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民
(解放軍汽車管理學院 基礎(chǔ)部,安徽 蚌埠 233011)
中國傳統(tǒng)哲學認為,性命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原為先秦儒家學說的重要范疇?!兑住で费?“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孔穎達疏:“性者,天生之質(zhì),若剛?cè)徇t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天壽之屬也?!敝祆浔玖x云:“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薄兑讉鳌酚衷?“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此見之“性”顯然指人的情志,“命”即天命。其后道家養(yǎng)生學說則以性命合為人的生命,十分重視“性”“命”這兩個人類固有的本質(zhì)元素,將性視為精神的生命,命作為肉體的生命?!痘茨献印防^承發(fā)展了這一思想,以道為統(tǒng)攬,將先秦的“和”觀念用于修身養(yǎng)性中,論者亟言性命精神等之間的關(guān)系,形成了具有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價值的性命哲學觀念。其中性出現(xiàn)175 次,命150 次,性命連用16 次,和149次?;茨献拥男悦?,就是要以“和”求得修身養(yǎng)性的自覺,從而臻于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今天系統(tǒng)研究《淮南子》性命哲學的“和”觀念對于提高人們的身心素質(zhì),構(gòu)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經(jīng)過長期戰(zhàn)亂后的漢代前期,處于相對和平狀態(tài),一些貴族逐漸貪圖安逸,縱情聲色犬馬,既戕害身體,又誤政事。為此,有思想家借鑒前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主張,要求既要強身體,又要修德行,將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聯(lián)系起來[1]1。在淮南子看來,要利于性命的修養(yǎng)一切就要達到“和”。“和”為產(chǎn)生于先秦的古老哲學命題,淮南子將其繼承發(fā)揚,并形成了系統(tǒng)的理論,將和視為應(yīng)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人類從事一切活動所必須遵循的法則,既可以用在認識自然萬物的生長,也可以用于認知、指導人類社會的和諧動作。
首先將“和”用在對自然萬物生長規(guī)律的認識上?;茨献诱J為萬物和輯是“達道”的關(guān)鍵步驟,自然萬物生長都需要“和”。《俶真訓》認為,從“天氣始下,地氣始上,陰陽錯合,相與優(yōu)游競暢于宇宙之間”的初始之時,就需要“被德含和”?!短煳挠枴诽岢隽恕暗朗加谝唬欢簧?,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的命題。假如,“一時不出,其時不和;四時不出,天下大饑”,而將風調(diào)雨順,收成好稱為“歲和”。陰陽變化,四季往來如此,五行相治,也得相互融和,才能成為器用?!队[冥訓》云:“故至陰飂飂,至陽赫赫,兩者交接成和而萬物生焉。”而至陰寒冷,至陽酷暑,只有陰陽接觸交融合成中和之氣,才有萬物的產(chǎn)生[2]91?!短┳逵枴吩?“神明接,陰陽和,而萬物生矣。”《氾論訓》則強調(diào)指出:“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diào),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與成,必得和之精?!碧斓刂g的氣,沒有比中和之氣更珍貴的,萬物生長成熟都離不開精純的中和之氣。這即是陰陽二氣交和合便產(chǎn)生萬物的生命繁衍規(guī)律。
人類生長當然也要“和”。《氾論訓》辯證地指出:“積陰則沉,積陽則飛”,只有陰陽相接,“乃能成和。”人生的十月懷胎則是陰陽二氣合和所致,《精神訓》引老子云:“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以證此理?!侗窘?jīng)訓》證實:“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埒類?!北酒€說:“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物,皆乘人氣者也?!薄昂汀必灤┮磺?。早期《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就提出了“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這個符合樸素辯證法的生命哲學觀念。
