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練, 苑 賓, 李榮勛
(青島科技大學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山東 青島 266042)
硫化體系對CR/CM橡膠共硫化特性的影響
劉世練, 苑 賓, 李榮勛
(青島科技大學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山東 青島 266042)
研究了氯化聚乙烯橡膠(CM)的主要硫化體系對氯丁橡膠(CR)的硫化特性的影響,并與金屬氧化物(ZnO/MgO)的效果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CR的焦燒時間明顯縮短,硫化速度顯著提高,硫化體系NA-22(亞乙基硫脲)/S(硫磺)、FSH(三唑二巰基胺鹽)和TCHC(復配型交聯(lián)劑EataMix)都有明顯的返原現(xiàn)象。NA-22/S、PT75(噻二唑衍生物類化合物EataVulc)/903(噻二唑衍生物類化合物EataAccel)和TCHC硫化的CR/CM出現(xiàn)明顯的硫化不同步現(xiàn)象。DCP(過氧化二異丙苯)/TAIC、FSH和TCY(三巰基均三嗪)硫化的CR/CM,硫化同步性較好。對于純CR,硫脲類和TCHC硫化膠料的拉伸強度較高,六種硫化體系的硫化膠物理性能都低于金屬氧化物硫化膠。共混膠中NA-22/S和TCHC類拉伸強度較高(達22.8 MPa),金屬氧化物和TCY拉伸強度較低。NA-22/S、DCP/TAIC、PT75/903、FSH和TCHC硫化的共混膠的力學性能與硫化CR相近,顯示出較好的共混性能。
硫化體系;硫化速率;共硫化;共混膠
氯丁橡膠(CR)是2-氯-1,3-丁二烯 (氯丁二烯)的均聚物,是一種不飽和橡膠,包括四種主要的結構單元,對應于四種不同的支化類型,即1,4-反式、1,4-、1,2-、3,4-構型。其中1,2-加成單元中的氯原子處于烯丙基位置,很不穩(wěn)定,極易與活潑的化學物質發(fā)生反應[1]。氯化聚乙烯橡膠(CM)是由高密度聚乙烯經(jīng)氯化取代制成的無規(guī)聚合物,在其結構中幾乎不存在雙鍵[2],并且與仲碳原子鍵合的氯原子又不具有高度的反應活性,所以CM在硫化時大多硫化速率比較慢,硫化時間比較長。CR與CM都含有Cl原子,都是極性橡膠,都具有耐老化、耐臭氧、耐油、阻燃等優(yōu)異性能,以CM適量代替CR在各方面應用中都是很有意義的,對此前人已經(jīng)做了很多解釋[3-4]。
CM的硫化體系包括硫脲類、過氧化物類、噻二唑類、三唑二巰基胺鹽類和復配型硫化體系等。CM的硫化體系有可能硫化CR,而CR的經(jīng)典硫化體系金屬氧化物ZnO/MgO卻不能硫化CM。所以探討CM的硫化體系對CR的硫化活性,以及不同硫化體系在CR/CM并用膠中的共硫化特性,對CR/CM并用膠的開發(fā)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本文以CM的幾種主要硫化體系為基礎,探討它們對CR的硫化活性,并與CR經(jīng)典硫化體系ZnO/MgO進行對比,研究了硫化體系在CR/CM用量比為70:30的共混膠中的共硫化特性,探索了硫化體系對CR/CM共混膠力學性能的影響。
1.1 原材料
CR,3221,重慶長壽化工集團;CM,140B,濰坊亞星化工集團;亞乙基硫脲(NA-22),東平縣泰豐助劑廠;噻二唑衍生物類化合物EataVulc PT75和EataAccel 903(PT75/903)、復配型交聯(lián)劑EataMix TCHC,上海悠倫化工有限公司;三巰基均三嗪(TCY),上海聯(lián)昊化工有限公司;三唑二巰基胺鹽(FSH),廣州洽展化工產(chǎn)品有限公司;炭黑N220,山西三強炭黑公司;DCP、TAIC、S、硬脂酸(Hst)、RD(2,2,4-三甲基-1,2-二氫喹啉聚合物)和OD(辛基化二苯胺)等均為市售產(chǎn)品。
1.2 儀器與設備
