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金 陳朝陽
摘 要 為探究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愛情觀的現(xiàn)狀及其關系,采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s-EMBU)和愛情觀問卷(LAS-R)對河南、浙江兩所高校的36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1)男女之間在游戲型和朋友型愛情觀維度上存在差異,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游戲型和依賴型愛情觀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2)男女之間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六個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父親情感溫暖、母親情感溫暖和母親過度保護維度上存在差異;(3)大學生的愛情觀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存在顯著相關關系,且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愛情觀具有顯著預測作用。
關鍵詞 父母教養(yǎng)方式;愛情觀;大學生;逐步多元回歸 分類號 B84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1.004
1 引言
隨著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我們經(jīng)常能在網(wǎng)絡和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你愛我就必須服從我;你沒房沒車憑什么跟我結婚?這凸顯了現(xiàn)代社會中一部分人對愛情和婚姻的本質缺乏正確的認識。一般情況下,愛情是進入婚姻殿堂的必經(jīng)之路,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往往會是幸福的。
那么,什么是愛情?對于這個問題,眾說紛紜。羅賓(Robin,1970)認為愛情是個體對待特定他人持有的一種態(tài)度,包括更加思念對方,希望和對方身體接觸,以及特定的行為舉止。他還認為愛情有三種成份,即親密依賴需求、幫助傾向、排他性和占有性傾向。弗洛姆(Fromm,1997)也提出了關于愛情的看法,他強調愛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外貌和能力的積極的表達,愛情使一個人開始了對另一個人的關注。Fromm認為,愛情并不是把兩人從其他人中獨立出來而是要求兩人更多地去關注其他人和世界。最失敗的愛情就是兩人完全形影不離,他認為這樣的兩人是不成熟的。愛情有很多理論,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李(Lee,1973)的愛情態(tài)度類型理論和斯滕伯格(Sternberg,1986,2006)的愛情三元理論。Lee的愛情態(tài)度類型理論從愛情象征意義的角度對愛情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愛情基本分為六種社會意識或模式,愛情的模式是受文化和社會影響的。這六種愛情模式可歸納為主要模式和次要模式兩類。激情之愛(eros)、游戲之愛(ludus)和友誼之愛(storge)是愛情的主要模式,次要模式包括實用之愛(pragama)、占有之愛(mania)、奉獻之愛(agape)。Sternberg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愛情三元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他認為愛情包括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諾(commitment)三種成分。為了測量人們的愛情觀,研究者編制了相關問卷,如美國心理學家 Hendrick,C.和Hendrick,S.(1986)編制的愛情觀量表(Love Attitudes Scale)??偨Y前人的研究:研究者普遍認為,愛情是一對男女基于一定客觀物質條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內(nèi)心形成的相互間最真摯的愛慕,并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強烈、專一和穩(wěn)定的感情。美好的愛情催人上進,不幸的愛情使人失意甚至沉淪。愛情觀是人對于愛情或戀愛所持有的主觀態(tài)度和看法。
愛情觀作為一種態(tài)度或者價值觀,深受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yǎng)、教育子女的活動中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風格,是對父母各種養(yǎng)育行為的特征的概括。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來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鮑姆林特,她從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與兒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養(yǎng)四個方面來評定父母的教養(yǎng)行為,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分為權威型、寬容型和專制型三種(林崇德,2009;Peter, & Kilmann,2006)。與專制型、寬容型家庭相比,權威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獨立的,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成就傾向。他強調教養(yǎng)方式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特點來選擇,而且也是可以調整和變化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個人成長的作用意義深遠,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的人格完善、認知發(fā)展、性格形成、價值觀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父母教養(yǎng)方式被認為是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發(fā)展和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新時代大學生愛情觀的狀況目前尚不清楚,且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愛情觀的影響機制也不清晰,因此探究當代大學生的愛情觀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現(xiàn)狀及其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2 方法
