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一
上榜理由:她是天才的傳媒人,也是理性的思考者。她以堅韌之心,撕開霧霾深鎖的穹頂,呼喚中國的藍天;她以柔弱之軀,擔起國事家事天下事,讓多少七尺男兒汗顏。黑色的眼睛從不放棄對光明的追求,她的敏銳和堅守,沉靜與執(zhí)著,構(gòu)成2015中國最美的風景。
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離職央視之后,柴靜以一種強勢的姿態(tài)復(fù)出,其制作的環(huán)保紀錄片《穹頂之下》開啟了一場真正的暴風驟雨。作為母親,她坦言孩子讓她改變了自己;作為一名普通公民,她掀起了全民對霧霾的關(guān)注。有人統(tǒng)計:《穹頂之下》48小時視頻播放超兩億。在《穹頂之下》發(fā)布12個小時后,其點擊量已經(jīng)突破了600萬次,評論超過1.2萬條,并以每小時新播50萬次的播放量迅速增長,創(chuàng)下嚴肅題材公益類長視頻的播出紀錄。
提起柴靜,很多人會想到央視名牌欄目《東方時空》和《新聞?wù){(diào)查》里那位安靜機智的女主持人。在非典期間,她本人因《北京“非典”狙擊戰(zhàn)》等專題節(jié)目,成為著名的“非典前線”女記者。
“非典”之后,柴靜離開演播室,從主持人成為了一名調(diào)查記者。她堅信:除非親身抵達,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努力發(fā)掘,否則就不可能認識事實真相。“做新聞要有笨拙的精神,不要不假思索?!彼f要對評論有警惕,要對真相有潔癖。
一步一步,柴靜實踐著自我的超越。她曾在《看見》一書中回顧了自己做記者的十年:從年輕時注重新聞性事件,到十年后注重新聞中的人物本身。用十年的時間,她完成了從急躁與矯揉造作的年輕記者,到沉穩(wěn)寬厚的新聞人的超越。而在2015,她的視野與良知更是擴散到了更廣闊的天地。即使她說,這是一場她與霧霾的私人恩怨。這個山西姑娘從小就對煤礦,霧霾有著深刻的記憶。她的所作所為,仍然超越了個人小我,而促進了社會整體的一次思考。
“社會責任心”——這是柴靜身上的標簽之一。從非典報道,到《新聞?wù){(diào)查》《看見》欄目對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報道,柴靜關(guān)注著這個社會的公平正義、底層普通人物。她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她用自己的新聞道德和做人良知,給這個社會一些建議與思考。
在知乎網(wǎng)站,有人講述了這樣一件關(guān)于柴靜的小事:2006年,我去唐山采訪抗震30年,一個受訪者跟我說的,記者們都是用人臉朝前不用人臉朝后的人,求采訪時,一口一個大媽,一口一個阿姨,只要采訪完,頓時神情就不一樣了,再不聯(lián)系,想看看采訪的稿子打電話都沒有人搭理了,甚至有記者拿了我們家的照片說掃描一下,然后就再要不回來了。只有一個人不一樣,那就是柴靜,她幾年前采訪過,以后每到唐山就會給我發(fā)個短信息或者打個電話,特別感動。你說其他記者忙,能比人家柴靜還忙么?
而另一方面,柴靜則被多數(shù)人認為是“女神”。盡管她經(jīng)常不修邊幅不施粉黛,盡管她總是習慣以樸素的衣著出鏡,盡管她總是表情嚴肅不茍言笑。但她的氣質(zhì)、她內(nèi)在的美麗,被大多數(shù)人、特別是大多數(shù)年輕人視為心中“女神”、知性美的代表。她是大多數(shù)人的榜樣,對她的崇拜甚至驅(qū)使一些年輕人撰寫《你怎么有臉罵柴靜》的文章。美麗,是她足以應(yīng)得起的字眼。
毫無疑問,“成長”是柴靜的生活姿態(tài)。她在《看見》中的“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把這些人性發(fā)展起來,盡量完整,像葉子一樣舒展開”——她喜歡用樹與葉子來描繪人生,這是屬于她的成長姿勢。從十幾年前那個在寂寞電臺中喃喃自語的文藝小女生,到現(xiàn)在以一個母親、一個公民的責任心來推動社會進步,她像葉子一般去舒展與成長,盡一己之力向一個美好的社會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