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保海
(河南中醫(yī)學院 思政部,河南 鄭州 45000)
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師資力量的整合與實效性提高
趙保海
(河南中醫(yī)學院 思政部,河南 鄭州 45000)
整合師資力量,分專題講座的方式開展”基礎課”教學,是提高”基礎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整合師資力量是由教師主導地位所決定的,“基礎課”內容自身的特點和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師資力量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加強組織領導和協(xié)調,加強團隊內部之間的相溝通,根據教師的不同特長開展課堂專題講座是提高“基礎課”實效性的重要舉措。
師資力量整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實效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組成部分,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教育,引導高校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體現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時代精神的價值標準及法治理念,目標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作為高校開設的第一門思政課,教學效果如何影響到了學生對其它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因此,提升該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強該課的吸引力、感召力,關系到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法治觀念的確立,關系到學生對大學的認知,還關系到對其他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態(tài)度。如何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實效性,學者們大多從加強高校政治理論課師資隊伍建設、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特別是結合當前新媒體條件下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而且實施過程中取得了成效。本人根據多年教學體會、經驗,結合當前高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該課程的特點,認為高校師資力量的整合是提高該課程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這里講的師資力量,是指在該課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可以利用并有利于實現該課教學目標的教師力量。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應當包括完成理論課教學任務的教師,又包括完成實踐課教學任務的教師;在學科分布上,即包括高校思政課教學部門內部不同學科教師,又包括從事學校思想政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和政工干部,還包括從事專業(yè)課教學的教師,以及學校畢業(yè)的在自己工作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資源。這里所謂師資力量的整合,指在學校統(tǒng)一組織協(xié)調下,根據該課程內容和特點,分解成若干個專題講座,整合上述的師資力量,結合不同教師的特長和工作特點,結合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提升政治理論課的實效,達到基礎課教學的終極目標。
1.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要求對師資力量進行整合
同任何課程教學活動一樣,《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活動也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矛盾統(tǒng)一體,在這個矛盾統(tǒng)一體中,教師是主導,因為課堂教學的組織、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藝術使用與提高、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取決于教師,教師的人格魅力、學識修養(yǎng)、道德品質、教學技能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依然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性質和發(fā)展方向往往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因此,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實效性的關鍵還在教師,這就需要加強思政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而在高校整合各學科教師師資力量組織一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師團隊,則是有效開展《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活動的重要舉措。
2.《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內容的相對獨立性為專題式教學提供了可能性
與其他思政課相比較,《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在內容上有其自身特點:其它思政課的內容章節(jié)之間聯系緊密,前后有較強的邏輯性,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唯物論、辨證法、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再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內容是以歷史發(fā)展的線索來展開的。這些課程的特點不便于讓不同部門不同專業(yè)的教師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來講授該課程的內容。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內容則相對獨立,就該課程來講,主要是思想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三部分,而就每部分來講內容也相互獨立,如法律基礎部分是由若干部門法組成,道德修養(yǎng)有公民基本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組成,思想修養(yǎng)則包含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這些內容之間內在的聯系不像其他課程的內容那樣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關聯性?!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各部分內容相對獨立性的特點為開展專題講座形式提供了可能性。
3.《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內容的通俗易懂為專題式教學提供了可行性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與其它思政課相比較,在內容上通俗易懂。基礎課分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兩大部分,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內容簡單明了,其中的道德規(guī)范廣為人知,學生從幼兒開始就接受著其中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和人生觀教育,所以大學生對其內容耳熟能詳。法律基礎知識這部分雖然涉及到一些具體法律,涉及到一些專業(yè)的法律術語,由于對學生進行的是法律基礎教育,所以內容也相對簡單,大學生對其內容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在課堂上講授這些學生熟悉的內容,若老生常談,會導致學生厭倦情緒,消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克服這種窘迫狀況,需要整合師資力量,把課程內容分成若干個專題,由適宜講授這部分內容的教師講授,將產生非常良好的效果。如對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部分,作為醫(yī)學院校,可以聘任其附屬醫(yī)院的那些讓學生熟悉的、敬仰的且醫(yī)術精湛、醫(yī)德高尚的醫(yī)生來承擔講座任務,這樣既貼近了現實和專業(yè),又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4.基礎課實踐教學也要求對師資力量進行整合
根據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學校思政課建設標準》,基礎課也要開展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書本上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加感性認識,通過親身感受,深化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增強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實踐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是一項由領導者、組織者、實施者、參與者共同組成的多邊活動,它包括課堂討論、課堂辯論、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志愿服務、勤工助學多種形式,涉及到自然科學、倫理學、法律、社會學、經濟學等多種學科,教學實踐基地可能遍及農村、城市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等地方。要克服那種實踐課可有可無、可實可虛的思想,有效開展《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就需要對涉及到的包括思政課教學部門、宣傳部、學生處、團委的師資力量進行整合,使各個部門職責明確又相互配合。這樣才能把實踐教學落得實處。
1.加強組織領導協(xié)調
既然團隊教師來自學校的不同部門,甚至校外的不同部門,這些部門由于職責不同、工作性質和任務不同,加上這些部門又缺乏有效的溝通合作,要順利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就需要學校主管教學的領導和主抓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出面,加強不同院部教師的協(xié)調與管理,這是整合師資力量的組織前提。
2.加強團隊之間教師的合作交流
教學團隊的教師來自不同的部門,有些教師不是從事思政課教學的老師或不是與思政教育專業(yè)相關的專業(yè)教師,由于思政課教學有著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理念,非專業(yè)的思政課教師又缺乏思政課教學的經驗,這就需要加強非思政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必要時對思政課之外的其他教師加強培訓。
3.根據教師的不同特長和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實效性,教課的內容必須結合社會的熱點問題、學生的專業(yè)、學生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并加強針對性,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實際需要。教師要根據不同特長有計劃地安排講座:如輔導員經常接觸學生,最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和生活習慣,特別是大一新生的輔導員對于剛入學的新生心理上的困惑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可以結合第一章的內容,安排針對大一新生如何適應大學生活開展講座;針對大一新生在新的環(huán)境下出現的心理問題,讓學校心理咨詢的教師做專題講座給予心理輔導;邀請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做出突出成就的往屆畢業(yè)生開展專題講座,讓他們結合自己的成長創(chuàng)業(yè)經歷,給學生講授大學生堅定人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就業(yè)問題是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學校招生就業(yè)部門結合社會就業(yè)狀況特別是自己學校的學生的就業(yè)狀況,開設專題講座,講解當前就業(yè)競爭日趨激烈情況下,大學生應該具備什么素質;選拔本院校做出突出貢獻的教職員工做職業(yè)道德方面的講座,等等。這樣就能夠把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關注的社會問題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內容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
[1]趙增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多元化整合與一體化應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責任編輯:D]
2015-09-26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廳2015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手機網絡視閾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因勢利導方略探析”(編號:2015-GH-33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趙保海(1965-),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三農問題和思想政治教育。
G424
A
1671-5330(2015)06-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