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百松
(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把科舉學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不過百年,這期間關于科舉制度改革學術界研究頗多。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哈佛大學出版的《中國科舉制度改廢考》,首次將科舉改廢做為專題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作者運用清人筆記小說,文集等文獻較為全面地論述了清代科舉的發(fā)展變化。2005年科舉百年祭活動的開展以來國內科舉學宏論迭出。
解讀《朱峙三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從微觀層面來展現(xiàn)一個時代的人物命運及生存狀態(tài)。限于資料的完整性和典型性本文著重討論以朱峙三為代表的信息比較通達的南方鄉(xiāng)村青年士子的反響、態(tài)度與境遇。朱峙三,湖北人,清末秀才,其日記至今留存比較完整。對于鄉(xiāng)村青年士子中“鄉(xiāng)村”的概念這里有必要重申一下,清代行政區(qū)的劃分是沒有城鄉(xiāng)之別的,因此大部分士子都屬于鄉(xiāng)村士子的范疇。在近代科舉學的研究中對于科舉廢止對士人影響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科舉制的廢止導致了士農(nóng)工商的傳統(tǒng)四民社會的解體,士人被邊緣化。一種是科舉廢止,紳權上升社會更加平等化。本篇論文僅就一人研究部分群體以及某些業(yè)已存在的影響和事實。
科舉制的廢除要從其變革說起,1841年廣州總督祁貢上書開啟了倡導科舉變革之風,經(jīng)歷了道咸同光四朝,到1896年才正式開始了科舉變革之路。1905年,科舉驟停,最直接的受害人是廣大“習舉業(yè)”的士子,其中自然不乏劉大鵬式的有的舊式士子,對他們而言科舉制的廢除無異于晴天霹靂。為此,劉大鵬在日記中寫道:“世變至此,殊可畏懼”,“甫曉起來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屬空虛,無一可以垂之永久……”(1)。劉大鵬式的抗拒不是個例,對于偏僻地區(qū)和以此為生的中老年士子而言有關個人利益的牽扯和個人生計的無著讓他們苦不堪言。然而對于更廣大的青年士子而言,雖有怨艾,但是他們早已看清停廢科舉已是大勢所趨,他們沒有選擇坐以待斃而是及早的做出反應與調適。這一過程是怎樣的,他們又做出了怎樣的調適呢?
研究1901年到1905年的《朱峙三日記》能給我們一個相對完整的答案。從1901年8月清廷下詔停八股起士子們就緊跟時勢,講求時務之學,開始關心時局。因“師喜看新書,講求時務之學”,“借閱報刊尤注意宮門抄及變法新聞”(2)。1902年3月,朱峙三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八股已廢止,老儒多有慨嘆者,謂朝廷不應廢制藝改策云云。老儒蓋中八股之毒者”(3)??梢娭熘湃园寻斯梢暈槎竞θ诵闹疚?,作為清末秀才的朱峙三口出此言讓人有些驚愕。對于??婆e一事清政府猶豫不決,士子們的態(tài)度也搖擺不定,這時大多數(shù)士子的態(tài)度就是既不拒絕跟隨科舉改革做新的嘗試,也不放棄科考機會,“迭次提倡學堂,廢科舉,現(xiàn)在仍然并重”。1903年7月,當他看到報刊登出《奏定學堂章程》時,他就意識到:“觀其似欲廢科舉,辦學堂”,之后不久,他便開始托人聯(lián)系,準備投考省里的新式學堂。一年以后,朱峙三在日記中這樣記載:“各學堂學生,如五路小學,農(nóng)務,方言等學堂學生……文普通及省、道、府三師范簡易科,則盡秀才也”可見當時青年士子們已經(jīng)努力適應調整并逐漸走進學堂融入新學之中了。1905年9月2日清廷下令正式廢除科舉,朱峙三在9月18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今日科舉已成為歷史上的陳跡矣。許多醉心科舉之人,有痛哭者矣”,平靜的好像在說一件與自身全無關系的事。何懷宏在其研究報告中這樣形容社會和士子們對廢科舉的反應:“當時社會上總的反應卻大致接近于無聲無息,革命派的報刊幾乎不注意此事,改良派、保守派的反應也不熱烈,既乏激憤者,也少歡呼者,這似乎并不是一個延續(xù)了千年以上,且一直為士子身家性命所系的制度的滅亡”?;蛟S置身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才能更好的理解社會和士子們如此冷靜的反應,每種社會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都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相當長的一短歷史時期內,科舉為鄉(xiāng)村士子提供了一條相對公平的取士之路,但科舉的獨木橋畢竟狹窄難行。晚清以后,吏治腐敗讓本就艱難的科考難上加難,捐納,保舉冗爛,使得正途入仕的比率明顯減少。張仲禮通過對5473個案例進行研究觀察后得出:“十九世紀中葉以后各省獲得紳士身份的新進者比例高達40%到56%,他們大多數(shù)是通過捐納進入紳士行列的”,“由于捐納制度中涌出的官吏人數(shù)日增,傳統(tǒng)的由考試競爭的機會均等原則更不復存在”。這種異途沖擊必然會導致廣大士子的極端失望,進而導致科舉制的向心力下降,科舉的魅力和吸引力大大減弱。