推而廣之,其他社會活動也離不開“和”。淮南子認為“和”可以指導辦一切事情,可以修身、可以齊家、可以治國平天下。治家理國也要“和”,且要實現(xiàn)“太和”?!吨餍g(shù)訓》認為君主的舉動要慎重,如果君主用人得當,那么國家就能治理得好,就會達到“上下和,群臣親,百姓附?!薄侗杂枴分赋鲋诬姶蛘桃惨叭撼加H附,百姓和輯,上下一心,君臣同力”,如此諸侯服其威,四方懷其德?!队[冥訓》還深刻指出:“故以智力治者,難以持國,唯通于太和,而持自然之應(yīng)者,為能有之?!敝卫韲覂H靠耍小聰明或武力打壓是難以長治久安的,“通于太和者,惛若純醉而甘臥,以游其中,而不知其所由至也?!睘榇恕墩f山訓》斷言:“不同于和,而可以成事者,天下無之矣?!?/p>
修身養(yǎng)性同樣需要“和”?!笆枪适ト藢B(yǎng)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沈浮俯仰”;如果能夠把握“和”的規(guī)律,就能“萬物之化無不遇,而百事之變無不應(yīng)”[2]18。如此,《原道訓》有“恬愉無矜而得于和,有萬不同而便于性”與“其德優(yōu)天地而和陰陽,節(jié)四時而調(diào)五行”之說?!秱m真訓》說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優(yōu)游,抱德煬和,而萬物雜累焉,孰肯解構(gòu)人間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而古之圣人,“其和愉寧靜,性也;其志得道行,命也。是故性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性而后能明”。以此告誡人們不能讓外界事物來擾亂自己的性命,而應(yīng)“以順于天”。性與命,一者是精神的,一者是物質(zhì)的,二者相輔相成,這就猶如烏號之弓、谿子之弩,不能無弦而射,越舲蜀艇,不能無水而?。?]33。
要保持健康的天然本性,就應(yīng)“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就能夠達到“其為歡不忻忻,其為悲不惙惙”。如此,喜怒哀樂就不會傷身[2]13?!秱m真訓》云:“靜漠恬澹,所以養(yǎng)性也;和愉虛無,所以養(yǎng)德也。外不滑內(nèi),則性得其宜;性不動和,則德安其位?!比绱恕把}無郁滯,五藏無蔚氣,禍福弗能撓滑,非譽弗能塵垢,故能致其極”,則可“養(yǎng)生以經(jīng)世,抱德以終年”。論者以道始,數(shù)言“和”對持養(yǎng)性命精神之重要,強調(diào)正確處理好天人的關(guān)系,行為符合道的運行,注重以“和”修身養(yǎng)性,近可修身齊其家,遠可治國平天下。
而要修身必先正心誠意,規(guī)導情禮之和。為此,先應(yīng)尋找影響性命不和的根源,《本經(jīng)訓》認為“情欲”則是一個主要因素,指出:“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人之情,即“思慮聰明喜怒”,情是人的思想、心理活動的綜合體現(xiàn),是客觀存在的。高誘注:“情,性也?!薄墩摵狻け拘浴芬詾?,“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出形于外”?!抖Y記·禮運》認為“喜怒哀懼愛惡欲”,此七情弗學而能。東漢許慎說“情”是人之陰氣有欲者。淮南子則認為情是人的本性?!秱m真訓》提出“古之治天下也,必達乎性命之情?!薄罢\達于性命之情,而仁義固附矣?!薄毒裼枴放u道德衰敗、趨附舍本逐末學說的人,是“內(nèi)總其德,鉗陰陽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終身為悲人?!薄痘茨献印分星榕c性命成為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因素,且“性命之情”的提法多次出現(xiàn)。
