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典目錄學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之建構(gòu)

      2015-12-17 13:26:34溫慶新
      關(guān)鍵詞:進化論

      溫慶新

      ?

      古典目錄學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之建構(gòu)

      溫慶新

      摘要:魯迅據(jù)古典目錄學建構(gòu)《中國小說史略》,試圖將古代小說納入當時正統(tǒng)文化的范圍內(nèi)考察,致其探討漢魏六朝小說時以《漢志》所載的小說觀為主導,對唐及唐以降的小說的探討則采用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魯迅對《漢志》“街談巷語”以“自生于民間”的解讀,試圖調(diào)和中西“小說”觀之間的沖突,這種做法是其承繼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與預先做出的理論設定相沖突的典型。而古典目錄學與進化論的相互交織,是魯迅在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與外來文化的艱難抉擇中處于尷尬之態(tài)的反映,亦是其采取雙重小說觀的必然,致使體系建構(gòu)多有相矛盾之處。

      關(guān)鍵詞:《中國小說史略》;古典目錄學;小說觀;進化論

      近年來,雖有學者從目錄學、治學方法等視角探討《中國小說史略》的編纂,然此類研究僅是對魯迅據(jù)文獻方法以研究古代小說等情形進行一般性探討,主要肯定魯迅對小說文獻的收集整理之功,局限于方法論的論述層面,對古典目錄學與魯迅研究古代小說二者如何相系、魯迅借用古典目錄學的根本目的、如何影響其“小說”觀及“小說史”觀的形成、如何影響小說史體系的建構(gòu)、對《史略》的影響達到怎樣的程度,乃至古典目錄學與作為《史略》方法論指導的進化論觀念是如何交融的等方面,幾無討論。這些對辨正古典目錄學對編纂《史略》的影響,乃至全面評價《史略》之得失,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

      一、魯迅對傳統(tǒng)知識體系的承繼與利用史志目錄以治學

      魯迅曾集功十余年整理校勘《嵇康集》,又整理有《沈下賢文集》、《云谷雜記》等文集,輯有《謝沈后漢書》、《會稽郡故書襍集》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在進行此類研究時,古典目錄學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即借用古典目錄學的方法以考證輯佚,尤以輯佚《謝沈后漢書》為典型。謝書失傳于宋時,而魯迅據(jù)歷代史志所載斷此書之存在依據(jù)并以輯佚,云:“《隋書經(jīng)籍志》:《后漢書》一百三十卷,無帝紀,吳武陵太守謝承撰。《唐書藝文志》同,又《錄》一卷?!杜f唐志》三十卷。”*魯迅輯錄:《魯迅輯錄古籍叢編》(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205頁。又,輯校虞預《晉書》并作序(1913年3月)云:“《隋志》:《晉書》二十六卷,本四十四卷,訖明帝,今殘缺,晉散騎常侍虞預撰。《唐志》:五十八卷?!稌x書·虞預傳》:著《晉書》四十余卷。與《隋志》合,《唐志》溢出十余卷,疑有誤?!?魯迅輯錄:《魯迅輯錄古籍叢編》(第3卷),第215頁。據(jù)史志厘清此書流傳情形,等等。上述所列,均見及魯迅據(jù)歷代史志以“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之治學意圖,并呈常態(tài)化。

