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昊
樓下的香味似乎總能找到縫隙,就算我不想它,肚子和鼻子也不會放過我脆弱的神經(jīng)。囊中羞澀的時候,只能就著香味咽口水痛苦著,有錢的時候我可是毫不吝嗇自己的荷包,如果我的胃沒有塞滿的話,那肯定是荷包沒有塞滿了。
我只知道他排行老三,五十出頭,總愛戴個紅帽子,人們都叫他“紅頭阿三”。老人說,這是專有名詞,舊上海英租界雇來的印度人,司職看門、侍從、保鏢、巡捕等,生得高大威猛,頭纏紅布,故得名“紅頭阿三”??蛇@個阿三既不高大又不威猛,除了膚色像印度人。但他非但不嫌棄,還干脆把店名也改叫“紅頭阿三小吃店”,并在店名旁貼了一張自己的頭像。每次路過,我都會忍俊不禁,他卻說:這樣能讓更多到我店里的人記住我,下次再來光顧。
他的鍋貼可是一絕,來者沒有不吃鍋貼的。做鍋貼,他有自己獨特的方法,搓面,包餡,下鍋,都是他一個人完成,店里的上上下下也是他一個人打理。我真懷疑他有三頭六臂,可事實是,這么多的事情,他依然能有條不紊一樣樣地干。他煎鍋貼有個習(xí)慣,便是抽煙,好像定時器似的,一根煙畢,鍋貼也就完成了。鍋蓋打開的那一瞬間,香氣撲鼻而來,是我最享受的時刻。聽著那“嗞嗞”的聲音,不管是誰,口水都會流下三千尺。再看鍋貼,薄皮嫩肉,撒上芝麻蔥花,別提有多奢侈了,不吃上個四五六兩那真是對不起自己的嘴巴。吃的時候先咬破一點皮,湯汁夾雜著濃郁的香味涌向舌尖。先不忙吮吸,蘸上一點醋,慢慢放進嘴里,霎時,唇齒間的美味融入了整個身體,酸酸燙燙的感覺令人欲罷不能。此刻最好再來上一碗豆腐花,豆腐是阿三自己磨的,豆香十足,就著鍋貼一起吃,真正賽過活神仙。
無論早飯還是晚飯,阿三基本是不吃的,理由是沒有時間。很難想象,一個做出如此美味的人竟這般消瘦。那件早已泛黃的廚師白大褂,那雙好幾個破洞的運動鞋,已然成了他的標(biāo)志。有人勸他換換,他拒絕了,說是為了供女兒讀書,能省一點則省一點。多么濃郁的父愛啊,如此拼命勞作,省吃儉用。也許這份父愛本身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美味,雖然燙,可吃到嘴里的不都是幸福嗎?
那簡陋的石庫門便是阿三的家了,在不到十六平方米的狹小空間內(nèi),父女倆住了十幾年。阿三的妻子早逝,女兒是他唯一的寄托,阿三既當(dāng)?shù)之?dāng)媽把女兒拉扯大,好不容易熬到女兒考上了重點大學(xué),可學(xué)費又成了個頭疼的問題,所以只能開小吃店來補貼生計。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他女兒既懂事又孝順,平時就在那個小飯桌上奮筆疾書,也沒有電腦,唯一能做的只是家務(wù),有時想起父親在外辛苦地為自己攢學(xué)費,而自己只能在家中坐享其成,就潸然淚下。可當(dāng)她提出要幫忙時,卻遭到了父親的拒絕……
不知是不是老天爺故意作弄,阿三的店因為衛(wèi)生質(zhì)量不合格居然被查封了!他本人也因此而病倒。消息瞬間傳遍大街小巷,幾個老主顧決定幫他一把。有人出主意說,好好的生意不讓做,大不了擺地攤嘛,女兒讀書要緊啊!在大家的支持下,阿三又重新鼓起勇氣,支起了小吃攤。雖然鍋貼倒下了,可大餅油條又站了起來,同鍋貼一樣,人氣依舊旺盛。他做的油條香脆可口,根根有嚼勁,讓人愛不釋口。
從鍋貼到大餅油條,阿三保持的仍是那份充滿了愛和幸福的味道。無論什么方法,賺到的每一分錢都是愛的堆積,愛的味道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不信?你可以去嘗嘗。
【評點】
作者抓住生活中普通而感人的事跡,從鍋貼到大餅油條,娓娓道來,一個“愛”字滲透在字里行間,其間所蘊含的父女之情靜靜地淌入每個人的心底,充滿了愛和幸福的味道。結(jié)尾處的點睛之筆,較好地彰顯了文章的主題。 ? ? ? ? ? ? ? ?李 ?敏
作文評點報·初中版2015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