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友鶴+趙連英+畢大明+陳璟+周庭洪+邵偉華
摘要:膠輥與膠圈是紡紗中的關鍵器材,在提高紗線質量中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紡紗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極大地促進了膠輥膠圈的研發(fā)與技術發(fā)展。文章分析了不同時期推出的膠輥與膠圈的性能及優(yōu)缺點。探析了膠輥膠圈的使用與管理相關技術。
關鍵詞:膠輥;膠圈;技術進步;使用;管理
中圖分類號:TS103.823
文獻標志碼:A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Rubber Roller and Apron and Relevant Techniques for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Them
Abstract: Rubber roller and apron are key accessories for spinning process and they pla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yarn quality. The development of spinning technology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rubber roller and apr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as well 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ubber roller and apron introduced to market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probes into relevant techniques for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them.
Key words: rubber roller; rubber apro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use; management
1 膠輥膠圈在紡紗中的地位與作用
膠輥膠圈在紡紗過程中直接與牽伸須條發(fā)生作用,是紡紗工藝中的主要牽伸元件,其品質性能的優(yōu)劣、配置選用的合理、應用狀態(tài)的好壞,均直接影響紡紗的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因此如何選好膠輥膠圈,合理使用與管理,是紡紗企業(yè)普遍關注的課題。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紡紗技術的進步,多種新型纖維與新型紡紗技術的應用,多種組合新型紗線的擴大生產,對膠輥膠圈的適紡性能及使用的管理,又提出許多新的要求,使膠輥膠圈制造企業(yè)與紡紗企業(yè)更重視膠輥膠圈性能的改進,與使用中的科學管理。