密煉機,XSM-1/(10~120),上??苿?chuàng)橡塑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開放式煉膠機,BL-6175BL,寶輪精密檢測儀器有限公司;無轉子硫化儀,M2000-A,高鐵檢測儀器有限公司;平板硫化機,湖州東方機械有限公司;電子拉力機,高鐵檢測儀器有限公司。
1.3 分析與測試
硫化特性:按GB /16584—1996進行測定;物理性能:按GB/T 528—2009進行測定。
1.4 實驗方案設計
表1為使用不同硫化體系的純CR及CR/CM共混膠的配方設計,分別采用實驗配方a和實驗配方b來對比不同硫化體系在CR橡膠和CR/CM共混膠中的硫化特性。
表1 不同硫化體系在純CR1)及CR/CM共混膠2)中的應用
1.5 試樣制備
首先將CR在60 ℃下烘30 min,將CM在100 ℃開煉機上塑煉均勻。對于實驗配方a,先在開煉機上塑煉CR,然后依次加入硬脂酸、防老劑、炭黑和硫化劑,然后薄通并打三角包,最后下片停放。對于實驗配方b,按照以下工藝順序依次將各種原料加入到密煉機中:CR、硬脂酸、CM、防老劑和炭黑。在開煉機上加硫化劑,然后薄通并打三角包,下片后停放。將混煉膠在平板硫化機上進行硫化,硫化條件為170 ℃下處理至正硫化時間[tc(90)]。停放16 h后進行性能測試。
2.1 硫化特性
2.1.1 實驗配方a
圖1所示是不同硫化體系對CR的硫化特性曲線,表2所示是硫化CR的特性參數(shù)。
ZnO/MgO硫化CR的tc(10)為1.57 min、tc(90)為15.27 min,具有合適的加工安全性和硫化速度。NA-22/S硫化CR的tc(10)為0.62 min、tc(90)僅為1.32 min。在約2.00 min后,硫化曲線開始下降,并在8.00 min左右趨于穩(wěn)定,在短時間內出現(xiàn)返原現(xiàn)象,并且返原一定程度后就不再變化。從機理上解釋為:NA-22很快與CR活潑的烯丙基位置Cl原子反應形成中間體[1],并伴有部分非烯丙基位置的CR鏈與NA-22的反應,稍后這部分非烯丙基位置的交聯(lián)鍵由于不穩(wěn)定而分解,從而使硫化曲線上轉矩下降;又因為這部分交聯(lián)鍵含量較少,而烯丙基位置形成的交聯(lián)鍵比較穩(wěn)定且不會分解,所以轉矩只下降一定程度就會穩(wěn)定。DCP/TAIC硫化CR的tc(10)為0.85 min、tc(90)為3.22 min,硫化速度比較快。PT75/903硫化CR的硫化速度很快,約2.00 min后進入一個小的平坦期,之后一直緩慢上升。其硫化機理是CR分子鏈上的Cl原子被奪取,使大分子鏈之間產(chǎn)生交聯(lián)鍵,在硫化反應的開始階段,交聯(lián)CR上1,2-位置的烯丙基Cl先完成交聯(lián)反應,該過程速度非???,很快達到一個小的平坦期,等烯丙基Cl消耗盡后,硫化劑繼續(xù)奪取非烯丙基Cl原子,但是它們活性比較低,完成這一過程需要較長時間,所以硫化曲線會慢慢上升。
圖 1 不同硫化體系的純CR的硫化曲線
表 2 不同硫化體系純CR的硫化特性參數(shù)
FSH的tc(10)和tc(90)分別只有0.37 min和1.57 min,也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返原現(xiàn)象。其機理為:FSH將更多的非烯丙基Cl都交聯(lián)了,所以在后期這些不穩(wěn)定的部分會慢慢分解掉,后期轉矩下降就比較嚴重。TCY硫化CR的tc(10)只有0.30 min、tc(90)為2.02 min,硫化速度很快,平坦性比較好。硫化劑中的巰基-SH將CR的雙鍵碳原子連在一起,形成交聯(lián)鍵C-S-C,該交聯(lián)鍵比較穩(wěn)定,所以硫化后期不易分解。TCHC硫化CR的硫化速度非??欤?.28 min時達到正硫化,但是剛過正硫化后轉矩就開始下降,并在10.00 min以后開始穩(wěn)定,MH-ML達到12.38 dN·m,是所有硫化劑中最大的。其原理是硫化劑首先奪取烯丙基Cl原子和少量的非烯丙基Cl原子,而后者形成的交聯(lián)鍵不如前者穩(wěn)定,在后期硫化過程中容易分解,但是前者很穩(wěn)定,不會分解。
