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義明 蘇本利 焦凱 樸蓮善 李青菊
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高患病率,給居民造成嚴重的家庭和社會負擔,已經(jīng)成為嚴重威脅公共衛(wèi)生健康的社會問題。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組織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測定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xiàn)PG)和餐后2h血糖(2-hours postprandial glucose,2hPG)值為診斷標準,推測我國2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約為9.7%[1]。2013年發(fā)表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以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7.0%為血糖控制標準,估測我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總體患病率約11.6%、患病人數(shù)約1.139億人[2]。
較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程度,我國T2DM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更顯著,致使胰島素(尤其是早時相)分泌受損,因此更易出現(xiàn)餐后高血糖。流行病學調(diào)查[1]也顯示,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PPG)升高是我國T2DM患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對于我國T2DM患者,應(yīng)盡早糾正高血糖狀態(tài)、保護β細胞功能。在起始胰島素治療時,應(yīng)兼顧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同時應(yīng)盡可能減少低血糖、體重增加等風險。與FPG相比,PPG水平與心血管(cardiovascular,CV)事件風險和長期預(yù)后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也更易被忽視[3]。我國T2DM患者血糖達標率低,PPG控制情況也并不樂觀。
胰島素自1921年被發(fā)現(xiàn)以來,應(yīng)用于臨床已近百年,一直是控制高血糖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從最初的動物源性胰島素到人胰島素以及近年被廣泛應(yīng)用的胰島素類似物。盡管如此,我國T2DM患者在起始胰島素時仍存在治療不及時、患者依從性差和方案調(diào)整不合理等問題。門冬胰島素50是一種含有基礎(chǔ)胰島素和餐時胰島素成分的新型預(yù)混胰島素類似物制劑,同時兼顧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更符合中國糖尿病人群的血糖特點。其進入中國臨床以來,逐漸被臨床醫(yī)生所熟悉和接受,應(yīng)用不斷增加。本文匯總專家應(yīng)用門冬胰島素50的臨床經(jīng)驗和證據(jù),以探討其進一步的臨床應(yīng)用并提出針對性專家建議。
門冬胰島素50由50%門冬胰島素和50%精蛋白門冬胰島素組成。藥效學和藥動學研究[4]顯示,較人胰島素50R,門冬胰島素50達峰迅速,可緊鄰餐前、餐中或餐后馬上注射,簡化了用藥方案;作用峰值較人胰島素50R更高,對PPG控制更有效;速效胰島素部分峰作用消退更快,與中效胰島素作用時間重疊更少,減少了低血糖事件風險。針對我國和亞洲人群的臨床研究證據(jù)[5,6]顯示,門冬胰島素50可有效促進血糖達標,并顯示出更好的用藥安全性和依從性。
日本一項多中心、隨機、開放、平行組研究[5]納入81例既往行BHI 30、BIAsp 30或賴脯胰島素25 bid治療的T2DM患者,調(diào)整方案后,比較每日2次BIAsp 50或BHI 50不聯(lián)用口服降糖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颊呷虢M標準為:年齡≥20歲、HbA1c水平<11.0%、體質(zhì)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30.0kg/m2、能夠?qū)嵤┳晕已潜O(jiān)測(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每日進食3次主餐。隨訪16周結(jié)果顯示,兩組HbA1c水平控制相似,BIAsp 50組患者早、晚餐后血糖均有降低趨勢,且患者夜間低血糖風險顯著降低達73%。
我國王繪等[6]開展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納入50例口服降糖藥血糖控制不佳、既往未使用過胰島素的T2DM患者,隨機分為門冬胰島素50(BIAsp 50)組和人胰島素50R(BHI 50)組,比較兩組聯(lián)用二甲雙胍的血糖達標情況和安全性。治療12周后,BIAsp 50組HbA1c和2hPG較BHI 50組下降更明顯(均P<0.05);在降低FPG方面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結(jié)束時BIAsp 50組的胰島素日劑量較BHI 50組更少(32IU/d vs 39IU/d,P<0.05)。此外,兩組均無嚴重低血糖發(fā)生,但BIAsp 50組低血糖發(fā)生率明顯低于BHI 50組(均P<0.05)。由此可見,作為起始胰島素方案,門冬胰島素50能更好地控制血糖,且低血糖風險更低、平均注射劑量更少。