      魯迅廣泛采用此治學方式,實得益于其對古典目錄學之孜孜以求。據(jù)《魯迅日記》所載,1912年9月8日:“讀《拜經(jīng)樓題跋》,知所藏《秋思草堂集》即近時印行之《莊氏史案》,蓋吳氏藏書有入商務印書館者矣。”*《魯迅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20頁。1912年10月16日:“補寫《北堂書抄》一葉。”*《魯迅全集》(第15卷),第20頁。1914年 3月9日:為許季上買《續(xù)藏經(jīng)目錄》*《魯迅全集》(第15卷),第108頁。?!叭勺颖毙幸院髸~”錄有:“宋元本書目三種四冊(四月二十九日)?!?922年8月至9月鈔《遂初堂書目》,并附“校記”*《魯迅全集》(第8卷),第129頁。。1926年8月31日,購《宋元舊本書經(jīng)言錄》等*《魯迅全集》(第15卷),第635頁。??芍?,魯迅因讀目錄著述而知斷學,又曾抄錄歷代史志及私家書目,購買過不少目錄學著述,他對《秋思草堂集》的研判,表明其利用目錄學研究古籍之情形的順手,甚有心得。魯迅于1927年7月16日在廣州知用中學以“讀書雜談”為題作演講時,曾說:“我常被詢問:要弄文學,應該看什么書?這實在是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我以為倘要弄舊的呢,倒不如姑且靠著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去摸門徑去。倘是新的,研究文學,則自己先看看各種的小本子,如本間久雄的《新文學概論》?!?《魯迅全集》(第3卷),第460頁。以《書目答問》為問學門徑、以書目學去“弄舊”(主要是學習并從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實是魯迅個人治古代文史之徑的經(jīng)驗之舉。這足以說明古典目錄學作為魯迅所承繼的知識體系之一,被當作重要的治學方式而深深烙印于其腦中,從而影響其學術(shù)研究。

      利用目錄學著述以征文獻,同樣體現(xiàn)在魯迅對古代小說的輯佚與考證中?!短扑蝹髌婕砟ぐ捱呅【Y》考《補江總白猿傳》源流時,引《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等史志以征;考《謝小娥傳》出處時,云:“不載所從出,或嘗單行歟,然史志皆不載?!笨肌稛勖詷怯洝窌r,云:“明焦竑作《國史經(jīng)籍志》,并《海山記》皆著錄,蓋嘗單行。清《四庫目》謂:亦見《青瑣高議》……竟以迷樓在長安,乖謬殊甚。然《青瑣高議》中實無有,殆紀昀等之誤也。周中浮(《鄭堂讀書記》)更推闡其評語,以為:后稱‘大業(yè)九年,帝幸江都,有迷樓’。而末又云:唐帝提兵號令入京,見迷樓,大驚曰:‘此皆民膏血所為也!’乃命焚之。經(jīng)月,火不減。則竟以迷樓為長安,等諸項羽之焚阿房,乖謬殊極云?!?《魯迅全集》(第2卷),第306~344頁。尤其是對《煬帝迷樓記》的考證,與《史略》運用目錄學考辨的情形近甚。又如,《小說舊聞鈔》援引《百川書志》《古今書刻》《也是園書目》書目所載考辨《大宋宣和遺事》《水滸傳》《三國志演義》之源流及版本*《魯迅全集》(第2卷),第352~390頁。。應該說,作為編纂《史略》的學術(shù)準備,《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所體現(xiàn)的據(jù)目錄學著述以考鏡源流之編纂思想即是其對古代小說進行論斷的主要依據(jù),此思維必然會于《史略》中加以延續(xù)。又,1934年4月9日,魯迅在致曹聚仁信中說:“曾擬編中國字體變遷史及文學史稿各一部,先從作長編入手?!笨芍@幾部文獻輯錄即是其編纂《史略》的資料長篇。從《中國小說史大略》(約略1921年下半年至1922年刊發(fā))到《中國小說史略》(1923年、1924年北大新潮社初版上下冊本)的修訂過程中,魯迅編有《明以來小說年表》(1923年),以此作為修訂的文獻參考,此表亦是資料長編之例*溫慶新:《學界研究的推進與〈中國小說史略〉的完善》,《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這種先廣搜史料,輯成長篇,然后加以擇取,勒成定本的順序即是古代編纂史籍的典型,亦是著眼于文獻的結(jié)果,從而成為其順利修訂《史略》的保證??梢姡斞篙嬓9偶纬傻难芯苛晳T、研究方法作為其承繼傳統(tǒng)知識體系的反映,已上升為一種思維方式,并深入影響其對古代小說的研究。

