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鄭曉滄與國立浙江大學

      2016-01-20 03:56:12田正平潘文鴦
      關鍵詞:李約瑟竺可楨浙大

      田正平 潘文鴦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浙江杭州310028)

      鄭曉滄與國立浙江大學

      田正平 潘文鴦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浙江杭州310028)

      從1929年8月應邀到國立浙江大學任教,至1950年10月國立浙江大學改名為浙江大學,整整21年間,鄭曉滄為國立浙江大學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輔助校長竺可楨辦學,創(chuàng)建國立浙江大學教育學系并先后任教育學系主任、國立浙江大學教務長、代理校長、師范學院院長、龍泉分校主任、研究院院長等職。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最艱苦的歲月里,他與學校不離不棄、休戚與共,為學校的發(fā)展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而鄭曉滄在其教育實踐中體現(xiàn)出來的教育思想,以及他為人處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敦厚謙和、盡職盡責、勤奮好學、積極樂觀的情操和境界,不僅是浙江大學,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界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鄭曉滄;國立浙江大學;教育思想;高等教育

      鄭曉滄(1892—1978),名宗海,字曉滄,以字行世。浙江省海寧人,我國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鄭曉滄從1929年8月起,一直在國立浙江大學執(zhí)教、任職。新中國成立后,鄭曉滄繼續(xù)擔任改名后的浙大教授;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鄭曉滄任浙江師范學院、杭州大學教授,1962年任浙江師范學院院長; 1964年浙江師范學院遷金華,鄭曉滄回杭州大學,任教育學系教授、杭州大學顧問、浙江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1978年逝世。

      可以說,作為一位現(xiàn)代教育家,鄭曉滄一生的教育活動基本上沒有離開過國立浙江大學,鄭曉滄對國立浙江大學的發(fā)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鄭曉滄與國立浙江大學的關系,不僅有助于厘清鄭曉滄在國立浙江大學期間教育、管理的具體活動,對浙江大學的校史研究是一個有益的補充,而且有助于更加完整地探討鄭曉滄的教育思想,從而豐富對作為現(xiàn)代教育家的鄭曉滄的認識。

      一、初到浙大,肩負重任

      1929年8月,37歲的鄭曉滄來到了國立浙江大學。這所位于杭州蒲場巷(現(xiàn)大學路)普慈寺的高等學府,前身是他青少年時代曾就讀過的浙江高等學堂。在這里,他度過了六年的光陰,得到多位名師指點,其中就有當年教授他外國語和經(jīng)濟學的邵裴子先生。已過而立之年的鄭曉滄在美國學成歸來后已經(jīng)為國內(nèi)的教育事業(yè)奮斗了十多年,而當年浙江高等學堂的老師、校長邵裴子當時是國立浙江大學文理學院院長[1]284295。這次正是受恩師的邀請,鄭曉滄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母校。

      此時的國立浙江大學只有工學院、勞農(nóng)學院和文理學院三個學院,其中文理學院更是成立僅一年,下設中國語文、外國語文、哲學、數(shù)學、物理、化學、心理學、史學與政治學、體育學、軍事學10個學門,沒有教育學學門[2]4。鄭曉滄剛到浙大,便受聘著手創(chuàng)辦浙大教育學系。

      邵裴子聘請鄭曉滄創(chuàng)辦國立浙江大學教育學系,可以說是慧眼識人。鄭曉滄1914年從清華學校肄業(yè)后赴美留學,曾在威斯康星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攻讀教育學,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1918年學成歸國后,先后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1年后改稱東南大學)教育學教授、浙江省立女子中學校長、浙江省教育廳科長、江蘇省教育廳科長、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前身)教育學院院長等職[1]395-397。因而,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上,鄭曉滄都有著深厚的造詣和豐富的經(jīng)驗。

      經(jīng)過短期緊張的籌備工作,1929年9月,國立浙江大學教育學系成立,鄭曉滄被任命為首任系主任。教育學系創(chuàng)辦之初規(guī)模并不大,但擁有一批杰出的學者擔任教職,如孟憲承、俞子夷、黃翼、沈有乾、莊澤宣等。

      1931年,鄭曉滄和黃翼一起創(chuàng)辦了教育學系附設的培育院,由黃翼負責,招收幼稚園兒童,此舉可以說是開國內(nèi)風氣之先。培育院創(chuàng)立后,一方面可以按照心理學原理來培養(yǎng)兒童,另一方面也便于研究者隨時觀察兒童行為,有利于國立浙江大學兒童心理學研究的開展。

      培育院的創(chuàng)立與鄭曉滄重視教育的心理和生理基礎密不可分。鄭曉滄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曾受教于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并對他的學說十分推崇,在介紹杜威教育思想方面做了較多工作。在他早年翻譯的《杜威氏之教育主義》一文中便寫道:“兒童自己之本能,實為一切教育之源泉與資料。故教者不知所以聯(lián)絡兒童固有獨行之動作,則其教育必自外鑠入。雖或有外觀的結(jié)果,然已失教育之真價值。故不明個人心理的組織與其行為,則其教育程序必無統(tǒng)系而近于武斷?!盵1]2

