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順
宋代,連江有個鄭思肖,為后人留下“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的詩句;辛亥革命,連江有十位烈士長眠于廣州黃花崗;今天,置身黃岐半島,對岸的馬祖列島也是連江。
連江人每天都在感受海的氣息,海的氣息也無時無刻牽引連江人的一切,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
身首異處,不是值得贊美的事,但在陳榮邃的《游海神》中,通過平實細致的描述,讓我們的情緒,從一個海面飄來的傳說,定格在百年不衰的美好民俗中。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吳安欽選取了《清明前,白露后》這兩個“神秘神靈的節(jié)氣”,層層鋪陳,娓娓道來,道出島村“漁”訊,散出濃濃“漁”香?;蛟S是大海的剝蝕,抑或是歷史的插曲帶來兩岸連江的現(xiàn)實,吳用耕的《龍首巖傳奇》,引古論今,透過斑駁的具象,一個跨越海峽的故事,頓時生動起來。而蘇靜的《畚箕山,老去的炮聲》,定位時空轉變,追蹤溯源,游走于半島遺跡。這兩篇作品可謂異曲同工,吹拂咫尺兩岸的和平氣息。老作家阮道明的《童年捉魚趣》,后農(nóng)耕時代的印記,始終縈繞在作者的腦海,海的襟懷,讓鄉(xiāng)土氣息更加濃烈。與其說《父親的作品》是一篇散文,不如說它是依棟為讀者呈現(xiàn)的幾幅畫作。手推車、石磨、石臼,經(jīng)過父親的手,經(jīng)過作者的筆,仿佛鮮活起來,幾幀剪影,迸出心海動人的力量。
寫散文,無需太多的技巧,就像大海無需每天討好獵奇的人們一樣。哪怕波瀾不驚,海的氣息依然縈繞在心底,就如連江的這幾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