關(guān)于這方面淮南子作了較為深刻而系統(tǒng)的論述。淮南子認為“情”對正心有極大的干擾,是影響性命修養(yǎng)之本原,在開篇就分析了性命與情之間的關(guān)系:“吾所謂得者,性命之情,處其所安也。夫性命者,與形俱出其宗。形備而性命成,性命成而好憎生矣?!保?]16《詮言訓》要求“適情性,則欲不過節(jié)”,如此“養(yǎng)性知足”,這就賦予情關(guān)乎性命修養(yǎng)的諧和理念。本篇從樸素唯物辯證法角度將維系人生命的因素歸結(jié)為“正”與“邪”兩個對立方面,指出邪與正相傷。由此,引入“欲”與“性”相害的理論,且二者不可兩立,必須以正壓邪,這樣邪氣才不會浸入肌體,從而遠離百病。反之,以邪壓正的人,必然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而自傷其身。因此指出:“凡治身養(yǎng)性,節(jié)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使在己者得,而邪氣因而不生”,強調(diào)以“和”處理好性情的關(guān)系,得出“益無情者不以累德,而便性者不以滑和”的結(jié)論。
且在干擾性命之情中兩性關(guān)系之“情”為害最為突出。早在淮南子之前,古人就承認兩性之“情”的合理性。《周易》就有“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3]67之說。這就是用天地運行與陰陽和合產(chǎn)生宇宙萬物規(guī)律來比附男女交媾孕育新生,承認男女之間“情”的客觀性。基于此,淮南子認為必須處理好男女之情,明此理可葆身修性養(yǎng)?!毒裼枴方o予情欲的肯定,提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叭f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提出了“法天順情”和順的性命觀念,以求達到身體的和諧?;茨献舆€指責當時的儒者“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原其所以樂,而閉其所樂。”這就好比決江河之源,而障之以手。同樣,治理百姓,修養(yǎng)性命如同畜養(yǎng)禽獸,不堵塞好苑囿圍墻的缺口,使其產(chǎn)生逃走的野心,而系絆其足,以禁其動,然后“欲修生壽終,豈可得乎”!并說孔子之“通學”弟子顏淵夭死,季路菹于衛(wèi),子夏失明等,皆因“迫性拂情,而不得其和也”。雖有些偏執(zhí),但卻揭示了人倫正常之情不能遏制無疑是正確的,今天看來這也是符合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生命哲學。
而淮南子在肯定保持男女常情的同時,又提出對情欲必須加以正確疏導,提醒人們應(yīng)該有所節(jié)制?!吨嚪Q訓》深刻揭示“人性欲平,嗜欲害之”的道理。《精神訓》指出:“是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嘩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趣舍滑心,使行飛揚?!贝怂恼摺敖匀死垡病薄K哉f,嗜欲使人之氣越,好憎使人之心勞;如果“弗疾去,則志氣日耗”。這一理論旨在以內(nèi)在的理性抵制外來的誘惑。漢代的性命哲學也試圖從這方面來尋找根據(jù),認為節(jié)欲是養(yǎng)性的重要途徑之一。枚乘《七發(fā)》則以文學手法揭示此理:“縱耳目之欲,恣支體之安者,傷血脈之和?!睆纳砩蟻碚f,人一旦過于動情,則易耗損精氣,影響健康?!俄n非子·揚權(quán)》早就有“曼理皓齒,說情而捐精”之說?!兑琢帧ぜ胰酥R》直接提出“節(jié)情省欲”。此可為《淮南子》逸豫害身理論的佐證。由此,《本經(jīng)訓》云:“陰陽之情,莫不有血氣之感,男女群居雜處而無別,是以貴禮。性命之情,淫而相脅,以不得已則不和,是以貴樂?!币操澩枚Y樂節(jié)制情欲,調(diào)適血氣之和。
淮南子主張調(diào)節(jié)好精、氣、神與志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達到以“和”修養(yǎng)性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他看來,只有保持精氣神,才能使氣血充盈、形神調(diào)和,體安志明。《原道訓》開篇就揭示:“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薄短┳逵枴分赋?“治身,太上養(yǎng)神,其次養(yǎng)形”。神清志平,百節(jié)皆寧,養(yǎng)性之本;而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yǎng)生之末?!秱m真訓》云:“神清者,嗜欲弗能亂?!比擞形迮K六腑,七情六欲,而精、氣是維系性命的重要元素,精氣神與性命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首先看精、神與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茨献釉凇毒裼枴分袆t解說:“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體者,所稟于地也?!