將紗條拉長變細的過程稱為牽伸,而羅拉牽伸是最基本和普遍的牽伸形式,在環(huán)錠紡紗中從精梳、并條、粗紗到細紗各工序,都是采用羅拉牽伸來實現(xiàn)。而羅拉牽伸的原理,就是通過上羅拉(即膠輥)施以足夠的壓力使膠輥彈性變形而產生握持力。就鉗口對纖維的握持力分析,選用材質優(yōu)良、富有彈性、抗變形能力強、耐磨與抗靜電性能好的膠輥,在相同壓力下對纖維須條的握持力越好,使牽伸穩(wěn)定達到改善和提高紗線質量的效果。
膠圈在羅拉牽伸的兩個牽伸區(qū)中處于中間位置,上下膠圈與下羅拉、上下銷構成的中區(qū)彈性握持鉗口,既是前主牽伸的輸送與握持機構,其所形成的中區(qū)摩擦力界起到控制纖維運動,防止纖維提前變速,又是后區(qū)牽伸的引導機構,抽取快速纖維實現(xiàn)后區(qū)牽伸。總之,在羅拉牽伸中上下皮圈等組成的中區(qū)彈性握持鉗口,使纖維須條在牽伸中浮游的長度縮短,中部摩擦力界加強,纖維須條的變速點前移,能明顯改善成紗中粗細節(jié)與弱環(huán)紗產生,使紗條光潔毛羽少,條干均勻度好。
從以上分析可以充分說明,膠輥與膠圈是紡紗中的關鍵器材,在提高紗線質量中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故國內外膠輥膠圈的制造企業(yè)與紡紗企業(yè),都十分重視膠輥膠圈技術的研發(fā)與合理使用,不斷推出各種性能優(yōu)良適紡性好,成紗質量優(yōu)的新型膠輥膠圈,為我國紡紗企業(yè)生產效率的提高與產品質量的提升作出了一定貢獻。尤其是國內如無錫二橡膠等一批重點膠輥膠圈制造企業(yè)多年來從改進配方工藝、提高制造技術、強化生產中的質量控制等手段入手,使生產的膠輥膠圈質量不斷提高,品種不斷增加,有的已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平,成為國內紡紗企業(yè)使用膠輥膠圈的主導產品。
2對國內膠輥膠圈技術發(fā)展與進步的簡析
2.1建國60多年來紡紗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
膠輥膠圈是紡紗的重要牽伸元件,故國內的膠輥膠圈技術發(fā)展與進步,是隨著紡紗技術進步與紗線質量要求提高而同步發(fā)展的?;仡櫧▏?0多年來紡紗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4個方面。
(1)紗線品種不斷增加
從單一的純棉紗線向多品種發(fā)展。紗線使用原料也從單一棉花向使用多種纖維發(fā)展。既有再生纖維素纖維如粘纖、竹纖、木代爾、天絲等,也有滌綸、腈綸、錦綸等合纖及多種改性的功能性纖維。紡紗使用原料的多樣化,對膠輥膠圈要求有良好的適紡性與適應性,以減少紡紗過程中“三繞”(繞羅拉、繞膠輥及膠圈)現(xiàn)象的產生。
(2)紡紗工藝向重定量、大牽伸、高速度與縮短流程方向發(fā)展
回顧20世紀50—60年代環(huán)錠紡紗粗紗用二道,并條有三并,細紗采用大鐵輥與重錘加壓,且各工序紡紗速度較低,統(tǒng)稱“輕定量、小牽伸、低速度、多工序”的紡紗工藝。隨著紡紗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紡紗工藝中,并條高速度、粗紗重定量、細紗重加壓、大牽伸等已普遍采用。要求膠輥膠圈能適應高速生產,并提高對纖維的控制力與彈性回復率的性能。
(3)新型紡紗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目前緊密紡、緊密賽絡紡及各種形式的復合紡紗技術正在擴大應用,對膠輥膠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這些紡紗新技術均是在環(huán)錠細紗機縮小導紗動程等措施,使紡紗壓力集中,導致膠輥膠圈磨損加劇,故對膠輥膠圈提出高耐磨性與抗變性的要求。又如采用新型的轉杯紡與噴氣渦流紡技術,由于其紡紗速度比環(huán)錠紡要快5~20倍,運轉中膠輥膠圈發(fā)熱量大,對使用的膠輥膠圈應具有快速散熱及靜電散逸快的性能要求。