2.1.2 實驗配方b
圖2所示為不同硫化體系對CR/CM的硫化曲線,表3是硫化CR/CM的特性參數(shù)。
圖2 不同硫化體系對CR/CM的硫化曲線
表3 不同硫化體系CR/CM的硫化特性參數(shù)
ZnO/MgO硫化CR/CM比純CR的焦燒時間tc(10)短,正硫化時間延長;MH-ML為8.83 dN·m,比對應的純CR的8.65 dN·m稍大。因為ZnO/MgO對CM沒有硫化活性,CM在CR中僅僅類似于填料的作用,單位質量CR分得的硫化劑增多,硫化程度略微增大,并且鋅元素的存在還能促進CM的脫Cl反應[5],從而使體系的酸性增加,延遲了硫化反應的進行。NA-22/S硫化CR/CM的tc(10)比純CR的更短,tc(90)為22.90 min,比純CR的長,曲線在短時間內進入一個平坦期,后在20.00 min左右一直緩慢升高。其機理為:硫化劑首先與CR反應,尤其是其中的烯丙基Cl原子,然后依次跟CR中的非烯丙基和CM中的Cl原子反應,前者速度非???,后兩者可能處于同步進行的狀態(tài),由于反應較慢的CM交聯(lián)一直在進行,所以彌補了純CR出現(xiàn)的返原現(xiàn)象,并還有適當升高,在CR與CM之間就可能存在共交聯(lián)鍵,同一個硫化劑分子分別將CR和CM分子鏈連在了一起。DCP/TAIC硫化的共混膠,其硫化速度比純CR的快,焦燒時間略有減小。MH-ML比純CR的大,交聯(lián)程度高于純CR。因為過氧化物硫化CR速度較適中,與硫化CM的硫化速度較符合。在共混膠的硫化過程中,DCP也硫化CR和CM中的分子鏈,兩者硫化速率差距不大,甚至兩個過程相互穿插進行,從而使兩分子鏈間形成共交聯(lián)鍵的概率變大,共硫化程度更高。PT75/903硫化CR/CM比純CR的tc(10)略有增加,tc(90)相近。從機理上分析,硫化劑硫化共混膠首先奪取CR的烯丙基上的Cl原子,然后硫化劑繼續(xù)奪取CR上非烯丙基Cl原子和CM上的Cl原子,后兩者進行得比較慢,所以硫化曲線的轉矩在后期緩慢上升。在這一過程中,CR與CM分子鏈之間形成共交聯(lián)鍵的概率是很高的,正是由于大量共交聯(lián)鍵的存在,其MH-ML要大于純CR的。
FSH硫化的共混膠,其MH、ML、MH-ML、tc(10)和tc(90)都比純CR的大,并且其MH-ML為10.59 dN·m,僅次于PT75/903硫化膠的,且硫化曲線的平坦性較好。其硫化機理為:首先FSH進攻CR的C-Cl極性鍵,然后不穩(wěn)定的非烯丙基C-Cl鍵開始分解,并伴隨CM的硫化,兩者相互補充,使共混膠的硫化曲線沒有下降,也不會明顯升高。TCY硫化共混膠的MH、ML、MH-ML、tc(10)和tc(90)都比純CR的大。并且后期轉矩繼續(xù)緩慢升高。TCY中的巰基-SH首先將CR中的活潑分子鏈連在一起,然后慢慢交聯(lián)CM中的分子鏈,這其中也形成部分共交聯(lián)鍵,前期的CR中形成的-S-鍵的分解速度不如CM中交聯(lián)的速度,所以后期轉矩會繼續(xù)緩慢上升[6]。TCHC硫化共混膠的MH、MH-ML比純CR的明顯小,交聯(lián)程度小于純CR的,tc(10)小于純CR的,tc(90)大于純CR的,硫化曲線后期略有升高。其原因是:TCHC前期硫化的CR分子鏈在后期分解的速率與TCHC硫化CM的速率相近,使后者恰好彌補了前者分解的損失,硫化曲線略微升高。
2.2 物理性能
表4所示是純CR橡膠和共混膠CR/CM的物理性能。
表4 實驗配方a與b的物理性能
