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軍 龔躍球 曾以成
摘要:如今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與未來的發(fā)展成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教職員工的德育意識和啟發(fā)式的引導,有一顆像父母一樣愛學生的責任心的高校老師加上正確的啟發(fā)式引導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關鍵詞:愛心;父母心;責任心;啟發(fā)式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0-0045-02
21世紀的大學生再也不是20世紀末人們所說的“天之驕子”,隨著高校擴招的不斷增大,他們不僅身處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的交疊期、身心的嬗變期、高考與就業(yè)的壓力期,而且身處花樣年華,渴望多樣生活,喜歡多選人生。
作為送了兩屆大學生的班主任和工科專業(yè)主干課的專業(yè)教師,每天面對著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各種問題,有生活瑣事給學生帶來的煩惱,有學習中對專業(yè)課不理解所帶來的認知困難,有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yè)的迷茫,甚至有學生由于各種原因等導致的心理問題等等。回顧來到大學十年來的點點滴滴,筆者深刻地意識到大學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師在具有愛心、父母心和責任心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的引導。
一、愛心
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特里莎修女,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當人們追問她獲得如此偉大業(yè)績的秘訣時,這位瘦小、羸弱的修女簡單地說:“沒有偉大的事情,只有需要滿懷愛心去做的細微的事情?!边@是一句意味深長、令人印象深刻的話,說清了愛心的關鍵作用。愛,是一切善、崇高、力量、溫暖、快樂的創(chuàng)造者。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偉大的力量。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教師給予學生親近感、信任感,學生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教師愛的熏陶,教師才能因材施教,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理結合,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只有用愛心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才能走進大學生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讓每個孩子都沐浴在愛的陽光中,健康快樂成長。愛心要像春雨那樣點點滴滴灑在學生的心頭,將自己的深情傾注到學生身上。每一個善意的眼神、每一句鼓勵的話語、每一個誠懇關切的動作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于他們濃濃的愛意。教師要從愛護學生、幫助學生的立場來做工作,要注重在細微末節(jié)處以自己的熱誠之心關心學生、影響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師的關懷與溫暖。
不管是自己管轄的班級還是別的老師管轄的班級,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筆者強調的最多的是團結合作。要用愛心營造家的氛圍,首先要有班級凝聚力的口號或班歌等,把大家的心聚集在一起,用生日祝福、鮮花等各種形式來營造家的氣氛,同時要求學生用長遠的觀點來珍惜眼前的相處,多給學生講講現(xiàn)在流行的同學會中間同學的感情,引導他們思考在多年后對現(xiàn)階段感情的評價來忽略現(xiàn)在學校里大家由于生活習慣不同帶來的一些小摩擦,這樣,學生融入這個集體就更有安全感,有家的感覺。
二、父母心
有這么一首詩:“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現(xiàn)在有許多人都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子女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有時甚至誤會父母的苦心,而父母仍然義無返顧地對子女無微不至地照顧。由于教育層次的變化,很多學生來到高校學習,也許是第一次離開父母,或者是離開父母很遠。記得有個家長跟我說過這么一句話:“老師,您不能有失誤,因為您的1%的失誤就是我們家長的100%?!眱?yōu)秀的老師就不允許有那個1%的存在。這就需要高校教師要像學生父母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去對待每一個學生,把每個學生看成自己的心肝寶貝,讓他們在大學里面都找到學習的感覺、成長的感覺、家的感覺,不管成績的好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質,筆者經常把自己的心態(tài)放在家長的位置,盡量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對待他們,不放棄班上任何一個人,把每個人的失敗看成自己百分之百的失敗。教師要經常關心學生學習與生活方面的問題,對貧困學生的生活尤其關注,提供各方面的幫助,讓學生能感受到像父母那樣的愛。
一般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教他們看《卡耐基的成功之道》,卡耐基稱其為萬能方式,步驟有三:(1)問你自己“可能發(fā)生的最壞情況是什么?”;(2)如果是必須接受的話,就準備接受它;(3)然后很鎮(zhèn)定地想辦法改善最壞的情況。曾經一個學生不小心做錯了一件事情,害怕自己會得到懲罰,與很多人溝通的時候得到的答復是他要承擔很大責任,很郁悶,此時的學生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筆者耐心開導他,給他講人生的路很長,這是一個小插曲,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體,想想父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學生最后想通了,其實到最后也沒有造成什么不良后果,筆者記得當時學生跟我說了這么一句:“老師,您真像我自己的父母一樣?!蹦莻€語氣,那個神情,還有什么理由不疼愛他們呢!
