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任
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的工作報告是各級人大常委會開展工作監(jiān)督的重要方式之一。審議之后根據審議意見整改到位,是審議報告、跟蹤監(jiān)督的終極目的。然而審議之后、整改之前,有一個形成審議意見書的程序,這個環(huán)節(jié)包括審議意見書本身,常為人們所忽視,以致審議意見和審議意見書形成“兩張皮”,即審議意見書不能客觀反映審議意見的真實狀況,以致審議意見不能轉化成預期的審議效果,使委員們的審議勞動付諸東流。這種現象,亟待扭轉。
首先,要弄清審議意見和審議意見書形成“兩張皮”的原因。長期以來,許多地方出現審議意見和審議意見書“兩張皮”現象,主要因為審議意見書初稿多是在審議之前草擬的,雖然白紙黑字寫著“審議一致認為”云云,其實是未聽審議“想當然”的一些內容。這樣的審議意見書幾乎是審議報告的翻版,僅在會議就要結束的時候提請常委會表決通過一下而已。理由是怕在會議期間擬草時間來不及,等會后再擬草又不能為了通過這個意見書再開一次常委會會議。加上沒多少人重視這樣的“一紙文書”,走個過場了事,沒誰為這“兩張皮”去較真,也便見怪不怪了。
其次,要弄清審議意見和審議意見書形成“兩張皮”的通病。審議意見和審議意見書“兩張皮”的通病,也可以說是“兩張皮”的致命缺陷,就在于缺失審議意見中“個性化”的內容。譬如審議中常有委員發(fā)表與多數委員意見有別的意見,甚至是在形成決議時必須“服從多數”的意見,而這樣的意見卻又常常是見解獨到、頗有價值,只是暫時未能被多數人接納的正確意見。審議意見書缺失了這樣的“實況”,剩下的多是些洋洋灑灑的套話,其中最為關鍵的“整改意見”,也多是“繼續(xù)加強”“進一步做好”之類的“希望之言”,這樣的審議意見書基本上失去了監(jiān)督的剛性。
第三,要弄清審議意見和審議意見書“兩張皮”的危害。監(jiān)督法規(guī)定,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交由“一府兩院”研究處理,并向人大常委會書面報告研究處理情況,人大常委會認為必要時組織跟蹤檢查。由此可見,審議意見書既是“一府兩院”進行整改工作的依據,又是人大常委會進行針對性監(jiān)督的抓手。而審議意見和審議意見書形成“兩張皮”之后,整改和監(jiān)督都陷入了無所適從的境地。這種“大而化之”的審議意見書除了“水分”就是“彈性”,長此以往,權力機關的審議監(jiān)督工作就失去了實效性、權威性,看是一份例行公事的審議意見書,敷衍塞責其患無窮。
第四,要采取針對性較強的措施解決審議意見和審議意見書“兩張皮”的問題。審議意見和審議意見書“兩張皮”,既折射了工作機構的懶政作風,也反映了領導層面的官僚主義。要從“嚴以用權”“謀事要實”的高度,提高認識、改進作風。要把形成審議意見書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程序和工作任務來完成,采取審議之前充分準備,審議之中記錄綜合,審議之后精心完善辦法,規(guī)范操作,形成制度。審議之前草擬初稿的做法也是必要的,畢竟有些程序化的文書內容需要超前草擬,但這絕不是“一錘定音”的版本,初稿必須姓“初”;審議之中,負責撰寫意見書的同志必須全程認真聽取審議意見,并如實記錄、精準綜合,在會議主持人的組織協調下,整理出意見書草案稿。為確保草案稿質量,不少地方先將意見書初稿發(fā)給每位參會人員一份,征求修改意見,綜合吸納后,提請常委會表決原則通過。而設置這一“原則通過”程序的目的,就在于為會后繼續(xù)修改完善再提交主任會議最終審定提供寬松的合法空間。實踐證明,分會前、會中、會后三步走的辦法形成審議意見書,是解決與審議意見“兩張皮”現象的有效路徑。
(作者單位:安徽省碭山縣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