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衛(wèi)宏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法、田野調查法對達瓦孜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社會問題進行羅列加提煉,指出達瓦孜發(fā)展過程中的體育社會失調或病態(tài)現(xiàn)象,包括它的多層面性、局限性、寄生性、安全性。本文旨在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在問題中尋求發(fā)展進步,以促進和深化民族傳統(tǒng)體育改革,健全民族傳統(tǒng)體育體制,增強和創(chuàng)新民族傳統(tǒng)體育制度。
關鍵詞:達瓦孜;民族;傳統(tǒng)體育
中圖分類號:G11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0-0094-03
達瓦孜,維吾爾語稱“達爾阿齊克西”,即“高空走繩”,為上高架踩大繩的意思。維吾爾語,是借用波斯語“達爾巴里”,“達(爾)”是懸空的意思,“瓦孜”是嗜好做某件事的人。通俗解釋其現(xiàn)代意思可以為:單人或雙人從地面踩繩走到高空橫著的一條較細的繩索上,再在高空中踩在繩索上做表演,或跑或跳,或坐或舞,或倒立或倒走,又或雙人相向通過等等。表演者在高空的繩索上做著各種難度動作,表演不能不說驚險,觀者都會嘆為觀止,表演的精彩程度不言而喻。
一、各歷史時期的達瓦孜
1.在我國漢代時期,對高空走繩就有了記載。從現(xiàn)存的文獻資料和考古文物圖像中,如,東漢蔡質漢儀記載:正月旦,天子幸德陽殿,臨軒‘公‘卿‘將‘大夫百官朝賀‘蠻‘貊‘胡‘羌朝貢畢,見屬郡計吏,陛覲,庭燎,宗室諸劉親會,萬人以上,立西面,作九賓散樂,舍利獸從西方來,戲于庭極,乃畢入殿前,激水化作比目魚,跳躍嗽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長八丈,出水遨戲水于庭,炫耀日光,以兩大絲繩系兩柱間,相去數(shù)丈,兩倡女對舞,行于繩上,對面道逢,切肩不傾,又蹋局出身,藏形于斗中,鐘磬并作,倡樂畢,作魚龍曼延[1]。從這段文獻記載中,我們看到當時的道具用的絲繩(以兩大絲繩系兩柱間),表演形式是由兩位女藝人在繩上對舞(兩倡女對舞),漢儀中的這段描述是我國歷史文獻中首次出現(xiàn)對高空走繩的記載。
2.到了隋唐時期,高空走繩有了創(chuàng)新并不斷在發(fā)展,不僅是在表演形式,而且在表演內容上增加了一定難度。從文獻資料中了解到,如,隋書的音樂志中記載了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年)的走繩技表演中,以繩系兩柱,相去十丈,遣二倡女,對舞繩上,相逢切肩而過,歌舞不輟,又為夏育扛鼎,取車輪‘石臼大甕器等,各于掌上而跳異之,并二人戴竿,其上有舞,忽然騰透而換易之。同時唐杰出的外交家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有關于走索和古印度高空走繩在文化上的交流[2]。早期的達瓦孜不斷地發(fā)展,到了隋唐時期,表演不論是技巧,還是表演的形式都體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點,再就是繩上的表演內容也越來越難,并且增添了配樂,同時有了文化的交流。
3.到了宋元時期,從文獻資料中了解到,如馬端臨撰寫的一部長達348卷的《文獻通考》中記載了從上古到宋寧宗時期(1195—1224)典章制度的沿革情況。“踏索”在宋朝時期屬于雜樂百戲之一,并隸屬于禁軍中虎翼軍的左右軍管理,平時各歸其家,自行演出,只有當皇宮舉行宴會需要他們助興時,便按照名單通知他們[3]。踏索同于走索,在宋元時期,表演者并不是一定要以這雜戲為正式的職業(yè),主要為皇宮及達官貴人表演,同時可以看出這種走繩已經被管理層控制。
4.到了明朝時期,從文獻資料中了解到,如明代王圻編的《三才圖會》有一幅《高■圖》,描繪了民間表演繩伎的情景:兩邊豎起雙桿,中間架起橫繩,女藝人手持長竿來回走動,繩架旁邊有同伙敲鑼助威,制造氣氛,地上放著三股叉等道具,男女老少圍在四周,指指點點,議論紛紛[4]。走索在這時期表演者依然是女藝人,同時也有音樂伴奏,而且表演已經流傳到民間,在節(jié)日里進行表演,為民眾節(jié)日增加氣氛,也以民間組織為主。
5.到了清朝時期,長年戰(zhàn)爭的紛爭,使得天山南北重新統(tǒng)一,達瓦孜技藝在中原再次盛行起來,從文獻資料中也可以了解到,如,清朝文獻通考載有回部樂伎銅繩條目:使用銅繩一根,徑二寸,長一丈余;或用麻繩一根,徑二寸,長三丈余,橫于架木之上,架木高二丈五尺,又用麻繩一根,斜墜于地,拴于橛,一邊立桅木一根,高六丈,回人服彩衣,兩手執(zhí)木一根,赤足自地登繩而上,履繩而走,往返游躍于繩上,既而又服其靴,足掌下加一銅盤,踏一立木,徑二寸許,高五寸許,游于繩上,亦可或履、或行、或跳、或躍、或跨而騎、或坐而起,如履平地然[5]。到了清代就有了比較詳盡的記載,高空走繩在道具上亦有所變化,用銅繩或麻繩代替了原來的絲繩,繩子的長度比前期略短,在表演形式上更加豐富多彩,表演內容的難度也不斷加強,已經與今天的達瓦孜相差不多,民間和皇宮都有表演,而且比較常見。
