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紹華
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幾年來,我在從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少孩子害怕作文,一提起筆就抓耳撓腮,有的覺得無內容可寫,亂編的多;有的語言積累少,干巴巴的,難以寫具體;有的對周圍事物沒有留心觀察,缺乏想象力;有的題材千篇一律,難以表達真情實感。針對以上問題,如何來提高農村孩子的作文能力呢?下面談談的幾點看法。
一、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素材的積累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詩圣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廣泛的閱讀,是豐富學生生活的重要途徑。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我想方設法辦好班里的黑板報和手抄報,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好的文章。平時讓學生摘錄好詞好句,在報紙、雜志上看到好文章或一些名言佳句,就把它剪下來貼在摘抄本上,以供參考、學習和引用;農村學生朝夕面對著青山綠水,常有摘野果、捉小魚的趣事,我積極引導學生用心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間,把這些事記錄下來,讓學生從這些點滴小事中有所發(fā)現(xiàn), 使身邊這些小事成為寫作的素材,作文時資源才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另外,有趣的活動也為積累素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校園、班級文化氛圍越濃厚,各類活動形式越多樣,學生的精神世界就越豐富,自我表達的需求就越強烈。因此,我充分利用農村有利條件,讓學生積極地參與一些農家小活,體驗著勞動的意義、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快樂,不斷增強學生的寫作靈感,不斷地擴大了學生的寫作范圍,極大地豐富了寫作的素材。
二、引導學生作文時緊密結合生活實際
小學生作文的思想、觀點、感情及一切材料都來自現(xiàn)實生活。因此,在作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注重將作文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比如結合我們村小交通便捷、環(huán)境清幽的特點,我讓學生寫一篇《美麗的校園》。在寫之前,讓他們帶上紙和筆,先去觀察校園,欣賞學校的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大聲暢所欲言。學生觀察回來,在集體交流中,有的說:“學校的桂花開了,有的白如雪,有的黃如金,那香氣真能飄到十里之外,讓人神清氣爽?!庇械恼f:“我們學校的教學樓真威武,就像一個巨人拔地而起,我們在這里學習,感到無比的安全、舒暢?!本瓦@樣你一言我一語,校園的美景便又呈現(xiàn)在了學生眼前,我適時要求:“那就把你剛才看到的、感受到的趕緊寫下來吧。” 學生馬上動起筆娓娓道來,沒有了以前咬著筆桿冥思苦想卻寫不出來的現(xiàn)象。
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學生習作,是一項難度較大的綜合性作業(yè),最利學生表現(xiàn)自我,最能體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說: “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 —— 人的自尊心。 ” 因此,對學生的作文應充分肯定,就算是再差,也要挖掘閃光點??隙ê唾澝赖脑u語,能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以后寫作,他就非常努力。除了在評語中加以肯定外,我還讓學生自己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作文中優(yōu)秀片斷或詞句,讓學生體會成就感,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寫作興趣。利用班級的黑板報定期張貼優(yōu)秀作文,學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成為范文張貼,與同學交流,會感到異常興奮和自豪。對學生作文的肯定,大大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四、鍛煉學生自改能力
作文內容寫得好不好,文章思想反映美不美,三分在寫七分在改。修改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之間取長補短。例寫作《最美的人》寫作時由于選材的不同,孩子們寫出的人物不同,反映出來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樣。有反映助人為樂的美,有反映勤奮努力的美,有反映無私奉獻的美……形形色色的美不可能通過一個學生的作品來反映,但可以通過同學之間的互相修改,小組交流讓孩子們欣賞到,感染到。指導學生進行修改、評價,不僅可以糾正文章中出現(xiàn)的字詞句段等方面的錯誤與不足,還可以提高從遣詞造句到謀篇布局甚至文面整潔的形式美,更使學生的思想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和熏陶,進一步提高了他們明辨是非,發(fā)現(xiàn)生活真、善、美的能力。
五、充分發(fā)揮教師“指”和“導”的作用
學生作文質量的高低與教師的指導是密切相關的。教師指導不是簡單的包辦代替,而是要真正起到“指點”和“疏導“的作用。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教師的寫作水平要比學生高得多,那么,教師怎樣把自己的水平通過學生的作文體現(xiàn)出來呢?這關鍵取決于教師的“指”和“導”。任何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文都是按攙、扶、放這三個步驟來實現(xiàn)的。當學生手拿作文題目不知所措時,教師就應該“攙”著學生,把自己豐富的寫作經驗過渡給學生,為學生指明一條寫作道路;當然,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學生還會碰到一些困難,這時,教師要“扶”著學生,為學生排除困難,疏通道路;在“攙”和“扶”的基礎上,還要會“放”,要充分放手讓學生動腦筋自由地去想去寫,使之思維得以練習。綜合攙、扶、放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教師指導寫作的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fā)揮了“指”和“導”的作用,把學生攙穩(wěn)了,扶正了,放開了,才能使他們走上自己的寫作軌道,發(fā)揮最佳的寫作水平。
六、調整學生心理,誘導其身心融入
因為作文本身固有的難度和學生寫作水平的個性差異等原因,不少學生經常會產生某些心理障礙,從而影響作文水平的提高。這些心理障礙大致有:自卑心理、畏懼心理、無所謂心理、速勝心理等。要針對其心理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逐一消除。使學生真正理解:畏懼、自卑大可不必;只要努力寫作,全身心融入,又能注重運用以上巧妙方法,定會有長足進步;無所謂和自大是一種盲目思想的表現(xiàn),是一種錯誤思想的熟悉,作文是一種技能,多練就會進步;速勝心理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急燥心理,作文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語言表達項目,寫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個過程,更需要具備多方面和綜合能力。
總之,要提高農村小學生寫作水平不是輕巧的事。它沒有什么“捷徑”可走,也沒有什么“訣竅”。只有在家長、老師耐心的引導下和學生自己認真地去讀書,精細地去觀察,深入地去思考,刻苦地去積累和寫作,反復地去琢磨,堅持不懈,才會熟能生巧,下筆“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