      二、古典目錄學對《史略》建構(gòu)的具體影響

      《史略》利用目錄學著述、以目錄學思維為指導建構(gòu)中國小說演進的史跡,不似《唐宋傳奇集》等單純局限于文獻征引之層面,而是上升到一種治學研究的高度,以梳理學術(shù)之源流。鄭振鐸《魯迅的輯佚工作》曾說:“他生平最看重‘學問’,惟不大看得起‘??奔摇?,‘目錄家’,像傅增湘諸人,因為他們所致力的不是‘學問’的某一部分而是為‘書’所奴役,無目的的工作著。”*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第3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553頁。此論甚有見地——編纂小說史更需要具有宏觀視域的“史識”的切入(即目的意圖),從而使得文獻考證與理論指導有機融合在一起?!妒仿浴匪w現(xiàn)出來的目錄學思想表明,魯迅將目錄學作為一種工具用途,以期達到有效梳理古籍及古代文學演變規(guī)律的目的。第一篇“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論述”主要梳理諸多史志所載“小說”情形,以強調(diào)“小說”如何從史志書目中被剔除而漸自獨立成體(案:此篇原載1920年的油印講義稿《小說史大略》,鉛印本《中國小說史大略》刪剔,至初版本上冊又重新修訂收錄;《小說史大略》僅是梗概式的片斷論述,題意不甚清晰,初版本以降的修訂本方才具備較為清晰之論斷,故本文的討論以北新書局1927年版為主,兼及對《小說史大略》的討論)。此篇開頭即云:

      小說之名,昔者見于莊周之云“飾小說以干縣令”(《莊子·外物》),然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shù)所在,與后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缸T言“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李善注《文選》三十一引《新論》)始若與后之小說近似,然《莊子》云堯問孔子,《淮南子》云共工爭帝地維絕,當時亦多以為“短書不可用”,則此小說者,仍謂寓言異記,不本經(jīng)傳,背于儒術(shù)者矣。后世眾說,彌復紛紜,今不具論,而征之史:緣自來論斷藝文,本亦史官之職也。*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北新書局,1927年,第1頁。下引《史略》除特殊注明外,余則皆據(jù)此版,不再一一注明。