6.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3年,新疆英吉沙縣農民吾守爾·木沙,受邀參加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體育形式、表演及競賽大會”(即第一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1955年在英吉沙縣農村落戶的吾守爾·木沙,為呈現(xiàn)達瓦孜的光輝,征得當?shù)卣夂?,以英吉沙縣雜技隊的名義到各地演出,受到人們的熱愛。翌年,新疆文化廳又給這個隊冠以“新疆民間雜技團”名稱,1964年下放給喀什專區(qū),1966年12月雜技團被解散。1972年,為歡迎西北五省農業(yè)學大寨到英吉沙縣參觀的代表,原雜技團的演員參加演出,達瓦孜博得人們的熱烈歡迎。1990年6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將長期流傳在民間的維吾爾族達瓦孜藝術人員改編成為新疆雜技團的一個演出隊,在全國巡回演出。1991年在南寧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體育運動會上,達瓦孜節(jié)目榮獲國家首次設立的表演獎[6]。20世紀30年代,劉福林由山西來到新疆,為這個家族訓練新演員,將一些漢族雜技節(jié)目傳給年輕的一代,豐富了達瓦孜表演內容。2000年10月6日,阿迪力在南岳衡山8萬多名觀眾的助威聲中,完成了一次世紀跨越,在蒙蒙細雨和漫天迷霧之中,不系任何保險,以超凡的技藝和驚人毅力在“中國南岳衡山走鋼絲世界挑戰(zhàn)賽”上,成功跨越架設在衡山主峰祝融峰與芙蓉峰之間長達1 399.6m平均高度436m的高空繩索的鋼絲,創(chuàng)造了“無保險高空走鋼絲世界最長”世界吉尼斯紀錄。2002年4月16日至5月11日,阿迪力在北京平谷區(qū)金海湖上創(chuàng)下了“高空生存25天”的紀錄,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被譽為中國的“高空王”。2006年5月20日,維吾爾族達瓦孜運動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2008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紀念日這一天,阿迪力手持插有火炬的平衡桿,走過架在長城上的2 008m長的鋼絲,點燃2008支火炬,照亮長城來表達新疆各族人民對北京奧運最真摯的祝福。2008年9月16日至22日,眾多新疆達瓦孜高手和加拿大高空王子杰依·科克倫同臺獻藝“中國國際友好文化節(jié)暨中秋國際長城2008激情跨越”,他們橫跨八達嶺長城上一高空鋼纜,總長為1 004m,連接于八達嶺南北兩處長城的第四烽火臺,水平離地最高處有近百米。到了現(xiàn)代達瓦孜的表現(xiàn)形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越來越向極限挑戰(zhàn)。由上述史料我們可知達瓦孜經過了長達近2000年的歷史洗禮,不斷地轉換著其政治、經濟、娛樂、文化價值,不斷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斷地提高難度,不斷地增強觀賞性[2][8]。
二、達瓦孜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特點
1.多層面性。早期的達瓦孜長期生存在封建王朝的陰霾下,是權力的附屬品,目的性很單純,就是取悅于達官貴人才能夠生存。達瓦孜在歷史中被傳承有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它的表演驚險刺激,以至于在歷史的發(fā)展中被帶到皇帝面前表演,才被歷史完整記錄。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達瓦孜作為政治手段被用于交流,如1972年為歡迎西北五省農業(yè)學大寨到英吉沙縣參觀的代表,達瓦孜表演者表演了達瓦孜,并博得人們的熱烈歡迎。改革開放后,文化碰撞愈來愈劇烈,社會發(fā)展趨于多樣性,達瓦孜要生存必須走經濟發(fā)展的路子。2005年自治區(qū)財政撥出240萬元,在英吉沙縣建起了區(qū)第一所“達瓦孜”培訓、研究中心,2006年6月維吾爾族的達瓦孜被列入首批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維吾爾族民間達瓦孜技藝的第六代傳人阿迪力·吾守爾當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7]。這一系列舉措為達瓦孜走文化道路提供了條件。達瓦孜又在全國、甚至世界上進行各種形式的表演,為其帶來了經濟效益,進而達瓦孜又走上經濟商業(yè)化道路。
