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案情介紹:
吳先生家中并不富裕,高中畢業(yè)后就離開家鄉(xiāng)到大城市打工,打工幾年,終于有了一些小積蓄。也正在這個時候,吳先生經人介紹認識了比他小幾歲的趙女士。雙方一見面就看對了眼,自由戀愛半年后,這門婚事也于2014年6月定了下來。根據吳先生家鄉(xiāng)的規(guī)矩,在訂婚儀式上,男方父母都要贈送首飾給女方作為彩禮。吳先生家上下對于家鄉(xiāng)的規(guī)矩是不敢怠慢的,用上吳先生以及家里的大部分積蓄,湊齊了50000塊錢給趙女士配置了一套訂婚首飾并舉辦了訂婚儀式。
訂完婚之后,雙方敲定于2014年8月8日到民政局領取結婚證。誰知當小倆口拿著身份證、戶口本到民政局準備登記結婚時,卻被工作人員告知不符合法定結婚條件,原因是趙女士尚不滿20周歲,根據我國法律規(guī)定,女滿20歲方可登記結婚,無奈之下,登記之事只好暫時擱置了下來。俗話說“遲則生變”,這話不假。之后又因為種種原因,這段婚姻還沒有開始就走向了終點。這下吳先生一家可著急了,之前給趙女士購置的彩禮可是自己全家的積蓄啊,誰知錢花出去了,老婆卻沒娶回來。吳先生一家無奈,只能來咨詢律師。
來一點家法:
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qū)都還留存著男方在訂婚時向女方贈予彩禮的習俗,那么在雙方最終沒有順利結婚的情況下,男方是否可以要求女方返還彩禮呢?
律師分析:
訂婚是自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習俗,現(xiàn)在在我國很多地區(qū),人們對于訂婚的重視程度仍在結婚之上,但是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取得結婚證方能確定夫妻關系,訂婚是沒有其法律效力的,未經民政部門登記的婚約在法律上都是無效的。也就是說,在上述案例中,吳先生與趙小姐自始至終都沒有形成夫妻關系。
那么,既然雙方的訂婚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吳先生在訂婚時對趙女士贈送彩禮的行為應該如何認定呢?這就要從頭說起了。我國西周時候“六禮”制度就包含了送彩禮的習俗,在女方接受男方的彩禮之后,這門婚事就相當于正式確定了下來。自此開始,贈送彩禮的習俗貫穿了我國整個封建社會時期。所以,結合我國特有歷史習俗,律師認為,贈送彩禮的行為是一種附條件的贈予行為,即男方以結婚為目的在婚前將彩禮贈予給女方。附條件贈與行為,在條件不成或條件消失時,贈予人可請求返還。也就是說,如果男女雙方沒有正式建立夫妻關系,男方可以請求女方將彩禮返還。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這種認定更加合理,尤其是對農村經濟相對不發(fā)達地區(qū)來說,通常是因舊俗所累,并非自愿。當兩人因種種原因不能成婚時,一方要求另一方予以返還彩禮,法院一般應予支持,這也符合公平的法律理念和民間的風俗習慣。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亦有如此規(guī)定,在男女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或者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xù)確未共同生活的情況下,給付彩禮的一方可以要求對方將彩禮返還。
這里要請大家注意的是,法律上所謂的彩禮,具有嚴格的針對性,必須是基于當?shù)氐娘L俗習慣,為了最終締結婚姻關系,不得已而為給付的,其具有明顯的習俗性。因此,并不能把每一筆婚前的贈予行為都貼上“彩禮”的標簽要求對方予以返還。法院在審理時也會根據雙方或收受錢款一方所在地的當?shù)貙嶋H及個案具體情況,確定是否存在必須給付彩禮方能締結婚姻關系的風俗習慣,否則只能按照普通贈予進行處理。
在本案中,吳先生因當?shù)亓曀踪浰徒o趙女士諸多彩禮,最后又因種種原因最終未與趙女士完成婚約,故吳先生可依法要求趙女士返還其彩禮。
既然趙女士有返還彩禮的義務,那么她應該全部返還還是部分返還呢?這里要根據已給付彩禮的實際使用情況,考慮到雙方在共同生活中是否發(fā)生了必要的消耗,是否為籌辦婚事支付了必要的費用等,在此基礎上予以適當返還。在實際生活中,給付的彩禮可能已經用于購置雙方共同生活的物品,事實上已經轉化為雙方的共同財產,或者已在雙方的共同生活中消耗。故在處理方式上應當靈活把握,真正體現(xiàn)公平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