      鄭曉滄也十分重視教育的生理基礎。早在著名生物學家貝時璋剛來浙大創(chuàng)辦生物學系時,鄭曉滄就拜訪過他,并對生物學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還為生物學系的選址出謀劃策。鄭曉滄要求教育學系的學生都要選修生物學各種課程,因為他認為,教育研究“必須運用科學方法。在研究教育問題時,應通過科學實驗,嚴格的依據(jù)科學方法,獲致正確結(jié)論”[3]4。鄭曉滄的這一思想在成立不久的國立浙江大學教育學系得到貫徹,學生們選修生物學系的課程,擴展了知識領域,并為今后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5年,“一二·九”運動的消息傳到浙江大學,浙大師生積極響應,組織學生赴南京請愿。當時的校長郭任遠見無法阻止,竟聯(lián)絡杭州治安當局,將全部學生代表名單和宿舍號碼交給公安局和警備司令部,在學生赴京請愿前一天深夜把學生代表們拘捕。請愿失敗后,浙大學生對郭任遠利用外界軍警武力干涉學生活動十分憤怒,遂召開全體同學大會,決議實行罷課,以驅(qū)逐郭任遠,發(fā)起聲勢浩大的驅(qū)郭學潮。郭任遠被迫離開學校后,教育部電告浙大成立臨時校務委員會,由鄭曉滄(代理校長)、李壽恒(工學院院長)和蘇步青三人組成臨時校務委員會,負責維持校務[4]66。

      不同于郭任遠管理學生的獨斷專行,鄭曉滄待人溫和,和他人有不同的看法時,并不粗魯?shù)貜娖葘Ψ浇邮茏约旱挠^點,而是給予對方尊重。有一次,他詢問學生一個問題,學生的答復是錯的,但鄭曉滄卻婉轉(zhuǎn)地說:“你的答復可能是另一種想法。不過,假使按照我所說的作答,是不是更為妥當?”隨后說出了正確答案。學生心里非常明白自己是錯了,但并不感到太難堪,心悅誠服地接受了[5]50。鄭曉滄這種謙和的處事方式使他在浙大具有較好的人際關系,并受到師生的敬重。由他出面處理學潮,學生的激烈情緒自然減少許多。

      因而,鄭曉滄出任校務委員會主席之后,雖然未能立即平息學潮,但經(jīng)過他的努力,學校行政當局和學生之間緊張對立的關系逐漸緩和下來。鄭曉滄竭力維持浙大校務,積極為學校正常教學的開展做各方面的工作。學潮期間,蔣介石親臨浙大巡視,要求學生立即復學,并對學潮態(tài)度有所轉(zhuǎn)變。鄭曉滄和學生代表們商談,討論復學的步驟,并陪同學生代表施爾宜(后改名施平)和楊國華面見蔣介石。之后,鄭曉滄勸說施、楊兩人遵守政府命令,使他們最終能夠從浙大順利畢業(yè)。1936年4月,郭任遠辭職獲準,被開除的同學恢復了學籍,學潮平息。

      二、協(xié)助新校長,盡心盡力

      郭任遠辭職后,新校長人選未定,代理校長主持校務的鄭曉滄積極推薦曾在東南大學和他共事過的竺可楨擔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一職。1936年3月11日《竺可楨日記》有如下記載:“據(jù)叔諒云,首先推余長浙大者為鄭曉滄?!盵6]37

      竺可楨(1890—1974),浙江紹興人。早年留學美國,入伊利諾伊大學農(nóng)學院學習,畢業(yè)后轉(zhuǎn)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獲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等職。竺可楨雖然沒有很豐富的教育行政工作經(jīng)驗,但在當時已是國內(nèi)的著名學者,在中央大學“易長風潮”中,學生希望他出任中大校長的呼聲很高[7]159,在國內(nèi)學術界有很高的威望。學者出身又是浙江人的竺可楨出任浙大校長,更容易受到浙大師生認可。基于上述考慮,鄭曉滄積極向有關方面推薦竺可楨出任浙江大學校長。

      1936年3月初,在竺可楨同意就任浙大校長但還未上任之前,鄭曉滄便給竺可楨寫了一份詳細的文字材料《浙江大學概況》。據(jù)1936年3月9日《竺可楨日記》記載:“接杭州鄭曉滄寄來《浙江大學概況》,中述浙大成立經(jīng)過情形,于郭任遠任內(nèi)各項工作敘述甚詳。大致郭任內(nèi)重要政績在于增加軍訓,使學生生活軍隊化;于杭城太平門外購地千畝為新址基礎;改變內(nèi)部組織,如農(nóng)學院之分系不以畜牧、農(nóng)藝等名稱,而用農(nóng)業(yè)動物、農(nóng)業(yè)植物等等。”此外,材料中還介紹了浙大目前的教職員工情況等[6]36。這份材料為竺可楨盡快熟悉浙大現(xiàn)狀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后來,竺可楨到浙大就職后提出的《大學教育之主要方針》中就提到了民族自由與個人自由、軍訓與組織化、教授人選、校舍等問題[8]332-338,這顯然與鄭曉滄的報告不無關系。

      半個月之后的3月22日,鄭曉滄又親赴上海與竺可楨見面,介紹了浙大軍事管理的難題,并匯報了浙大目前的人事狀況。當日的《竺可楨日記》記載:“據(jù)曉滄所云則知軍訓實施尚無問題,而軍事管理實為惟一難題。余對于此事目前亦無堅決主見,非與雪艇①王世杰,字雪艇,時任教育部部長。一談不可。據(jù)曉滄云,職員中總務處李偉超與郭同進退,此外尚無所聞。教員方面朱一成有赴實業(yè)部就技正之說,而農(nóng)學院則幾于全院乏人主持。關于經(jīng)費方面省方擔認多少、教職員薪水每月發(fā)幾何,渠亦均不了了。余請其回校查復?!盵6]43鄭曉滄回杭后的第三天即3月24日就發(fā)快函回復竺浙大經(jīng)費問題[6]44。

      鄭曉滄提供的這些信息為竺可楨在就任前延聘相關教職人員和爭取浙大的教育經(jīng)費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收到鄭曉滄快函的第二天即3月25日,竺可楨便去見了教育部部長王世杰,商談浙大經(jīng)費問題[6]44;3月26日竺可楨又去找中央農(nóng)業(yè)實驗所副所長錢天鶴,“囑其為浙大物色農(nóng)學院院長人選”,并和錢討論農(nóng)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6]45。此后的將近一個月里,竺可楨的活動主要都是圍繞與教育部交涉經(jīng)費以及安排浙大人事這兩點。

