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簡政繁權
      ——評中國大陸注冊資本認繳制

      2015-12-21 01:20:46王文宇
      財經法學 2015年1期
      關鍵詞:出資公司法股東

      王文宇

      一、前言

      2013年3月,國務院發(fā)布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簡政放權”的政策,即下放政府的一部分監(jiān)管權限,讓經濟回歸市場機制運作,以提高行政機關管理效率,并促進市場的蓬勃發(fā)展,立意至為良善。長久以來,各界期盼政府放松對市場的管制,此一政策作出正面回應,可謂從善如流。為落實此一政策,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改〈中國人民共和國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作出修改,主要內容包括將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修改為認繳登記制、簡化登記事項與登記文件、取消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等。[注]具體修改內容為:“(一)刪去第七條第二款中的‘實收資本’。(二)將第二十三條第二項修改為:‘(二)有符合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三)將第二十六條修改為:‘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行政法規(guī)以及國務院決定對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實繳、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四)刪去第二十七條第三款。(五)刪去第二十九條。(六)將第三十條改為第二十九條,修改為:‘股東認足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出資后,由全體股東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公司登記申請書、公司章程等文件,申請設立登記?!?七)刪去第三十三條第三款中的‘及其出資額’。(八)刪去第五十九條第一款。(九)將第七十七條改為第七十六條,并將第二項修改為:‘(二)有符合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全體發(fā)起人認購的股本總額或者募集的實收股本總額’。(十)將第八十一條改為第八十條,并將第一款修改為:‘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發(fā)起設立方式設立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發(fā)起人認購的股本總額。在發(fā)起人認購的股份繳足前,不得向他人募集股份?!谌钚薷臑椋骸?、行政法規(guī)以及國務院決定對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實繳、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十一)將第八十四條改為第八十三條,并將第一款修改為:‘以發(fā)起設立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發(fā)起人應當書面認足公司章程規(guī)定其認購的股份,并按照公司章程規(guī)定繳納出資。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xù)?!谌钚薷臑椋骸l(fā)起人認足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出資后,應當選舉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由董事會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公司章程以及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文件,申請設立登記。’(十二)刪去第一百七十八條第三款。”——編者注。其中部分修訂內容,例如取消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制度,符合公司法發(fā)展趨勢,體現(xiàn)了中國政府的改革魄力,值得肯定。

      然而在現(xiàn)代經濟體系中,政府與市場關系千絲萬縷,錯綜復雜,劃分不易。因此由政府主導演進到回歸市場,不但需要周延的制度設計,而且需要適切調整政府與市場的權責分工,實非易事。再者,公司法涉及公司、股東與債權人等多方當事人,因此資本制度允宜求取平衡,不宜以偏概全,例如片面強化股東自治而犧牲公司籌資的彈性,即不可取。為了闡明這個道理,本文擬聚焦于《公司法》修訂[注]參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所創(chuàng)獨樹一幟的資本制度——“注冊資本認繳制”為主題,評析它在中國轉軌經濟下,是否能充分滿足企業(yè)籌資需求,扮演承前啟后的關鍵角色。依作者見解,修法采行的認繳制僅能部分或局部實現(xiàn)“簡政放權”的政策目標。

      本文以“簡政繁權”為標題,認為雖然認繳制簡化了政府注冊登記的職權,但是模糊了政府與市場于信息審查及公示的分工。此外,完全認繳制賦予股東出資期限的自由,卻間接鼓勵股東采取策略性投機行為,而且無法滿足企業(yè)籌資的彈性需求,未必可取。追根究底,完整的資本登記制度應將交易成本降至最低,以促進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而能否降低交易成本的關鍵,主要在于消除交易當事人信息不對稱,并且確保交易履行順暢。因此,無論政府與市場的分工,還是籌資彈性與交易安全的保障,其制度設計之目標都是如此。

      本文章節(jié)安排如下:首先討論資本及登記制度的法制,分析其規(guī)范重點所在;再進一步就中國現(xiàn)行注冊資本認繳制,與英國、美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的資本制度作比較,對照異同以資借鏡。接著,本文評估現(xiàn)行注冊資本認繳制的缺失,包括“認繳登記”與“實繳公示”脫鉤、提供“投機行為”誘因等缺失,并提出以“催繳”機制為核心的改革方向,引導出最后結論。本文強調,資本制度的規(guī)范涉及政府與市場之分工安排,目的在于追求股東、公司、債權人間利益的平衡。由于認繳制未厘清這些基本關系,實施效果將與政策目標背道而馳。簡言之,“簡政‘放’權”一片美意,帶來的卻是“簡政‘繁’權”的結果,允宜謀求改進之道。

      二、資本制度的法制設計

      (一)資本額的公示登記

      法律上資本制度中所謂的資本,其意義等同股本[注]參見劉俊海:《現(xiàn)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125頁。,其來源為股東向公司認購其發(fā)行股票時,向公司繳納的股款,而這通常為公司賴以維持營運的核心資金。應先敘明,股東在入股后享有的股權屬于剩余索取權(residual claim)[注]參見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40頁。,其受償次序劣后于公司一般債權人,但可享有公司的盈余分派,所以股東繳納的股本得配合公司需求變動,不過仍宜求客觀化與單純化。但是有限責任原則產生外部性,一方面?zhèn)鶛嗳擞袀鶛酂o法受清償?shù)耐顿Y風險,另一方面出資比例往往影響股權的劃分,促成一系列“債權人VS.股東”與“股東VS.股東”之利益沖突。[注]參見傅穹:《重思公司資本制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0頁。為尋沖突間平衡點,兼顧保護債權人與保障股東利益,各國在公司規(guī)范上,對公司資本的形成、維持、退出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即形成現(xiàn)今形態(tài)各異的資本制度。

      于資本制度設計上,政府為確保交易安全,便于讓公司外市場參與者查知公司資金狀況,政府往往擇用登記制度,要求公司向市場公示其資本額,因登記具有明確且方便查證之優(yōu)點。[注]參見本頁注③,第679頁。登記制度的設計亦非易事,核心在于如何確保登記的質量。傳統(tǒng)上,政府多親自擔綱守門角色,對公司陳報登記的資料進行實質審查,審核通過后始予公示。既然采實質審查,則不得不考慮到審查者能力、資源、成本、專長等因素。然而,機關于這些因子上,不一定具審查優(yōu)勢,故于現(xiàn)今對于資本登記制度的改革趨勢,多實行讓行政機關僅負形式審查工作,輔以建立網絡信息揭露平臺、課以提供信息不實者法律責任等配套措施,將對登記資本信息真實與否的工作,轉而由市場參與者自行評估,以讓政府與市場有效分工,提高市場運作效率。