三、責任心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币粋€社會、一個民族的責任落到了每個人頭上。教師的責任最終體現(xiàn)在我們所教的學生身上。責任心促使我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責任心促使我們上好每一堂課;責任心促使我們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為人師表;責任心促使我們關注整個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方向。古希臘最偉大的教師代表蘇格拉底認為:“認識必須由每個人在自己內心中去發(fā)現(xiàn),它不像一件商品一樣可以傳送給其他人,而只能在內心深處予以喚醒?!苯處煹娜柯氊?,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好科學知識發(fā)揮其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同時,我們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也有一份對社會、對民族的強烈責任心,使他們成為“忠心給祖國,愛心給社會,誠心給朋友,孝心給父母,信心給自己”的杰出人才。
四、啟發(fā)式引導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思想。后來,中外歷代都有許多教育家注意并極力倡導這一思想[1]。自從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思想產生之后,才為啟發(fā)式教育思想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啟發(fā)式教育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它以人類教育實踐和思想的不斷積累與發(fā)展為基礎,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倡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去獲取知識,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發(fā)展學生智慧的一種教學方法[2]。
幾乎每個大學生在經過了進入高校的喜悅之后都要向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讀了大學怎么辦?現(xiàn)在我該怎么做?我所學的專業(yè)發(fā)展的情況到底如何?就業(yè)形勢如何?……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我們的問題是:大學里面學什么?成績重要嗎?我們行業(yè)的現(xiàn)狀怎么樣?老師的回答是簡短的,也是模糊的。而這個時候要想學生走出迷茫的階段,需要教師的啟發(fā)式引導,靠他們自己去把握。
筆者曾經作為班主任對自己班提出了這樣一種思路:學生自己創(chuàng)辦班刊。以專題介紹的形式來了解自己的問題,同時要學生自己參與問題答案的收集。于是我們的同學就開始著手辦理自己的刊物,通過自己和同學的手傳遞信息,看著自己的和其他同學的認為對大家有益的資料,互相討論,互相學習,大家根據班刊上提供的情況,揣度自己的實力,確定了自己的目標。
高校學生雖然已經是成人,但是他們也有很多不確定性,很多同學都需要正確地引導才能明確自己的方向,筆者時常告誡他們:“生活不同情弱者,生活不相信眼淚。僅僅有理想還很不夠,在未來的學習生活里,決定勝敗的因素是:方向、速度、耐力?!币笏麄兛朔磺欣щy堅持自己的方向前進。同時我還給他們講述了很多優(yōu)秀團體一起奮斗的例子,特別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出現(xiàn)了毛澤東、蔡和森等杰出的革命家。倡導他們形成一個“理實相融 德才雙馨”的集體,同學緊密團結在一起,班刊維系著學生的思想,努力使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也成為有原則有骨氣的人。
近年來,由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高校擴招,大學生數目增多,就業(yè)壓力也逐漸增大,如何讓大學生適應改革以來的一些局面需要高校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做很多的工作,從學生的學習、心理等方面給予適當的指引,同時以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引導,讓他們有主人翁的意識,主動學習,讓他們對專業(yè)對學習了解多一些,疑惑少一些,目標堅定一些,因而高校的學生工作也就好做一些。學生畢業(yè)以后綜合素質才能提高,才能符合國家培養(yǎng)高校人才要達到的標準,才能使國家高校教育改革朝預想效果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晶,王丹.試析中國啟發(fā)式教育思想的歷史淵源[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8(1):116-119.
[2]陶沼靈.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研究綜述[J].中國成人教育,2007,(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