      1936年4月21日,竺可楨抵達杭州。因為初來乍到,所以他在人際關系和校務處理上,可以說幾乎事事都有賴于鄭曉滄的意見?!扼每蓸E日記》的下述記載清楚地反映了這種關系:

      1936年4月21日:“七點至杭州城站……略憩后,即偕剛復等訪曉滄于龍游路寓所,談校內(nèi)經(jīng)濟狀況及學生情形約三小時。十一點回?!盵6]59-60

      4月22日:“九點鄭曉滄來,即偕剛復、志超、曉滄往里西湖廿二號王莊晤郭任遠,談約二小時。并囑李偉超來郭寓會面,決定于廿五晨正式移交?!盵6]60

      4月23日:“晨七點起。八點半出至龍游路曉滄寓。因昨聞陳叔諒報告謂農(nóng)學院學生今晚開會討論院長人選問題,故約曉滄至梁慶椿寓,適梁已赴農(nóng)學院,故在寓等約一刻?!盵6]60

      4月24日:“晚七點偕曉滄、志超赴太和樓應郭任遠之約。”[6]61

      4月25日:“未幾曉滄來。偕剛復、曉滄至浙大校長官舍,李偉超已先在,遂視察官舍一周。教育廳許紹棣來,乃教育(廳)派來監(jiān)盤者。任遠未到,以李偉超代……余與李偉超、曉滄、剛復等先至總務處,接見會計鐘孝澄等?!盵6]6162

      可以看出,在完成校長移交手續(xù)的過程中,竺可楨對鄭曉滄十分信任,鄭曉滄對竺順利接手浙大校長一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竺可楨對鄭曉滄的信任當然并不僅僅是因為鄭曉滄熟悉浙大情況,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兩人有著相似的留學背景和共同的辦學理念。

      1936年5月4日,竺可楨在擔任浙大校長后第一次出席學校紀念周的講話中就指出:“……在學校,紀念周猶有命意,即對于訓育方面有所裨益。在中國書院制度,德育較智育尤為重要,而現(xiàn)行中國大學學制模仿美國,如考試制度、學分制度,但美國學制對于訓育全不注意。國際聯(lián)盟前三年所派幾位專家如Becker、Tony、Langevin均不贊成美國制,即美國本國教育家如Lowell亦擬更張制度,如哈佛、耶魯均用導師制,要有指導學生行為之任務?!盵6]67此后,浙大在全國大學中率先實行了導師制。而早在1923年籌辦杭州大學時,鄭曉滄便在給杭州大學董事會的信中寫道:“故于選聘教師時,見有道德高尚而其學術足以教人者,尤宜亟為羅致,將來或可采英國牛津劍橋大學與美國潑靈斯頓大學所以增多師生間接觸機會之各種制度,減少教師課務上負擔,俾學生能于無形中得到其佳美精神則尤善矣。”[1]9596很明顯,在大學里實行導師制,加強對學生道德品質(zhì)方面的熏陶和教育,是竺可楨與鄭曉滄不謀而合的主張。

      在聘請教職員方面,鄭曉滄和竺可楨也有著相同的見解。鄭曉滄對當時國內(nèi)許多學?!叭昙壣心芪餮笾瓒粗酌蠟楹稳苏摺盵1]23的現(xiàn)象感到憂慮,因而十分重視本國文化和語文的教育。在竺可楨到任前,鄭曉滄就告訴他浙大“國文竟無一個教授”[6]36。因此,竺可楨上任后,便請托鄭曉滄“接洽邵裴子,請其為國文系主任”。之后,鄭曉滄還聯(lián)系了吳震春來浙大擔任國文教席一職[6]72,并陪同竺可楨多次拜見國學大師馬一浮,請其為學生授課[6]80??上У氖?邵、吳二人最后均未能來浙大任職,馬一浮也是多次推辭,直到抗戰(zhàn)爆發(fā)后才在泰和應竺可楨之聘,以大師名義設“特約講座”,為浙大學生講授國學。

      竺可楨到浙大后,在鄭曉滄等一批與其有一致的大學理念的教授的協(xié)助下,短短一年內(nèi),“浙大聲譽日增,報考人數(shù)也有顯著增長”[9]65。然而,好景不長,1937年,由于日寇鐵蹄的步步逼近,國立浙江大學被迫在校長竺可楨的帶領下舉校西遷:1937年9月,浙大初遷天目山、建德;1937年12月,浙大繼遷江西吉安、泰和;1938年7月,再遷廣西宜山;1940年2月,終遷至貴州遵義、湄潭。在浙大西遷的過程中,鄭曉滄盡心盡力協(xié)助竺可楨,在辦學條件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教學和科研,弦歌不輟。

      1938年7月27日,教育部公布《師范學院規(guī)程》,規(guī)定該年度全國要設置師范學院六所,即國立師范學院、中央大學師范學院、西北聯(lián)大師范學院、西南聯(lián)大師范學院、中山大學師范學院及浙江大學師范學院。其中浙大師范學院由原來的教育學系擴充設立,鄭曉滄被任命為院長[6]570。

      而這一時期,國立浙江大學正面臨新的遷校任務。1938年8月中旬至10月底,浙大師生在經(jīng)歷了漫長而艱難的長途跋涉后,陸續(xù)抵達廣西宜山。初抵宜山,學校一切均待從頭建設,對各院系也需通盤籌劃。關于浙大師范學院的創(chuàng)辦,竺可楨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在充分利用文理學院的人才和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再增加教育專業(yè)必需的教師和設備。所以,師范學院所有與文理學院相似的各系,都以文理學院的各系主任兼任主任。比如師范學院國文系主任由文理學院國文系主任郭斌和兼任,英文系則由梅光迪兼任,史地系由張其昀兼任,數(shù)學系由蘇步青兼任,教育學系則由孟憲承任主任。另外,新設立的理化系由王琎擔任主任。而師范學院教授、講師、助教的聘用“則注重其教育經(jīng)驗或其對于教育之興味”[1]233。這一聘用原則與鄭曉滄推崇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重視實踐的教育思想有關,他曾說:“吾人固極需要教育的知能,卻尤需要教育的熱誠。赫爾巴特之學說固可貴,裴斯泰洛齊的精神殆尤可貴?!盵10]6