      (二)資本制度的設計

      關于資本制度的設計,傳統(tǒng)上以“資本三原則”為基礎。所謂“資本三原則”,即包含公司設立時,須于章程中確定登記資本總額,并且全數(shù)股份受認募之“資本確立原則”;公司存續(xù)當中,至少須維持相當于登記資本額現(xiàn)實財產之“資本維持原則”;以及公司資本額一旦經章程確定后,若欲變動須踐行嚴格法定增、減資程序之“資本不變原則”[注]同上書,第225-228頁。。而向來對資本制度的分類,一般區(qū)分為“法定資本制”和“授權資本制”。法定資本制主要為大陸法系所采,強調資本三原則中的“資本確立原則”,指公司設立時股東必須充分、確實地繳購公司確定發(fā)行股份,公司才能合法成立與營運。[注]參見本頁注①,第125頁。相對于此,授權資本制則源自英美法,系指公司章程預先確定公司的資本總額,并授權董事會在公司成立后作出決議,發(fā)行資本總額中尚未發(fā)行的股份,只要股東實際認購部分資本數(shù)額,公司即可成立。[注]參見上書,第126頁。正因此制度設計有由股東會依章程將發(fā)行股份權限授予董事會,讓董事會得視公司資金需求再為發(fā)行決策之程序,故得名“授權”資本制。[注]參見本頁注②,第223頁。

      本文以為,“由資本到資產”的觀點確有見地,尤其“資本三原則”的概念在現(xiàn)今商業(yè)市場中已不敷使用,比方“資本確立原則”概念已過時,公司資本充實與否,應以企業(yè)所經營的業(yè)務與風險為評斷;而“資本維持原則”,在當代公司常需發(fā)行可轉股、可轉債情況下,無法配合因應多元化募資需求;至于“資本不變原則”,更是帶來增、減資即須修改章程的麻煩。[注]參見劉紹梁:《中國廢止實收資本登記》,載《臺灣銀行家》2014年8月號,第25-26頁。是故,若法律強制要求公司故步自封,實屬不當。綜言之,形式上資本額度登記的要求,于法定資本制易生資金閑置之弊,影響公司資金調度彈性;在授權資本制上,其發(fā)揮保障債權人的效果亦有限。是以立法者在資本制度設計上,允宜彈性化因應企業(yè)渴望資本靈活應用的需求,以及認清債權人關心的乃是企業(yè)實質償債能力的現(xiàn)實,加以全面性思考。

      但不應忽略的是,資本額登記向來之所以重要,乃法律以其為基礎,據(jù)以調整股東之間、債權人與公司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而傳統(tǒng)上要求登記之形式規(guī)范額度,即是著眼于其能最簡潔、直觀、快速傳遞出公司資金狀況,利于政府監(jiān)控和債權人判斷公司償債能力。[注]參見杜軍:《公司資本制度的原理、演進與司法新課題》,見《中國商法學研究會2014年年會論文集》,中國商法學研究會2014年版,第47頁。畢竟登記的資本額不如公司資產變化頻繁,且公司資產狀況也并非經常公示,故其存在價值不應完全抹殺。就算資本實收后,實務上經常有抽逃出資狀況發(fā)生,但畢竟登記之實收資本額是公司核心應具備的財產,交易相對人在此范圍內,還是保有較高能受到公司清償?shù)拇_信,故除非政府要求公司達到全面透明化其財務信息程度,實收資本的登記仍具有一定信評價值。特別對新設立公司而言,因已公開財務信息有限,外界難以判斷其資金狀況之良莠,此時登記實收資本即成重要的評斷標準。

      追本溯源,公司資本的運用安排,本應由公司自行決定,但為維護市場交易安全,才會有政府的介入安排資本制度,以厘清股東、公司和債權人間的權責關系,折沖彼此的利益沖突。而制度如何訂定,則事關立法價值導向的區(qū)別,由立法者在公平、安全和自由、效率之間,抉擇市場發(fā)展所側重核心究竟為何。最終制度選擇的結果,不一定為理論的最優(yōu),毋寧是現(xiàn)實的可采,故此自應回歸所規(guī)范的商業(yè)市場環(huán)境為首要考量,配合市場需求建構足以回應的制度,始能兼顧創(chuàng)造公司及股東最大利益,同時維護市場交易安全,利于市場的蓬勃興盛。

      三、資本制度的比較法制

      (一)中國大陸的法制演進

      1993年中國大陸首次頒行《公司法》,關于資本制度規(guī)范上,原系采取法定資本制,公司法中只有注冊資本和實繳資本的概念。[注]參見趙旭東:《資本制度變革下的資本法律責任——公司法修改的理性解讀》,載《法學研究》2014年第5期,第24頁。直至2005年《公司法》修訂,不但允許了股東對股份的先認股后實繳,并調降了最低注冊資本額,頗具松綁之意味。但畢竟不論發(fā)起或募集設立,均在發(fā)起人交付出資或繳足股款后,尚須經法定驗資機構驗資,方可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設立,故仍不脫于“嚴格的法定資本制”范疇。[注]參見范?。骸吨袊箨懝举Y本制改革及臺灣公司資本制之比較研究》,載《第四屆海峽兩岸商法論壇論文集》,中國商法學研究會2014年版,第55頁。

      2013年修法后,中國大陸資本制度轉型成為所謂“注冊資本認繳制”,其刪去原《公司法》第26條和第81條,即關于一般公司股東應自公司成立日起兩年內、投資公司股東應自公司成立日起五年內,完成實納認繳出資的規(guī)定,轉向不再對股東繳納資本期間為期限規(guī)定,而完全交由股東自行約定。另外,實收資本不再被公司法要求為公示登記事項,政府亦不再要求公司提交驗資報告,股東完全依章程自治,就約定時間和方式繳納出資。同時,本次修法完全取消了最低注冊資本額的限制,也不再限制首次出資現(xiàn)金不得低于20%的比例。附帶敘明,目前注冊資本制尚未一體適用于所有公司,比方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及部分行業(yè)公司,暫時排除在注冊資本制的實行范圍外。[注]暫不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行業(yè)名單,參見《國務院關于印發(fā)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附件“暫不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的行業(yè)”。

      而于相關配套法律上,2014年3月《公司登記管理條例》有配合修訂,同年8月間《企業(yè)信息公示暫行條例》也發(fā)布,確立新制度下,對公司的認繳資本額度為登記公示;而資本實收狀況,則透過公司向政府建立的“全國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注]全國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網站http://gsxt.saic.gov.cn/。定期申報企業(yè)年度報告的方式來公開。認繳資本額度與公司實收資本的公示方式雙軌化,后文將有進一步評析,但至少就制度表面而言,可見立法者確有促進市場信息透明化的思考,希冀便利市場參與者對公司信息的查知。

      概括而言,中國大陸此次資本制度變革,因2005年的《公司法》已有先認股后實繳的設計,故尚非大破大立的變化,且業(yè)已不應定性為從“實繳資本制”改為“認繳資本制”[注]同本頁注①,第21頁。。但對于原先兩年、五年的資金認繳期間限制,修法后進行無限期的放寬,就不得不謂其在規(guī)制松綁上呈現(xiàn)“大躍進”的姿態(tài)。制度分析上,由于在注冊資本認繳制中,未針對股東會與董事會間權責的分配作更動,而設計出讓股東會授權董事會決策發(fā)行新股的權限,故這樣的變革應非朝向典型“授權資本制”變動,理論上毋寧是對資本三原則大幅放寬的修正式法定資本制。又就現(xiàn)制下,有透過網絡平臺公示公司發(fā)行股份與資本實收狀況的形式而言,似頗具“聲明資本制”意味。

