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平
仁是由二人定義一人
文|申平
你知道一些中國人為什么愛隨地大小便嗎?不不,我不是讓你找直接原因,比如公廁少,那不用你說,大家都知道。我是讓你找出深度原因。你要是找不出來,我可以告訴你:這都是中國人從小穿開襠褲造成的。
我沒有這么大學問,說不出來這話。這話是美籍華人學者孫隆基在他的著作《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說的??吹街袊幕?、深層結構呀這樣的字眼,你千萬不要哆嗦。這本書的語言一點兒也不學術,道理講得也絕不抽象,屬于你只要有初中文化,靜下心來就能看上癮的那種。
這本書是我20多年前買的,回家一讀就不忍釋手了。國家、社會、生活,乃至個人身上存在的諸多問題,過去你說也說不清,但只要看了這本書,基本上都會找到答案。比如剛剛提到的隨地大小便,歐美發(fā)達國家的民眾之所以沒有這個毛病,是他們從沒穿過開襠褲。表面看,穿沒穿過開襠褲是著衣問題,但當它持續(xù)了幾千年,由生活習慣轉化為文化后,便深植進了國人內(nèi)心。因此,隨地大小便不是生活問題,而是文化問題。
孫隆基先生類似這樣的闡釋,在書里比比皆是,驚人眼球,比如,提到中國人的木訥、隱忍,孫先生分析道:“對大部分人來說,人情的磁力場的運作還表現(xiàn)為這樣一種形態(tài),那就是用自我壓縮——乖或者聽話、逆來順受、以自身沒有個性與吸引力為榮,等等——去換取社會觀眾的贊許。在這類情形中,人情的磁力場也就變成了個體死亡的地雷陣?!?/p>
品品看,當下四五十歲以上的中國人,哪個不是這樣?好在80后、90后不管這一套,我行我素,關你啥事。這又跟這本書有關了。這不僅是兩代人互相看不慣,而是文化較量,是封閉文化和開放文化的沖突。
進而,孫先生解釋了一下“仁”。他說:“中國文化是由二人去定義一人的設計……中國人的個體是無法對自己下定義的,而必須由仁這種二人關系才能定義自己。這對個體來說就只剩下一個選擇——逃避自由?!?/p>
這種分析現(xiàn)在經(jīng)常能在一些文章中看到,但20多年前看到,多令人震驚。這本書現(xiàn)在亞馬遜沒貨,當當網(wǎng)有沒有?你若想買,搜搜看。
我要提醒你一句,這本書前2/3挺好看,雖說不是字字珠璣,至少我?guī)缀踉诿宽撋隙紕澚虽摴P道兒。后1/3,有點口羅唆了。
錦言齋
●中國人的個體永恒地處于溫暖的母胎中。因此,個體不具文化上的合法性與自覺性,更說不上個人的自我擴張、自我開展與自我完成。
●臺灣的蔣經(jīng)國也曾有“為民眾服務”的口號,以及親自到路邊小攤吃豆?jié){等動作,然而,這只是親民的姿勢,不是親民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