      同年10月中旬,鄭曉滄赴重慶參加10月15—17日舉行的全國高級師范教育會議,討論師范學院的教學、行政、訓育等問題,并做院務報告。

      也許是繁忙緊張的籌建工作影響了健康,師范學院的工作步入正軌不久,鄭曉滄便生了一場大病,身體剛剛恢復便奉竺可楨之命,和陳訓慈回浙江開辟新的工作——籌辦國立浙江大學一年級分校,而師范學院院長則由王琎代理。

      三、擔任分校主任,獨當一面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全國沿海大學紛紛西遷,浙大也從浙江遷往宜山。校長竺可楨考慮到東南各省很多青年學生因交通阻隔或經(jīng)濟困難不能升學,于是在1939年初向國民政府教育部申請在浙東設立分校[11]126,并于2月初決定派鄭曉滄和陳訓慈到浙江籌設一年級分校[12]24。

      1939年6月23日,國立浙江大學分校籌備處在浙江永康成立;7月底在永康招生;8月21日起在龍泉辦公①李絜非《浙大分?;I備始末》,見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浙江省龍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龍泉文史資料(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建校五十周年專輯)》第8輯,1989年,第23-27頁。;10月1日,浙大浙東分校在龍泉坊下曾家大宅開學;10月8日舉行開學典禮;10月11日全體學生開始上課[12]178。

      浙大浙東分校成立了,主任是陳訓慈,不是鄭曉滄。這件事還要從5個月前說起。一開始,關于分校主任的人選,竺可楨屬意的是鄭曉滄。不巧的是,5月中旬,鄭曉滄的父親去世,鄭曉滄便致電竺可楨,辭去分校主任一職[12]89。之后不久,鄭曉滄本人又因肺病咯血,只能遵醫(yī)囑在縉云靜養(yǎng)。而分校主任一職經(jīng)多番考量之后,竺可楨決定由陳訓慈擔任。鄭曉滄因為生病的緣故,就被竺可楨安排“以分校‘特約教授’或講座名義,支原薪半數(shù),可不教課(痊愈到校為學生講課幾次更好)。但仍可為分校協(xié)助”[8]480。

      分校成立之時,草創(chuàng)維艱,困難頗多,陳訓慈十分尊敬并信賴鄭曉滄這位昔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老師,常常向其請教;而鄭曉滄也十分贊賞并支持陳訓慈的工作,曾寫信給竺可楨夸其“忠貞周到,自可信托”,并在陳訓慈工作遇到困擾時安慰他說,“求全之毀,誰則能免,悠悠之言,幸勿置懷”[13]21-22。

      1940年4月2日至4日,分校第二學期開學沒多久即發(fā)生了一次風潮。陳訓慈被學生圍困,被迫辭職,竺可楨即決定,由當時在分校任特約講師的鄭曉滄繼任分校主任。鄭曉滄擔任分校主任后,工作盡心盡責,在偏僻山村的簡陋校舍內(nèi),團結(jié)了毛路真、朱叔麟、夏承燾、孟憲承等一批知名教授,在四年多時間里,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學生。據(jù)統(tǒng)計,龍泉分校辦學期間,先后招生1 000余人,幾十年后,竟然出了100多位著名的專家學者[14]136。其中,鄭曉滄付出了許多心血。

      鄭曉滄任龍泉分校主任期間,在遍地烽煙和生活艱難的環(huán)境中,發(fā)揚我國古代書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師生關懷問辯,親密無間,啟發(fā)開導,教學相長,深入實踐了他的大學教育思想。

      1.愛生如子,關心教職員。作為一名教育家,愛心可以說是鄭曉滄最基本的品質(zhì)。1941年下半年,學生羅斯文剛?cè)敕中2痪?被診斷患了腎臟病。當時交通閉塞,物資緊缺,因為沒有藥物,醫(yī)生對此束手無策。鄭曉滄在自身經(jīng)濟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自掏腰包,千方百計尋找救治辦法,最終治好了羅斯文的病,救了她一命。在羅斯文病好后,鄭曉滄又替她安排復學事宜,并囑咐食堂專門為她提供淡食[15]6770。

      鄭曉滄愛生如子,與其對“教師”一詞的理解密不可分。鄭曉滄在《廣師說》一文中寫道:“今之所謂‘教師’,則且兼‘師,保,傳’等之涵義,于其所領導涵育之未成年人,實兼負教養(yǎng)之責任?!盵1]228

      2.啟發(fā)引導,教學相長。鄭曉滄重視學生的學習生活,注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做中學”。1941年的某一天晚上,學生朱兆祥和陳俊元正在操場上觀星,鄭曉滄走過去,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天文學愛好。之后,鄭曉滄在得知9月21日在中國境內(nèi)可以看到日全食,可是龍泉在日全食帶之外后,就鼓勵兩位學生組織一個小隊伍去鄰省的浦城觀察日食,并先搜集一些資料。分校圖書館的圖書太少,鄭曉滄就親自帶他們?nèi)ム彺逭憬瓐D書館的戰(zhàn)時藏書處查資料,做了一個月左右的準備。日食前幾天,鄭曉滄和學生一起出發(fā)去浦城??上帐硶r,太陽剛好被烏云遮住,他們一行人沒有看到日食。但這次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觀測星象的積極性,1941年底,分校學生還組織成立了自己的“天文學習會”①朱兆祥《曉滄先生和芳野》,見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浙江省龍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龍泉文史資料(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建校五十周年續(xù)輯)》第9輯,1990年,第8-10頁。。