      回歸“簡政放權”指導綱領觀察,新制度取消驗資和最低注冊資本額度規(guī)定,確實在公司創(chuàng)立之初,發(fā)揮放寬政府監(jiān)管,降低公司創(chuàng)設門檻與耗時長度效果,有利于公司迅捷成立、促進市場良性競爭;而就公司設立后營運階段言,注冊資本認繳制增加股東投入資金的彈性,政府對出資義務的履行和履行內容監(jiān)控亦松綁,似也符合政策目標下讓市場機制主導,發(fā)揮經濟效率之理想。然而,乍看面面俱到的外觀下,本文以為仍多有值得檢討處,此將留待后文續(xù)為討論。

      (二)我國臺灣地區(qū)法制

      我國臺灣地區(qū)“公司法”上的資本制度變化,是由法定資本制往授權資本制的漸進式改革過程。1967年,臺灣地區(qū)“公司法”采行所謂“折中式授權資本制”,即雖效法授權資本制,讓董事會得依實際需要,在章定授權范圍內發(fā)行股份,但第一次發(fā)行股份總數(shù)受限不得低于章定資本額的1/4。2007年臺灣地區(qū)“公司法”修訂,刪去首次應發(fā)行章定資本額1/4以上的門檻規(guī)定,才成為完全的“授權資本制”。應注意者,依“發(fā)起設立”的規(guī)定,發(fā)起人認足第一次所發(fā)行之股份的同時,應按股繳足股款,也就是說股款應一次繳足,不得分次繳納(臺灣地區(qū)“公司法”第131條I項)。此外,2009年臺灣地區(qū)“立法院”修法取消最低資本額規(guī)定,放寬成立公司門檻,促進市場良性競爭。

      依臺灣地區(qū)“公司法”規(guī)定,公司于申請設立登記時,需先經會計師對股東出資進行簽證程序,即等同于大陸過往要求驗資。又機關對于公司申報經簽證后的資本額審核,依實務司法見解[注]參見我國臺灣地區(qū)“最高法院”91年臺非字第312號判決。,應具有實質審查權責,而非形式審查。不過,熟悉實務運作者皆知,機關在審查時罕為實質查驗,通常僅形式審查即準予登記。之所以由實質審查淪為形式審查,除機關人手編制不足外,真正原因或在政府并不適宜負實質審查之重責大任,畢竟對資料質量之過濾,政府未必具信息上優(yōu)勢,而擁有足夠評斷能力。[注]參見第51頁注②,第688-689頁。附帶而論,臺灣地區(qū)“公司法”第387條,關于公司登記有一系列行政罰鍰規(guī)定[注]我國臺灣地區(qū)“公司法”第387條:“……代表公司之負責人違反依第四項所定辦法規(guī)定之申請期限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代表公司之負責人不依第四項所定辦法規(guī)定之申請期限辦理登記者,除由主管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外,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期滿未改正者,繼續(xù)責令限期改正,并按次連續(xù)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至改正為止?!保⑽疵魑牧信e政府機關未盡查核義務而登記錯誤時,對人民應負之責任。如此立法者既賦予機關實質審查權利和義務,但對審查結果又無須負責的規(guī)制方式,著實有失均衡,凸顯出立法者又想維持審核權限,又礙于現(xiàn)實不愿承擔責任之矛盾。

      總括而言,我國臺灣地區(qū)的資本制度主要以仿效城外立法例作修訂,并無太大法制上的獨創(chuàng)制度,但反面而言,至少是有前車之鑒的穩(wěn)健改革模式。而就“由資本到資產”的資本制度改革趨勢下,臺灣地區(qū)目前堪稱符合者,主要是要求公開發(fā)行公司,需在臺灣證券交易所下架設的“公開信息觀測站”網站[注]參見臺灣證券交易所——公開資訊觀測站網站http://mops.twse.com.tw/mops/web/index。,向市場公示公司重大信息、財務報表等,以讓市場參與者能查詢評估上市公司的資力。而未來應否擴及適用公司,要求更全面的公司信息揭露機制,端賴立法者對市場需求的評估。

      (三)英國及美國法制

      英國與美國的資本制度,均自成一套邏輯縝密且嚴謹之體系,礙于篇幅本文難以全面性地介紹,故以下僅就英國、美國法制上與公司資本登記公示、股東認購股份后實際繳納股款控制相關的規(guī)范為簡要介紹,以映照后文對中國注冊現(xiàn)行資本認繳制之評析。

      1.英國法制

      英國原系率先變革傳統(tǒng)法定資本制,改采授權資本制的國家之一。然于2006年公司法案(Companies Act 2006)頒布后,英國再度領先大多數(shù)國家,以“聲明資本制”取代“授權資本制”。所謂聲明資本制,如前所陳即政府只要求公司在章程中聲明發(fā)行資本總額,并一次性發(fā)行完由股東認購即可登記成立,而董事會在公司存續(xù)期間有權自主決定發(fā)行股份數(shù)量,不需再受章程所定資本總額限制。[注]參見第52頁注②,第123頁。在此變革下,可謂促使公司資金處理彈性更為靈活,再輔以英國法下董事會原則具有增、減資權限而無須經過股東會同意的制度設計[注]See U.K. Companies Act 2006. §550.,讓英國企業(yè)擁有良好因應市場環(huán)境來為資金調度之能力。

      英國學者謂此由授權資本制跳脫到聲明資本制的改革,系因認清授權資本制的授權額設定有混淆市場投資者之虞;又股東若欲介入公司董事發(fā)行股份決議,可直接于章程約定,無須特意立法要求設定授權資本額,故授權資本制的存在已無必要。[注]See Paul L. Davies,Eva Micheler,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Sweet&Maxwell Ltd,2008,260-261.本文以為,英國現(xiàn)行法制已開放股東會以書面、電子等方式作表決,讓中小企業(yè)舉行股東會決議、修改章程皆便利情況下,以上見解實值贊同,即在變動章程上資本數(shù)額容易之情況下,確無必要保存多此一舉的授權架構。

      觀察聲明資本制之采行,自不能忽略英國對公司資本登記程序的處理。英國商業(yè)創(chuàng)新與技術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 Skills)下設有公司注冊處(Companies House),作為專責處理公司登記業(yè)務機構。其中關于公司資本登記事項系采取申報制,即公司在向機關申請登記時,提供符合法規(guī)要求的證明文件已足,并不受政府實際的檢驗,亦無最低資本額要求。[注]參見肖建民:《英國公司登記注冊制度及其啟示》,載《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第31頁。于申請登記文件上,公司須載明發(fā)行股份總數(shù)、發(fā)行股份的總名目價值,以及各股東認購數(shù)量與實際股款繳納情況。[注]See John Birds,Bryan Clark,Iain MacNeil,Gerard McCormack,Christian Twigg-Flesner,Charlotte Villiers,A. J. Boyle ,Boyle & Bird’s Company Law ,Jordan Publishing Ltd. ,2011,83-85. Paul L. Davies,Eva Micheler,Supra p.54 note 7,260.而登記后若有發(fā)行股份數(shù)量變動情況,公司應再盡快向公司注冊處申報。[注]See Paul L. Davies,Eva Micheler,Supra note 25,260. John Birds,Bryan Clark,Iain MacNeil,Gerard McCormack,Christian Twigg-Flesner,Charlotte Villiers,A. J. Boyle,Supra note 2,83-85.為擔保公司申報信息真實,英國實行有申報信息者對信息真實的承諾保證制度,即不再由行政機關承擔驗資不實、虛報注冊資本的責任,而轉將信息真實性由公司負責人和相關專業(yè)人士(如會計師、律師)出具確認書或切結書來聲明擔保。一旦有虛假情事,有簽字擔保信息真實者,即應承擔陳述不實信息之犯罪責任。[注]See U.K. Companies Act 2006. §1112.而關于登記信息的公開,向公司注冊處申報的資料均會被上傳到在線數(shù)據(jù)庫中[注]參見Companies House-Find information網站:http://www.companieshouse.gov.uk/toolsToHelp/findCompanyInfo.shtml。,其內除公司基本資料外,若想進一步查詢公司更詳細登記信息者,只須繳交小額規(guī)費[注]申請查詢費用每筆不超過1英鎊。便可在線取得資料,相當簡便,更符合使用者付費的經濟原理。

