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江,李德波,達永仙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云南 昆明 650201)
?
家庭因素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研究
楊金江,李德波*,達永仙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云南 昆明 650201)
摘要:為準確把握家庭因素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本文運用卡特爾16PF人格因素量表、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和SCL-90癥狀自評量表,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邊疆9省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diào)查;并結合自己設計的《邊疆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基本情況調(diào)查問卷》的調(diào)查結果進行對應分析,用SPSS13.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表明:家庭整體氛圍、家庭教育方式與家庭成員的關系狀況對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顯著影響,而家庭規(guī)模、家庭生活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家庭負擔大學開支情況,以及研究對象是否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的排行、在家庭中的地位對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沒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邊疆少數(shù)民族;家庭因素;大學生;心理健康
國內(nèi)許多學者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家庭因素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曾美英等人以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對父母婚姻狀況、家庭子女數(shù)、父母的文化及工作單位等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進行量化的研究[1]。李謹從遺傳因素、家庭結構,父母教養(yǎng)方式、家庭氛圍、家庭經(jīng)濟壓力等方面作了描述。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家庭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2]。但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非常明顯的問題,如:研究對象的代表性、研究工具的單一性、研究內(nèi)容的描述性等[3]。為進一步研究家庭因素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筆者在借鑒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圖克服研究過程中的不足,注重研究對象的代表性、研究工具的多樣性、研究內(nèi)容的深刻性。通過分層抽樣抽取調(diào)查對象,從家庭規(guī)模、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家庭負擔情況、研究對象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整體氛圍以及與家庭成員的感情狀況等多個角度,同時運用卡特爾16PF、UPI量表和SCL-90量表測量分析。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了新疆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大理學院、長春稅務學院、云南中醫(yī)學院等(在抽樣之前將邊疆9省的高等院校按綜合類、民族類和專業(yè)類進行歸并后進行抽樣)院校的生源地在邊疆地區(qū)的1000名(2005年全國有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99.52萬人,有90%來自邊疆民族地區(qū)[2])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采用目前國內(nèi)大學生心理健康調(diào)查研究廣泛運用的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量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和大學生人格問卷(UPI)以及自行設計的 “邊疆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基本情況調(diào)查” 問卷1000套進行調(diào)查,剔除無效問卷和完整性不高的問卷,選取有效問卷622份。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13.0進行處理,利用交叉分析、卡方檢驗和方差分析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并結合田野調(diào)查情況加以分析。本研究使用的心理量表基本情況如下:
卡特爾16PF由遼寧省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王應杰、曹曉平主修,量表由187個自我陳述題目組成,包括16種人格因素和8個次因素具有較高的信度[3]。本文中卡特爾16PF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為:12分以下為低分水平,12~18分為中間水平,18分以上為高分水平。
大學生人格問卷(UPI)量表于1966年由日本大學保健協(xié)會組織大學心理咨詢員和精神科醫(yī)生編制而成,后由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引進并經(jīng)過中國高校使用驗證的心理調(diào)查問卷。根據(jù)篩選標準,可將施測對象分為A、B、C三類:A類為較嚴重的心理問題者;B類為有一般的心理問題者;其余為C類,是身心比較健康的學生。
臨床癥狀自評SCL-90量表由吳文源氏引進修訂,由90個項目組成,涉及個體心理的各個方面。它的每個項目均采用五級評分制,依次為1分(無)、2分(輕度)、 3分(中度)、4分(偏重)、5分(嚴重)。SCI—90有10個因子,即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以及其他等。各因子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則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二、結果與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家長教育孩子時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平等、溺愛、嚴苛、不聞不問等類型。
表1 家庭教育方式與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
注:P≤0.01用***表示,P≤0.05用**表示,P≤0.01用*表示,下同。