      鄭曉滄對學生的教育非常注重啟發(fā)誘導。他說:“夫教師以識途之老馬,為學者長征之前導。明燈在望,步步前趨。若或后也,則有以挽之;或若餒也,則有以激勵之。使其能不憚跋涉,不避艱險,蓋其不回之志與其行遠之力,已培養(yǎng)于無形矣?!盵1]231

      3.熱愛生活,積極樂觀。龍泉地處窮鄉(xiāng)僻壤,還常常處于日寇南侵的緊張氣氛之中,分校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鄭曉滄以自己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感染、教育和團結(jié)分校全體師生度過各種難關。鄭曉滄把分校所在地“坊下”改名為“芳野”,寓意芬芳滿壟,桃李遍野。他還將分校的一幢單身教職員宿舍命名為“風雨龍吟樓”,和住在那里的單身教職員結(jié)社吟詩:“高士愛幽林,寧嫌云屐深?虬松能折節(jié),空谷有知音。佇目山河靖,長歌天地心。斯文風雨會,不絕聽龍吟?!雹谕?第18頁。“芳野”和“風雨龍吟樓”的名字都會讓人聯(lián)想到很多詩情畫意的美好畫面,但事實上,“芳野”只是浙江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而“風雨龍吟樓”則是一座在下雨時無法令人入睡的竹子松皮搭蓋的集體宿舍③王季思《龍樓風雨對床眠》,見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浙江省龍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龍泉文史資料(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建校五十周年專輯)》第8輯,1989年,第29頁。。物質(zhì)生活雖艱苦,但生活在龍泉的浙大師生相互鼓勵,精神上還是愉快的。這也體現(xiàn)了鄭曉滄的教育主張:“欲使學生心神安泰而愉快,則教員必先從本身做起,顧教員既勞精疲神于教課及管理之事,其心神常不易寧靜,更不易發(fā)揚。聘教員時,固當避去抱消極的人生觀者,而已任教員者尤宜時有同樂之組織。”[1]30

      整整四年,在鄭曉滄的主持下,地處貧困山區(qū)的國立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辦得聲名鵲起,成為“那時東南各省青年學生最向往的大學”①毛昭晰《芳野與浙大龍泉分?!?見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浙江省龍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龍泉文史資料(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建校五十周年續(xù)輯)》第9輯,1990年,第58頁。。1943年夏,鄭曉滄調(diào)回遵義浙大本校接受新的任務。消息傳出后,同學們都依依不舍,專門為他舉辦了一次歡送演出。

      四、服從工作安排,不計名利

      1939年底,鄭曉滄還在龍泉分校期間,廣西南寧失陷,桂南形勢緊張,浙大所在的宜山天天在警報聲中,于是不得不進行第四次遷徙。這次遷徙是從廣西宜山到貴州遵義、湄潭等地,也是浙大的最后一次遷徙。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調(diào)整之后,最終將文學院、工學院、師范學院的文科設在遵義浙大本部,理學院、農(nóng)學院和師范學院的理科設在湄潭,而一年級在永興上課。

      1943年7月8日,經(jīng)過了將近一個月的長途跋涉,鄭曉滄從龍泉來到了貴州遵義。竺可楨把鄭曉滄調(diào)到貴州,是要讓他去湄潭擔任國立浙江大學研究院院長。國立浙江大學研究院成立于1942年7月,它的創(chuàng)立可以說是校長竺可楨和浙大教師長期以來努力的成果。早在1939年8月浙大就設立了文科研究所史地學部;之后又于1940年8月成立理科研究所數(shù)學部;1941年8月設立了工科研究所化學工程部;1942年8月增設理科研究所生物學部、農(nóng)科研究所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學部②參見《國立浙江大學研究院一覽》,浙江大學檔案館館藏,檔案號:1900-ZL12-0010。。

      竺可楨十分重視浙大的研究工作,他曾在1941年4月21日一次總理紀念周講話時說:“浙大同學讀書果甚用功,教授授課亦頗努力,但研究成績尚難自滿,對于世界學術上之貢獻尚少。本校以往四年,時在遷移,生活未能安定,今后則居處漸定,預期當有研究所得之貢獻。再者教授之培養(yǎng),今后亦希望能由助教為起點。現(xiàn)在助教之待遇甚低,欲由助教培養(yǎng)成教授,似甚困難,但亦只要有濃厚的研究興趣,不難應用自己的師資及設備而培養(yǎng)未來之教授,須知出洋留學為不得已的辦法,亦足以說明本國學術之落后,故應急起直追。他日在教授方面,亦當自給自足為是。”[8]537可見,在竺可楨的辦學理念中,大學成立研究院不僅對國立浙江大學的發(fā)展意義重大,也是振興中國學術的必要之舉。

      因此,1942年研究院成立伊始,竺可楨便自兼院長。但是,“嗣以成立單位漸多,且散布遵湄兩地,聯(lián)絡不易,爰于八月聘請鄭教授宗海兼任本院院長?!雹弁稀s每蓸E選擇鄭曉滄擔任研究院院長,是經(jīng)過慎重考慮的。如前所述,鄭曉滄和浙大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深得浙大新老教師的認可,他人品敦厚,人脈關系和諧,善于團結(jié)同事一道工作。此外,在自己的專業(yè)教育學科之外,鄭曉滄還廣泛涉獵自然科學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并有相當?shù)脑煸?“對于國內(nèi)外新輸入的資料,不論是文、理、工、農(nóng)、醫(yī)等方面的書刊,他都認真閱讀,而且勤借勤還,周轉(zhuǎn)很快,學習抓得很緊”[16]112。