      魯迅首先尋求先秦古籍記載“小說”的依征,所言“與后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始若與后之小說近似”含有以西方文藝觀的標準評判古籍所載得失之意,向為研究者所重視。但魯迅引《莊子》《新論》等語,一方面為證明古已有“小說”之名,另一方面則是在梳理先秦諸子所載的基礎上引出本節(jié)議題,即小說與史家之關(guān)系,故魯迅原意重點則在“而征之史:緣自來論斷藝文,本亦史官之職也”一語。這說明魯迅有意將“小說”及小說史的編纂納入以史官為代表的正統(tǒng)文化的范圍內(nèi)考察,從而為“小說”進行名分正舉。故歐陽健先生認為魯迅回答“小說是什么”的性質(zhì)論時“只是面對西方觀念的沖擊,企圖為中國的小說觀念辯護、為中國的小說存在辯護的說辭而已”*歐陽健:《〈中國小說史略〉批判》,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7~59頁。。應該說,魯迅以西方文藝觀評判古籍所載之得失確含有“辯護”之意,但其又認為“小說”屬“藝文”而在史官之職列,故對《新唐志》之前的史志的探討,主要為說明“小說”在史志所占的位置及其背后的文治意義,以明“小說之名”古亦有之、已為以史官為代表的正統(tǒng)文化所接受。從魯迅的經(jīng)歷及其知識儲備角度看,這是其承繼傳統(tǒng)知識體系之外在化的直接選擇,受限于其所接受的經(jīng)驗,從而形成特定的理念視域。所言《新唐志》將《列異傳》《感應傳》等與“耆舊高隱孝子良吏列女等傳”同列于史部雜傳類的作品“退為小說,而史部遂無鬼神傳”;尤其是引《四庫提要》“小說家”語后,云:“于是小說之志怪中又雜入本非依托之史,而史部遂不容多含傳說之書”,指明史志從文治教化層面對“小說”進行位置調(diào)整對古代小說生存環(huán)境及呈現(xiàn)形態(tài)的影響,故其批判史志不載宋元平話、元明演義小說等源于民間的小說,是“史家成見,自漢迄今蓋略同:目錄亦史之支流,固難有超其分際者矣”。不過,雖然唐以降的史志對“小說”中“多含傳說之書”予以剔除,但先唐諸志則予以著錄,這種情形符合魯迅所預先做出的、源于西方文藝理論的小說是虛構(gòu)的故事之假定,使其看到調(diào)和其所承繼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與預先做出的理論設定之沖突的可能。因而,其對先唐小說的探討一方面著眼于史志所載及其“小說”觀,同時對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予以必要的關(guān)注,這是其尋求中西“小說”觀相融通的反應,是構(gòu)成《史略》建構(gòu)體系重要的“環(huán)境場域”,客觀上對魯迅的“小說”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那么,魯迅對史志所載“小說”的理解情形又是怎樣的呢?第三篇“《漢書·藝文志》所載小說”主要考輯《漢志》所載十五家“小說”,結(jié)論是:“今審其書名,依人則伊尹鬻熊師曠黃帝,說事則封禪養(yǎng)生,蓋多屬方士假托。惟青史子非是。又務成子名昭,見《荀子》,《尸子》嘗記其‘避逆從順’之教;宋子名钘,見《莊子》,《孟子》作宋徑,《韓非子》作宋榮子,《荀子》引子宋子曰‘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斗’,則‘黃老意’,然俱非方士之說也?!睋?jù)此,魯迅總結(jié)出漢人小說的兩大特征:方士所作及多含黃老之意。此論已涉及小說的本質(zhì)特征及發(fā)生情形等性質(zhì)論范疇*案:《漢志》著錄“小說十五家”,與方士有關(guān)者多達六家,余者班固著錄“迂誕依托”;著錄凡千三百八十篇,本為方士的虞初所作《虞初周說》凡九百四十三篇,占著錄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以上??梢姟稘h志》所錄小說確與方士有很大關(guān)系,魯迅所言不差。。故第四篇“今所見漢人小說”言:“現(xiàn)存之所謂漢人小說,蓋無一真出于漢人,晉以來,文人方士,皆有偽作,至宋明尚不絕?!闭撌鼍唧w作品時,如言《十洲記》“但為方士竊慮失志,借以震眩流俗,且自解嘲之作而已”,陳仲弓《異聞記》所記“史志既所不載,其事又甚類方士常談”,與方士有關(guān)已成為其論述漢人小說的主要基點。由《漢志》所歸納出來的“小說”觀不僅影響《史略》對漢人小說的論述,更是影響其對六朝小說的論述。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上)”云:“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訖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其書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狈绞吭闯鲇诠盼?,由于文化的演變,漢代方士已非局限鼓舞祠等科,亦收集地理博物、奇聞逸事、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內(nèi)容以備皇帝顧問,并借用諸子百家或傳說人物以言其說或自神其說,從而導致漢魏小說多“鬼神志怪之書”。顯然,魯迅已認識到此點,因此,當他考察六朝小說時,便認為“晉以后人之造偽書,于記注殊方異物者每云張華,亦如言仙人神境者之好稱東方朔”,又說:“華既通圖緯,又多覽方伎書,能識災祥異物,故有博物洽聞之稱,然亦遂多附會之說?!睎|方朔是漢武帝身邊的俳優(yōu)寵臣,亦與方士有關(guān)系??梢?,不管是張華、東方朔等人所作抑或托于二人者,均與方伎有關(guān),魯迅已認可方士對六朝志怪之書的重要影響。同時,六朝志怪之書的演變雖亦與佛教的入傳有關(guān),但很大程度上仍含神仙之說、黃老之意,只不過相較漢人小說而言,六朝小說多了釋家之言,故第六篇“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下)”云:“釋氏輔教之書,《隋志》著錄九家,在子部及史部,今惟顏之推《冤魂志》存,引經(jīng)史以證報應,已開混合儒釋之端矣,而余則俱佚?!睆摹稘h志》歸納出來的包含小說作者與小說內(nèi)容兩層面的“小說”觀,已成為《史略》前六篇論斷的理論指導。又如,油印講義稿第八、九篇分別為《唐傳奇體傳記》(上、下),上篇云:“小說亦如詩,至唐而一改進,雖大抵尚不出于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zhuǎn),文辭華艷,發(fā)達之跡甚明。當時道釋二教,侈陳感通;有名位者,又好談神異,于是方士文人,聞風而作,競為異記?!睂μ迫诵≌f類名為“唐傳奇體傳記”,亦是據(jù)史志以歸納的典型*參見拙作《對魯迅“唐傳奇”文類說的檢討》,《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7期。?!胺绞课娜恕钡牟⑴e表明《漢志》所載已成為其論述的基點,對建構(gòu)小說史體系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但到之后的北大新潮社初版上、下冊本,魯迅則將其改為“唐之傳奇文”,轉(zhuǎn)以西方文藝理論視野下的“小說”觀為準。雖仍見及史志所載的“小說”觀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正漸被弱化。