表1顯示,采用卡方檢驗對家庭教育方式與研究對象心理健康水平、UPI測量結果分布、SCL-90測量分類三個指標的關系分別進行檢驗,結果均為非常顯著,即采用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明顯差異??傮w來講,平等交流與溝通、嚴格管束但講道理兩種方式的研究對象心理健康狀況較好,而其他三種家庭教育方式,包括溺愛式教育(特別寵愛,有求必應)、要求苛刻且不講道理和不聞不問三種,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水平較差(低分水平比例比前述兩種教育方式高,而高分水平比例較低)。
(二)家庭整體氛圍與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的關系
表2顯示,采用卡方檢驗對家庭整體氛圍與研究對象心理健康水平、UPI測量結果分布、SCL-90測量分類三個指標的關系分別進行檢驗,結果均為非常顯著,即家庭整體氛圍不同,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明顯差異??傮w來講,家庭和睦的研究對象心理正常的比例最高、有問題的比例最低,家庭整體氛圍一般的研究對象次之,而家庭不和睦的研究對象心理正常的比例最低、有心理問題的比例最高。
表2 家庭整體氛圍與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
(三)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狀況對研究對象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檢驗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狀況對研究對象心理健康的影響時,由于選擇關系較差的人數(shù)較少,許多指標不滿足卡方檢驗的前提條件,即不能有超過20%的單元格數(shù)值低于5這一條件,因此,選擇Means過程進行比較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Anova table),選擇的檢驗指標分別是研究對象與各家庭成員關系狀況分別與心理健康得分、UPI總分(換算成標準分后的總分)、SCL-90總分之間的關系。
1.與父母、祖父母的關系狀況和研究對象心理健康的關系
表3顯示,研究對象與父母、爺爺奶奶的關系狀況對三項心理健康綜合測量指標均有顯著影響。其中,與父母、爺爺奶奶關系較好的研究對象,心理健康得分較高,而UPI測量總分、SCL-90測量總分較低,這表明從整體上看,該類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好;而關系一般的研究對象心理健康狀況次之,關系較差的研究對象其心理健康得分最低,而UPI測量總分、SCL-90測量總分最高,表明整體來看其心理健康狀況最差。
2.與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狀況和研究對象心理健康的關系
表4顯示,研究對象與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中,與外公、外婆、姐姐的關系狀況對心理健康水平、UPI總分均有顯著影響,即與外公、外婆、姐姐關系較好的研究對象,心理健康得分較高,而UPI測量總分較低;而關系一般的研究對象心理健康狀況次之,關系較差的研究對象其心理健康得分最低,而UPI測量總分、SCL-90測量總分最高,整體來看其心理健康狀況最差。與外公、外婆、姐姐的關系狀況對SCL-90總分沒有顯著影響,與哥哥、妹妹、弟弟的關系狀況基本上對心理健康水平、UPI總分和SCL-90測量總分沒有顯著影響,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表3 與父母、祖父母的關系狀況和研究對象心理健康的關系
表4 與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狀況和研究對象心理健康的關系
(四)其他家庭因素對研究對象心理健康影響
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對家庭規(guī)模、家庭生活水平、家庭收入水平、收入擔負大學生開支情況、是否是獨生子女、家中排行、家庭地位等家庭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上述家庭因素對調(diào)查對象的心理健康水平、UPI總分和SCL-90測量總分沒有顯著影響,具體結果限于論文篇幅不再列出。
三、討論
(一)家庭教育方式
總體來講,以平等交流與溝通、嚴格管束但講道理兩種教育方式與研究對象心理健康狀況有顯著的正向關系,而溺愛式教育、要求苛刻且不講道理、不聞不問等三種教育方式與研究對象心理健康狀況有顯著的負向關系。符明秋等人認為,父母情感溫暖、理解與大學生抑郁呈顯著的負相關;懲罰、嚴厲與大學生的抑郁呈顯著的正相關;母親的過分干涉、過度保護,父親的拒絕、否認與大學生的抑郁均呈顯著正相關[5]。劉柏橋等人認為父母對子女給予情感溫暖和理解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形成,父母的過分拒絕和否認,容易使子女形成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等不健康心理[6]。這些觀點與本研究的結論基本是一致的。
(二)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是指家庭中長期積累的精神狀態(tài)和情意傾向,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潛在教育因素。本研究證明,家庭氛圍對研究對象的三項心理健康綜合測量指標均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家庭氛圍好有利于個體心理健康發(fā)展,反之則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林燕等認為和諧家庭氣氛下個體情緒更加穩(wěn)定,如果家庭氛圍不好,容易導致情緒問題出現(xiàn),使個體形成冷漠、敵意、孤僻的性格特征[4]。在田野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家庭氛圍好的個體對人、對事的看法更為積極,家庭氛圍不好的個體自我防衛(wèi)意識更強,可能更容易產(chǎn)生敵對情緒、孤獨感和焦慮。因此,為子女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
(三)家庭成員的關系狀況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與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姐姐關系的好壞對心理健康產(chǎn)生顯著影響,而與哥哥、弟弟、妹妹的關系好壞對個體心理健康影響不顯著。這可能和家庭成員的權威性和親和力有關系,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家庭中具有權威性,如果與他們關系好可能更有利于獲得安全感、歸屬感、重要感,從而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從一般意義上講,姐姐與哥哥相比,姐姐更有親和力、更懂得照顧弟弟、妹妹,因此,弟弟、妹妹較容易形成對姐姐的情感依戀,導致了與姐姐的溝通狀況可能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
(四)家庭經(jīng)濟狀況