      另應注意的是,英國法上承認有部分實繳股份(partly paid shares)概念,即準許股份在發(fā)行后,股東無須立即繳納所認購股份之全部股款,故在登記公司資本時,須一并聲明公司股款實際繳納情況。部分實繳股份的發(fā)行以及認股后股款的繳付,應由公司特別于章程或內部規(guī)章訂立條款來規(guī)范,或至少在章程內明定將裁量權移交董事會安排。[注]⑧ See Paul L. Davies,Eva Micheler,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Sweet&Maxwell Ltd. ,2008,260. John Birds,Bryan Clark,Iain MacNeil,Gerard McCormack,Christian Twigg-Flesner,Charlotte Villiers,A. J. Boyle,Supra note 2,50-51.而在股款實際繳納的控制上,原則上系董事會主導,其要求部分實繳股份股東履行剩余出資義務的機制,一般被稱為“催繳”(call-up)。學理與實踐上,催繳的請求基礎主要包含公司在發(fā)行部分實繳股份時,即設定之期限屆至;或在發(fā)行部分實繳股份時,就約定好一定情事發(fā)生或董事會認為公司有資金之需求時,得經董事會決議,向未繳納股款之股東為催繳通知。當部分實繳股份受催繳后,受催繳之范圍則稱作“已催繳股本”(called up share capital),受催繳股東應盡速實納其出資⑧。

      部分實繳股份的存在雖創(chuàng)造公司籌資方式的多樣性與彈性,但就英國對于公司設立所提供模范章程(Model Articles)作參考,似可推知政府對此種股份的發(fā)行并不積極鼓勵。之所以這樣說,因英國政府為公開公司與閉鎖公司分別備有兩種模范章程,觀察后可發(fā)現(xiàn)在閉鎖公司模范章程中,明訂公司所有股份均應全額實繳(fully paid up)[注]See Model Articles for Private Companies Limited by Shares,Article 21.;而于公開公司模范章程中,針對部分實繳股份之操作則有多達10條之設計規(guī)范。[注]See Model Articles for Public Companies,Article 52-62.雖模范章程對公司僅具建議性質,并無實質法律拘束力,但仍可借此推測立法者就閉鎖公司設計上,似有不欲較小規(guī)模公司發(fā)行部分實繳股份,以求盡量減少小公司長期處于實收資本不確定狀況之本意;又縱在資本豐厚的公開發(fā)行公司,也應有完善的規(guī)范始得發(fā)行。就司法實務而言,如此看法應可受肯認,因雖公司有發(fā)行部分實繳股份的自由,但如果因此造成公司初始資本不足進而導致營運糾紛,法院在判斷上會將此列為重要歸責因素[注]See Paul L. Davies,Eva Micheler,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Sweet&Maxwell Ltd. ,2008,260. John Birds,Bryan Clark,Iain MacNeil,Gerard McCormack,Christian Twigg-Flesner,Charlotte Villiers,A. J. Boyle,Supra p.55 note 2,50-51.。

      綜上所述,英國的資本制度乃由市場主導,讓市場參與者自負信息公開與解讀責任;而政府方面,其責任轉落在加強公司揭露信息的機制,并維持信息公示平臺運作上。此無疑是相當先進的制度設計,唯如此變革,是立基于英國市場機制運作已臻成熟,且司法上業(yè)已累積公司負責人受托義務、法人格否認理論等保障市場參與者的判決原則,交易參與者(尤其債權人)不致陷入太大風險。尤其英國具有健全信用制度,投資人一般不會甘冒失去信用風險而虛假申報,故政府能放心取消驗資制度[注]參見第55頁注①,第33頁。,以及對其他陳報資料僅為形式審查。

      2.美國法制

      公司法規(guī)在美國屬于各州主管事務,故各州在公司資本制度設計上,或多或少存有差異。過去美國各州大多采行授權資本制,但近年來絕大多數(shù)州業(yè)已揚棄授權資本額之設定,而轉向聲明資本制靠攏。[注]參見第52頁注②,第123頁。如此由授權資本制向聲明資本制的變革,前文已提及是當今資本制度改革的趨勢,一般目的在創(chuàng)造公司更大的資金彈性運用空間。而論者又謂美國之所以朝此途演進,著眼的重心應在于過去公司常以空洞的授權資本額作為股利分配底線,為終結此荒誕局面,制度上才透過對資本維持原則的改造,以消除授權資本額的存在。[注]參見劉燕:《公司法資本制度改革的邏輯與路徑——基于商業(yè)實踐視角的觀察》,載《法學研究》2014年第5期,第44-47頁。

      雖各州法律有所不同,但從美國律師公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所擬定的模范公司法(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中,仍能略窺實務上各州在處理公司資本登記上之原則程序。新設公司時,申請成立公司者應向所欲成立公司之州的州務卿辦公室提交公司章程備案[注]See MBCA §2.01.;備案程序上,行政機關無須對公司提交之備案資料進行實質審閱,僅需形式上檢閱公司所遞交之文書,是否按照要求內容正確填寫。而模范公司法更規(guī)定,機關受理公司登記資料備案僅系行政事務,無論政府是否接受公司提交資料的備案,并不影響資料本身內容之有效,且亦不因機關接受公司的備案,就擔?;蛲贫ü旧陥笾Y料內容具一定有效性或正確性。[注]See MBCA §1.25(d).相對地,規(guī)范反向設計由公司方面來擔保信息正確與真實性,依模范公司法規(guī)定,若某人明知公司陳報文件的內容虛假,仍簽署并提交給州務卿辦公室備案,即構成犯罪。[注]See MBCA §1.29(a).