      同時,《史略》第二篇“神話與傳說”中云:“志怪之作,莊子謂有齊諧,列子則稱夷堅,然皆寓言,不足征信。《漢志》乃云出于稗官,然稗官者,職惟采集而非創(chuàng)作,‘街談巷語’自生于民間,固非一誰某之所獨造也,探其本根,則亦猶他民族然,在于神話與傳說?!闭J為小說雖為史志目錄所載,但起源于民間的神話與傳說,這是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而為有效協(xié)調(diào)中西“小說”觀二者的沖突,魯迅主要抓住“小說”源于民間的發(fā)生情形,從而對《漢志》所載作“然稗官者,職惟采集而非創(chuàng)作,‘街談巷語’自生于民間”之詮解。我們知道,《漢志》所載“小說”主要著眼于學術(shù)價值的判斷,其對小說家的定義則是據(jù)所錄作者及作品之實際加以歸納得出的;“街談巷語”是指與“朝政得失相關(guān)的庶人言論,非一般的閑言碎語”,故如淳釋為“街談巷說,其細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王齊洲、屈紅梅:《漢人小說觀念探賾》,《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11年第4期,第109~120頁??梢婔斞笇Α敖终勏镎Z自生于民間”的解讀,是精準的。從這個視角切入,從“亦猶他民族然”的高度將中西“小說”觀相系鏈,是其一大創(chuàng)舉,使得《史略》的“小說”觀在史志所載與西方文藝理論觀之間不斷來回變動,在一定程度上是言說有據(jù)。從某種意義講,這的確能有效調(diào)和中西“小說”觀之間的沖突,但又反過來加劇了其復雜性——“小說”觀的雙重標準導致“小說史”觀及評判標準的隨意、片面而致論斷之失正。這種調(diào)和的表達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魯迅承繼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以建構(gòu)《史略》與預先做出的理論設定相沖突的情形。