敝赋鼍瘛⑿误w都源于大自然。《主術(shù)訓》又說:“天氣為魂,地氣為魄,反之玄房,各處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玄默,無容無則,大不可極,深不可測,尚與人化,知不能得?!弊阋娙酥珰馀c天地的密切聯(lián)系與極為難得而可寶貴。古人認為人的精氣神是上天賦予的,與天地相通的媒介是氣?!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分赋?“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jié),皆通乎天氣?!边@就是說氣是無孔不入的?!抖Y記·祭義》指出氣與神也是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云:“氣也者,神之盛也?!薄墩摵狻o形篇》云:“形、氣,天性也?!闭J為形與氣都是人的本性?!鹅`樞·歲露論》說“腠理開則邪氣入”,當然影響身體健康。西漢經(jīng)學家韓嬰則肯定了“氣”在人體中的物理作用,認為人的身體“莫貴于氣”,“人得氣則生,失氣則死”,“在吾身也,不可不慎也”[7]769。王充深刻認識到人的性命以“精”、“氣”作為物質(zhì)基礎(chǔ),提出人壽命的長短取決于氣之強弱的觀點:“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命長;氣薄則體弱,體弱則命短”?!盾髯印ば奚怼吩缇吞岢觥耙灾螝怵B(yǎng)生,則身后彭祖?!薄栋谆⑼ā吩?“精者,靜也,太陰施化之氣也,象水之化,須待任生也。神者,恍惚,太陽之氣也,出入無間,總云肢體萬化之本也?!保?]390以為精、神都與氣有關(guān),是人身體變化的根本。先前的《呂氏春秋》就認識到精氣的重要作用?!侗M數(shù)篇》指出:“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強調(diào)精氣不但賦予了萬物的功能特性,而且還賜予人類的智慧,“集于圣人,與為敻明?!币蚨?,《淮南子·原道訓》云:“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边@就形象地體會出了性命與形、氣、神之間的關(guān)系。高誘注《精神訓》云:“精者人之氣,神者人之守也。”《俶真訓》深刻指出:“精神已越于外,而事復(fù)返之,是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末也?!边@就叫做“失道”。因此《原道訓》開篇就要求:“圣人內(nèi)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
再看氣與志的涵養(yǎng)關(guān)系?!毒裼枴氛J為:“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定寧充盈而不泄,精神內(nèi)守形骸而不外越?!比绱?,“則望于往世之前,而視于來事之后,猶未足為也,豈直禍福之間哉!”這里從道家守靜的觀念看待精神,闡釋了深刻的精氣神之間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保持精神之重要,有哲學的也有醫(yī)學的。古人早就從精神意識的角度探討氣與志的關(guān)系,認為保持身體的元素就是“氣”,而前者屬于物質(zhì)的,后者屬于精神的,二者互相聯(lián)系,共同維系人的生命?!睹献印す珜O丑》云:“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既曰: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孟子認為人的“氣”要受到思想意識“志”的支配。東漢趙岐注:“志,心所念慮也,氣所以充滿形體為喜怒也。志帥氣而行之,度其可否也。”氣本來是由志來導引、支配的。孟子還認為“氣”可以養(yǎng)而得,自稱“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漢初陸賈《新語·懷慮》所說的“養(yǎng)氣治性,思通精神,延壽命者,則志不流于外”與此也是一致的?!侗窘?jīng)訓》進而分析,如果迷戀“聲色五味,遠國珍怪,瑰異奇物”,這就“足以變心易志,搖蕩精神,感動血氣”。這種思想似受到《易·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的啟示。