有研究顯示,家庭經(jīng)濟狀況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7],經(jīng)濟困難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異常檢出率較高,家庭經(jīng)濟富裕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8]。這些結論與本研究的結論并不一致。本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生活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家庭負擔大學開支情況對學生心理健康并不存在顯著影響。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能夠上大學的學生,在本地區(qū)都屬于經(jīng)濟狀況較好的家庭,在個體早年的生活中,并不會因為家庭經(jīng)濟狀況而造成對個體心理的傷害。二是目前國家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力度較大,大多數(shù)邊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都能夠獲得助學金或助學貸款,因此,他們的經(jīng)濟困難得以有效解決。
(五)其他因素
家庭規(guī)模、是否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的排行、在家庭中的地位對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沒有顯著影響。在田野調(diào)查中,我們認為家庭規(guī)模比較大的個體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因為交流對象的選擇性更大,生活中出現(xiàn)的各種心理問題更容易排解,通過驗證這個假設并不成立;很多研究認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相比,存在更多的心理問題[9],本研究進一步證實,是否獨生子女本身并不直接導致個體心理健康問題?!霸诩依锱判欣蠋住睍绊懸粋€人的性格,早已被人們普遍接受,那么排行會不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通過檢驗無顯著影響;邊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家庭中,一般說來地位較高,因為他們從上小學到上大學之前一直表現(xiàn)都很優(yōu)秀,這可能也是他們能上大學的原因。
總體來講,平等或講道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整體氛圍較和睦、與家庭成員關系較好的研究對象,其整體心理健康狀況較好,反之則較差。而本研究涉及的其他因素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無明顯影響。
[參考文獻]
[1]曾美英,晏寧,于紅軍,等.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3):597-601.
[2]李瑾.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探討[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1):55-56.
[3]王井云.家庭因素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0(7):125-128.
[4]林燕,吳蕓杉,張進輔.不同家庭氣氛下子女人格特征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28(5):146-149.
[5]符明秋.周喜華﹒大學生抑郁與體育鍛煉,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研究[J].體育科學,2004(6):49-51.
[6]劉佰橋,陳秀敏,王希海.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社會心理科學,2009,24(6):107-111.
[7]詹向紅,周正,楊雪,等.家庭經(jīng)濟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08(3):189-191.
[8]李滿林,羅海燕.不同經(jīng)濟背景家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調(diào)查分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09,9(1):45-46, 49.
[9]周紅梅.獨生子女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研究[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3(1):136-137.
Research on Familial Factors′ Influence for Mental Health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from Border Areas
YANG Jinjiang,LI Debo,DA Yongxian
(Mental Health Educat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know how familial factors influenc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 border area minority, this research adopts 16PF, UPI and SCL-90 to investigat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9 border areas′ minorities by random sampling. The survey results are processed by SPSS13.0 and analyzed by contrast to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s survey finding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mily′s general atmosphere, educational mode and member′s relationships have outstanding influences on objectives′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but neither family′s scale, living standard, income, payment capacity for high education nor research objects′s numbers of sisters or brothers, seniority among brothers and sisters, status in family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object′s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Keywords:border area minority; familial factors; colleagu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2.013
作者簡介:張世杰(1983—),男,云南昆明人,助教,主要從事科學技術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13修回日期:2014-12-08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5-04-0210:41
中圖分類號:G 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390X(2015)02-00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