      魯迅認為,從《新唐志》剔除史部鬼神傳入“小說”始,至《四庫提要》將“小說之志怪中又雜入本非依托之史”、“多含傳說之書”剔入于“小說”,史志所錄小說“稍整潔”,與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漸行漸遠。同時,歷代史志又幾不錄盛于民間的小說,不合于其對小說源于民間之基本判斷,無法有效論證預先設定的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而通俗小說又是唐以降小說發(fā)展的主流之一,無法規(guī)避,致使兩種“小說”觀發(fā)生沖突。對此,《史略》對唐及唐以降之小說的討論,如話本、“擬話本”、講史、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狂邪小說等,采取以通俗小說為主,而略史志所錄小說,并轉(zhuǎn)以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為主導,而非史志所載。這與對唐以前的小說的探討以史志所錄為主的情形相反。導致此舉之由,在于《史略》前后兩部分論述所采取的“小說”觀念不同而致:縱觀《史略》,其對漢魏六朝小說的探討以《漢志》等史志所載為主,佐以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對唐及唐以降的小說的探討,主要是以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為主(案:另一層客觀原因在于唐以降的小說形態(tài)在白話通俗方面確有長足的發(fā)展,這種客觀情形導致魯迅的論述轉(zhuǎn)而以通俗小說為主)。顯然,魯迅已意識到單純據(jù)以史志所載無法調(diào)和其所接受的以西方文藝理論為主導的小說觀對研究唐及唐以降的小說及其演變史跡二者的沖突,故其對此時期小說的探討逐漸弱化史志所載的影響。這是因為此時期的史志所載已漸漸不合其所圈定的研究對象,已不需要對中西“小說”觀進行調(diào)和;同時,宋元明清時期的通俗文學樣式已蔚為大觀,已能充分論證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之前對“小說”的正名,解決了“小說”的存在前提??梢?,據(jù)史志所載不過是種策略,是其承繼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的下意識之舉;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才是指導《史略》編纂的最本根的“小說”觀,是建構(gòu)《史略》使之體系化所預先做出的前提設定。這從其對唐及唐以降的小說的論述,即見一斑。

      魯迅曾在《寫在〈墳〉后面》一文中說到:“別人我不論,若是自己,則曾經(jīng)看過許多舊書,是的確的,為了教書,至今也還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響到所做的白話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體格來。但自己卻正苦于背了這些古老的鬼魂,擺脫不開,時常感到一種使人氣悶的沉重。就是思想上,也何嘗不中些莊周韓非的毒,時而很隨便,時而很峻急?!?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第301頁。這話帶有一定程度與傳統(tǒng)決裂而尋求“現(xiàn)代”依據(jù)的思想傾向,但魯迅坦言“舊書”的耳濡目染對“所做的白話”的影響,即使魯迅想極力擺脫,卻因這些“古老的鬼魂”對其影響的根深蒂固,已無力擺脫開來。既然這種思想對魯迅“所做的白話”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我們大可推測這對魯迅的學術(shù)研究當亦產(chǎn)生重要影響——“所做的白話”主要指其小說創(chuàng)作與雜文寫作,小說研究亦是“白話”的一種。魯迅無法與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徹底決裂開來,也就是說,魯迅在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與外來文化的抉擇中始終處于艱難的尷尬境地?!妒仿浴沸≌f觀的矛盾狀態(tài),就是這種兩難的集中反應,從而導致《史略》的組織思路及相關(guān)論斷存有諸多自相矛盾之處。當然,我們并非有意苛責《史略》的種種不足,而是希望透過魯迅的思想傾向、學術(shù)素養(yǎng)、編纂意圖及行為選擇等方面,弄清《史略》如此編纂的前因后果。

      三、古典目錄學與進化論觀念的沖突

      據(jù)此,魯迅雖熟悉目錄學并用于治學,卻非簡單地借用,而是將其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作為思想理論,以達到梳理古籍及古代文學演變脈絡的目的。這種意圖決定古典目錄學之于《史略》是不會單獨運用的,必然要與其他思想、方法相結(jié)合,以組成建構(gòu)《史略》體系的指導思想鏈條。上文已述及,魯迅在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與外來文化的抉擇中始終處于艱難的尷尬之態(tài)。若據(jù)以這種矛盾心態(tài)反觀魯迅的小說史研究,即見《史略》的兩難抉擇主要集中于古典目錄學與進化論觀念的沖突。由于學界往往過于糾纏進化論觀念對《史略》建構(gòu)帶來的種種影響,未曾對傳統(tǒng)目錄學影響《史略》的建構(gòu)予以足夠關(guān)注,更不曾注意到古典目錄學與進化論觀念的糾纏交織對《史略》所帶來的諸多影響。簡而言之,兩者沖突的典型表現(xiàn)有二:

      一是,“史家對于小說之著錄及論述”篇的變動。此篇原置于油印講義稿之首,題為“史家對于小說之論錄”,含奠定基調(diào)之意。但到《中國小說史大略》(鉛印本)則以刪除,而以“神話與傳說”一篇起論;至初版本上冊又重新修訂收錄。不過,油印講義稿僅是梗概式的片斷論述,題意不甚清晰,初版本以降的修訂本方才具備較為清晰之論斷,但比油印講義稿多出小說源于民間、多含傳說之書等論斷。魯迅將此篇刪之又補的原因,除了為規(guī)避聲譽日隆的胡適的觀點*參見拙作《魯迅所編〈明以來小說年表〉與〈中國小說史略〉之修訂》,《明清小說研究》2013年第2期。,更是魯迅尋求中西“小說”觀相協(xié)調(diào)的矛盾心態(tài)的反映。油印講義稿云:“至于唐之傳奇體記傳,宋以來之諢詞小說,史志皆不取,蓋俱以猥鄙荒誕而見觸也?!?魯迅:《小說史大略》,《中國現(xiàn)代文藝資料叢刊(第4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第38頁。此時魯迅雖欲據(jù)史志所載對“小說”進行正名,但史志所載與其對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的接受有本質(zhì)之別,且尚未找到有效調(diào)和二者相沖之“中間物”。不過,魯迅已意識到若簡單據(jù)以史志所載是無法有效確定進化論觀念作用下的古代小說演進規(guī)律的源頭問題的。進化論觀念與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一道,是魯迅因時代特殊要求,借以建構(gòu)《史略》體系的兩大支柱,是建構(gòu)之前就已預先設定的。故油印講義稿有關(guān)小說演進規(guī)律的探討是從第二篇“神話與傳說”開始的,云:“凡民族,當草昧之時,皆有神話”,“神話稍演進,乃漸近于人間,謂之傳說?!?魯迅:《小說史大略》,第38~39頁。此時專列第一篇的目的僅是為正名而已。鉛印本直徑刪除,轉(zhuǎn)而以西方文藝理論為指導,反而失卻為小說正名的包裝。由油印講義稿到鉛印本、再到初版本的修訂過程,是《史略》漸自疏離傳統(tǒng)學術(shù)思維,且不再以傳統(tǒng)文獻為論斷基點,轉(zhuǎn)而以西方文藝理論為主,試圖概括一條小說“進行的線索來”的轉(zhuǎn)變過程。據(jù)此,若剔除“史家對于小說之論錄”一篇就無法為小說進行正名,亦無法合理論述據(jù)《漢志》所總結(jié)出來的小說觀對漢魏小說發(fā)展的影響(漢人小說多已散佚,討論亦唯有據(jù)以《漢志》),無法確定古代小說演進之源頭。故初版本修訂以補錄,增加小說起于民間之“中間物”,使得為小說正名、小說演進規(guī)律之源頭與史志所載的“小說”觀三者得以有效融合,即見魯迅修訂《史略》的苦心及本意。據(jù)此,魯迅早在《史略》撰寫之初以及修訂過程中,古典目錄學思維與進化論觀念就已激烈糾纏,兩者是本質(zhì)層面的沖突。