      而就公司資本制度之實際運作,下以立法完善著稱的特拉華州公司法(Delaware General Co-rporation Law)為例探討之。首先在資本制度上,特拉華州公司法采行者即可謂為聲明資本制,因其不再強制要求公司章程設定授權資本額,而僅要求章程載明公司所發(fā)行之股份種類、面額及數(shù)量。[注]See Delaware General Corporation Law §102(a)(4).又特拉華州公司法向來允許公司發(fā)行部分實繳股份[注]See Franklin Balotti,Jesse A. Finkelstein,The Delaware Law of Corporation & Business Organizations 3rd edition,Aspen Publishers,2013,5-33.,其概念如同前在英國制度內所提,即公司得發(fā)行不要求股東于認購時就需全額繳納股款的股份,只是公司須公示這種股份之股款實納情況,且認購部分實繳股份的股東,僅能按其認繳比例獲配股利[注]See Delaware General Corporation Law §156.,以衡平與其他有完全繳納股款股東的差別。另外,針對部分實繳股份的轉讓特拉華州公司法也有作出規(guī)范,即受讓人買到部分實繳股份系處于善意不可歸責情形時,剩余股款的出資義務仍由出賣人負擔[注]See Delaware General Corporation Law §162(c).。此立法目的甚明,即為防杜部分實繳股份股東回避出資義務,以減少投機舞弊之可能。

      至于針對部分實繳股份股東控制上,特拉華州公司法亦安排有類似英國的催繳機制。其以董事會作為控制主體,董事會可視公司業(yè)務需求,在部分實繳股份股東尚未實繳的額度內,透過決議要求這些股東在一定時間內,應向公司繳付董事會所要求之股款數(shù)額。在催繳程序上,法條明定董事會必須在要求付款日的30日前以書面通知應繳款之股東[注]See Delaware General Corporation Law §163.,以確保股東有一定預備繳款資金期間。

      概括而言,美國公司資本法制的運作模式,變革方向上均朝盡量配合市場需求,且大幅放由市場機制主導,可謂符合美國公司典型股東利益至上的思維。檢視美國的公司登記程序,因行政機關僅對公司申報資料做書面審查,縱然發(fā)生登記不實糾紛,機關之義務亦僅止于提出公司備案資料供司法機關作審核,制度設計上似乎偏重追求公司經營效率,弱化政府作為市場的把關角色;然而,雖放棄對登記信息實質審查,美國另備有完善的信息揭露法規(guī)與成熟發(fā)展的財會準則,促使公司信息利于市場參與者了解,在成熟的市場機制下,此對交易安全的保障并不遜色,甚至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另外,市場中信用評價機構的良好運作,和司法上對公司負責人受托義務的嚴格要求,以及判決建置有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和衡平居次原則等理論來保障公司債權人求償可能,這各種因子的加成,都是在觀摩美國現(xiàn)行資本制度運作時,不可忽略的背景考量。

      四、評注冊資本認繳制

      (一)“認繳登記”與“實繳公示”脫鉤

      資本制度的設計的關鍵在于立法者如何分配政府與市場的權責。本次修法創(chuàng)設之注冊資本認繳制,即是立法者秉于“簡政放權”的立場,在政府與市場就資本制度分工上,決定將釋出政府對公司資本登記查核的權力,由市場參與者親身擔負起判斷交易相對公司財務狀況之責任??剂空畬Y本查核能力有限,又登記資料查核具有相當龐大業(yè)務量,對資本登記工作“簡政放權”的舉措,不但無可厚非,更可謂立意良善,符于當今因應企業(yè)商業(yè)經營需求而進行資本制度改革的趨勢。然如本文開始所質疑,政府一放手市場就能立刻接棒嗎?答案恐是傾向否定的。尤其是處于紊亂市場環(huán)境中,大眾長期慣于政府作為公司資本登記的把關者,突逢此“震蕩”變革,頓失依靠的市場參與者,若不見政府明確配套措施可資依循,在新制度下怕是無所適從者多,而能無縫接軌適應者少。

      或許是為緩和對全面變革的不安,雖政策目標是“簡政放權”,但就注冊資本認繳制內容觀察,規(guī)范上仍維持某種總量管制(總認繳額)的外觀,以彰顯政府并非全面放手。甚至對于原則僅形式審查的公司登記資料,政府建立起實質檢驗真實性的抽查制度,以展現(xiàn)政府并未棄守交易秩序監(jiān)管。另外,就《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52條之明文觀察,主管機關對公司申報資料,似仍具一定實質審查權限。[注]《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51條第1款第2項有“申請文件、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但公司登記機關認為申請文件、材料需要核實的,應當決定予以受理,同時書面告知申請人需要核實的事項、理由以及時間”之明文。即雖機關應予受理,但公司登記機關仍有審酌申請資料應否核實之權限。如此一方面維持政府大有作為形象,安定市場交易秩序;另一方面又免去機關諸如實收資本審查等業(yè)務,松綁對市場資金運用的監(jiān)管,乍看實在是魚與熊掌兼得,兩全其美。

      然進一步檢視,認繳制下僅強制公司登記總認繳額,卻不再要求其公示實收資本額,其設計相當令人匪夷所思。不僅公司法不要求登記實收資本,公司營業(yè)執(zhí)照上也不再反映實收資本信息,如此“重認繳資本、輕實收資本”的登記模式,豈非與前文檢討資本制度的重要目的——“資本公示”——大相徑庭。換言之,資本制度在市場上的重要功能之一,即在揭示公司基礎財務狀況,使市場參與者足以判斷其資力,故此自應以昭示公司實際資金收納情形為準,而不該僅要求公示由出資股東協(xié)議的認繳額度。如此堪稱舍本逐末,著重公示比實繳資本額更徒具法律形式意義的認繳資額設計,凸顯的是注冊資本認繳制下“認繳登記”與“實繳公示”脫鉤。

      以前提英國法例為對照,公司如果有發(fā)行股份者,其申請登記文件中應記載發(fā)行股份數(shù)目、實際繳納以及尚待繳納的股款額度[注]See U.K. Companies Act 2006. §10(2)(d).,而公司設立后資本有變動時,亦應申報更新聲明其變動狀況??梢姛o論認繳與實繳額度,英國均納入同一登記體制,而政府扮演角色也相當清楚,其對申請登記資料并不作實質審查,而由申請人等對陳述不實信息負責。[注]See John Birds,Bryan Clark,Iain MacNeil,Gerard McCormack,Christian Twigg-Flesner,Charlotte Villiers,A. J. Boyle,Supra note 27,84-86.反觀中國大陸,《公司法》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僅嚴格要求公司對股東認繳資本總額的公示,而對攸關公司實際資力之實收資本,則另以《企業(yè)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規(guī)定,要求公司在向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遞送企業(yè)年度報告時,需載明股東實繳的出資額。[注]《企業(yè)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第9條第1款第4項:“企業(yè)年度報告內容包括:……(四)企業(yè)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其股東或者發(fā)起人認繳和實繳的出資額、出資時間、出資方式等信息?!?/p>

      中國大陸對于認繳資本額和實收資本額公示采取雙軌制,而前者又比后者受到更強且直接的公示登記要求,實屬輕重失衡。論者推測,此或肇因于立法者在“放松管制”理念下,將“資本公示”視為“行政管制”之一部,故在消除政府過度管制的改革中,為免除對公司實收資本檢驗的困難,而將之從《公司法》中移除,僅要求公司于自行制作的企業(yè)年度報告中聲明,形成如今頗具中國特色的“工商登記認繳資本、企業(yè)公示實收資本”的二元資本公示格局。[注]參見第56頁注④,第54-55頁。