因而,形神氣志要各得其所。精氣神相互貫通,形成了情損精,而精生氣,氣凝神,志帥氣,氣保志的邏輯關(guān)系?!对烙枴氛f:“夫形者,生之所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是故圣人使人各處其位,守其職,而不得相干也?!币虼?,形體如果處于不適的環(huán)境就會傷殘,氣血如果運行不當就會泄失,精神如果使用不當就會昏昧。對此三者,不可不慎守?!靶紊駳庵荆骶悠湟?,以隨天地之所為?!薄秱m真訓》進而指出:“圣人內(nèi)修道術(shù),而不外飾仁義,不知耳目之宣,而游于精神之和?!比绱?,就能“下揆三泉,上尋九天,橫廓六合,揲貫萬物”。雖顯夸飾,但說明保持精神之和,對于修養(yǎng)性命有著無所不通的作用。
淮南子認為調(diào)和精氣神以修養(yǎng)性命還要“執(zhí)中”,提出“執(zhí)中含和”的命題?!犊姺Q訓》指出:“情系于中,行形于外。”《齊俗訓》又說:“情發(fā)于中而聲應(yīng)于外”。因而“性命之情,淫而相脅,以不得已則不和”[2]115,如果關(guān)乎性命之情相互脅迫而不止,就產(chǎn)生體內(nèi)的不和?!对烙枴酚种赋?“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辫b此,《泰族訓》認為有大氣慨的人應(yīng)該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季協(xié)調(diào)。故圣人“懷天氣,抱天心,執(zhí)中含和,不下廟堂而衍四海,變習易俗,民化而遷善”。能夠堅執(zhí)中庸之道,秉持和合之氣,不但利于個體的修養(yǎng),而且有利于治國理政,且能夠達到“神化”的境地。《道應(yīng)訓》引老子言:“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這是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境界。
淮南子這里所說的“中”不是方位詞,而是哲學概念。《說文》云:“中,內(nèi)也?!眱?nèi),即內(nèi)心?!痘茨献印ぴ烙枴吩?“故機械之心藏于胸中?!备哒T注:“藏之于胸臆之內(nèi)?!庇帧笆枪蕛?nèi)不得于中,稟授于外而以自飾也?!薄肮蕪耐馊胝?,無主于中,不止;從中出者,無應(yīng)于外,不行。”這里的“中”都同“心”。《史記·樂書》論:“四暢交于中而發(fā)作于外?!睆埵亟苷x:“中,心也?!辈懿佟抖谈栊小酚小皯n從中來”詩句?!爸小边€有“正”的意思?!吨芏Y·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辟Z公彥疏:“使得中正也。”《晏子春秋·內(nèi)篇》說:“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睆埣円蛔?“中,正也。”因此,《荀子·天論》要求:“故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作為“和”的相關(guān)哲學概念,“中”較早見于《論語·堯曰》“允執(zhí)其中”。劉寶楠《正義》:“執(zhí)中者,謂執(zhí)中道之用?!薄抖Y記·中庸》引孔子言:“舜其大知也輿!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執(zhí)而用中,舜所用堯之道也。”此“中”是不偏不倚之意?!吨杏埂愤€將“中”與“誠”相聯(lián)系,說:“誠者,不免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也是《中庸》提出的人格追求,就是端正心意,無自欺。“中”還被荀子賦予具體內(nèi)容,云:“曷謂中?曰:禮義是也。”[8]82中,就是規(guī)范人們心性與行為的法度。
有時將“中”與“和”合二為一。《管子·正》有“中和慎敬,能日新乎”?!盾髯印駥W》認為樂乃“中和之紀”。《淮南子·泰族訓》進而深刻理解:“上無煩亂之治,下無怨望之心,則百殘除而中和作矣,此三代之所昌?!薄吨杏埂酚小爸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論。但是,中與和二者是有區(qū)別的,又云:“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庇糜谛扌责B(yǎng)命哲學,中則處于和的本原位置。鄭玄注:“中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樂,禮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朱熹注:“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fā),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fā)皆中節(jié),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庇纱丝梢?,“中”即位置,不偏不倚,也是內(nèi)心,是情所能控制的持正穩(wěn)定最恰當?shù)牡夭?“和”即協(xié)和,是狀態(tài),也是結(jié)果,則為性情不相互抵牾的平和融洽的最佳境界。
