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潭
我襟懷古:
源于喜好治印,繼而又收藏古印,研究古印,所謂刻印、藏印、論印。
早年曾在內蒙古一個小縣城工作,因為喜好治印,治印都是使用篆字,記得在一個物資回收站的辦公桌上,偶然發(fā)現(xiàn)一方“仁者壽”古銅印,人家是用來壓發(fā)票上的,當時我以一兩銅價,一毛六分錢將其買回來,愛不釋手,那是我收藏到的第一方古銅印。
收藏圈子里有句話:不怕買貴了,就怕買假了。如何鑒賞古印,收藏到真的古印,至關重要。首先要到博物館去看藏品,接觸專家,或請人掌眼。觀賞古印要親自“上手”,這樣你會感受真切;其二,多看、多聽。鑒賞,是一個漫長學習過程,不同地區(qū)的坑口、銹色,以及不同時代的印文特征等。久而久之,煉就我們一雙慧眼;其三,如何買到珍稀的古印,甚至是孤品,我們可以關注各大博物館出版的藏印集,熟悉館藏古印品種,了解稀缺品類……具備了知識,當你遇到古印時就會有的放矢。當藏品研究有所發(fā)現(xiàn)時,吾心悸動,可能這就是收藏的最大樂趣。收藏是人找物,也有時是物找人,有許多故事。“金石有聲,不考不鳴”、“思接干載,我與古人對話”、“親見古人經典”,“物是主,身是客?!笔俏业氖詹伢w會。
人生至少該有一種追求,為了它而忘卻自己,不求結果,只求在美好的年華里遇到你。收藏,讓你永遠是小學生。
藏印圖解:
(1)戰(zhàn)國三晉雙觿鈕私璽孤品
印文“王生余”,戰(zhàn)國三晉私璽??v24厘米、橫0.8厘米、通高40厘米。長方形印面,青銅質,雙觿形印鈕。朱文三字直讀,印文作大篆。此璽有穿孔,位置由頂端穿入再由印體側面穿出,佩戴時觿形鈕向下?!墩f文》觿:“佩角,銳端可以解結。從角,巂聲。”觿乃角狀,尖銳末端是古人用來分解繩結。查閱相關資料,見故宮博物院藏有“長生口”、“韓生口”兩方,均為觿鈕,不過其觿都是從右側一面彎出,所謂單觿鈕。此璽印面尺寸及穿孔形制等與故宮藏品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其鈕作雙觿,向左右兩側彎出,一側稍大,一側稍小,作雙觿鈕形制的同類印,此為目前首見。一方珍稀的戰(zhàn)國“雙觿鈕”小璽的發(fā)現(xiàn),它真實地告訴了我們“雙觿鈕”的存在。不是不知道,而是我們沒看到。此戰(zhàn)國雙觿鈕的新發(fā)現(xiàn),也添列觿鈕璽印的新品類。
(2)西漢“段宣私譣”穿帶三面印孤品的相關看法
七八年前我在徐州巧遇此印,看到的當時心里就明了它是一件寶貝將其收入,但沒有想到它卻如此珍貴,引發(fā)了當代印學權威人士的關注。
印面縱、橫:21厘米、厚度:0.7厘米。兩面印文分別為“段宣私譣”、“段長孫”,在印體側面還有小印“段宣”。此印珍貴處是印面文字中“段宣”(姓名)后面見有“私譣”二字,這種稱謂于漢代私印中首次發(fā)現(xiàn)。
葉其峰先生編著《古璽印與古璽印鑒定》“歷代私印印文標準品目錄”一節(jié),漢代私印自銘稱謂:“×××信”、“×××印”、“××之印”、“××私印”、“××印信”、“××信印”共計六種,囊括了漢代私印稱謂的全部。而筆者介紹的是“私譣”則不在范圍之列。為此,本人撰寫小文“我問段宣何謂‘譣?”發(fā)表在《書法導報》文中指出:《說文》譣“問也。從言,僉聲。”問:《段注》:“譣訓問,謂按問,與試驗、應驗意近?!倍膀灐睉瞧浜罄m(xù)發(fā)展。再作聯(lián)想“譣”是否通“檢”,《說文》檢:“書署也。從木,僉聲?!蔽囊馐欠鈺}簽,有封榆的含義。顯然,我撰寫小文求助知曉者解惑。
小文發(fā)表后引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璽印專家葉其峰先生關注,他在《書法導報》發(fā)表專文“試釋‘段宣私譣”,葉先生指出:“古譣與檢通,《漢書·食貨志下》‘考檢厥實之檢讀譣(驗)可證。檢,有多種含義,其中之一就是封緘。”文章中認為“今見的封泥,是古人在置物容器或包裹繩結處加封的實物。封泥鈐蓋的均是官印或姓名印,未見署檢的印章。正因此,‘段宣私譣倍覺珍貴。署譣(檢)的漢印至今仍是孤例。”
2011年11月,我赴杭州參加“第三屆孤山證印西泠印社國際印學峰會”,在《論文集》中,我見到王人聰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當代印學專家)撰寫“大風堂藏‘段宣私譣印考釋”,現(xiàn)將其文章摘錄于此。“‘段宣私譣印,除了作為穿帶三面印的特點較為罕見而顯得珍貴之外,更重要的是印文中‘私譣二字的私印稱謂,這在傳世的漢代私印中是前所未見的孤例,極具學術價值?!蓖跞寺斚壬J為:“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漢代私印中更有將璽印直接稱為‘信的,如滿城漢墓1號墓出土的兩方玉印,一方印文刻‘信字,另一方刻‘私信二字,這兩方印可作為‘私譣與‘私信的佐證。更可作為將‘段宣私譣釋為‘段宣私信的佳證?!蓖跞寺斚壬貏e指出這方‘段宣私譣”印的學術價值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穿帶三面印極為罕見,此印的發(fā)現(xiàn)充實了西漢私印在形制方面的內容。2.為古代璽印的稱謂,增添了稱‘譣的新例。3.為說明古代璽印的性質是憑信物,在印文上又增加了一個實例。4.為段玉裁關于‘譣為‘驗的本字說,提供了西漢時期的實物例證,對于訓詁學的研究亦有重要意義。由以上四點,已足以說明此印為稀世之珍,彌足珍貴?!?/p>