2.局限性。達瓦孜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卻只有一個短暫的過去,從史料計算,達瓦孜在中原的發(fā)展已經經歷了1 000多年,算得上有歷史的沉浸,可是這1 000多年來達瓦孜的存在基本上是表演娛樂,而且很長時間都是在皇宮里、達官貴人面前表演,只有到了明代時候才出現(xiàn)在平民百姓的節(jié)日里。原始初期階段的混沌狀態(tài),對宗教活動,文化娛樂表現(xiàn)出強烈的依附關系,它的存在與發(fā)展只有那些靠其為生的藝人才去考慮。而如今的達瓦孜依然存在區(qū)域的局限性,只在新疆發(fā)展,而新疆經濟、文化相對滯后,嚴重影響著人文素質的發(fā)展,作為相對滯后的經濟文化區(qū)域來繼承和發(fā)展該項目必然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3.寄生性。新中國成立后,新疆文化廳給英吉沙縣雜技隊冠以“新疆民間雜技團”名稱,1964年下放給喀什專區(qū),1966年12月雜技團被解散。地方政府積極地采取措施,試圖改變這一局面,1990年6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將長期流傳在民間的維吾爾族達瓦孜藝術人員改編成為新疆雜技團的一個演出隊,并且在道具上給予大力支持,在全國巡回演出。讓這具有歷史沉浸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走商業(yè)化道路,在經濟社會里,暫時是會有一定的發(fā)展,但從長遠考慮是不合理的。達瓦孜是在農耕文明的孕育下,土生土長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它的發(fā)展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和支持,現(xiàn)在的達瓦孜只僅僅是在個人和政府行為下的一種繼承和成長,而且走的是商業(yè)化道路。當商業(yè)運營不景氣時,當不能依靠這樣的技藝混口飯時,避免不了再過數(shù)百、千年之后的消亡。
4.安全性。針對這一項目而言,安全性并不會影響其觀賞性。達瓦孜為了提高觀賞性,在沒有任何安全保護措施下進行表演,這種不出事故當然好,可是萬一出事故,那畢竟不會是小事故。1991年7月1日達瓦孜藝人阿迪力在上海首屆“中華民族風情藝術節(jié)”表演時,主繩由于腐爛霉變突然在空中斷裂,從15m高空摔下,全身17處骨折。2002年達瓦孜家族女傳人米熱古麗在新疆庫爾勒鐵門關試走鋼索時,從200m的高空摔下,不幸身亡。由于運動本身的危險性,達瓦孜一般只傳徒弟,不傳子孫??嗑氁簧_瓦孜絕技的吾守爾·木沙——達瓦孜第五代傳人阿迪力的父親,到了72歲還在登臺表演。在他的一生中,不但目睹了太多達瓦孜藝人的不幸,自己人到年老體衰時依然一無所有,在他76歲臨終時,立下遺囑:兒女們不允許從事達瓦孜表演[9]。而如今達瓦孜的表演為了追求直觀的刺激性,表演者在表演時幾乎都不采取安全措施,這就使表演和表演者產生了相對的矛盾。
三、達瓦孜發(fā)展對傳統(tǒng)體育的意義
1.達瓦孜發(fā)展過程體現(xiàn)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過程。追溯達瓦孜形成發(fā)展的歷史,并踩著歷史發(fā)展的足跡,分析上古圣人改造自然、發(fā)展自然的聰明才智及傳世方略,勾勒出其民生智慧和傳世精神對后世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形成史跡,演繹出民族傳統(tǒng)體育傳承的淵源規(guī)律,從而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長足發(fā)展進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建設服務。另外其生活的實用性,精神的指向性,經驗的效仿性,對于后世人類文明的傳承,更有諸多層面的影響以及歷史的再生意義,從歷史發(fā)展過程看達瓦孜,可以說如今的達瓦孜相較以往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達瓦孜,依然算是發(fā)展到現(xiàn)代達瓦孜最好的狀態(tài)存在。以往的形式都是民間個人組織一部分人以此為生活技能存在,并沒有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持和承認,到現(xiàn)代,達瓦孜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并走上了經濟化道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歷程基本和達瓦孜發(fā)展歷史類同,基本上都經過了封建文化的洗禮,經過了文化的更替,經過了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發(fā)展到今天被慢慢地重視,被保護起來,被傳承。
2.達瓦孜歷史發(fā)展中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體育的價值。在達瓦孜的發(fā)展歷史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達瓦孜無論是在權貴的支撐下,還是在新中國的孕育下,都經過著被禁止被冷落的尷尬窘境,可是無論怎樣的境地都沒有能阻止達瓦孜繼續(xù)向前發(fā)展,都沒有能阻止達瓦孜被下一代傳承。究其原因,是因為達瓦孜這個項目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和時代的契合性。這從另一面體現(xiàn)出了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有著不同于其他項目的獨特優(yōu)勢,不管時代怎么發(fā)展,民族的東西永遠是屬于民族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優(yōu)勢就在于有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又經過歷史長期的檢驗和校正,自身不斷地契合歷史發(fā)展潮流,不斷地壯大自己。