      鄭曉滄擔任研究院院長后,做了很多有意義的工作。

      1944年10月,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李約瑟(Joseph Needham)④李約瑟(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英國現(xiàn)代生物化學家、漢學家和科學史專家。1941年,李約瑟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受英國皇家學會之命,李約瑟從1942年到1946年在中國重慶任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1944年4月和10月,李約瑟曾兩次到訪浙大,盛贊浙大是“東方劍橋”。受竺可楨的邀請到湄潭,參觀浙大湄潭的研究所,并出席中國科學社卅周年紀念在浙大湄潭舉行的年會。作為研究院院長,鄭曉滄協(xié)助校長竺可楨負責組織這一重要活動。在李約瑟到浙大之前的10月16日,鄭曉滄等人就已經(jīng)著手籌備招待李約瑟的膳宿等問題[17]201。10月23日下午,李約瑟一行到湄潭后,對住宿安排十分滿意。在李約瑟吃完午飯后,鄭曉滄等人陪李約瑟到川主廟梵天宮參觀了化學室,后又和李約瑟共進晚餐,并決定了“兩日來之日程”[17]206。10月24日,李約瑟在學生膳廳發(fā)表了“科學與民主”的講演,鄭曉滄擔任翻譯。李約瑟演講并不用講稿,而且臨場發(fā)揮極多,演講內(nèi)容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還講到許多科技新成就,如原子能、火箭、導彈、遺傳工程等。內(nèi)容的廣泛增加了翻譯的難度,但鄭曉滄的翻譯十分順利,許多科學術語的翻譯信手拈來,輕松自如,就連李約瑟本人(李約瑟駐華多年,不但會讀漢語也會講漢語)也對他的翻譯頻頻點頭,表示贊賞[16]113。鄭曉滄之所以對科學術語的翻譯如此了解,與其重視科學密不可分。在其撰寫的《修學指導》中,鄭曉滄將“科學”放在第一章,他指出,科學“能昭示吾人以適應之方,使人類生活加良”;“學習科學,不僅有直接的實利,并且能幫助我們解釋環(huán)境,認識環(huán)境,使我們得到一種正當?shù)挠钪嬗^”;“學了科學,可以得到幾種有普遍功用的觀念和方法”[1]4849。

      李約瑟原定10月26日離開湄潭回遵義,但是由于他對浙大的研究情況十分感興趣,“以此間可看之工作甚多,故遂延后日廿八走”[17]209。李約瑟在看完浙大湄潭的研究工作后,對浙大的科研水平做出了高度評價。回國后,李約瑟在1945年10月27日出版的《自然》周刊上撰文寫道:“浙江大學位于重慶和貴陽間的遵義,是中國四個最好的大學之一……在湄潭,研究工作是很活躍的。生物系正在進行著腔腸動物生殖作用的誘導現(xiàn)象和昆蟲的內(nèi)分泌素等研究。這里關于甲蟲類瓢蟲所有奇異的色彩因素的遺傳方面的工作,在美國已引起很大興趣……在物理方面,因為限于儀器,工作側(cè)重于理論研究,如原子核物理、幾何光學等,水平顯然是很高的。這里還有一個杰出的數(shù)學研究所?!盵18]76-77浙大的科研工作能夠得到李約瑟這位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科學家如此高的贊譽,無疑也是對作為研究院院長的鄭曉滄工作的最好肯定。

      此次浙大之行,李約瑟對鄭曉滄的印象非常好。在李約瑟研究所保存的李約瑟檔案中,藏有李約瑟記載的關于鄭曉滄的信息:鄭宗海(曉滄),教育家,陳立夫任命為湄潭浙江大學研究院院長,不過和藹可親;熱衷科學;寫過關于伽利略和牛頓的劇本;初次見面于重慶,后相會于浙江大學。①轉(zhuǎn)引自劉鈍、莫弗特《鄭曉滄:科學詩,李約瑟及其他》,載《自然科學史研究》2007年第4期,第539頁。來自李約瑟研究所收藏的李約瑟關于鄭曉滄的信息卡片,卡片內(nèi)容為:CHENG Tsung-hai(Hsiao Chang)鄭宗海01 man,educationist,put in by CL-F as Dean Grad.Sch.Univ.of Chekiang,Meitan,but nice all the same;keen on sci.;wrote play on Galileo& Newton;met first in CK then@Chekiang Ta jack i/l-box。

      浙大西遷時期各科研究所的畢業(yè)研究生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有葉篤正、謝義炳、施雅風、陳述彭、程民德、施履吉、徐僖等7名,大多數(shù)畢業(yè)研究生成為國內(nèi)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39。浙大研究生教育能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有鄭曉滄的一份功勞。

      1945年9月,鄭曉滄奉派出國考察,1946年底返回杭州。鄭曉滄回杭時,校長竺可楨正在參加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大會,并在會議結(jié)束后去瑞士、英國、美國訪問考察。竺可楨臨走前請王琎代理校長職務,并囑咐在鄭曉滄回國后由鄭代理校長職務。就這樣,鄭曉滄再一次當上了國立浙江大學的代理校長。和上次在竺可楨未到任時代理了兩個月的校長不同,鄭曉滄這次代竺可楨主持校務達半年之久。而此時的浙大并不比十年前的浙大容易管理。國立浙江大學已經(jīng)由1936年的“文理、工、農(nóng)三個學院16個系,70位教授、副教授和512名學生”發(fā)展到“文、理、工、農(nóng)、師范、法、醫(yī)七個學院27個系,201位教授、副教授和2 171名學生”的規(guī)模[9]83,且正值剛剛復校不久,百廢待舉,一切教學、管理尚未走入正軌,任務繁重、頭緒眾多,但在鄭曉滄主持下,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1947年6月,竺可楨自美國返國回杭,鄭曉滄功成身退,繼續(xù)擔任師范學院院長兼教育學系主任,輔佐竺可楨建設浙大。