(4)紗線質量要求提高。從常規(guī)指標向實物質量、高品質發(fā)展。目前紡紗企業(yè)衡量紗線質量不僅是看常規(guī)質量指標,更重要的是實物質量達到的水平。尤其是“3個不勻率”(條干CV值、百米重量CV值、強力CV值)與“三節(jié)紗疵”(千米棉結、千米粗節(jié)、千米細節(jié))要小與少,并要求紗線毛羽少表面光潔。而要降低“3個不勻率”與減少“三節(jié)紗疵”對膠輥膠圈制造材質分布的均勻性,使用時膠輥膠圈硬度與彈性的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紡紗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極大地促進了膠輥膠圈制造企業(yè)對膠輥的制造研發(fā)與技術發(fā)展。
2.2同時期推出的膠輥與膠圈的性能及優(yōu)缺點
回顧60多年來膠輥膠圈制造技術,經(jīng)歷了初期的用牛羊皮制作膠輥膠圈(又稱皮輥皮圈)、中期的用丁腈橡膠制造的膠輥膠圈,到目前采用雙層與鋁襯套技術創(chuàng)造的膠輥及用聚氨酯彈性材料制造的新型聚氨酯膠輥等幾個發(fā)展階段。膠輥膠圈的表面處理技術,也從初期的生漆處理→酸處理→涂料處理→光照處理→免處理技術幾個階段。膠輥膠圈制造技術與表面處理技術的不斷改進,從一個層面反映出因紡紗技術的進步對膠輥膠圈提出的新要求?,F(xiàn)將不同時期推出的膠輥與膠圈的性能及優(yōu)缺點簡析如下。
(1)皮質膠輥膠圈:是50—60年代紡純棉紗時使用的膠輥與膠圈。它是選用小牛皮與優(yōu)質羊皮制成的。因為牛羊皮質具有一定彈性,制成膠輥膠圈表面光滑并有彈性。但缺點是制作技術要求高,如皮與皮結合處粘接不勻,易造成紗的條干不勻。此外,只與只皮輥所用皮質部位不同也會造成膠輥膠圈的彈性差異。由于牛皮與羊皮均是稀有動物皮革,資源緊缺,價格又高,故自丁腈膠輥問世后已逐步取代了皮質膠輥膠圈。
(2)丁腈膠輥膠圈:是無錫二橡膠在1956年率先開發(fā)生產的新一代膠輥膠圈。它是將橡膠制造技術首先應用于紡紗企業(yè)的膠輥膠圈上的成果。由于丁腈橡膠是彈性體,制成膠輥膠圈后其表面具有彈性及回復性,同時,在丁腈橡膠制造混料中,如混料比例變化,可使制成的膠輥膠圈具有不同的硬度與彈性,從適應不同紡紗工序及不同紡紗品種,對膠輥膠圈的硬度和彈性的要求。同時丁腈膠輥膠圈使用時制作技術要比皮質膠輥膠圈簡單,且使用一段時間后可以回磨恢復性能增長使用壽命。
(3)低硬度軟彈性膠輥:是在丁腈膠輥推廣使用后改進型膠輥,是無錫二橡膠在1984年9月研發(fā)成功后推向市場,故又稱WRC-849低硬度軟性能膠輥。多年來生產實踐證明:使用WRC-849膠輥,在一定壓力下可擴充對纖維的握持面、增加握持力,而軟彈性膠輥在與下羅拉的反復接觸中抗變形能力提高,充分體現(xiàn)低硬度(邵氏A63-68度)高抗壓、耐剪切、動態(tài)形變回復好的性能特征。由于WRC-849低硬度軟彈性膠輥具有上述優(yōu)良特性,當時在全國紡紗企業(yè)迅速推廣應用,對提高紗線質量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4)雙層丁腈膠輥與鋁襯套膠輥:是根據(jù)低硬度軟彈性單層膠輥在使用中暴露的問題改進后推出的。丁腈膠輥及以后WRC-849低硬度軟彈性膠輥推出時都是單層結構膠輥,膠管制造工藝簡易,但膠管幾何尺寸精度較低,制作時要采用2~3mm套差,套制后必須進行整圈工藝,2mm套差膠管還需涂717膠粘劑輔助固定,套差大易引起膠輥硬度升高而產生膠輥表面早期龜裂。故單層結構膠輥目前在棉紡企業(yè)已不再使用。由雙層膠輥與鋁襯套膠輥來取代。