自漢代以來,出土漢印不計其數(shù),“段宣私譣”僅一字之差,有如此重要的學術價值,莫怪引發(fā)當代印學專家如此重視。
(3)新發(fā)現(xiàn)西漢“夏騎”烙馬印
烙馬印自戰(zhàn)國以來用于烙馬所專用,形體碩大,遺存稀少,屬于官印。莫倩烙馬印館藏情況:1“日庚都萃車馬”(日本東京有鄰館藏)、2“靈丘騎馬”此印蛻由上海朵云軒提供,實物藏處不清、3“邦駘”、4“曲革”(故宮博物院藏)、5“常騎”、6“道侯騎馬”(上海博物館藏)。
新發(fā)現(xiàn)“夏騎”烙馬印應是目前所見的第7方。此印縱85厘米、橫72厘米、通高65厘米、重達530克。印面略呈長方形,無邊欄,印體碩大,是目前所見西漢烙馬印中最大的一方。
筆者考證烙馬印時代由戰(zhàn)國、秦朝至西漢末,大致由公元前475至公元前8年,約在五百年間的延續(xù)發(fā)展過程中所使用。筆者從時代先后、印文字數(shù)、字形特點作梳理,總結出幾點看法:1.印文由“六字”—“四字”—“兩字”印文由多字向少字發(fā)展、2.印文篆體由“大篆”—“小篆與漢篆之間”—“漢篆”演變?!跋尿T”烙馬印文中“夏”為“夏丘”古地名,夏丘縣(國)即今安徽省泅水縣東。“騎”為“騎馬”(官職),“夏騎”應是“夏丘騎馬”之省略,與上面朵云軒介紹的“靈丘騎馬”相類。在漢代官印中“省略”印文,常見有地名或官職。拙文“新發(fā)現(xiàn)‘夏騎烙馬印及其他”收錄《第3屆“孤山證印”西泠印社國際印學峰會論文集》。
(4)西漢銀龜官印經典“裨將軍印”
“裨將軍印”時代西漢、銀質、龜鈕??v、橫各24厘米,通高23厘米。圖1為實物照片,圖2為印蛻?!墩f文》“裨”:接益也。從衣卑聲。《顏師古注》:“裨。助也,相副助也?!瘪?,含有裨補,副、偏意。“裨將”即為副將,也泛稱之為將軍。專任一方的將領。
在漢代,龜鈕官印是高級官吏佩戴的紐式。當時的高官為什么要用龜形做印鈕?《漢舊儀》中解釋說:“龜者,陰物,抱甲負文,隨時蟄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抱甲負文”說的是龜?shù)母共克瓶?,背部似文字(天書),引申為能文能武,德才兼?zhèn)渲?,這里也暗喻選用優(yōu)秀的人才才能達到勝任仕途人員的標準。則“隨時蟄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更是古人的深刻寓意。龜鈕印于今天也給我們許多啟示。
幾十年的收藏生涯,銀龜官印經手十幾方,如此精美的極為少見。此印說時代、價值、稀少程度,都是一品難求。
(5)珍稀的金代三方紙幣用官印
(6)元末農民起義軍韓林兒官印“德義庫記”
歷代官印流變,以元末韓林兒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官印“德義庫記”最為奇特,對其形制、印文、蓮花八瓣形作印面,為歷朝歷代所未見,于印學系,可視為千古珍奇之官印。
“德義庫記”直徑6厘米、通高65厘米,板狀鈕,質料青銅。印面中間有正方形方框,方框四周與蓮花八瓣形邊欄之間夾有草龍紋作裝飾。方框內區(qū)鑿刻楷書體“德義庫記”,四字作陽文。印背印鈕左側鑿款“龍鳳二年正月□日造”(公元1356),正中為“上”,右側“亳州之軍德義庫”字樣。據(jù)考:“至正十五年春(公元1355),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安徽亳州立為帝,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睋?jù)印背鑿款,可知此官印為立國之初于亳州所鑄。
韓林兒,元末大宋紅巾軍領袖,河北欒城人,祖輩因從事白蓮教活動被徙永年……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遣廖永忠接韓林兒至應天(江蘇南京),途經瓜步(江蘇六合縣南瓜埠),沉之江中,宋亡。韓林兒政權前后僅十一年。作為農民起義軍的一方政權官印,如此獨特的形制,從印學研究、史學意義看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