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昌萍,田娟(.浙江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008;.云南省社會科學院 培訓部,云南 昆明 650034)
中國夢的幸福學解讀
畢昌萍1,田娟2
(1.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杭州310018;2.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培訓部,云南昆明650034)
【摘要】中國夢是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于一體的宏偉目標。從幸福學的角度來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追求“人民幸?!敝畨?。中國夢的三個維度中:國家富強是人民物質幸福的基石;民族振興是人民精神幸福的依托;人民幸福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提供有不竭的源泉和動力。時下,正值改革攻堅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科學理解和準確把握中國夢的內涵,有助于消弭價值沖突,凝聚民族向心力,激發(fā)國民愛國、愛黨熱情,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三個自信,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關鍵詞】中國夢;幸福夢;人民夢;物質幸福;精神幸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深刻闡釋了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從幸福學的角度來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追求人民幸福之夢。其中,國家富強為人民幸福提供人權尊嚴、安全保障和物質條件,這是獲取物質幸福的基本、必要條件;民族振興為人民幸福提供社會環(huán)境、民族自信和民族凝聚力,這是獲取精神幸福的源泉和動力;人民幸福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三者相輔相成,重心突出,偏離人民幸福這一核心和宗旨,中國夢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國泰民安”、“國強民?!惫胖愕?。國家是其全體國民的命運共同體:國民幸福體驗的強弱與其所在國家所提供的生存與發(fā)展環(huán)境息息相關;國民幸福指數的高低,不僅表征其生存與發(fā)展境遇的優(yōu)劣,而且衡量著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
一方面,國家富強為國民提供人權保障,這是獲取幸福的首要條件。“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這是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國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的價值及幸福的高度肯定和重視。就幸福而言,“首先,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樂;進一步說,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滿足的心理體驗,是人生重大目的得到實現(xiàn)的心理體驗;最終是達到生存和發(fā)展的某種完滿的心理體驗。”[1]也就是說,幸福至少具備兩點:其一,就形式而言,幸福是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其二,就內容而言,幸福是人們所體驗到的一種積極的存在與發(fā)展狀態(tài)。不難看出,幸福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最終落腳點或實踐支撐點是“生存”和“發(fā)展”,這就將幸福與人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因為,生存權與發(fā)展權作為最基本的人權,是人類獲得其他一切權利及從事任何活動的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就曾指出:“我們首先應該確立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yōu)榱四堋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2]人之為人必須首先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獲得由此而來的生存權,才具有行使其他一切權利的現(xiàn)實條件,由是才有獲得幸福的可能性。同時,人之為
人異于動物的本質屬性——社會性,驅使人類不僅求得生存,還要謀求并實現(xiàn)“完全自由地發(fā)展和發(fā)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3]的權利,即追求自身的發(fā)展權。聯(lián)合國通過的《發(fā)展權利宣言》指出:“發(fā)展權利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由于這種權利,每個人和所有各國人民均有權參與、促進并享受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的發(fā)展,在這種發(fā)展中,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都能獲得充分實現(xiàn)?!比绻f,生存權的獲得使幸福成為可能,那么,發(fā)展權將變這種可能性為現(xiàn)實。由此,人權之于幸福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離開了基本的人權,就無所謂尊嚴與幸福。歷史和實踐證明,貧窮和落后是阻礙我國人民享有人權的最大障礙。《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就曾指出:“極端貧窮的廣泛存在妨礙人權的充分和有效享受;立即減輕和最終消除貧窮仍然必須是國際社會的高度優(yōu)先事項?!币虼耍U先藱?、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幸福,國家必須繁榮富強。
另一方面,國家富強為人民幸福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人民幸福與否與祖國命運和發(fā)展程度息息相關。歷史與現(xiàn)實告誡我們:國家富強、社會和諧是人民之福;國家貧弱、社會動蕩是人民之禍。因此,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fā)展”[4],并強調:“抓住時機,發(fā)展自己,關鍵是發(fā)展經濟。”[5]經濟發(fā)展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礎。歷史已經證明,沒有經濟實力的發(fā)展壯大、物質條件的提高與改善,就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話語權,也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尊嚴,更不會有人民幸福,“只有推動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物質基礎”[6]。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已經從西方人眼中的“東亞病夫”成長為蓬勃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力保障了國家尊嚴和國民安全,不斷夯實了國民幸福的國力基礎。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和第一大出口國,經濟增長率名列全球前茅,人均GDP已突破6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日漸完善。但是,經濟發(fā)展或財富遞增,只是全體國民追尋的幸福的一部分內容,不能代表也不是幸福的全部。國民幸福指數的高低與一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諸多要素密切相關,人民對于幸福的衡量標準也與時俱進?,F(xiàn)階段,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7]。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不斷夯實實現(xiàn)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8]。為此,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萍歼M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行列……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盵9]應該說,這一宏偉目標勾勒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強國夢”的基本藍圖,成為我們不斷奮進的目標和方向。
“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盵10]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之間的內在關系和必然聯(lián)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就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共同命運。回顧近代中國歷史,物質匱乏和精神貧弱,不但塑成了自身“東亞病夫”般的孱弱,而且驕縱出別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癲狂,中華民族毫無民族尊嚴,中國人民受盡屈辱、任人宰割,毫無幸福感可言。新中國的成立,不僅使中華民族贏得了失去百年的獨立、自由和尊嚴,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開啟了各民族平等、團結、合作、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新紀元,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以嶄新的姿態(tài)和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6個民族組成了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各美其美、共生共榮。歷史和現(xiàn)實反復證明:個人命運與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沒有民族的獨立、解放、團結、發(fā)展和繁榮,就沒有公民個人的幸福;只有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才有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故此,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秉承“天下己任”、“家國情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追求祖國富強、民族振興的“中國夢”拋頭顱、灑熱血,高度體現(xiàn)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時,民族振興與國家強盛緊密相聯(lián)的。祖國發(fā)展強大,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全體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熱情和干勁,從而積極投身于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yè)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民族振興是國家富強的根本標志,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民族振興為人民幸福提供社會環(huán)境、民族自信和民族凝聚力,這是獲取精神幸福的源泉和動力。