①雙層膠輥:內層采用硬質膠,中間纏繞骨架層,外層根據(jù)需要選用不同硬度的膠管料,雙層膠輥制作工藝比單層膠輥要復雜,制作時要采用1mm小套差,套制后必須進行1~2次整圈工藝,因制造成本低于鋁襯套膠輥,故目前作為一種過度型結構膠輥品種在使用。
②鋁襯套膠輥:20世紀是90年代國內學習國外膠輥制作技術推出的一種新型膠輥。它內襯采用具備一定剛度和韌性的鋁錳合金冷技管。以細紗膠管為例,鋁管壁厚為1mm,內徑19-0.08
-0.04mm,實際套制為機械緊配合(零套差)。鋁襯套膠管生產,無論是硫化成形還是后道切割、倒角、磨礪加工都可在自動化流水線上來操作,制作方便且精度高是當今紡紗膠輥推廣使用發(fā)展方向,尤其是在細紗與粗紗工序,目前使用的都是鋁襯套膠輥。
(5)免處理膠輥:是20世紀未推出的新型膠輥,如無錫二橡膠在1996年在國內成功推出WRC-965低硬度軟彈性免處理紡紗膠輥,它是采用特種改性丁晴橡膠配合表面功能助劑而制造的紡紗膠輥。在紡制純棉紗或粘纖紗時,膠輥經(jīng)表面磨礪后可直接上機使用,故稱為免處理膠輥。目前使用范圍尚較狹,如配合紫外線光照處理后可擴大其使用范圍,可用于新型差別化纖維紡紗。WRC-965膠輥硬度為(65±2)°,目前在純棉紗生產中應用最多。
(6)聚氨酯膠輥:是近期研發(fā)并已投入小量使用的一種新型膠輥。聚氨酯全程是氨基甲酸酯,是主鏈上含有重復氨基酸酯基團(-NHCOO-)的大分子化合物的統(tǒng)稱,它是由有機二異聚氨酯與二羥基或多羥化合物共聚而成。據(jù)資料介紹與部分企業(yè)使用后證實該膠輥有5個特點:①優(yōu)良的握持性能;②高彈性。膠輥的彈性及彈性恢復性能較好;③低硬度。在同樣的使用條件下,膠輥的硬度可以比丁腈膠輥的硬度低;④高耐磨性。膠輥的耐磨性遠優(yōu)于丁腈膠輥,故可延長使用壽命;⑤膠輥的耐酸堿性優(yōu)于丁腈膠輥。由于聚氨酯膠輥有以上幾個特性已在國內部分棉紡廠試用,如湖北荊州棉紡公司用于環(huán)錠紡純棉紗線,浙江宏揚集團在噴氣渦流紡及轉杯紡的高速生產中也使用聚氨酯膠輥,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聚氨酯膠輥在使用中發(fā)現(xiàn),其導電性及吸濕放濕性不如丁腈膠輥,表面的滑爽性及抗纏繞性也差于丁腈膠輥。其制造技術尚須不斷改進提高。故目前仍處于紡紗廠小量使用階段,尚未大面積推廣使用。
(7)膠圈:較長時間來一直使用丁腈膠圈。其結構及其功能是:膠圈分內外層,中間均布強力骨架線,膠圈的內層硬度高于外層硬度,主要承載搖架牽伸壓力,經(jīng)下羅拉溝槽嵌合傳動,并帶動上膠圈同步運行,外層直接握持纖維由上下膠圈組成鉗口控制中區(qū)牽伸。目前紡紗廠在應用的主要有平光膠圈與內花紋膠圈兩種。
①平光膠圈:內外層均為平面狀態(tài)。目前在環(huán)錠紡紗中是主要使用品種。平光膠圈制造工藝簡便,幾何尺寸精度高,產品質量穩(wěn)定性好。
②內花紋膠圈:膠圈內花紋與下羅拉溝槽相嵌,可提高膠圈與羅拉轉速同步性,減小滑涌率。
③采用“外光內花”膠圈在噴氣渦流紡、賽絡紡及后區(qū),加壓力棒牽伸工藝中使用,能明顯提高使用壽命與膠圈回轉的穩(wěn)定性。但內花紋膠圈在制造過程中對成形芯棒的花紋設計及加工要求較高,故要保養(yǎng)好芯棒表面花紋。
3膠輥膠圈的使用與管理相關技術等的探析