      不過就“從資本到資產”的資本制度改革趨勢出發(fā),以《企業(yè)信息公示暫行條例》建構企業(yè)年度報告的措施,是具有相當意義的。因企業(yè)不但對認繳與實收資本額皆須登記外,其甚至可自主選擇公布更多的財務信息[注]參見《企業(yè)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第9條,企業(yè)可選擇是否向社會公示企業(yè)從業(yè)人數(shù)、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對外提供保證擔保、所有者權益合計、營業(yè)總收入、主營業(yè)務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納稅總額信息。,頗有促進市場流通信息更為公開透明之意味,但實際操作上仍有不足之處。首先,政府建置用以公開企業(yè)年度報告的“全國企業(yè)信用信息系統(tǒng)”,于2014年年初始架設完成,市場參與者能否馬上適應仍有觀察空間,更遑論目前其上已公示信息并不充足。而通過該系統(tǒng)所公示之企業(yè)年度報告,其制作與解讀均需一定專業(yè),對市場參與者來說,增有一定信息成本(information cost)[注]See Armen A. Alchian and Harol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62,No. 5. (Dec.,1972),pp. 777-795.。再由法條觀察,新設立公司的企業(yè)年度報告,于公司成立之隔年始要求公示[注]《企業(yè)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第8條:“企業(yè)應當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過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報送上一年度年度報告,并向社會公示。當年設立登記的企業(yè),自下一年起報送并公示年度報告。”,故在公司初期資本狀況最混沌不明時,市場參與者僅能查知其認繳資本額度,而無法實時了解資本實收狀況,此正凸顯大陸認繳資本與實收資本之公示要求失衡。

      面對注冊資本認繳制下“認繳登記”與“實繳公示”之脫鉤,最簡易處理辦法,似即將兩者公示要求與登記程序同一化。具體操作部分,論者主張公司設立時,政府即應對公司認繳資本與實收資本均作形式審查,并加強讓工商登記機關與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信息同步化。[注]參見第56頁注④,第55頁。然而,考量現(xiàn)行法律之現(xiàn)實,前已提在《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52條規(guī)定下,政府對公司陳報登記資料似仍具有一定實質審查權限,若將實收資本再度列為登記事項,頗有復辟政府對實收資本審查權力之虞,只是政府增加的選擇性發(fā)動權限。

      經過以上對現(xiàn)行制度內政府與市場分工安排的檢視,本文以為此番變革恐只是“柿子挑軟的吃”之方案,即政府僅在對自身最方便情況下,簡化自己原先繁多的登記審查業(yè)務,同時把持部分權力,保有一個政府仍致力維持市場秩序的外觀,而并未正本清源尋求合于市場需求之制度改革。綜觀現(xiàn)制,改善之道毋寧在仿效英、美法例,政府應果斷地釋出實質審核權限,列清須公示登記事項后,即落實對申報資料僅負形式審核責任,而轉將政府力量投注于提供并維持便捷市場申報與查詢信息的公示登記平臺,并完善課予提供不實信息者之法律責任。至于對交易當事人評估資力的工作,此非政府所應且所能一一處理,故應回歸市場機制主導,始為穩(wěn)妥。

      當然,前述的改善之道應以發(fā)展成熟的市場為后盾,中國大陸現(xiàn)今市場信用問題頻仍,若對申報資料僅為形式審核,不免可預期有心人士于申報資料時會有造假情況,具極高“道德風險”(moral hazard)[注]See Holmstrom,B.,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74-91.。但這并不謂現(xiàn)行制度設計情有可原,政府目前針對企業(yè)年度報告內容真實性確保的手段,主要透過隨機搖號抽查和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舉報來實質核查,然這些方法可謂花拳繡腿、治標不治本,無法有效抑制道德風險。且扮演信息真實查核角色者仍為行政機關,此不僅凸顯政府放權沒有放盡,無法保證查核質量的問題仍存在;更反攬入比驗資更為困難的企業(yè)年度報告真實性分析工作,減少業(yè)務數(shù)量,卻加重業(yè)務質量。

      (二)公司、股東與債權人的三方關系——滋生投機行為

      注冊資本認繳制相較于外國法制最大特色,甚至堪謂為變革核心之處,即在于出資期限的完全自由約定。觀察大陸公司法演進過程,這樣的改革或為原來立法者鎖定價值上合理的邏輯推演結果,但如此無邊無際的放寬,就資本制度調和股東、公司及債權人間利益沖突的目的而言,不無應予質疑處。

      首先,就股東向公司出資層面,公司設立登記前尚不具法人格,出資約定乃是發(fā)起股東間相互協(xié)議,故發(fā)起股東間依出資約定互負履行出資義務;公司成立后,因公司成為得獨立交易之主體,故股東依出資契約負履行義務的對象是公司。既股東出資屬于訂定契約,則不免面對契約不完整性問題,即契約條款掛一漏萬,當事人無法就彼此權利義務作滴水不漏規(guī)范。而于長期契約當中,如此不完整性問題更被凸顯,因縱精明干練、經驗豐富之當事人也無法預知未來,當契約長時間處于尚待履行契約(executory contract)地位,其不確定性(uncertainty)也隨之節(jié)節(jié)升高。[注]參見王文宇:《如何設計契約的架構與內容》,載《會計研究月刊》2009年第289期,第117-120頁。注冊資本認繳制對出資期間的不設限,正允許市場締結長期而不完整契約,而對此類契約出現(xiàn)的揣測并非杞人憂天,實務上確已出現(xiàn)長期認繳期間的公司。[注]實務上已出現(xiàn)認繳期間長達50年之公司。參見岳陽市工商局網站:《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成效初顯》:http://yygs.yueyang.gov.cn/gsj/7585/7586/content_307052.html。

      從實質面來看,認繳制好似允許股東締結長期而不完整出資合同,因此開啟有心人士的投機行為(opportunism behavior)[注]See Oliver E. Williamson,Opportunism and its critics,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Vol. 14,1993,p. 97.空間。試舉例,投資股東可依章程約定,大幅度延長出資期間,以爭取自身投入資金的彈性,雖這并不影響股東在認繳額度內出資義務,但因其掌握期限內出資與否的主導權,會造成公司資本實收極大之不確定性。[注]另外因貨幣往往有通貨膨脹現(xiàn)象,股東越晚履行出資雖然名目數(shù)量相等,但實質經濟價值或許會隨之減少,故越晚履行出資某程度上越有利。另外,按現(xiàn)行公司法,無例外以章程約定情形中,雖股利分派、新股認購權會以股東實繳資本為計算標準;但股東表決權卻以其認繳數(shù)量為計算標準[注]參見第52頁注④,第53頁。,即兩名同樣認繳一萬股之股東,雖然一個已全額實繳股款而一個半毛錢都沒出,但兩人卻握有相同的表決權,這也制造了股東在實際履行出資前,可先認繳大量股份,以爭取表決權的操作空間。在開啟不設限之閘門后,這些例子恐僅為冰山一角,于理性自利的投機行為角度下,新制度給予股東渾水摸魚誘因,而法律授權的期限利益,不僅允許,甚至鼓勵出資者為策略性投資規(guī)劃。簡言之,正由于市場變化多,充滿不確定性,認繳期間愈長當事人臆測程度亦愈高,投機性也愈強。