2015年郭曉蕙等[7]在中華醫(yī)學會內(nèi)分泌學分會年會上報告了一項隨機、開放、2組、2階段交叉設(shè)計試驗,頭對頭比較了BIAsp 50和BHI 50聯(lián)用二甲雙胍的療效和安全性。結(jié)果發(fā)現(xiàn),BIAsp 50組2hPG增幅和夜間低血糖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BHI 50組。因此提示,門冬胰島素50顯著改善餐后血糖控制且耐受性良好。
我國一項多中心、隨機、開放、平行組研究[8]納入441例既往每日2次預(yù)混人胰島素(BHI 30或BHI 50)聯(lián)合二甲雙胍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給予門冬胰島素50強化方案治療16周后,HbA1c水平降低1.81%、65.3%的患者達到HbA1c<7%的血糖控制目標、早餐后2hPG降幅顯著達2.97mmol/L,同時患者重度低血糖風險低。低血糖事件頻率和體重增加無統(tǒng)計學差異。該研究為門冬胰島素50在胰島素強化治療中的應(yīng)用提供了證據(jù)。
綜上所述,門冬胰島素50提供了高配比的預(yù)混胰島素類似物選擇,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且低血糖風險顯著降低,具有安全、簡便等特點。
上述的臨床證據(jù)已明確門冬胰島素50的療效與安全性。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和上述證據(jù),推薦以下人群使用門冬胰島素50:
目前我國T2DM患者應(yīng)用高預(yù)混胰島素總體比例較低,而在高預(yù)混方案中人胰島素50R的應(yīng)用比例約占3/4。大劑量應(yīng)用人胰島素不僅產(chǎn)生更高的峰值效應(yīng),而且短效胰島素成分降糖持續(xù)時間較長,與中效胰島素降糖效應(yīng)產(chǎn)生疊加和累積效應(yīng),增加低血糖風險[9]。此外,其餐前30min注射的給藥方法也給患者帶來不便,降低了患者依從性,而胰島素類似物門冬胰島素50克服了這一局限性。循證醫(yī)學證據(jù)顯示,由人胰島素50R轉(zhuǎn)為門冬胰島素50則增強了對餐后血糖的控制作用,且低血糖風險顯著降低,而餐前即刻注射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提高了依從性。
對多種口服降糖藥治療血糖控制仍不理想者,需適時起始胰島素治療。HbA1c越接近正常值,PPG對整體血糖的貢獻度越大。因此,想要使血糖全面達標,需同時控制PPG和FPG水平。我國T2DM患者的β細胞功能減退更顯著,且膳食多以主食(碳水化合物)為主,致使PPG升高更為顯著。對于PPG顯著升高的患者,根據(jù)患者臨床情況,如餐后血糖控制不佳,可考慮起始含有更高比例餐時胰島素的門冬胰島素50治療,以使得患者血糖全面達標,且并不增加低血糖風險。
基礎(chǔ)胰島素是胰島素起始治療的常用方案之一。如使用基礎(chǔ)胰島素治療3個月后,F(xiàn)PG控制理想但HbA1c或PPG不達標,應(yīng)考慮調(diào)整胰島素治療方案。此時可以考慮調(diào)整為門冬胰島素50治療以使PPG盡快達標。
低預(yù)混胰島素也是我國T2DM患者常用的胰島素起始方案之一,但一小部分患者使用低預(yù)混胰島素經(jīng)充分優(yōu)化調(diào)整后(每日2~3次滴定至最大劑量,且聯(lián)合口服降糖藥治療),PPG仍然高于目標值,伴或不伴有低血糖的發(fā)生。此時,這一部分患者可考慮給予含有更高比例餐時胰島素的門冬胰島素50治療。
住院時使用胰島素泵或基礎(chǔ)-餐時胰島素4針強化治療方案的T2DM患者,出院后堅持原治療方案難度較大、依從性不佳,不利于血糖長期平穩(wěn)控制。針對這部分患者,如需加強對PPG水平的控制,門冬胰島素50方案是更為簡便的替換和出院帶藥方案。
我國老年T2DM患者的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較高,造成PPG水平升高更顯著,但FPG水平可能不高,且老年患者對低血糖感知能力更差。因此,老年T2DM患者傾向于使用對PPG控制更有力且安全性更高的胰島素。
總的來說,在臨床中具有以下血糖特點的患者,門冬胰島素50也是治療選擇之一:血糖波動較大、PPG水平顯著升高;下一餐前易發(fā)生低血糖或夜間低血糖風險高;對餐時胰島素需求較大,但對基礎(chǔ)胰島素需求較低;對低血糖感知較差的患者。
胰島素的劑量起始及調(diào)整至關(guān)重要。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EASD)聯(lián)合聲明指出,胰島素是最有效的降糖藥物,通過調(diào)整到合適劑量后,可將任何水平的HbA1c降到或接近治療目標?!吨袊?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10]建議,根據(jù)患者的血糖監(jiān)測情況個體化調(diào)整胰島素劑量。
基于既往研究證據(jù)和指南,門冬胰島素50臨床具體應(yīng)用建議如下:
(1)起始門冬胰島素50方案的患者,建議每日2次,緊鄰早、晚餐前注射,必要時可以餐中或餐后即刻注射。劑量從0.2~0.4IU/(kg·d)起始,早、晚餐按1~2:1比例分配,此后根據(jù)每日末梢血糖檢測結(jié)果,逐步調(diào)整門冬胰島素50用量。根據(jù)睡前及空腹血糖水平調(diào)整晚餐前用量,根據(jù)中餐及晚餐前血糖水平調(diào)整早餐前用量[5]。FPG控制在4~6mmol/L,PPG<10mmol/L。