      1929年8月,鄭曉滄應聘到國立浙江大學任教。此后,國立浙江大學經(jīng)歷了抗戰(zhàn)西遷、勝利復員和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直到1950年10月,國立浙江大學改名為浙江大學。鄭曉滄在這21年間,可以說是和國立浙江大學的命運休戚與共,把人生最寶貴的年華獻給了國立浙江大學??v觀鄭曉滄在國立浙江大學的經(jīng)歷,我們從中能看到的不僅僅是鄭曉滄為國立浙江大學的建設和發(fā)展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更可以感受到鄭曉滄在其教育實踐中體現(xiàn)出來的豐富的教育思想,以及他作為一位教育家所具有的熱愛學生、敦厚謙和、勤奮好學、積極樂觀的情操和品質(zhì)。

      鄭曉滄與國立浙江大學的歷史是不應被忘記的。1963年,71歲的鄭曉滄曾寫過一首歌頌雷鋒的五言絕句,其中他最滿意的句子是“平凡見高處,高處不平凡”[1]394。這個句子或許也是鄭曉滄與國立浙江大學關系的最好寫照吧。

      [1]王承緒、趙端瑛編:《鄭曉滄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Wang Chengxu&Zhao Duanying(eds.),Selected Writingson Education byZhengXiaocang,Beijing:People’sEducation Press,1993.]

      [2]周谷平、許邁進、張彬主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院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Zhou Guping,Xu Maijin&Zhang Bin(eds.),History of School of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12.]

      [3]貝時璋:《回憶鄭曉滄先生對我的幫助和支持》,見《鄭曉滄先生誕辰百年紀念集》編委會編:《春風化雨:鄭曉滄先生誕辰百年紀念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5頁。[Bei Shizhang,″Recalling Mr. Zheng Xiaocang’s Help and Support for Me,″in Editorial Committee of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in Honor of Prof.Zheng Xiaocang’s100th Birthday(ed.),Stimulating Influence of a Good Teacher: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in Honor of Prof.Zheng Xiaocang’s100th Birthday,Hangzhou:Hangzhou University Press, 1992,pp.1-5.]

      [4]蘇步青:《神奇的符號》,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Su Buqing,Magical Symbols,Changsha: Hunan Children’s Publishing House,1997.]

      [5]周洪本:《永遠的師恩》,見《鄭曉滄先生誕辰百年紀念集》編委會編:《春風化雨:鄭曉滄先生誕辰百年紀念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45-56頁。[Zhou Hongben,″Unforgettable Kindness of My Teacher,″in Editorial Committee of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in Honor of Prof.Zheng Xiaocang’s100th Birthday(ed.),Stimulating Influence of a Good Teacher: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in Honor of Prof. Zheng Xiaocang’s100th Birthday,Hangzhou:Hangzhou University Press,1992,pp.45-56.]

      [6]竺可楨:《竺可楨全集》第6卷,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5年。[Coching Chu,The Complete Works of Coching Chu:Vol.6,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5.]

      [7]王德滋主編:《南京大學百年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Wang Dezi(ed.),A History of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8]竺可楨:《竺可楨全集》第2卷,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4年。[Coching Chu,The Complete Works of Coching Chu:Vol.2,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4.]

      [9]《竺可楨傳》編輯組:《竺可楨傳》,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年。[Editorial Team ofBiography of Coching Chu,Biography of Coching Chu,Beijing:Science Press,1990.]

      [10]戚謝美:《紀念鄭曉滄教授誕辰100周年——教育系舉行學術討論會》,《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第6頁。[Qi Xiemei,″In Honor of Prof.Zheng Xiaocang’s 100th Birthday:A Symposium Held b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Journal of Ha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4(1992),p.6.]

      [11]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浙江抗戰(zhàn)烽火: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六十周年學生讀本》,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5年。[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Zhejiang Province(ed.),The Flames of Zhejiang’s Resistance,Commemorating the6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ver the Anti-Japanese War: Student Edition,Zhejiang:Zhejia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15.]

      [12]竺可楨:《竺可楨全集》第7卷,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5年。[Coching Chu,The Complete Works of Coching Chu:Vol.7,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5.]

      [13]宋晞:《陳訓慈先生與浙江大學》,見浙江省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47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9-23頁。[Song Xi,″Chen Xunci and Zhejiang University,″i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ata Committee of Zhejia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PPCC(ed.),Zhejiang Historical Data Selections:Vol.47,Hangzhou:Zhe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2,pp.19-23.]

      [14]楊達壽:《鄭曉滄——當代教育宗師、浙大代理校長》,見楊達壽編:《浙大的校長們》,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 2007年,第120-142頁。[Yang Dashou,″Zheng Xiaocang:Modern Educator and Acting President of Zhejiang University,″in Yang Dashou(ed.),Presi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Beijing: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07,pp.120-142.]

      [15]羅斯文:《師情深似?!拺燕崟詼胬蠋煛?見《鄭曉滄先生誕辰百年紀念集》編委會編:《春風化雨——鄭曉滄先生誕辰百年紀念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67-72頁。[Luo Siwen,″The Kindness of the Teacher Is as Deep as the Sea:Commemorating Prof.Zheng Xiaocang,″in Editorial Committee of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in Honor of Prof.Zheng Xiaocang’s100th Birthday(ed.),Stimulating Influence of a Good Teacher: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in Honor of Prof.Zheng Xiaocang’s100th Birthday, Hangzhou:Hangzhou University Press,1992,pp.67-72.]