      再者,由于公司涉及多方利害關系人,資本制度設計宜促使資本交易評估的便捷化,然在注冊資本認繳制下,似反其道而行,鼓勵交易關系復雜化。舉例而言,一則在股東與股東間,因彼此并無直接法律關系,除仰仗公司負責人代為控制外,并無徑行遏止其他股東投機行為法律上的請求權,故少數(shù)股東居于劣勢問題益發(fā)嚴重,應有加強少數(shù)股東請求權保障之必要。二則在公司與市場參與者間,前已提及現(xiàn)制下分為“認繳”和“實收”資本額的雙軌公示,此或多或少增加公司在制作并申報登記資料時之信息揭露成本。而市場參與者在評估交易對象資力時,亦須耗費更多信息搜集與信息解讀成本[注]See Smith,Gerald E.; Venkatraman,Meera P.; Dholakia,Ruby Roy. “Diagnosing the search cost effect: Waiting time and the moderating impact of prior category knowledge”.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1999,285-314.;尤其現(xiàn)制允許設有長期認繳期的公司,資本實收狀況不確定性高,此更增添對公司資力評估的困難。另須指陳在會計上,因認繳與實繳額的差距,存在所謂“應收股款”,表達時將增財務報表編制與解讀的障礙。三則在股東、公司及與公司具債務關系之債權人間,若發(fā)生公司在資本額范圍內不足清償債權人負債,而此肇因于有股東尚未履行出資義務時,即生所謂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問題。關于此議題后文將再予細論,在此僅強調債權人對公司請求清償?shù)某绦蛏?,將被極大程度復雜化,不利于債權人及時獲致救濟。

      附帶一提,為防止股東濫用公司外殼來脫免對債權人清償責任,英美實務有建立起俗稱“揭穿公司面紗原則”的法人格否認理論。[注]參見第51頁注②,第653頁。中國大陸《公司法》第20條第3款,業(yè)已將此理論明文法典化,而不少論者主張,應在注冊資本認繳制下加強此原則適用,以因應所謂“皮包公司”、“侏儒公司”可能暴增之問題。[注]參見甘培忠:《論公司資本制度顛覆性改革的環(huán)境與邏輯缺陷及制度補救》,載《科技與法律》2014年第3期,第511-512頁。然應予闡明,雖債權人確有依法規(guī)向股東主張責任之可能,但實務上因該條文構成要件不明,法院舉證操作并不容易;又從立法論言,法人格否認理論乃“有限責任”原則之例外[注]參見第51頁注②,第653頁。,若須經常性仰賴背于現(xiàn)代公司設計基本理念的例外條文解決問題,豈非喧賓奪主,彰顯出制度設計的缺漏?相較于法人格否認理論,本文以為英美法中“衡平居次原則”[注]同上書,第642-643頁。的引進,即讓公司外債權人之債權受清償順序,優(yōu)于濫用公司地位之股東自身對公司股權外其他債權,毋寧在制度設計上更為合理。[注]參見第52頁注④,第56-57頁。

      (三)籌資彈性的缺乏——資金配置的主導權

      面對注冊資本認繳制的推行,予以正面評價者無不贊揚其賦予公司股東資金運用彈性,簡化公司設立門檻,促進市場良性競爭。乍看之下,資本認繳制確實賦予股東出資彈性,但啟人疑竇處,在于股東出資彈性,能與公司資金運用彈性等而論之嗎?更明白地說,公司資本制度變革目的,應是賦予公司本身籌資彈性,配合公司業(yè)務經營需求。但現(xiàn)行制度下,資金彈性的主導權似乎并非歸屬公司,反掌握在出資股東手上,因其自己約定自己的出資義務范圍和義務履行期間,而公司成立后確有資金需求時,竟無機制可要求尚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來繳納股款因應。股東出資期限的自治,意味的不只是債權人保護不足,更意味著公司資金需求不暢,本應著眼于公司資金彈性運用的制度卻對公司處處掣肘,事實上方便的對象居然是投資股東,極為吊詭。

      再者,就股東出資義務性質言,一般都認為此具約定義務和法定義務雙重性質,即一方面出資股東互相以公司成立章程約定出資義務;另一方面在向機關完成登記程序后,因已受公示,而在法律上也明定有履行出資義務。[注]參見朱慈蘊:《股東違反出資義務應向誰承擔違約責任》,載《北方法學》2014年第1期,第31-38頁;葉林:《公司股東出資義務研究》,載《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第122頁。檢視現(xiàn)行制度,雖其對出資義務大幅度寬限,但并不意謂股東認繳后無須履行出資,故股東對認繳股份的出資責任與過往并無二致。[注]參見第53頁注②,第21頁。

      然而,認繳制運作時仿佛是畫餅充饑,雖出資義務未受免除,但未實繳的出資最后能否現(xiàn)實地轉化成公司財產,常常受限于股東的經濟能力、守信程度、出資財產未來價值等因素。[注]參見第52頁注④,第55頁。畫出來的餅能否成為真餅充饑,關鍵在于如何有效控制出資義務的履行。

      如前所述,現(xiàn)行制度準許股東約定設計長期認繳期間,令股東享有受合法保障的期限利益。而若欲打破此限制,加速出資義務到期,現(xiàn)行法制下僅破產法有例外明文。[注]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破產法》第35條。雖有主張就學理推導言,權衡股東期限利益保護和債權人利益保障后,比方發(fā)生公司現(xiàn)有資產不足清償公司債權人狀況,應亦同有適用加速到期制度之必要,[注]參見李建偉、王艷華:《資本認繳制下有限公司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的正當性及司法適用》,見《第四屆海峽兩岸商法論壇論文集》,中國商法學研究會2014年版,第101-111頁。但在解釋上,法律既保障當事人得自由以章程約定出資期限并載明于章程,當事人于締約時所設想的期限利益,亦受有信賴保護之高度需求,若讓其在未有事先規(guī)范而不可預見狀況下,受提前到期之主張,恐有未洽。雖英美法例上有所謂期前違約(anticipatory breach)的原則,但何時啟動此理論、構成要件應如何設定皆為復雜的問題,故若想在注冊資本認繳制中加強提前到期制度,應具有更完善的法律規(guī)范設計與制度考量。

      追本溯源,其實對于提前到期制度的討論,背后本質問題存在于注冊資本認繳制中,并沒有設計完善的股東出資控制機制。參照前文對英、美法制介紹,對于未實繳股份,制度上往往促成公司設有催繳機制。即在一定預設期限到達或遭逢特殊情況時,得由公司專責機構出馬,向尚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催收股款,而這樣的專責機構通常為董事會。[注]See John Birds,Bryan Clark,Iain MacNeil,Gerard McCormack,Christian Twigg-Flesner,Charlotte Villiers,A. J. Boyle,Supra p.55 note 2,263.而比較英國與美國的催繳機制設計,基本兩者理念相同;而操作方式上就英國公開公司模范章程觀察[注]See Model Articles for Public Companies,Article 54.,其與特拉華州公司法相似,采納認繳股東先行書面通知,待經過書面通知所載期間后,即生受催繳人必須盡速繳清余額之效果。

      茲附言之,催繳機制的建置,除能撥亂反正回復公司資金運用彈性之主導地位外,另一方面亦能發(fā)揮嚇阻股東投機行為效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缺乏對出資義務的期間限制,才生現(xiàn)行法下股東的操作空間。若法律上建立起完善催繳機制,出資股東自知認繳金額隨時有加速到期的可能,便會促其衡量所能不致過分花哨設計,限縮投機行為的誘因。

      (四)協(xié)調籌資的機關——股東會?