      二是,魯迅據(jù)進化論觀念確定了古代小說演進的三大規(guī)律,即由寫神向?qū)懭说姆较蜓葸M、由無意為小說向有意為小說演進及由文言向白話文演進等*對這三大規(guī)律的組織情形及得失,歐陽健《〈中國小說史略〉批判》第70~84頁有詳論,可參看。。其中,由文言向白話文演進這一條系采用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以確定古代小說演進史跡所歸納得出的。據(jù)上所述,魯迅若依《漢志》所載及《史略》的論述邏輯,先唐之“小說”應兼及記言、敘事、考證、輯佚等多種形式,可謂諸體兼?zhèn)?,故清翟灝曾言:“古凡雜說短記,不本經(jīng)典者,概比小道,謂之小說,乃諸子雜家之流,非若今之穢誕言也?!?翟灝:《通俗編》(卷2),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24頁。則“俳優(yōu)小說”“俗賦”等當時流行的通俗文學樣式亦可歸入其中,這就是通俗小說的早期存在樣式。依魯迅所認為的歷史是進化的、不間斷的觀點*《中國小說史略》第八篇“唐之傳奇文(上)”云:“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于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zhuǎn),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笨少Y佐證。,則古代小說的演進規(guī)律就應該是文言與白話小說約略同時演進了,并非由文言向白話文演進。由于《史略》對古代小說的討論采取了雙重的小說觀,對先唐小說的論述以史志所載為主,而對唐及唐以降的小說的討論則采用西方文藝理論視域下的小說觀,導致古典目錄學無法涵蓋自先秦至清之小說演進的全部情形,故無法兼容對小說演進規(guī)律的概括,而漸被疏離。而由無意為小說向有意為小說演進之規(guī)律,亦值得推敲。既然魯迅認為漢魏小說的創(chuàng)作主體為“方士文人”,那么方士借用諸子百家或傳說人物以言其說或自神其說,已觸及創(chuàng)作的自覺問題了,“自神其說”就是允許作品的虛構(gòu)(魯迅認為“小說”是虛構(gòu)的),這就不存在漢魏小說“無意為小說”之說,此條演進規(guī)律的概括亦乏準的。可見,《史略》小說觀的雙重標準,以及進化論觀念與古典目錄學相沖突的情形,終致建構(gòu)體系的雙重性、規(guī)律總結(jié)的失正。

      要之,進化論觀念與古典目錄學的沖突,于《史略》編纂之初就已存在,更表現(xiàn)在對《史略》進行編纂的指導思想上。自據(jù)進化論總結(jié)的小說演進規(guī)律之源頭始,到具體規(guī)律的提出,二者的沖突通過其采取雙重小說觀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涵蓋《史略》的大部分章節(jié)。分析《史略》可知,進化論觀念作為編纂的一種指導思想存在(學界已有詳論,不贅),而古典目錄學不僅是種考證的方法,更是一種思想理論,是魯迅所接受的知識體系于建構(gòu)過程中的經(jīng)驗式的反映??梢?,指導《史略》編纂的多種思想理論是魯迅在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與外來文化的抉擇中處于艱難的尷尬之態(tài)的反映。因而,在《史略》中,進化論觀念與古典目錄學思維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不過,雙重小說觀的采用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二者的沖突。

      責任編校:劉云

      DOI:10.13796/j.cnki.1001-5019.2015.02.006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019(2015)02-0040-0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11AZD062)

      作者簡介:溫慶新,文學博士,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湖南 長沙410081)。

      猜你喜歡
      進化論
      部分論文英文提要及關(guān)鍵詞
      運營“進化論”
      ——第十七屆《中國醫(yī)院院長》年會特輯(下)
      生物進化論與文學自然主義
      繪心一笑
      歸鄉(xiāng)喜若狂——進化論誕生背后的故事
      科學(2020年6期)2020-02-06 09:00:04
      達爾文與進化論
      品牌進化論
      黃怒波的企業(yè)家“進化論”
      中國品牌(2015年11期)2015-12-01 06:20:48
      Y1—Y6“爵”式造型進化論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19:15
      論近代國人對進化論的另類認知
      贺州市| 五莲县| 长兴县| 小金县| 普陀区| 成安县| 集安市| 保康县| 许昌县| 武邑县| 长汀县| 长沙县| 泌阳县| 六枝特区| 江孜县| 徐汇区| 白水县| 望都县| 永仁县| 瓦房店市| 西畴县| 沾益县| 龙游县| 五原县| 龙泉市| 晋中市| 调兵山市| 麦盖提县| 榆中县| 嘉义县| 台湾省| 东港市| 唐山市| 云安县| 贺兰县| 大冶市| 沁水县| 万载县| 郓城县| 晴隆县|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