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評 本文遵循材料作文的基本套路,概括材料,引入觀點,開篇揭示出形式與內涵的關系,簡潔醒目。接著以“三友”圖成為絕世佳品為例,進一步闡述要追求“三友”境界即注重追求道德品質、氣質修養(yǎng)等精神層面。然后從反面以美人和影視作品為例,引出對社會的思考。“我們越來越執(zhí)著于‘業(yè),而忽視了‘道”,正是思考的核心。文章直指現實,比喻貼切,警人深思。最后再以材料收尾,反問結束,關于形式與內涵的思考令人回味。
絲瓜和肉豆長到了一起,孩子卻要執(zhí)著于將其分開,這是看到了形式;而大人卻說菜是為了吃,這是看到了內涵。再三思索后,其實形式并不重要,內涵才是根本。
上世紀20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與林徽因陪同,當時的報紙報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爾仙風道骨,長袍長須,加上郊寒島瘦的徐志摩,猶如蒼松瘦竹春梅三友圖,成絕世佳品。但是,細細品味之后,會發(fā)現,我們的社會中越來越缺少這種“三友”。
“三友”是什么?“三友”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義;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超凡脫俗;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儒雅修養(yǎng)。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風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為俗人,因為這是流于形式的矯揉造作。
現今社會中,美人層出不窮,而樣貌卻越來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嬌百媚;影視作品泛濫成災,而主題卻越來越趨向亞文化,回憶青春,未曾滌蕩人心?!吨挛覀兘K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時代》,泛濫的青春文藝片充斥我們的熒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夢想。這種文藝片給青少年帶去了什么?無非是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及躁動不安。
我們總是在反思這個社會究竟失去了什么,為什么青春總是缺乏奮斗色彩?其實,正是人缺少了滌蕩與砥礪心靈的精神食糧,一味地追尋形式與數量,造成了社會諸多方面的同一化,亞文化泛濫。
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專不同,性格南轅北轍,但其感人之處卻是一致的:精神氣象讓人爽朗。“傳道,授業(yè),解惑”,我們越來越執(zhí)著于“業(yè)”,而忽視了“道”,而結果是,一個人即使是頭戴金絲八寶攢珠髻,項戴瓔珞圈,裙系豆綠宮絳,也掩蓋不了身上的“銅臭味”。
正如國學大師饒宗頤所說:“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燒得紅紅旺旺的,卻很快熄滅,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蔽覀兊纳钜坏┍恍问街髁x所左右,那么整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即將失控。
絲瓜與肉豆,何必執(zhí)著于將其分開,只要內涵沒有走偏,又何必糾結于無關緊要的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