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卓圖
【關鍵詞】語文教學 拓展閱讀指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A-0043-01
所謂拓展閱讀是指在課內(nèi)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引導學生把獲取信息知識的觸角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多讀,形成以課內(nèi)閱讀為主,課外閱讀為輔,并且對課內(nèi)閱讀不斷補充完善的過程。教師倡導學生拓展閱讀,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加閱讀量,而且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nèi)涵和外延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豐富學生的個性體驗,達到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語文的目標。那么,教師應如何引領學生拓展閱讀呢?
一、課前拓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讓學生在課前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組織閱讀活動,使學生提前了解課文的作者、寫作背景等,有效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進而為課內(nèi)閱讀打下基礎。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時,筆者在教學之前布置了搜集宋慶齡生平資料和樟樹特點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提前閱讀。有的學生搜集到了跟宋慶齡有關的小故事;有的學生搜集到了宋慶齡為祖國做貢獻的事跡;有的學生了解了宋慶齡故居的位置、圖片;還有的學生從“宋慶齡基金會”了解到了宋慶齡對兒童音樂教育的關注,再加上一些有關樟樹的生長特點等知識,學生在頭腦中積淀了豐富的內(nèi)容,為學習新課,真正了解宋慶齡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教師通過課前拓展閱讀指導,讓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有初步的了解和感受,進而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走進文本,并對文本形成深刻的解讀。
二、課中拓展
當學生遇到閱讀困難,或是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處于淺層次時,教師可以通過適當?shù)耐卣归喿x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臥薪嘗膽》一課時,許多學生不能理解勾踐為什么給吳王做仆役,覺得這樣做太丟人,太沒有面子。小學生知識閱歷較淺,對于封建帝王的前途命運并沒有多么深刻的感受,理解課文時自然會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深刻解讀文本,對勾踐的行為有正確的了解和評價,筆者給學生出示了這樣一份歷史資料:“據(jù)史書記載,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打越國,卻反被越國打敗……經(jīng)過兩三年的精心準備,夫差親率人馬攻打越國。越王勾踐率軍迎敵,結果大敗。公元前492年,勾踐到吳國做奴仆……勾踐三年來的忍辱負重終于換取了夫差的信任,夫差認定勾踐已是真心臣服,于是放心地放他們回國。這一放,卻給了勾踐東山再起的機會……”在拓展閱讀中,教師通過對吳越兩國背景資料的補充,讓學生不僅了解了歷史,而且獲得了對勾踐這一人物的正確解讀。在這個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理解有困難時,教師通過適時補充材料的方式拓寬了閱讀面,經(jīng)過閱讀相關材料還原歷史,幫助學生掃除閱讀中的障礙,為深入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
三、課后拓展
語文教學并不是一個封閉式的課堂結構,對于語文學習來說,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語文教學的終結。當學生對閱讀意猶未盡之時,教師要注重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把語文的觸角延伸至課外,鼓勵學生在課后拓展閱讀,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時,課文主要描寫了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的一件事,使學生從法布爾的事跡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養(yǎng)成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課文結尾處是這樣描寫的:“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癡迷,把法布爾引向了科學的殿堂?!睂τ诜ú紶柸蘸笕〉玫木唧w成就,課文沒有再詳細介紹,為了使學生對法布爾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也為了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筆者讓學生在課后閱讀《昆蟲記》這部著作,并組織學生進行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在拓展閱讀實踐中,學生的課外知識更加豐富,為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奠定了基礎。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币虼耍谄綍r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依據(jù)教材特點引領學生拓展閱讀,從而使課內(nèi)閱讀向課外閱讀拓展延伸,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