊,卒無所發(fā)明,不得見圣人之奧?!睆姆疵嬲f明世儒無所發(fā)明創(chuàng)新,就在于未能求新而“變化氣質(zhì)”,因此“當自立說以說性,不可以遺言附會解之。”他還說:“學貴心悟,守舊無功”。他曾作《芭蕉》詩,以抒發(fā)自己求新,著力創(chuàng)新的意向。張載還強調(diào)創(chuàng)立新說、追求真理的勇氣,他說:“人又要得剛,太柔則入于不立?!瓌倓t守得定,不回,進道勇敢。載則比他人自是勇處多?!?/p>
張載的求新創(chuàng)新的精神與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遠大理想抱負和“學必如圣人”的追求密不可分。在他看來,圣人是可學而至的,治學就要立志成圣。他批評漢儒“學不為圣”,強調(diào)“學必如圣人而后已”。他說:“圣人設教,便是人人可以至此?!私钥梢詾閳蛩础羰茄郧乙O教,在人有所不可到,則圣人之語虛設耳?!彼肿允銎浔ж摰溃骸盀樘斓亓⒅荆瑸樯窳⒌?,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闭蛴羞@一遠大理想抱負,才使張載俯讀仰思,精思力踐,濯去舊見,創(chuàng)立新學,在學術(shù)上作出了杰出貢獻。
張載創(chuàng)立關學,在宋明理學中獨樹一幟。他的本體論與宇宙論并建的“虛氣相即”的超越的宇宙本體論的提出,既是對他以前儒家本體論建設的總結(jié),又是對佛老理論挑戰(zhàn)的有力回擊和超越。同時,又為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作更高概括,從而為發(fā)展、完善氣論奠定了基礎。而正是張載通過理論的創(chuàng)新,重新闡釋佛老的“空”、“無”,又反求六經(jīng),與儒家原典相互發(fā)明,提出“太虛即氣”的命題,繼而以此完成其體大精深、豐富多彩的思想體系。
總之,張載整治北宋社會的思想既有形而上所具有的體大精深的特點,又有尊儒崇禮、務實重履、求新創(chuàng)新等實然方面的實學思想的特點。這些既是其思想的顯著特點,又是其精華所在。
[1]張載《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版。
[2]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3]龔杰《張載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4]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魯子平《重理性融外學求創(chuàng)新——略談張載實學思想的基本特征》,《理論導刊》,2000年第 3期。
武寶寧(1973年—),男,陜西眉縣人,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