在膠輥制造企業(yè)與紡紗企業(yè)的共同努力下,膠輥膠圈品種不斷增多,質量提高、適紡性能改善,已能滿足多品種紗線生產需要。但要把膠輥膠圈使用好,使其能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良性能。作為紡紗企業(yè)必須要加強膠輥膠圈的科學使用與管理。綜合國內紡紗企業(yè)多年的使用經(jīng)驗,要抓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3.1膠輥膠圈在使用與管理中要做到5個統(tǒng)一
(1)紡同一品種膠輥膠圈的使用規(guī)格型號要統(tǒng)一;
(2)同型號機臺紡相同品種使用相同膠輥膠圈,保養(yǎng)更換周期要統(tǒng)一;
(3)同型號機臺紡相同品種牽伸加壓工藝要統(tǒng)一;
(4)紡同一品種的膠輥制作和表面處理要求要統(tǒng)一;
(5)不同機型機臺紡相同品種采用相同膠輥膠圈,牽伸加壓機構狀態(tài)要盡量做到統(tǒng)一。
3
.2膠輥膠圈在選用中要堅持品質優(yōu)先兼顧經(jīng)濟合理
的原則
目前國內膠輥(圈)生產廠家眾多,品牌、型號、規(guī)格也多,但不同廠家生產的膠輥(圈),由于其制造技術及配料差異,它的內在品性是有差異的,所以要堅持品質優(yōu)先選擇原則,選用制造技術好、品質優(yōu)良、質量穩(wěn)定、均勻性好的企業(yè)生產的產品。許多紡紗廠多年使用證明:無錫二橡膠生產的各類膠輥(圈),其質量的穩(wěn)定性與均勻性是處于同行領先地位,尤其是生產高端紗線應積極選用。此外,紡紗企業(yè)還應根據(jù)企業(yè)對紡織品種及質量檔次定位,選用能滿足本企業(yè)紡紗工藝要求的膠輥(圈),防止高配低用造成效能浪費。對紡紗各工療膠輥(圈)的選配簡析如下。
(1)精梳分離膠輥:直徑小、長度長,運行中對膠層扭力大,易變形,為更利于對纖維的分離結合,特別是目前普遍使用的高效能精梳機的分離膠輥應采用包膠或鋁襯套結構,硬度為68°~72°。精梳牽伸膠輥,因高效能精梳機加壓重,速度快,應采用包膠或鋁襯套結構,硬度為75°~80°,不適宜采用低硬度軟彈性膠輥。
(2)并條膠輥的選用:應著眼于適應高速度、高壓力的運行條件,故膠輥應具備更優(yōu)異的耐磨、耐熱、抗繞、抗變形的特性,尤其是目前高速并條機的的普遍采用,膠輥制作應采用包膠或鋁襯套結構。對膠輥硬度選用,紡紗品種不同應有所區(qū)別,紡純棉時硬度要低些在75°~80°之間,紡化纖時應選用80°或大于80°的膠輥。
(3)粗紗膠輥的選用:主要著眼于能否有效控制纖維,保證牽伸正常,降低斷頭確保粗紗質量。目前多數(shù)采用四羅拉懸錠式粗紗機,速度普遍達到和超過1000r/min,在選擇粗紗膠輥硬度時,也應根據(jù)生產品種不同來調整,紡純棉時前二檔可采用硬度為75°的不處理膠輥,后二檔為80°,紡化纖及混紡品種時膠輥硬度應高些,在80°左右。
(4)細紗膠輥的選用:須在能確保正常生產的前提下兼顧其對成紗質量影響等因素。膠輥選用是否合理,直接影響生產效率與成紗質量,因此更應引起重視。紡中粗支紗時,純棉紗可用低硬度高彈性免處理膠輥,硬度在63°或65°,紡棉及混紡類膠輥時可選用68°或75°。純化纖類產品膠輥應用80°鋁襯套。
(5)粗紗細紗工序膠圈的選用:應著眼保證生產的前提下,兼顧其對纖維的控制能力。上下膠圈搭配的原則是:“上薄下厚、上松下緊”,在同一機臺,同一紡紗品種的區(qū)域,要盡量使用新舊程度差異小的同一品質的膠圈。
對膠圈使用要求:外表不是越光滑越好,過滑會導致膠圈對紗條的握持力下降;內表要求既要有光滑性,更要有粗糙度,以利用膠圈回轉速度與中羅拉線速度同步。這是選用膠圈是內外層的基本標準。
3.3膠輥膠圈在使用中必須把握好以下幾項關鍵技術
3.3.1膠輥的磨礪技術
