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芳
幼兒園“做中學”的科學教育目標是:讓幼兒有機會親自探究自然奧秘,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和相互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獲得初步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使他們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為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把幼兒培養(yǎng)成為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的公民打下基礎。它是幼兒發(fā)現和獲得知識的一個重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注意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能否實現上述科學教育目標的關鍵所在。在幼兒園如何使“做中學”科學教育活動有效開展,談一些初步實踐經驗與體會。
一、 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的興趣策略與探索愿望
科學始于好奇,豐富的材料是幼兒探索的基礎。對幼兒來說,做中學的第一步是讓幼兒充分感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對物體產生興趣,讓他看到每一件東西都有想去做一做的欲望。在幼兒的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接觸著各種各樣的物品,教師要引導幼兒做有心人,隨時隨地收集身邊易得的、衛(wèi)生、安全的廢舊物品,設置班級“百寶箱”,引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根據需要自由選取材料,使探索活動更加豐富和深入。充分地提供了幼兒玩耍的材料,孩子們玩起來就隨心所欲了。愿望是一切活動順利開展的前奏曲,當孩子愿意去做一做的時候,就會產生愉快情緒,爭著去做一做。而在不斷的嘗試中,幼兒只要有一點成就感,他就會對探索活動的興趣持久不衰。因此,我們要為孩子創(chuàng)設不同的環(huán)境與氛圍,讓孩子充分感受,從而激發(fā)他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二、激活思維,讓幼兒積極體驗并主動構建知識
“做中學”與以往的科學教育不同的是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的模式,不再強調“教師傳授”,更多的是注重讓孩子親身經歷探究科學的整個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在“做中學”活動中,當問題提出來以后,教師并不直接告訴孩子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他們自己探索,先猜想可能出現的結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樣做可以引導幼兒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增強其行動的計劃性,使實驗活動有明確的指向和目的。
如在《怎樣使球不滾下來》這一活動中,很多幼兒都各抒己見,佳佳小朋友說:“我可用橡皮泥把球粘住,這樣球就不滾下來了?!彼妓夹∨笥颜f:“我想用許多木頭積木把球圍住,讓它不滾下來”。恒恒小朋友卻說:“把我頭上的帽子拿下來蓋住球就不滾了?!彼@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小朋友的贊同,他們都說:“這個辦法真好,我怎么沒想到。”其實,偉偉小朋友平時是一個不愛開口、不敢表達自己觀點的小男孩,在“做中學”活動中,我們給他提供了表現的機會,使他打開了思維的閘口,想出了與眾不同的方法。
老師在這個時候,是不宜于對這些假設進行評判的,因為即使是表揚幼兒的某個想法,也可能引起其他幼兒因爭起仿效而限制了思維的廣度。而幼兒的一些有誤的觀點,則反映了他們固有的錯誤認識,這些錯誤的認識往往很頑固,需要在后面的動手操作環(huán)節(jié)中用事實來摧毀,這是教師簡單的指正所無法完成的。那么,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做不做指導呢?有不少教師的確什么也不做,只是在一旁聆聽這些觀點,并尊重幼兒的意見。其實,這樣做是遠遠不夠的。在這里,教師還應充分關注幼兒假設背后的思想,“你是怎么想的?”——讓幼兒在說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同時,說明自己是怎么想到要這樣解決。這樣,老師就能夠真實地了解幼兒的思路,為后面的指導提供保證。更為重要的是,讓幼兒談出自己假設背后的想法,其實是教師提供幼兒的一個梳理思路、完善假設的機會,將后面的探究活動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
三、實驗探索,培養(yǎng)幼兒探究意識和科學態(tài)度
動手操作來驗證假設是“做中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給幼兒的時間,讓他們去發(fā)現真相。根據活動內容,要求幼兒至少兩人或三至四人組成小組,自己選取實驗器具和材料,設計記錄表格,動手操作,不斷進行調整,并最終完成實驗。實驗的目的是證實或推翻實驗前自己提出的假設。從小長期接受這種訓練,將有助于幼兒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我們以“有趣的保齡球”活動為例,帶著問題與假設,孩子們開始了探索活動,活動就來自于平時孩子們經常玩的保齡球游戲。平時的保齡球游戲中使用的保齡球是圓的,滾起來是直直的,當孩子玩了一段時間后,教師將保齡球換成了圓柱形的八寶粥罐子和圓錐形的果汁瓶,先讓孩子來猜猜:如果用這兩種保齡球來玩游戲,誰能擊中目標?接著孩子在坡道上分別用這兩種材料來擊打目標,結果發(fā)現圓柱形的八寶粥罐子可以筆直地往前滾,擊中目標,而圓錐形的果汁瓶一放手就轉彎了,無法擊中目標。一系列的活動激發(fā)了幼兒的探索欲望 ,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fā)現,規(guī)范開展科學活動。
四、交流表現,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在實驗過程中及結束后,幼兒詳細地將實驗過程與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本上,記錄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用數字表格,也可以畫成圖。幼兒園多是由孩子復述自己的圖畫,由教師記錄下孩子的話。幼兒在實驗過程中,不僅要自己動手操作,自己驗證假設,自己得出結論,還要能夠用準確的、恰當的語言進行表述,與同伴交流獲得的經驗。在實驗結束時,當孩子通過實驗操作有了發(fā)現后,無論他們的探究結果與設想是否一致,我們都應盡可能地為孩子間的交流經驗創(chuàng)造條件。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集體面前匯報自己的實驗過程,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實驗的過程和結果,讓幼兒體驗成功,享受快樂。
做中學的科學教育活動強調樹立了“以幼兒為本”的觀念,充分發(fā)揮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注重激發(fā)幼兒喜歡觀察、喜歡動手、喜歡動腦,培養(yǎng)幼兒好奇、好問、好想象的精神,積極誘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的潛能,不注重教育的結果,強調孩子親身經歷和發(fā)現過程,獲得有關經驗,獲得探究的具體方法。在幼兒園指南全面實施的今天,我們更加要全面推進“做中學”教育活動。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qū)青云幼兒園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