(2)應(yīng)用其他胰島素方案血糖控制不佳者,包括人胰島素50R血糖控制不達標者;經(jīng)基礎(chǔ)胰島素治療后,F(xiàn)PG已達標,但PPG仍顯著升高的患者,均可采用相同日劑量轉(zhuǎn)換為門冬胰島素50每日2次方案,日劑量按1:1分配于早、晚餐前[7]。隨后根據(jù)血糖水平調(diào)整劑量,直至血糖達標。
(3)接受胰島素泵或基礎(chǔ)-餐時胰島素強化治療的住院患者,若出院后餐時胰島素劑量:基礎(chǔ)胰島素劑量≥1:1,可調(diào)整為門冬胰島素50每日2次治療,劑量為原總劑量的70%~80%,按1~2:1分配與早、晚餐前。根據(jù)血糖水平酌情調(diào)整劑量,每次劑量調(diào)整1~4IU,直至血糖達標。
(4)若每日2次門冬胰島素50方案劑量經(jīng)充分優(yōu)化后,午餐后血糖仍不達標者可加用二甲雙胍、α-糖苷酶抑制劑等;或加用一次門冬胰島素50(4~6IU);或按早、晚餐前各占2/5,午餐前占1/5分配劑量,并根據(jù)末梢血糖檢測結(jié)果相應(yīng)調(diào)整各餐前的劑量,直至血糖達標。
(5)聯(lián)用口服降糖藥方案。建議停用胰島素促泌劑;可聯(lián)合使用二甲雙胍、α-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加用二甲雙胍時須加測夜間2點血糖,并結(jié)合睡前血糖酌情適量增減門冬胰島素50劑量,每次調(diào)整劑量為1~4IU。
臨床實踐中應(yīng)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血糖控制目標,選擇適合的胰島素和劑量調(diào)整方案。PPG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考慮選擇高預(yù)混的門冬胰島素50。對于既往口服降糖藥或人胰島素方案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聯(lián)用或換用門冬胰島素50方案可有效促使HbA1c和PPG達標,且顯著減少低血糖風險并改善患者依從性。相信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將為門冬胰島素50在我國T2DM個體化管理方案中的運用提供更有力支持。
[1]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10, 362(12): 1090-1101.
[2] Xu Y, Wang L, He J, 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 JAMA, 2013, 310(9): 948-958.
[3] Yang W, Weng J. Early 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 in China[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 2(12): 992-1002.
[4] Ma Z, Parkner T, Frystyk J, et al. A comparison of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insulin aspart, biphasic insulin aspart 70, biphasic insulin aspart 50, and human insulin: a randomized, quadruple crossover study[J].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2, 14(7): 589-595.
[5] 巖本安彥,清見文明,加來浩平.2型糖尿病患者における中間型混合ヒトインスリン製剤を?qū)澱账aとした二相性インスリンアスパルト.50の安全性および有効性の検討116週間投與,多施設(shè)共同,無作為割り付け,非盲検,並行群間比較試験一國內(nèi)第m相臨床試験成績一[J].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010, 98(165): 521-530.
[6] 王繪,萬麗麗.雙時相門冬胰島素50與雙時相人胰島素50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華糖尿病雜志, 2014, 6(5): 299-302.
[7] 郭曉蕙,邊芳,董玉梅,等.隨機試驗顯示: 雙時相門冬胰島素50較人胰島素50顯著降低餐后血糖增幅且安全性良好[A].南京:中華醫(yī)學會內(nèi)分泌學分會, 2015, PO-104.
[8] 高妍,郭曉蕙,周智廣,等.每日三次注射雙時相門冬胰島素(BIAsp 50-50-30)與每日兩次注射雙時相門冬胰島素30均聯(lián)合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比較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2, 4(9): 686-691.
[9] Kurtzhals P, Schaffer L, S?rensen A, et al. Correlations of receptor binding and metabolic and mitogenic potencies of insulin analogs designed for clinical use[J]. Diabetes, 2000, 49(6): 999-1005.
[10]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 2014, 6(7): 447-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