膠輥使用一定時間后必須要進行回磨,以消除中凹,恢復彈性,清除表面各種污垢。定期做好膠輥磨礪工作,是確保膠輥表面質量及提高膠輥適紡性和穩(wěn)定性的關鍵,故在使用中必須認真做到這一工作。磨礪周期應根據(jù)紡紗品種與各工序機械不同來確定。如緊密紡紗因紡紗動程小、易使膠輥中凹,故一般使用2個月后就要回磨一次。紡純棉品種時可使用4個月后回磨一次,紡化纖品種比純棉品種要短些,在使用2~3個月后回磨一次。磨礪要先粗磨后精磨二次進行。粗磨用顆粒較粗的氣孔砂輪,每次磨削量應控制在0.25~0.3mm為好,為精磨留有適當?shù)哪チ?。精磨要用顆粒較細的氣孔砂輪,膠輥的往復次數(shù)為3~6次,其操作要慢,其磨削量要小于粗磨。精磨后膠輥表面粗糙度Ra值紡純棉品種要控制在0.4~0.8μm范圍內,其抗繞性能及成紗條干CV值最好。若Ra值大于0.8μm,上車時易繞花,條干CV值上升,Ra值小于0.4μm,因膠輥表面過于光滑不利于對纖維的握持控制,使成紗條干惡化。
精磨后膠輥直徑允許公差以細紗為例,同對膠輥要≤0.02mm,同臺膠輥應控制在±0.03mm內,以確保同批精磨膠輥直徑。
3.3.2膠輥的表面處理技術
膠輥的表面處理一般是在膠輥磨礪后進行,其目的是提高膠輥對纖維握持能力與改善生產時的抗繞性,保證生產順利進行。目前雖有不處理膠輥直接上機使用,但只適用于細紗膠輥紡純棉時使用,對其他精并粗工序及生產其他品種,均需通過一定的表面處理后才能上機使用。本文前面曾提到過幾種表面處理方法,如生漆處理、酸處理,因處理方法落后,并不適用于低硬度膠輥,均已淘汰。目前在使用的是在膠輥上進行光照或涂料微處理來達到紡紗要求。生產品種不同,表面處理方法也有不同。
(1)精梳分離膠輥,如選用免處理膠輥輔助紫外線光照技術,是提高質量穩(wěn)定生產的一項有效措施,如企業(yè)沒有紫外線光照機采用涂料微處理也可以。
(2)并條膠輥由于對抗繞耐磨性要求較高,在涂料的選擇上要用抗繞耐磨性好的覆蓋性涂料。
(3)粗紗膠輥在紡純棉與滌/棉產品時,也可采用雙組分的滲透性涂料進行微處理,但紡純滌綸等化纖品種時,因膠輥硬度較高,應采用覆蓋性涂料處理。
(4)細紗膠輥,紡純棉產品可選擇免處理低硬度高彈性膠輥,但上車前要用專用清洗劑清洗,如有條件的企業(yè)可采用紫外線光照1~3min后上車效果更好。紡滌/棉紗產品如仍選用免處理與微處理膠輥,一定要用滲透性涂料,用板涂方法反復涂兩次以上使涂料滲透。紡純滌等化纖產品因膠輥硬度在75°以上,涂料選擇以覆蓋性抗繞涂料為宜,這樣能保證其抗繞性及使用周期。如選擇膠輥耐磨性高,也可使用滲透性涂料,但比例要偏濃掌握,以提高膠輥的抗繞性能。
(5)轉杯紡與噴氣渦流紡膠輥,在膠輥制作中配方體系選用高耐熱、高耐磨的補強材料,合理提高了膠輥硬度,也可采用紫外線光照輔助處理來提高使用性能。
業(yè)內人士認為,目前膠輥表面處理技術主要有兩種方法:涂料處理因仍用一定的化工料和助劑,在制作時對人體健康仍有一定影響;而紫外線光照處理是一種現(xiàn)代環(huán)保型表面處理方法,且使用范圍廣,細紗、并粗、精梳分離膠輥均可適用,經(jīng)處理后膠輥表面光潔細膩,摩擦因數(shù)分布均勻,膠輥原有硫化膠特性基本保持,并實現(xiàn)自動化進行光照操作,是今后膠輥表面處理技術的發(fā)展方向。
3.3.3要合理制定各種膠輥(圈)使用與調換周期,防止
“超期服役”
膠輥膠圈是紡紗牽伸的關鍵部件,對成紗質量關系密切,但要始終保持其良好的狀態(tài),必須要合理制定其使用周期。因為隨著使用時間變長,彈性要逐步損失,硬度增加,且多次磨礪后直徑變小,對紡紗質量會造成影響。根據(jù)相關使用廠的數(shù)據(jù),當細紗膠輥直徑小于29mm時就不能再繼續(xù)使用,尤其是在緊密紡紗的膠輥因磨損速度快,一般10個月就要更換,紡一般純棉紗可延長到20~24個月;粗紗膠輥一般使用周期不能超過2年;并條膠輥在高速運轉中磨損較快,要采取動態(tài)管理方法及時撿挑損傷的膠輥換上新膠輥;轉杯紡與噴氣渦流紡因紡紗速度快也會加快膠輥的磨損及損傷,調換周期應縮短到1年左右。膠圈一般4~6個月保養(yǎng)一次,在使用10~12個月后要調換,使其保持良好的運動狀態(tài)。