封建社會的舊中國,社會的變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導向,晚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危機情勢下急需各方面人才,科舉制選拔的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從1896年到1905年,科舉改革已經(jīng)喧鬧了多年,十幾年搖擺不定,對此士子們對科舉制的廢除早已有了相當長時間的心理準備。加之各種新式學堂的與日俱增,新式學堂通過各種形式的獎勵章程以逐漸成為清廷取士的正式來源。1904年頒行的癸卯學制,通過《奏定學堂獎勵章程》實際上學堂繼承了科舉以考試入仕進階的傳統(tǒng),除此之外晚清政府還鼓勵留學。早在科舉廢止之前,清政府內部就開始了商議科舉廢止后的善后章程,事實也是如此,幾乎與科舉制廢除同步,政府就為廣大的士子提供了多于以往的種種優(yōu)待。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始,中國社會就逐漸開始成為一個大熔爐,新學和舊學,中學和西學不斷交織碰撞,社會和人的思想的各個方面都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從拒絕到接受從量變到質變。作為知識分子的士子階層必定受到新思想的洗禮。早在1903年在接觸到新學后朱峙三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本朝現(xiàn)代雖有恩與百姓,然知識高尚,值此學術昌明之世,滿漢之界猶嚴……吾邑舊學先輩未見此書,總曰本朝深澤仁厚,奈何!奈何!”作為知識分子在目睹國家內憂外患之時,一方面,排滿情緒四起。另一反面,家國意識、民族意識逐漸強化,青年士子的視線已從個人的達官顯貴逐漸轉移到強國御辱的革命之中了。除此之外職業(yè)傾向的轉變,西方思想東漸,留學教育對等等也使他們不再視科舉為唯一。
王學典先生曾在《史學引論》一書中指出史學家的責任在于還原歷史,還原歷史歸根結底還是探求現(xiàn)世的價值為現(xiàn)代人所用。本篇文章旨于通過《朱峙三日記》還原社會變革時年輕讀書人的心態(tài)及對自身的調整,給我們現(xiàn)代年輕人提供一些指導和借鑒。歷史不只是歷史本身,歷史應該帶著現(xiàn)實的存在感,裹挾著現(xiàn)代人不斷前行。
朱峙三等南方鄉(xiāng)村青年士子對社會變革的冷靜基于在變革前對社會大趨勢有清晰和正確的預見,并能避虛就實的找到解決辦法?,F(xiàn)如今的世界也處在飛速發(fā)展之中,年輕的讀書人往往在走出校園后茫然無措,我們要做的并是被動的等待時代的拯救,而是要在認清現(xiàn)實的基礎上順應時勢。在科舉變革之中,青年士子所表現(xiàn)出的積極調適、時俱進精神和革命精神也是值得我們思考,學習和借鑒的,我們似乎忽略了我們時??谡D筆伐的舊社會的酸腐文人在一百年前面對社會變革所展現(xiàn)出的勇氣,魄力和膽量。這只是我對這事件的表象的粗陋理解,歷史往往比他表現(xiàn)出來的更加深刻,這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剖析。正如1906年1月科舉制廢除六個月后嚴復在《論教育與國家之關系》的演說中所說:“不佞嘗謂此事乃吾國數(shù)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者之廢封建,開阡陌。造因如此,結果如何,非吾輩淺學微識者所敢妄道”。
[1]朱峙三,《朱峙三日記》,中南地區(qū)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編,第10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朱峙三,《朱峙三日記》,中南地區(qū)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編,第11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注釋:
(1)《退想齋日記》,1905年10月15日、17日,第146頁。
(2)《朱峙三日記》1901年9月11日,《辛亥革命叢刊》,第10輯,第326頁。
(3)《朱峙三日記》1902年3月,《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0輯,第3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