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華
語感,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對于言語和行文的領悟和鑒賞能力,廣義來說,是一種主觀性的感悟能力,這種能力不需要經過嚴謹?shù)淖志浞治龊驼Z法揣摩就能憑直覺得出自己的感受。一個學生如果具有極佳的語言鑒賞能力和敏銳的感受技巧,就可以在短時間內領略文字的內在含義,文章作者的實際意圖,對于學生自己內在的思想深度和文學品味都有很大的輔助作用。一個有先見的語文教師是不會忽略掉語感培養(yǎng)在學生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的。
一、人格塑造策略
從語言發(fā)展的歷史看,“語言是人類文化心理結構的外化,是人類的生命之聲、心靈之聲。”“語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闭Z言世界的拓展會促進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會促進語言世界的發(fā)展。語感能力培養(yǎng)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構建和塑造,并視其為核心本質乃至最高層次意義上的語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語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體現(xiàn)。縱觀古今,大凡傳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處,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偉大體現(xiàn)。正如德國大詩人歌德所講:“要寫出雄偉的風格,他也就要有雄偉的人格?!泵献由⑽臍鈩莩渑?,感情激越,筆帶鋒芒,長于鼓動,在于他是戰(zhàn)事紛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縱橫家、雄辯家;魯迅雜文如匕首、似投槍,犀利尖銳,深刻辛辣,因為他是風雨如磐的舊中國里憤世嫉俗的革命干將;毛澤東詩文境界開闊,語鋒畢現(xiàn),活潑鮮明,因為他具有一代偉人的胸懷和卓越政治家的氣魄。因此,語文教學不能人為地割裂“心”、“言”而大談什么語感培養(yǎng)。學詩的功夫在詩外,要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語文人才,首先得塑造優(yōu)秀的人格。
馬克思早就提出了“創(chuàng)造與人的本質和自然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相適應的人的感覺”這一命題,即使人對語言現(xiàn)象的感覺成為人的感覺,實際上也就是在“創(chuàng)造著具有深刻感受力的豐富的全面的人”。把人格的構建塑造當作語感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來加以界定,其創(chuàng)意就在于發(fā)掘“人的本質力量在語言客體上對象化的實現(xiàn)”,其意義是重大和深遠的。
二、促進個性發(fā)展策略
良好的語感能力極富個性,而個性往往又孕育著創(chuàng)造性,沒有個性也就無法談及創(chuàng)造性。人們常說:一百個讀者的頭腦中就有一百個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個學生的頭腦中也有一千個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這就是說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本身就是一對孿生姐妹。語言作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現(xiàn)的要素”,首先應該是人的個性的集中體現(xiàn)。語感能力培養(yǎng)要著力于個性發(fā)展,其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著名心理學家列昂捷夫曾經說過:“背誦詞語,理解詞語,以致理解詞語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夠的,應該使這些詞語成為內在決定個性的東西。”因此,教學中就不應過分強調學生的思維方式、思想觀點與教師的完全吻合,對于學生的獨特思維方式和新奇獨到的見解要善于發(fā)現(xiàn)、肯定和引導,否則,會于有意無意之間扼殺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未必非得把學生驅入用階級分析的觀點去認識其“反抗”意義的思維峽谷不可,如果有同學從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掙扎”也不能否定;讀《荷塘月色》,有學生只為朦朧、寧靜、優(yōu)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領略什么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不滿現(xiàn)實又幻想超脫現(xiàn)實的淡淡的哀愁”也沒什么不妥;陸游的《詠梅》是題詠人生的高格調之作,就沒有必要用同一套子勉強學生同毛澤東《詠梅》詩分出高下。
三、能動參與策略
語感能力歸根結底是認識個性在長期的對各種言語作品反復“涵詠”體味過程中習得的,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之主動參與、自覺投入,在現(xiàn)實的語言情景中切身感悟到規(guī)律和意蘊,并使語言規(guī)律和意蘊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個性的東西”,進而形成他們頭腦心靈中的一種積極的、創(chuàng)造的力量,切忌越俎代庖、一講到底。近年來語文界積極倡導的“語文活動課”
就是一種有效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性、培養(yǎng)語感能力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措施,學生在各種聽、說、讀、寫活動中有了強烈的作者、讀者角色意識,自動探究、傾心實踐,于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自己認知圖式的構建。
四、實踐感受策略
“凡是技能,唯有在實踐中方能練就。”學生學習的能動參與積極性發(fā)揮得怎樣,實質上取決于學生的語言實踐感受情況如何?;A教育,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習得語言的實際能力(實質上是關于語言的感性認識),而不在于使之掌握理性化的關于語言的理論知識,或者說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學習應當以感性為主。而感性又總是直接與實踐聯(lián)系著。因此,只有通過長期有效的訓練,在人的意識與行為之間建立起條件反射性的關系模式,即通過語文教學在學生頭腦中建立一種語感直覺、語言習慣,才能將有意識的語言知識、規(guī)則等變成無意識的感覺。
目前“大語文”教學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學校學習與家庭、社會生活相結合,使語文學習無時不有、無地不在,讓學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語文學習的機會和因素,進行反復能動的語言實踐,在聽、說、讀、寫的實際操作訓練中,把語言還原到一定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擬、演習和創(chuàng)造,進而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力。
五、整體感知策略
英國應用語言學家皮特??频抡f:“把一切都學到手以前,沒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學會的?!边@就是說,語言現(xiàn)象與涉及語言的所有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只要我們接觸了某種語言現(xiàn)象,就可能接觸有關語言的全部知識。這里強調的整體感知策略,其最基本的解釋就是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達的深厚意蘊,并非通常所說的課文整體、單元整體,更不是把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甚至在訓詁式的一個字一個詞地解釋而把文章弄得面目全非。基于上述理解,整體感知作為一個方法論術語,它對語感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就分外突出了。
六、形象思維策略
語感能力具有直覺思維特性,事實上直覺思維說到底屬于形象思維的范疇,而且漢語和文學又無不具有形象性特征,這就為語感能力培養(yǎng)實施形象思維提供了最基本的可行性依據(jù)。再從現(xiàn)代心理科學的研究來看,人腦對拼音文字的處理是分別由兩個不同的部位來職掌的,漢字具有“左視野優(yōu)越性。”而左視野傳入的信息主要由右腦處理,右腦主要儲存“圖像”,所謂形象思維主要由右腦完成,而右腦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又是關系最為密切的。因此,對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語文能力為目標的語感能力培養(yǎng)來說,形象思維策略不僅有其可行性,而且也有其必然性。
總之,語感能力培養(yǎng)為語文教學的本質和核心是由語文學科內部規(guī)定性和教學活動的內部規(guī)律性所決定的,現(xiàn)代化語文教學就是要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使得學生面對語文材料,創(chuàng)造性地感悟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東西,用有限的知識孕育和啟迪最多的能力。尤為重要的是,我們把人格構建塑造能力視為語感能力最高層次意義上的目標。這不僅為深化語文教改、提高教學質量展示出廣闊前景,更對社會文化意義上的人的素質培養(yǎng)具有現(xiàn)實的實踐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