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0017-02
生活化是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但實踐中,中職英語生活化教學改革卻存在二元化、形式化、運動化、技術化等問題。究其原因,關鍵在于對生活化教育的內在意蘊和有效策略缺乏準確把握和運用。以科學理念為指導,全面把握生活化教學內涵,依托合適、有效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是我們實現(xiàn)中職英語生活化教學改革目標的重要保障。
一、反思:當前中職英語生活化教學改革的簡單傾向
1.二元化。首先,從主體而言,存在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略教師引導作用的趨向。例如,課堂上,教師一味遷就學生言行,放任學生“自由探索與發(fā)揮”,必要的講解與引導也離場而去,誤以為此即謂學生為主。其次,從時限而言,存在過分強調學生當下生活而忽視過去、未來生活的趨向。教育中,過去生活的價值體現(xiàn)在經(jīng)驗與知識的傳承,當下生活則體現(xiàn)在對學生生活經(jīng)歷與情感態(tài)度的關注,未來生活則體現(xiàn)在對學生智慧的啟迪。生活化教學改革中,不少教師簡單地拋棄語法等基礎知識教授,機械設計情感、經(jīng)驗、興趣課程,結果導致教學改革效果不佳。再次,從內容而言,存在過分強調價值生活而忽略事實生活的趨向。這主要表現(xiàn)在生活化教學理念對傳統(tǒng)教學唯知識與技能等事實生活至上的批判與對意義、交往等價值生活的推崇,被夸大成對知識與技能教學的全盤否定和對個體經(jīng)驗、情感和態(tài)度的無限重視,使改革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2.形式化。這主要指過分重視外在教學組織形式與方式,而忽略教學價值與效果的達成。改革中,活動教學、討論教學、對話教學、情景教學等種種新教學方法,以及團隊、小組、個體等教學組織形式被廣泛采用。但其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須持謹慎態(tài)度。在許多生活化教學中,“生活化情景”只是學生表演劇的展示,“對話”只是師生之間的慣常問答,“小組合作”也只是班級小規(guī)模化的變種,甚至成為個別優(yōu)生表現(xiàn)自我的舞臺。此中,既缺乏教師的必要指導,也談不上師生和生生間的有效交流與合作,更談不上生活化、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充分運用和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生活化異化為一種時髦話語,生活化教學成了一種最簡單不過的教學形式,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種種弊端。
3.運動化。一是行政權力對改革的干預和強制推廣,二是教師在從眾文化心態(tài)與專業(yè)誤導下對改革的蜂擁與逐流。有效的改革不應是基于自上而下的“命令——控制”,而應是基于對英語課堂教學改革主體地位的“促進——支持”。教育行政權力倘若披上學術外衣對教學改革作過多的干預,往往只能是削弱乃至摧毀改革進程;而教學專業(yè)人員缺乏理性的隨波逐流,往往也只會使自己迷失自我和改革方向。
4.技術化。生活化教學追求一定的生活化策略與技能,但其根本目的和本意在于提升英語教學的質量,讓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識技能,提升英語語言智慧,理解、選擇、創(chuàng)新英語文化,促進個性自我的升化發(fā)展。但現(xiàn)實中,不少人卻恰恰本末倒置,錯誤地認為生活化就是一種教學原則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從而苦苦追求和探尋種種生活化教學技術,而非生活化教學理念與教育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只是新瓶裝舊酒,并未真正動搖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根基。
二、超越:推進中職英語生活化教學改革的基本策略
1.準確把握生活化教學改革的內在意蘊。教學決不是僅僅為了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它更強調人情感體驗、個性發(fā)展與價值養(yǎng)成,強調人自我生命的展示、提升、完善與價值的實現(xiàn);教學過程決不是一成不變的機械化操作程序與過程,而是一種充滿不斷變化、不斷生成的生活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促進者;教學本身是一種生活過程,蘊含著重要的教育價值,不僅在于讓人掌握人類既有經(jīng)驗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更要體驗和關注當下生活。因此,它主張教學應充分利用課堂內外特別是生活中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積極創(chuàng)設充滿生活氣息的、具有生成性可能的英語教學情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既注重聽說讀寫等基本英語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更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注重學生英語情感體驗、思想共鳴、人文態(tài)度形成與信仰提升,實現(xiàn)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生命價值的完滿充實、展示與提升??梢?,生活化教學的本質內涵在于強調教學必須注重人的生命意識,注重過程意識與生成意義。
2.完善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方法。完善教學組織形式,重點就在于有效拓展課堂教學,克服課堂教學在內容、形式、時空上的有限性,實現(xiàn)正式與非正式教學——特別是第二課堂在過程、方式、內容、資源等方面的雙向延伸、交匯、融通、生息與拓展,實現(xiàn)課堂與生活在形式上、功能上和價值上的融通、結合。有效完善利用教學方法,摒棄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以某一種新方法淘汰一種舊方法或對舊方法作形式上的改造的簡單做法,要根據(jù)具體的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目標、學生身心發(fā)展狀態(tài)和不同教學方法特點,選擇相對合適的生活化教學方法——既可以是單獨運用或改造某一種方法,也可是綜合運用或整合多種方法,創(chuàng)設、生成“真實”的生活化教學情景和教學組織模式。
3.拓展豐富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學中的文字類與活動類、預成類與生成類、知識類與情感類教學資源豐富多彩。但傳統(tǒng)英語課堂卻常常將教學資源主要限于來自既有教材及教輔資料的書面知識。這些資源不僅內容、數(shù)量有限、形式單調,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培養(yǎng)其學習動力,而且其作為“過去的生活經(jīng)驗”的本質屬性也決定了它在關照學生當下與未來生活的過程中存在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知識經(jīng)濟對傳統(tǒng)人才的改造和時代新人的呼喚就在于此。因此,“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中學英語新課標》),充分利用各種生成性教學資源,既是改革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需要,也是實現(xiàn)英語生活化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與有效方式。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