四、結束語
達瓦孜從原始初期階段的混沌狀態(tài),表現(xiàn)出對宗教活動,文化娛樂強烈的依附,現(xiàn)如今達瓦孜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這也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歷程。曾經的宗教活動,民間邊緣體育,節(jié)日娛樂活動,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慢慢成為體育項目,慢慢地向社會主流體育靠近,在改革開放大潮之下,逐漸與國際體育增進交流、逐漸向經濟領域突進,但民族傳統(tǒng)體育本身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這畢竟是摸著石頭過河,畢竟存在些許體育社會問題,但達瓦孜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成果和精神財富的實體之一,我們有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就要有解決問題的決心。借助單個項目的發(fā)展特點,以此類推其他相近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充分地發(fā)揚及發(fā)揮項目的特點,綜合地、交叉地來發(fā)展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問題中尋求發(fā)展進步,以促進和深化民族傳統(tǒng)體育改革,健全民族傳統(tǒng)體育體制,增強和創(chuàng)新民族傳統(tǒng)體育制度。
參考文獻:
[1]周建國.達瓦孜與漢文史籍中的“走繩”[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3(11).
[2]靳周祥.維吾爾族民間古典技藝達瓦孜的傳承與變遷[J].蘭臺世界,2013(12)
[3]藏留鴻,張志新.維吾爾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達瓦孜的傳承與變遷[J].體育學刊,2010(17).
[4]王曉芳.新疆達瓦孜運動的興衰及社會價值[J].湖北體育科技,2009(28).
[5]王曉芳,李建梅.新疆達瓦孜運動的發(fā)展及其社會文化價值[J].浙江樹人學校學報,2008(8).
[6]李建疆等.達瓦孜運動發(fā)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1).
[7]周進國,黃彥軍.我國體育社會問題研究的理論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6).
[8]朱飛.審視中國足球中的體育社會問題[J].廣州體育學院,2005(25).
[9]周進國,黃彥軍.個案研究:體育社會問題的一個研究方法[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7).
Deconstruction Dawa Transcrib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HENG Weihong
(Tarim University, Alaer 8433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logic method,field survey method of dawa kyrgyz social problems are listed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refinement,points out that the dawa transcribing sports social disorder or pathological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including its multiple level,limitations,parasitic,secur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ee the essence through the phenomenon,to seek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the problem,in order to promote and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enhancement and innovation system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Key words: dawa transcrib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