ZnO/MgO硫化純CR的物理性能非常好,但是CR/CM的物理性能相對較差。這是因為ZnO/ MgO不能硫化CM,CM僅起到填料的作用,稀釋了作為硫化相的CR。并且鋅元素的存在對CM還有促進脫Cl的作用,使體系的酸性增加,延遲硫化的同時使體系中產(chǎn)生較多的氣泡,影響了力學性能。對于NA-22/S硫化體系,共混膠的拉伸強度與CR的相近,但是拉斷伸長率卻比前者小,300%定伸應力也比前者高,因為硫脲對兩相都具有硫化活性[7],所以拉伸強度較高,但是硫化不同步,交聯(lián)鍵分布不均勻,都使兩相之間的接觸界面不穩(wěn)定,拉斷伸長率較低。過氧化物硫化體系DCP/TAIC硫化的純CR和CR/CM,它們的拉伸強度、拉斷伸長率和300%定伸應力相近。因為DCP/TAIC硫化CR和CM兩相的硫化速度較匹配,形成的兩相接觸界面內有較多的共交聯(lián)鍵,所以共混膠與CR的物理性能相近,是CR和CM比較理想的共硫化劑,但是由于DCP硫化CR的力學性能不佳[8],所以共混膠的總體力學性能不高。經(jīng)PT75/903硫化的CR/CM的拉伸強度為20.9 MPa,比純CR的20.5 MPa還高;300%定伸應力略低于純CR的;拉斷伸長率達到463%,比CR的423%要高。結合他們的硫化曲線,可以推測共混膠兩相之間產(chǎn)生了大量的共交聯(lián)鍵,兩相間的接觸界面較厚,比較穩(wěn)固,為較高的拉伸強度和較高的拉斷伸長率提供了結構上的保障。
FSH硫化的純CR與CR/CM的拉伸強度和拉斷伸長率相近,結合硫化曲線分析認為,兩相硫化速度較為匹配,兩相間接觸界面內形成較多的共交聯(lián)鍵,保證了共混膠較好的力學性能。TCY硫化的純CR的拉伸強度和拉斷伸長率分別高于共混膠,300%定伸應力和硬度卻低于后者。TCHC硫化的純CR的拉伸強度高達23.9 MPa,是七種硫化劑里最高的,共混膠的也有22.8 MPa,300%定伸應力則比共混膠的低2.2 MPa,拉斷伸長率則明顯高于共混膠的,硬度兩者相差不大。結合硫化曲線分析:TCHC硫化CR的速度非???,2.00 min內基本達到完全硫化,而TCHC硫化氯含量40%的CM速度很慢,共混膠出現(xiàn)較嚴重的不同步硫化現(xiàn)象,并且由于硫化速度的差異較大,共混膠兩相接觸界面內共交聯(lián)鍵數(shù)量也較少,兩相接觸處不穩(wěn)固,拉伸一定長度后容易在此處斷裂,但是由于TCHC硫化的CR和CM交聯(lián)密度都比較高,只是分布不均勻,從而使共混膠的拉伸強度較高,但是拉斷伸長率較低。
(1)除ZnO/MgO外,其余六種硫化體系對純CR都具有硫化活性。與ZnO/MgO相比,它們的硫化速度更快,焦燒時間更短。NA-22/S、FSH和TCHC都有明顯的返原現(xiàn)象。
(2)NA-22/S、PT75/903和TCHC硫化共混膠CR/CM會出現(xiàn)較明顯的硫化不同步現(xiàn)象。DCP/TAIC、FSH和TCY硫化的CR/CM,則硫化同步性較好。PT75/903和FSH硫化的共混膠交聯(lián)程度較高。
(3)與ZnO/MgO硫化膠相比,其余六種體系硫化的純CR的物理性能明顯不如后者。共混膠中NA-22/S和TCHC硫化體系的拉伸強度都高達22.8 MPa,ZnO/MgO和TCY硫化體系的則拉伸強度較低。NA-22/S、DCP/TAIC、PT75/903、FSH和TCHC硫化的共混膠的力學性能與其硫化的純CR相近,都顯示出較好的共混性能。
(4)NA-22/S、DCP/TAIC、PT75/903、FSH和TCHC是CR和CM比較合適的共硫化劑,但是要控制焦燒時間和提高共硫化程度,還需要進一步在加工工藝上進行調整。
[1] 任麗穎. 氯丁橡膠的硫化[J]. 橡膠參考資料, 1997, 27(8): 1-12.
[2] 謝遂志.橡膠工業(yè)手冊:第1分冊[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89:9.
[3] 魯冰雪, 劉林國, 辛振祥. 并用比對 CR/CM 并用膠性能的影響[J]. 橡膠工業(yè), 2011, 58(11): 671-675.
[4] 栗娟, 耿海磊, 王艷志, 等. 氯化聚乙烯 (CM140B)與氯丁膠 (CR322) 的共混改性[J]. 橡塑技術與裝備, 2007, 33(8):19-22.
[5] Sirisinha C, Saeoui P, Pattanawanidchai S.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il, and Thermal Resistance in Sulfur-Cured CPE/NR Blends [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4, 93(3):1129-1135.
