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
【中圖分類號】 ?G633.7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5)10-079-01
背景:
本節(jié)課為蘇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十章第四節(jié)的內(nèi)容。從知識結(jié)構來看,它的學習建立在前面所學的力、二力平衡、密度及壓強等知識的基礎上,同時也是這幾節(jié)內(nèi)容的延伸,并要為下一節(jié)《物體的浮與沉》做鋪墊,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知識體系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是力學中的重點,也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從培養(yǎng)學生思維和能力的角度出發(fā),采用以直觀為主的啟發(fā)式教學,運用探究的學習方法,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
細節(jié):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片段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投影)
教師演示:
①出示一個很深的量筒,將一個乒乓球放進去。
問:誰有辦法不把量筒倒過來,就能把乒乓球取出來?你為什么能想到這個辦法呢?
②左手拿一個乒乓球,松手,讓學生注意觀察它的運動狀態(tài);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開左手時乒乓球還會下落嗎?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讓學生進行對比鼓勵學生觀察、對比、思考回答。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軟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漸壓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軟木塞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jié)論。
得出結(jié)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設計說明:用一個小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及在手中的對比,對浮力較實際的探究,創(chuàng)造情景和條件,以學生參與為基礎,很容易使學生領會浮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探求新知
片段二: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投影)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體是否也受浮力呢?討論一下看如何用簡單實驗來說明這一個問題?
學生探究:分組討論,利用學具探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講臺展示:用彈簧秤測鋁塊在空氣中重力,再將鋁塊浸入水中,發(fā)現(xiàn)彈簧秤示數(shù)變小,說明鋁塊受一個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教師活動:巡回指導,發(fā)現(xiàn)做實驗好的學生典型。并引導學生歸納出測浮力的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物理學中把這種測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轉(zhuǎn)換法。投影多名學生的結(jié)論,評價、鼓勵學生。
得出結(jié)論: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浮力。
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片段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教師演示:把乒乓球推入水的深處,觀察它上浮的過程,
你看到乒乓球在做一個什么運動?它受到的重力怎么變化?浮力怎么變化?啟發(fā)學生思考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學生1:乒乓球的重力不變,因為它的質(zhì)量沒有改變。浮力改變了,浮力從大到小,在上浮過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在漂浮時,浮力等于重力,因為重力不變,所以浮力變小。
教師:那浮力為什么變小了呢?浮力和什么有關呢?同學們猜想一下浮力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分別提出:應該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物體重力有關;跟物體密度有關;跟液體密度有關;跟物體的形狀、大小、所處深度有關等等。
教師通過提問,自然引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
演示驗證:利用溢水杯、彈簧測力計驗證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然后說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各種氣體。
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是本節(jié)的重點,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jīng)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評價: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基本了解浮力的特點及浮力大小的測算方法,能對生活中的相關現(xiàn)象做出合理解釋。特別是通過演示實驗、視頻及動畫等多媒體的使用,把無法觀察到的現(xiàn)象用視頻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有了較深的感性認識,并且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理解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容易上升到理性認識,加強記憶;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他們樂學、比學,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體現(xiàn)新的教學理念,很好的發(fā)揮了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
反思:
從課堂教學實踐來看,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設想,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這堂課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核心的學習活動;淡化知識的傳授,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不僅是教師更是學生的朋友,他們在觀察實驗中,又有許許多多的發(fā)現(xiàn),他們愿意在第一時間告訴我,讓我和他們一起觀察,分享他們發(fā)現(xiàn)秘密的喜悅。
本課堂的引入,我給學生先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如何讓量筒底部的兵乓球上浮。這樣的設計挖掘?qū)W生原認知的前概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同時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分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建構新的知識,利用探究與討論相結(jié)合的方式,讓學生去收集、整理、交流,使學生開闊了視野,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并通過有效引導,使學生用科學的觀點和態(tài)度進行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求知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茖W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和已有經(jīng)驗基礎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我相信,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會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運用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遠離枯燥、單調(diào)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愛上學習、樂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