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益萍
小籠包是人見人愛的江南美食,小巧玲瓏,秀色可餐。
據(jù)說小籠包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間,和上海市嘉定縣南翔鎮(zhèn)的古漪園有那么一段淵源。話說那古漪園乃江南文人墨客聚會之處,詩人們作賦之余,難免饑腸轆轆,于是小販們便兜售農(nóng)人常吃的大肉包子,可銷路甚差。于是一個叫黃明賢的小吃店老板靈機一動,將包子由大改小,重餡薄皮,迎合了詩人們的胃口和雅趣,大受歡迎,于是他的“日華軒糕團店”從此聲名遠揚;更重要的是,小籠包也從此誕生了。
我曾于20世紀80年代初花了一整天時間,騎自行車三十余公里,專程去南翔鎮(zhèn)包子店“朝圣”。那時的南翔鎮(zhèn)一天才通兩班公交車,還是個不折不扣的農(nóng)村。
包子店是國營的,只賣小籠包和大碗茶,別無他類。只記得包子店門面狹小,店堂舊暗;碗筷倒是出奇地油亮,桌椅還有些黏手。
或許是受飲食環(huán)境的影響,那小籠包子與想象中的相去甚遠;也或許是計劃經(jīng)濟下國營店的特色,反正做得好不好,薪酬旱澇保收,大師傅們也許沒有保證質(zhì)量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激情。
小籠包子的突飛猛進是在清光緒末年。話說黃明賢店里的小伙計吳翔升,大概當學(xué)徒時受了老板不少窩囊氣,便拉了點心師傅趙秋榮前往上??h城另起門戶,在今天城隍廟豫園的九曲橋泮開了間長興樓點心店,這就是今天上海南翔饅頭店的前身。
新店在小籠包子原有的制作基礎(chǔ)上發(fā)揚光大,加入了固體肉皮凍,使其在蒸煮時能巧妙地融化于皮餡中,小籠包也從此由“干包子”演化成“湯包子”,這才有了“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吃湯”的十二字小籠包秘訣。
或許是他們的創(chuàng)新占了清末戊戌變法的天時;也或許是他們占了地利,把小店從農(nóng)村開進了城市;更或許是他們占了人和,挑動了上海人喜愛一口鮮湯的味蕾。總而言之,上海縣城的南翔包子店以長江后浪推前浪之勢,一下子把南翔鎮(zhèn)的祖師爺給比了下去。
我在上海生活了18年,只記得去城隍廟的南翔包子店是要在假期或者大考結(jié)束后才有的殊榮慶典。那時去一趟包子店,要換兩路公共汽車,而那包子店也總是一成不變地人山人海。長龍排出店門,“活廣告”沿著九曲橋一直排到豫園外。
店內(nèi)分兩樓,一律擺放著大八仙桌、小木方凳,沒有貴賤之分,也沒有三六九等。
20世紀80年代的上海餐廳還沒有帶位或叫號制度,也不興外賣,食客們便一股腦地涌入店堂,分別站在第一批正坐在桌邊享用包子的食客背后,這叫作“等位”。
有時等位的人依先來后到的順序甚至可分為幾批,于是后一批盯著前一批,那關(guān)系有點像如今的二房東、三房東。只不過大家的目的都很一致,那就是眼巴巴地盼著“大房東”早點吃完走人,可以騰出八仙桌來,正是店小名氣大、老饕食客多。
有時八仙桌上的食客并不是一家人,顧客點餐離店的時序也各有不同,于是才有了一家人苦等好半天,才分批拿到八仙桌的所有座位,但就缺那最后一位,可那位還慢條斯理,很有雅興。于是大家便無奈干瞪著眼等,那真叫度日如年。有的家庭成員眾多,一來十幾號,一張八仙桌坐不下,又不愿分坐幾桌,于是中國人特有的家族“凝聚力”就會在一張八仙桌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大家擠一擠,一桌擠上十幾位,讓服務(wù)員看得目瞪口呆。
拿到座位了,就可以點包子了。那時的包子是十個一籠,沒有現(xiàn)在的精貴,也只有豬肉餡的。除了包子外,還賣蛋皮湯。那蛋皮湯可是神物,清清一碗,可去油膩,類似清茶,在連吃十幾個油膩包子后尤其受用。
我認為顧客中最難受的當屬那第一批等位的客人,因為眼見著一個個晶瑩油亮的包子在別人嘴里近距離消失,自己垂涎欲滴,卻還要忍受著視覺和味覺的雙重折磨,直到等來位子,才有媳婦熬成婆的釋然。而那些吃包子的人們卻千篇一律地一個個顯示出萬分滿足的神情,一點也沒有現(xiàn)代人被瞪著吃飯便會有食不下咽的窘態(tài)。在這種“人氣”氛圍里,再錦上添花地夾雜著服務(wù)員讓道的吆喝聲、食客們高談闊論的嬉笑聲、小孩兒被湯包燙嘴的哭鬧聲……,我想就是一位頂級的丹青畫家也無法繪出這人間百態(tài)。
而真正讓江南國粹的小籠包走出國門、在世界揚眉吐氣的當首推臺北的鼎泰豐。自開業(yè)以來,鼎泰豐以“黃金十八褶”為賣點,在面皮、餡料和重量上嚴格把關(guān),一絲不茍,終于得到了主流紐約時報的好評,也得到了權(quán)威米其林指南的肯定。
我曾驅(qū)車數(shù)小時去位于洛杉磯的鼎泰豐分店嘗鮮,結(jié)論是名不虛傳。店里環(huán)境優(yōu)雅,小籠包是那么好吃,還少了份現(xiàn)代人避之不及的油膩。他們的小籠包子早已不再是傳統(tǒng)的豬肉餡,還有蟹粉餡、蝦仁餡,甚至松露餡。
店里也不只專賣小籠包子,還兼賣餃子、小炒和各種蔬菜,光茶就有二十多種,不但融入了一些西方的飲食元素,也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口味多元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特點。
一路想來,從古漪園的鄉(xiāng)村野店,到大上海的食府名門;從米其林的星光閃耀,到北美洲的人氣小吃……小籠包走過了它改朝換代,鳥槍換炮的歷程。而當這種文化的歷程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接下來的似乎是一種回歸本能的傳承。誠然鼎泰豐豪情千丈地將小籠包推向了世界,但如今卻又悄悄地讓小籠包回到了它的發(fā)源地。
2001年鼎泰豐在上海開設(shè)了第一家分店,這似乎是一種榮光耀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欣慰,也像是一種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