2.1 被試
采用隨機抽樣法對河南某高校和浙江某高校的大學生進行抽樣,展示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00份。為了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刪去了幾乎雷同和隨意作答的問卷數(shù)據(jù),得到有效問卷368份,問卷有效率為92%。其中,男生194人(52.7%),女生174人(47.3%),平均年齡為21.53± 1.45。
2.2 研究材料
2.2.1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s-EMBU)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EMBU)是由瑞士學者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編制的,通過讓被試回憶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來考察父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本研究采用的是蔣獎、魯崢嶸、蔣苾菁和許燕(2010)修訂完成的“簡式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s-EMBU)中文版,包括父親版和母親版兩個版本。每個版本均包括3個核心維度,由21道題目組成,其中拒絕(rejection)維度6個題目,拒絕是與批評、懲罰相聯(lián)系的,如題項“即使是很小的過錯,父親/母親也懲罰我”;情感溫暖(emotional warmth)維度7個題目,它是與贊美、鼓勵、溫暖相聯(lián)系的,如題項“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我能感到父親/母親在盡量鼓勵我,使我得到安慰”;過度保護(over protection)維度包括8個題目,是與過分擔心、干涉限制相關聯(lián)的,如題項“父親/母親不允許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為她害怕我會出事”。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三個維度的α系數(shù)在0.74 ~0.84之間,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2.2 愛情態(tài)度問卷(LAS-R)
采用我國學者曹慧、史占彪、張建新(2007)修訂的“愛情態(tài)度量表中文修訂版”(LAS-R)進行愛情觀的測量,這一問卷是由亨德里克依據(jù)Lee的愛情類型理論編制的“愛情態(tài)度量表”(Love Attitudes Scale,LAS)修訂而來。LAS-R由激情型、游戲型、朋友型、理智型、依賴型、助人型六個愛情態(tài)度維度組成。持激情型愛情態(tài)度的人最注重對方的外表和身體的接觸,如題項“我和我的男/女朋友是一見鐘情”;持游戲型愛情態(tài)度的人視愛情為游戲,愛情的關系短暫,經(jīng)常更換對象,承諾在這種類型的人身上幾乎看不到,如題項“當我的男/女朋友正和別人交往時,我不會覺得難過”;持朋友型愛情態(tài)度的人認為感情發(fā)展應細水長流,平靜而祥和,通常剛開始時都只是好朋友的關系,后來才慢慢從相知友誼發(fā)展成愛情,如題項“我認為男女之間必須經(jīng)過朋友般的相互關懷,才有可能發(fā)展成真正的愛情”;持理智型愛情態(tài)度的人選擇對象以對理性條件的考慮為主,諸如教育背景、經(jīng)濟能力、社會地位、共同興趣等,如題項“我選擇男/女朋友時,‘門當戶對是很重要的條件”;持依賴型愛情態(tài)度的人占有欲和嫉妒心強烈,關系也有如風暴,起伏不定,對方一點愛意的表示就會讓他狂喜,一點點降溫或關系出現(xiàn)點小問題就痛苦不已,如題項“假如我的男/女朋友有一陣子不理我,我會做出一些傻事來吸引他/她的注意”;持助人型愛情態(tài)度的人為愛人完全付出自己,關心對方而不求回報,極有耐心、不要求對方,甚至不嫉妒,如題項“為了完成男/女朋友的心愿,我會犧牲自己來成全他/她”。LAS-R是愛情觀研究中廣泛應用的測量工具,LAS-R在大學生和中學生中都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3 施測程序與數(shù)據(jù)分析
由心理學相關專業(yè)學生作為主試,集體施測,施測時間不超過20分鐘。全部數(shù)據(jù)使用SPSS17.0錄入并統(tǒng)計分析,主要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逐步多元回歸分析。
3 結果
3.1 大學生愛情觀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特點
3.1.1 大學生愛情觀的特點
為探究大學生愛情觀的特點,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分別統(tǒng)計了愛情觀六大類型的平均數(shù)與標準差,并且探究了大學生愛情觀的性別特點。
3.2 大學生愛情觀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關系
大學生的愛情觀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之間的相關關系如表3所示:愛情觀的游戲型、朋友型和理智型三種類型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的一些維度相關達到顯著,如理智型愛情觀與母親情感溫暖相關顯著(r=0.27,p=0.000);而激情型、依賴型和助人型愛情觀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相關不顯著;再者,母親過度保護維度與愛情觀類型的相關均不顯著。
3.3 大學生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愛情觀類型的預測作用
從表3的相關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愛情觀類型中的游戲型、朋友型和理智型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的一些維度(除母親過度保護)呈顯著相關。為了進一步探究愛情觀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間的關系,以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維度為自變量,分別以愛情觀中的游戲型、朋友型和理智型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從而探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愛情觀類型的預測作用(見表4)。
如表4中逐步多元回歸的結果表明:父親拒絕對游戲型愛情觀有顯著預測作用,解釋率為5.7%;母親情感溫暖和父親拒絕對朋友型愛情觀有顯著預測作用,共同解釋率為4.7%;母親情感溫暖、父親拒絕和母親拒絕對理智型愛情觀有顯著預測作用,共同解釋率為10.8%。
4 討論
4.1 大學生愛情觀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特點