中國作為擁有56個民族組成的文明古國,中國夢“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盵8]實現(xiàn)民族振興夢,就是要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和繁榮以及祖國統(tǒng)一,繼承和發(fā)展中華民族文化,建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文明社會,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貢獻。這些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民族振興事業(yè),并以此為動力大力發(fā)展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早在1945年毛澤東就曾指出:“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是我們的事業(yè)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12]并發(fā)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團結起來”的偉大號召。鄧小平指出,我國現(xiàn)階段的民族關系是各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江澤民指出,我們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誰也離不開誰。胡錦濤同志指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是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強調民族關系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至關重要的政治和社會關系;強調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國分裂、民族離亂,是各族人民之禍;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等。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主題,不斷鞏固和發(fā)展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壯大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實踐證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發(fā)生了歷史性巨變,尤其是我們實行的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更好地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為民族振興、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追求和實現(xiàn)人民幸福始終是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理念和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實質,就是要把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維護好、實現(xiàn)好和發(fā)展好。回顧黨90多年的奮斗歷程,無論是革命時期、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始終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奮斗著。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黨不斷地把人民幸福和幸福社會融入到自己的執(zhí)政理念中。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把“人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作為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其后,“人民幸?!钡闹黝}和內涵不斷得到強化和豐富,成為新時期黨執(zhí)政理念的核心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奔{入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并進一步闡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就是讓人民更加幸福。十七大報告明確強調:“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勇敢擔當起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1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更重要的是,2010年首次將“幸福與尊嚴”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
在新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xiàn),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盵14]中國夢就是要不斷提升全體社會成員的幸福指數,就是要使“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盵15]歸根到底,中國夢的實現(xiàn),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的幸福為本”,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正如歷史唯物主義所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6]同樣,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最大動力。中國夢是歷史的,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統(tǒng)一體,它的實現(xiàn)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奮斗;中國夢也是具體的,它的實現(xiàn)經歷不同的階段,由諸多具體的階段性目標構成。沒有全體人民共同追夢、筑夢,中國夢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和發(fā)展的活力源泉。人民作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根本力量,理應是中國夢之實現(xiàn)成果的最大或最終的獲益者,為此,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說到底,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圓“中國夢”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斷提升全民的幸福指數。從溫飽問題的解決到總體上實現(xiàn)小康,再到2020年實現(xiàn)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社會目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可以說,我黨追求人民幸福的具體標準在不斷發(fā)展、完善,目標更趨清晰、明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黨不斷為人民造福就體現(xiàn)在持續(xù)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努力讓人民群眾學有優(yōu)教、病有良醫(yī)、老有頤養(yǎng)、住有宜居,保證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體面和尊嚴。因此說,中國夢的本質和最終價值追求在于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幸福,不斷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中國夢不是政治口號,亦不是簡單的政治概念,其歸根到底是要實現(xiàn)人民幸福。而人民幸福,從來都
是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終究是為了人民富裕、人民幸福。沒有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國家富強夢就不算實現(xiàn);沒有全體人民的共享幸福,民族復興夢就沒有完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人民幸福凸顯了發(fā)展價值觀的新境界,人民幸福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標,也是檢驗中國夢最終是否實現(xiàn)的最高價值尺度。隨著黨對社會主義幸福社會的深入認識,人民的幸福成為黨治國執(zhí)政的重要理念和價值追求。實現(xiàn)人民幸福、建設幸福社會也自覺成為政府施政的宗旨和時代發(fā)展的指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確理解和把握“中國夢”的內涵,有助于消弭價值沖突,凝聚民族向心力,激發(fā)國民愛國、愛黨熱情,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三個自信,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孫英.幸福是什么[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3(3):1-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l.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17.
[4][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375.
[6][9]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09(03).
[7]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16.
[8][14][15]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
[10][11]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29.
[12][1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7, 1031.
(責任編輯:丁忠甫)
[1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15.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Dream from Happiness Studies Perspective
Bi Changping,Tian Juan (School of Marxism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Training Department
of 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034)
【Abstract】Chinese dream is a great goal which embodies state prosperity,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people's happine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appiness studies, Chinese dream is to pursue the dream of "the people's happiness", which have three dimensions: state prosper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material well-be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is the support to people's spiritual happiness; the people's happiness is the inexhaustible source and power for the country becoming rich and strong. Nowadays, we just come across the important period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so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ing and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will help offset value conflicts, condense the national centripetal force, arouse the enthusiasm for the national patriotic, love the party, firm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confidence,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Chinese dream; happiness dream; material happiness; spiritual happiness
【作者簡介】畢昌萍(1973-),女,安徽壽縣人,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法學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幸福學研究;田娟(1978-),女,云南曲靖人,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研究。
【基金項目】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幸福危機研究》(立項號:D14SH02)的階段性成果;浙江理工大學項目《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立項號:1115837—Y)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10-01
【文章編號】1671-5101(2015)04-0125-04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