3.3.4膠輥膠圈在日常使用中還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膠輥硬度與成紗質量關系
用低硬度軟彈性膠輥在純棉紗中使用能確保優(yōu)良的成紗質量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低硬度膠輥并不能適應所有紡紗品種。如紡化纖及混紡紗時,就不適宜用硬度過低的膠輥,在同一機臺上前檔膠輥與后檔膠輥硬度也應有所不同,后檔膠輥硬度要高于前檔。以利于對纖維的控制。
(2)膠輥表面粗糙度Ra大小與成紗質量關系
從膠輥握持力的角度分析,纖維的動摩擦系數(shù)大,則膠輥表面粗糙度要大,有利于加強膠輥的握持能力,化纖如滌綸因纖維的動摩擦系數(shù)大,故膠輥表面粗糙度也相對要大于棉,Ra要0.8~1.0為宜,棉纖維Ra在0.4~0.8較好,故膠輥表面要有一定粗糙度,不是越光滑越好。
(3)膠輥加壓大小與成紗質量關系
加大膠輥壓力有利于加強對纖維的握持力使紡紗牽伸中握持力大于牽伸力,這是紡紗工藝設計的基本原則。但對膠輥的加壓也不是越重越好,尤其是采用低硬度軟彈性膠輥時,壓力重膠輥形變也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膠輥的彈性,故對膠輥加壓要視紡紗品種及使用膠輥性能來確定,紡紗支數(shù)低,牽伸中纖維量大,加壓要重些,以利于對纖維的握持,采用低硬度軟彈性膠輥時,紡相同品種,其膠輥壓力可適當減輕。
(4)要重視做好相關牽伸部件的配套工作
膠輥膠圈是穩(wěn)定紡紗質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同時受到相關牽伸部件的制約。如加壓元件、羅拉、膠輥軸承、上銷下銷、橫動裝置、壓力棒、吸棉裝置等的技術水平、質量狀況及維護保養(yǎng)情況,都會對膠輥膠圈的使用產生影響,因此必須對相關牽伸部件進行科學選擇、合理配置、加強管理、發(fā)揮其組合優(yōu)勢,才能把膠輥膠圈在紡紗中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此外,膠輥膠圈的使用對車間環(huán)境及溫濕度也有較高要求,要生產環(huán)境清潔空氣流暢,溫濕度控制在一定范圍,以減少“三洗”對生產的影響。
4結語
(1)膠輥膠圈是紡紗的重要元件,對提高紡紗的生產效率與紗線質量關系密切。當前隨著紡紗技術進步、品種發(fā)展與質量要求提高,對膠輥膠圈的制造質量與性能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推進了膠輥膠圈制造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從目前國內制造的多種膠輥圈的質量與性能分析,已能滿足紡紗企業(yè)對膠輥膠圈的需求。
(2)紡紗企業(yè)要紡好紗,除了要優(yōu)選膠輥膠圈外,必須要重視膠輥膠圈的科學使用與管理。根據(jù)不同的紡紗品種采用相應的管理措施,以充分發(fā)揮膠輥膠圈在紡紗中的作用。
作者簡介:章友鶴,男,1934年生,教授級高工。
作者單位:章友鶴、趙連英、畢大明、陳 璟,浙江省新型紡織品研發(fā)重點實驗室;周庭洪、邵偉華,浙江春江輕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