      觀察資本制度變革的趨勢,無論是往“授權資本制”甚至“聲明資本制”移動,共同特色均為增加董事會對公司資金彈性調控的決策權限。前者是由股東會以章程約定股份發(fā)行總數(shù),讓董事會在章定股份總額內視公司營運需求,而彈性決策發(fā)行;后者則主要是于股東會授權董事會情況下,讓董事會有權為股份發(fā)行決策。究其背后脈絡,涉及公司法長期以來,關于公司該采“股東會中心主義”或“董事會中心主義”的爭議,即應否讓股東會有權決定包含公司業(yè)務經營的一切事務;還是在公司經營決策及執(zhí)行上,除法律、章程特別規(guī)定外,以董事會為決定中心。[注]參見梁宇賢:《股份有限公司機關之內部治理——以機關間組織體制之管控為主題》,載《月旦法學雜志》2002年第91期,第135-136頁。在此須特別指出,所謂董事會中心概念,并非專謂以公司形式上所設立董事會組織,毋寧是指不參與經營股東外,專門負責公司營運事務之決策者,包括有限公司的執(zhí)行董事。

      由資本制度變革中董事會扮演角色日益重要情形觀察,可推論至少在公司資金運用自由上,有朝向“董事會中心主義”發(fā)展趨勢。如此趨勢其實在現(xiàn)代市場中有跡可循,因當今商業(yè)發(fā)展五花八門,市場專業(yè)分工日趨精細,公司經營很大程度需仰賴專業(yè)人士;況市場商機瞬息萬變,而股東會召開程序往往曠日廢時,決議結果也不一定符于公司商業(yè)利益,故就公司一般營運層面,董事會中心主義較能切合公司商業(yè)競爭需求。當然,這并不意味股東會對公司經營毫無置喙余地,其至少可透過章程明文約定,以及督促董事受托義務的履行,確保董事會切實發(fā)揮專業(yè)判斷機能。

      回歸到中國大陸《公司法》檢視,按《公司法》第37條和第99條的規(guī)定,可見就股東會對公司經營方針及投資計劃作出決定,并且公司增、減注冊資本仍須經過股東會決議規(guī)范下,其公司法體系上似仍以股東會為中心。從歷史脈絡來看,大陸公司早期多由國營企業(yè)轉型而來,故法條上保有濃厚的股東會中心主義思想,自有跡可循。[注]參見邱垂泰、鄒建中:《中國大陸〈公司法〉修正初窺——大陸公司治理問題剖析》,載《展望與探索》2006年第4卷第10期,第92頁。然而,當今政府既已定調發(fā)展市場體制,則規(guī)范訂定上自應思及配合當代商業(yè)發(fā)展現(xiàn)實,故公司經營業(yè)務上是否仍應讓股東會控有諸多權限,實值省思。

      具體再檢視注冊資本認繳制,可發(fā)覺本次修法并未對股東與董事間在公司經營上的分工作出改變,且仍明顯偏重于保障股東的利益。此尤表現(xiàn)在前述股東出資期間、方式皆由股東自行約定,而公司董事對此并無從監(jiān)控,也無法催繳其履行。又雖制度目標在增進公司籌資彈性,但就公司增、減資,以及發(fā)行可轉換公司債等事務,現(xiàn)行法下均仍須通過股東會決議,對公司因應經營迅捷資金調度的需求會產生阻礙。

      總括而言,以股東會作為公司籌資協(xié)調中心機關,在組成人數(shù)少、股東與經營者高度重疊的有限公司,或許問題不大;但只要公司組成人數(shù)稍多,而經營事項仍需陳請多數(shù)股東同意,則對講求商業(yè)效率的公司經營有所不便,故立法論上有加以檢討之必要。尤其配合前文所述,現(xiàn)行資本制度應建立催繳機制始為完善,若能將法制設計中心同步往偏重公司實際經營業(yè)務的核心組織——無論是董事會或其他性質相近執(zhí)行業(yè)務機關——移動,如此由公司經營者監(jiān)控股東出資才更具邏輯正當性。不過,畢竟立法價值變革茲事體大,現(xiàn)行體制下較為便宜做法,似以法條修訂甚或透過頒布司法解釋的方式,讓股東會至少就授權董事會就公司增、減資事項,能具有更大獨立決策權限,求將公司協(xié)調籌資機關轉移到更適者擔任,始為正途。

      五、結語

      資本登記制度的核心在于:一方面透過適當?shù)怯洐C制維護交易安全,另一方面配合市場需求賦予公司資金變動的彈性。因此如何兼顧兩者,在政府與市場間擇定適當分工模式,即為關鍵。各國國情不同,設計登記機制允宜因地制宜。如市場發(fā)展成熟,社會信用完善,自可效英美以市場自治為主,如此行政機關則可退居幕后,僅提供信息流通的平臺,無須對登記內容進行實質審查。但中國目前尚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驟然“簡政”,將“認繳登記”與“實繳公示”脫鉤,并且不審查實繳資本(僅仰賴抽查檢舉等零星手段),會出現(xiàn)“政府放手但民間仍無法接手”的窘境,混淆兩者間的權責角色。根本之計,在于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與企業(yè)誠信,最低限度,宜采行“放權”的配套措施,如仿照英美法制提供刑法制裁,追究不實登記(或公示)信息者的責任,即為一例。

      其次,注冊資本認繳制允許“股東出資期限”自治化,不啻為不肖股東提供投機行為的誘因,又無助于公司的籌資,可謂嚴重失衡,實踐上將使股東、債權人與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更為復雜。解決之道,在于進一步引進英美法制的“催繳”制度,以滿足公司的籌資彈性需求。當然,這又涉及公司權限劃分的基本議題:股東會是否為協(xié)調籌資的最佳機關?還是董事會(或執(zhí)行董事)?值得我們深思。

      綜上所論,注冊資本認繳制無法實現(xiàn)“簡政‘放’權”的政策目標,帶來的可能反而是“簡政‘繁’權”的結果。解決之道,在于透過修改公司法或頒布司法解釋,一方面重新定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以建構完善的資本登記公示機制,另一方面重新調整股東、債權人與公司的籌資權利義務關系,方能克竟全功。

      猜你喜歡
      出資公司法股東
      完善FDI外國投資者出資確認登記管理
      中國外匯(2019年19期)2019-11-26 00:57:36
      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中的法律形成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1:46
      重要股東二級市場增、減持明細
      一周重要股東二級市場增、減持明細
      重要股東二級市場增、減持明細
      一周重要股東二級市場增持明細
      公司的合同解釋與公司法的價值分析
      論第三方出資下商事仲裁披露義務規(guī)則之完善
      認繳制視野下的公司法人格否認
      商事法論集(2015年2期)2015-06-27 01:19:18
      認繳出資制的問題與未來改進——以債權人保護為視角
      商事法論集(2015年2期)2015-06-27 01:19:06
      铁岭市| 新密市| 保德县| 荣昌县| 彩票| 涡阳县| 德保县| 库车县| 文安县| 鄯善县| 济阳县| 扎囊县| 石家庄市| 鸡东县| 宝丰县| 龙陵县| 云林县| 尚志市| 桦甸市| 锦州市| 吉林省| 大安市| 交城县| 新民市| 虹口区| 新巴尔虎右旗| 靖西县| 上林县| 丰顺县| 罗定市| 舒城县| 阜康市| 会理县| 平度市| 景东| 巴青县| 启东市| 西贡区| 三穗县| 瑞昌市| 太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