[6] 魯冰雪, 陳秀霞, 劉林國, 等. CM/CR 共混膠硫化體系的研究[J]. 特種橡膠制品, 2011, 32(1): 13-17.
[7] 黃明璐, 唐偉, 虢湘劌. 橡膠型氯化聚乙烯硫化體系的研究[J]. 特種橡膠制品, 2008, 28(6): 30-33.
[8] 陳焜盛,羅權焜.過氧化物硫化氯丁橡膠的研究[J].特種橡膠制品,2007,28(1):6-9.
[責任編輯:朱 胤]
Impact of the Curing System on the Co-Vulcanizing Properties of CR/CM Blends
Liu Shilian, Yuan Bin, Li Rongxu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 and Molding Technology of Education Ministry,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gdao 266042, China)
The properties of CR prepared by the primary vulcanization system of CM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a metal oxide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R had significantly shorter scorch time and the higher vulcanization rate. NA-22/S, FSH and TCHC vulcanization system had obvious reversion phenomenon. The Vulcanizing processing of CR/CM blends vulcanized by NA-22 / S, PT75/903 or TCHC were not synchronous. Those with DCP/TAIC, FSH and TCY were better in synchronism. For individual CR, NA-22/S and TCHC system had higher tensile strength,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ll the six kinds of vulcanized rubber were worse than metaloxide vulcanized one. NA-22/S and TCHC in blends had higher tensile strength(22.8 MPa), and metal oxides and TCY in blends had lower tensile strength. For NA-22/S, DCP/TAIC, PT75/903, FSH and TCHC,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vulcanized blends were similar with those of individual CR, and showed good performance.
Vulcanization System; Vulcanization Rate; Co-Vulcanization; Blends
TQ330.38+5
B
1671-8232(2015)05-0001-06
2014-12-11
劉世練(1989— ),男,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橡塑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