大學生的愛情觀在性別和是否獨生子女上存在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男性和女性在游戲型(t(366)=4.39,p=0.000,Cohend=0.546)和朋友型(t(366)=2.96,p=0.003,Cohend=0.431)愛情觀類型上存在差異,男性得分顯著大于女性得分。這反映了相對于女性大學生,男性大學生更能接受愛情關系的短暫,經(jīng)常更換對象,并且可接受一直以朋友的方式相處。這一結果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如趙紅麗(2011)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男生的戀愛方式更大膽,觀念更開放;唐土紅和陳蘭(2013)的研究也表明,“90后”青年的戀愛過程簡單快速,特別是男生(Norman P Li ,2007);而劉一達(2013)的研究更加直接地表明女大學生比男性更追求愛情的堅貞與忠誠。與此同時,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愛情觀進一步比較發(fā)現(xiàn):在游戲型愛情觀上獨生子女得分顯著小于非獨生子女得分(t(366)=-2.01,p=0.045,Cohend=0.295),而在依賴型愛情觀上獨生子女得分顯著大于非獨生子女得分(t(366)=2.20,p=0.029,Cohend=0.398),即獨生子女在愛情中具有更強的占有欲和嫉妒心,表現(xiàn)為對方一點愛意的表示就會讓他狂喜,一點點降溫或關系出現(xiàn)點小問題就痛苦不已。這一結果可能的原因是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更多關注,導致獨生子女更加依賴父母,最后這一模式遷移到了兩性戀愛關系上,易形成依賴型愛情觀。
此外,大學生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也存在性別差異(如表2所示),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鄧麗芳,徐慊,鄭日昌,2006;李改,方平,2007;錢銘怡,1999)。本研究結果為:男性大學生比女性大學生面對更多的父親拒絕(t(366)=5.89,p=0.000,Cohend=0.924)、父親過度保護(t(366)=3.53,p=0.000,Cohend=0.671)、母親拒絕(t(366)=4.11,p=0.000,Cohend=0.650)和母親過度保護(t(366)=2.78,p=0.006,Cohend=0.546),即在日常的父母教養(yǎng)過程中,男性可能面臨更多的父母批評和懲罰,同時父母更加擔心男性的所作所為;而在父親情感溫暖(t(366)=-2.56,p=0.011,Cohend=0.524)和母親情感溫暖(t(366)=-3.18,p=0.002,Cohend=0.639)上,女性比男性得分高,即女性在父母教養(yǎng)過程中受到父母更多的贊美、鼓勵和安慰。也就是說,父母對女孩的教養(yǎng)方式更傾向于寬容、溫暖和偏愛,而對男孩的教養(yǎng)方式則更傾向于嚴懲、保護;從另個方面來說,男孩體驗到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消極因子可能更多,這與前人研究基本一致(張云喜,2013;曹薇,2012;鄧麗芳,徐慊,鄭日昌,2006;Peter, & Kilmann,2006)。分析其原因,第一,這可能與孩子自身特點有關,因為男孩子較女生更好動、調皮、愛惹禍,而女孩子則比較文靜、聽話。第二,也可能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社會對男孩女孩有不同的性別角色期望和要求,反映在父親的教育觀念與方式上即父親對不同性別子女的發(fā)展有不同的期待,對其性格進行塑造的方向不同,因而在具體的教養(yǎng)行為上也不同。正如本研究表明,父親對女孩更偏愛,對男孩更多嚴厲懲罰和過分保護,這與男女孩自身的特點和社會對男女孩的性別角色規(guī)范相符合(Perris H, & Jacobsson,1980)。此外,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母親情感溫暖(t(366)=3.23,p=0.001,Cohend=0.681)和母親過度保護(t(366)=2.43,p=0.015,Cohend=0.561)維度上存在差異,且獨生子女分數(shù)高于非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相比,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父母更多的情感溫暖和母親的過度保護,這可能是由于
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子女的教養(yǎng)過程中,不希望小孩受到任何傷害,母親在傷害預防過程中過度保護。
4.2 大學生愛情觀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
正如表3所示,愛情觀類型中的游戲型、朋友型、理智型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的一些維度相關達到顯著,如游戲型愛情觀與父親拒絕(r=0.24,p< 0.001)、父親過度保護(r=0.12,p< 0.05)、母親拒絕(r=0.17,p< 0.01)、母親情感溫暖(r=-0.13,p< 0.05)。為了進一步探究愛情觀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間的關系,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探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愛情觀類型的預測作用。表4結果顯示:父親拒絕對游戲型愛情觀存在顯著預測作用(R2=0.057,p< 0.001),母親情感溫暖和父親拒絕可共同預測朋友型愛情觀(R2=0.047,p< 0.001),母親情感溫暖、父親拒絕和母親拒絕可共同預測理智型愛情觀(R2=0.108,p< 0.001)。拒絕是與批評、懲罰相聯(lián)系的,情感溫暖是與贊美、鼓勵、溫暖相聯(lián)系的。愛情作為一種社會性行為,是父母依戀和同伴依戀向兩性依戀的延伸。因此,父母在教養(yǎng)過程中的行為方式在子女的角色行為發(fā)展和人際關系發(fā)展上扮演著特殊的角色(王麗,傅金芝,2005),他們能夠在與父母的交往和關愛中獲得寬容、信任、安全感和特殊的保護性心理,同樣他們也能從父母的過度懲罰、批評、干涉中獲得疏離感和孤立感等不安全感,從而影響子女在后續(xù)戀愛關系中的價值觀念。此外,父母特有的角色示范和行為強化模式能夠促進子女更多的角色行為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
因此,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將對子女的愛情觀產(chǎn)生影響。為培養(yǎng)子女正確的愛情觀,父母應讓孩子在和諧、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促進其社會性行為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曹慧, 史占彪, 張建新(2007). 愛情觀量表在中國學生群體中的修訂.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05, 459-462.