      [16]詹士林:《懷念鄭曉滄老師》,見《鄭曉滄先生誕辰百年紀念集》編委會編:《春風化雨——鄭曉滄先生誕辰百年紀念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11-114頁。[Zhan Shilin,″Commemorating Prof.Zheng Xiaocang,″in Editorial Committee of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in Honor of Prof.Zheng Xiaocang’s100th Birthday(ed.),Stimulating Influence of a Good Teacher: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in Honor of Prof. Zheng Xiaocang’s100th Birthday,Hangzhou:Hangzhou University Press,1992,pp.111-114.]

      [17]竺可楨:《竺可楨全集》第9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Coching Chu,The Complete Works of Coching Chu:Vol.9,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6.]

      [18]浙江大學校史編寫組編:《浙江大學簡史(第一、二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6年。[Compile Group for History of Zhejiang University(ed.),A Brief History of Zhejiang University:Vol.1&Vol.2, 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1996.]

      [19]瞿海東、陸敏珍:《抗戰(zhàn)時期浙江大學研究生教育概述》,《浙江檔案》2003年第5期,第38-39頁。[Qu Haidong&Lu Minzhen,″Overview of Graduate Educ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 during the War Period,″Zhejiang Archives,No.5(2003),pp.38-39.]

      Zheng Xiaocang and 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

      Tian Zhengping Pan Wenyang
      (College of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

      During the 21 years between Zheng Xiaocang’s arrival at 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 and its renaming as Zhejiang University,Zheng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In 1929,Zheng Xiaocang became a professor of 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when he founded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He invited many remarkable scholars such as Meng Xiancheng,Yu Ziyi,Zhuang Zexuan,Shen Youqian,Huang Yi,etc.to teach at the department and he also set up a nursery school with Huang.During theDecember9th Movement to Resist Japan and Save the Nation,students at 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 took an active part to support the protest movement,while their patriotic movement was suppressed by the former president Guo Renyuan,which triggered off a student protest against Guo.Then provost Zheng did his utmost to keep the school affairs in operation and actively contacted the related parties to settle the problem,which prevented the situation from getting worse.Meanwhile,Zheng acted therole of president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Guo’s resignation and Coching Chu’s inauguration.In 1936,Coching Chu took over as the president of 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 and Zheng, who was arguably a key member of the university’s leading group,did his best to assist Chu in running the university.When Chu first arrived at the university,Zheng helped Chu get familiar with the university affairs.In 1937,the Sino-Japanese War broke out,the university had to move inland for safety.On the tough move from Hangzhou to Jiande in Zhejiang Province,then to Taihe and Ji’an in Jiangxi Province,then to Yishan in Guangxi Province and finally to Zunyi in Guizhou Province,Zheng assisted President Chu in organizing students’trek and fulfilling the university’s miss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spite the hardship.In 1938,Normal School, 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 was founded on its way westward to Yishan,and Zheng served as the first dean.In 1939,Zheng went to the east of Zhejiang to prepar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iversity’s branch on the orders of Chu and later he became Director of Longquan Branch, 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Zheng’s educational thoughts were put into practice and Longquan Branch became a favorite university for the youth in the southeastern provinces in China.In 1943,Zheng returned to the main campus in Zunyi and served as the dean of the graduate school. During his period as dean,Zheng promoted the university’s research progress and was committed to young researchers’development.In 1946,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 moved back to Hangzhou after the war.Zheng continued to work at the university and during President Chu’s oversea visits,he was deputed to act as the president at the critical moment when the university needed him.As a university in exile,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 miraculously went all the way through difficulties and adversities in wartime conditions and grew from a local university to one of the leading universities in China during the eight years of the war.It was honored as″Oriental Cambridge″by the famous British scholar Joseph Needham.In this painstaking process,Zheng’s contributions were irreplaceable.The educational thought Zheng reflected in his educational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qualities of modesty,warmness,diligence and optimism the revered educator showed left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for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Zheng Xiaocang;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educational thoughts;higher education

      10.3785/j.issn.1008-942X.CN33-6000/C.2015.10.291

      2015-10-29[本刊網(wǎng)址·在線雜志]http://www.journals.zju.edu.cn/soc

      [在線優(yōu)先出版日期]2016-07-16[網(wǎng)絡連續(xù)型出版物號]CN33-6000/C

      1.田正平(http://orcid.org/0000-0002-5960-6870),男,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教育史、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2.潘文鴦(http://orcid.org/0000-0003-0467-4259),女,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

      猜你喜歡
      李約瑟竺可楨浙大
      中國物候?qū)W創(chuàng)始人竺可楨
      求是前行的竺可楨
      Introduction: Needham’s intellectual heritage
      有趣!浙大的實踐課讓網(wǎng)友羨慕不已
      時代郵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8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文化交流(2019年1期)2019-01-11 01:34:26
      浙大全球農(nóng)商研究院
      李約瑟與浙江大學的淵源
      文化交流(2018年5期)2018-05-09 08:42:36
      竺可楨與胡適賭壽命
      科學導報(2015年71期)2015-06-22 02:49:03
      也談“李約瑟問題”
      讀書(2015年6期)2015-06-11 08:25:14
      竺可楨學——《竺可楨全集》催生的一輪朝陽
      民主與科學(2014年5期)2014-02-28 11:23:37
      屏山县| 时尚| 吉木乃县| 满城县| 德格县| 肥城市| 昭通市| 滦南县| 治县。| 板桥市| 霍邱县| 江川县| 图片| 仁怀市| 巩留县| 黎平县| 广宗县| 睢宁县| 敦化市| 赣州市| 商水县| 许昌市| 永福县| 石家庄市| 枣庄市| 青冈县| 霍林郭勒市| 德清县| 山西省| 石渠县| 盘锦市| 镇宁| 开江县| 吉安市| 霍州市| 苗栗县| 浮梁县| 磐石市| 浪卡子县| 郑州市| 镇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