淮南子進一步闡釋了由中致和的奧妙?!对烙枴吩?“通于神明者,得其內(nèi)者也。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收之。中之得則五藏寧,思慮平;精力勁強,耳目聰明,疏達而不悖,堅強而不鞼”,詳細地破解了“中”對于精神的規(guī)范作用?!毒裼枴芬凑铡爸恋馈币?,“理情性,治心術(shù);養(yǎng)以和,持以適”,就能“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如果“性有不欲,心有不樂”,即可“無樂而不為”?!犊姺Q訓》稱:“誠中之人,樂而不忣,如鸮好聲,熊之好經(jīng)”,同樣能夠達到“養(yǎng)以和,持以適”的境地?;茨献釉谶@里將由“中”到“和”的嚴密邏輯關(guān)系細致地表達出來。所以,淮南子認為修身重要的是心一專誠,如果“釋己之所得為,而責于其所不得制,悖矣?!睈傆H有道,修身不誠,則不能事親;誠身有道,心不專一,則不能專誠[2]152。“誠出于己,則所動者遠矣”[2]155,心誠則靈。圣明君主應(yīng)“推其誠心,施之天下而已矣”[2]349。因此,《詮言訓》強調(diào):“圣人勝心,眾人勝欲。”這一觀念雖然有些偏見,但說明只要通達圣明就能抓住治心去欲修養(yǎng)性命的要訣?!短┳逵枴氛f:“故心者,身之本也;身者,國之本也”;沒有得己而失人的,也沒有失己而得人的道理。
因此,修身養(yǎng)性要回歸素樸淳真狀態(tài),就要從治心開始,即從思想源頭上加以修治。鑒于“心常無欲,可謂恬矣;形常無事,可謂逸矣”,《原道訓》倡言:“徹于心術(shù)之論,則嗜欲好憎外矣!”首先要以治心術(shù)倡導樂道安分。孟子說:“心之官則思?!被茨献拥摹爸涡男g(shù)”,就是以整治思想,凈化心靈,導引人們安分樂道?!对徰杂枴窂娬{(diào)“原天命,治心術(shù),理好憎,適情性”。人們能夠懂得天命,則不惑于禍福,動靜循理;端治心術(shù),則不妄喜怒,賞罰不阿;理順好憎,則不貪無用,不以欲用害性;調(diào)適情性,則欲不過節(jié),養(yǎng)性知足?!侗窘?jīng)訓》還要引導人們“心反其初”,回到和順而寂漠,質(zhì)真而素樸,閑靜而不躁,推移而無故的“太清之始”,民心即可向善。這就要從思想根源上獲得認識的超越,用心誠愨,益于修身養(yǎng)性。
《淮南子》繼承發(fā)展了先秦思想家的“和”觀念,是集大成者。在道的統(tǒng)攬下,淮南子賦予性命之學以廣泛而特別的內(nèi)涵,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傾向?!兑浴氛撌隽俗鳌短┳濉返闹髦甲阋悦鞔_:“橫八極,致高乘,上明三光,下和水土,經(jīng)古今之道,治倫理之序,總?cè)f方之指,而歸之一本,以經(jīng)緯治道,紀綱王事,乃原心術(shù),理性情,以館清平之靈,澄徹神明之精,以與天和相嬰薄”,以達到“德形于內(nèi),以莙凝天地,發(fā)起陰陽,序四時,正流方,綏之斯寧,推之斯行,乃以陶冶萬物,游化群生,唱而和,動而隨,四海之內(nèi),一心同歸?!贝藶橹螄蟊尽_@一高論在今天對于人們修身養(yǎng)性,構(gòu)建和諧社會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1]朱熹.四書五經(jīng)(上).大學章句集注[M].北京:中國書店,1985.
[2]劉安.淮南子[M].上海:上海書店,1986.
[3]朱熹. 四書五經(jīng)(上):周易本義[M]. 北京:中國書店,1985.
[4]班固.漢書[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
[5]陳立.白虎通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4.
[6]彭鐸.潛夫論箋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韓嬰.韓詩外傳[M].上海:上海書店,1982.
[8]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
[9]王充.論衡[M].上海:上海書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