曹薇. (2012). 高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調查研究.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04, 49-52.
鄧麗芳, 徐慊, 鄭日昌(2006). 大學生氣質類型、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03, 53-59.
弗洛姆(1997). 愛的藝術. 朱蓉貞, 林和生等譯. 北京: 改革出版社, 333-431.
蔣獎, 魯崢嶸, 蔣苾菁, 許燕(2010). 簡式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訂.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01, 94-99.
李改, 方平(2007). 大學生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認知研究. 心理學探新,03 , 61-65.
林崇德(2009). 發(fā)展心理學.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劉一達(2013). “90后”大學生愛情觀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渤海大學.
錢銘怡(1999). 北京、寧夏兩地青少年父母教養(yǎng)方式比較研究.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3(1), 39-41.
唐土紅, 陳蘭(2013). 價值多元時代“90后”青年的愛情觀及其引導. 青年探索, 03, 83-87.
王麗, 傅金芝(2005). 國內(nèi)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發(fā)展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 03, 298-304.
張云喜(2013). 90后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成人依戀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 社會心理科學, 02, 73-77.
趙紅麗(2011). 當代大學生的愛情觀剖析. 文教資料, 20, 219-220.
Hendrick, C, & Hendrick, S.(1986). A theory and method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392-402.
Lee,J.A. (1973). The Colors of Love: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Don Mills, Ontario: New Press.
Norman, P. Li . (2007). Mate preference necessities in long-and short-term mating: people prioritize in themselves what their mates prioritize in them.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9(3), 528-535.
Kilmann,P.R.,Carranza,L.V.,& Vendemia,J.M.C. (2006). Recollections of pa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ttachment patterns for college women of intact vs. non-intact families .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9, 89-102.
Rubin,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2), 265-273.
Sternberg,R.J. (1986). The Triangle of Love: Intimacy, Passion, Commitment.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Sternberg,R.J. (2006). The new psychology of love. New Haven, Con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Abstract: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attitudes of love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in college students, 368 college students of Henan and Zhejiang Province were given a questionnaire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sEMBU) and Love Attitudes Scale(LAS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ere gender differences on the love attitudes toward gametype and friendtype, the differences also exist on the love attitudes toward gametype and dependenttype between the onechild students and the notonlychildren students; (2)There were gender differences on all six dimensions of parents rearing patterns, the differences also exist on the fatheremotionalwarmth, motheremotionalwarmth and motheroverprotective between the onechild students and the notonlychildren students; (3)Thare hada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ttitudes of love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More important finding was that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can predict the attitudes of love.
Key words: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the attitudes of love; colleg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