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建
【摘 要】 目的:探討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脾胃虛弱證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選擇我院自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3例腸易激綜合征脾胃虛弱證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數(shù)字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患者分為治療組37例與對照組36例,治療組患者給予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黃連素。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經(jīng)治療后觀察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100%,對照組88.9%,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結果具有明顯差異(P<0.05),予全部患者為期1年時間隨訪,觀察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復發(fā)率8.1%,對照組患者復發(fā)率22.2%,兩組患者復發(fā)率比較,結果具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脾胃虛弱證療效確切,復發(fā)率低,可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七味白術散 腸易激綜合征 脾胃虛弱證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spleen stomach deficiency of seven kinds of powder Deco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Methods: random sele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2014 June were 73 case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of spleen stomach deficiency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digital random distribu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of 37 cases with the control group (36 cases),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odified Qiwei Baizhu powder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berberin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 in treatment group and 88.9% in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8.1% in treatment group and 22.2% in control group.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two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two. 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Qiwei Baizhu Deco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of the weaknes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syndrome curative effect, low recurrence rat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seven flavor powde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是一組包括腹脹、腹痛、排便增多、大便性狀異常在內的功能性胃腸疾病,屬中醫(yī)“泄瀉”范疇。其癥狀表現(xiàn)為反復持續(xù)性發(fā)作,腹瀉、腹痛多于晨起發(fā)作,進食和精神緊張時易誘發(fā)?;颊咔榫w問題也會誘發(fā)腸易激綜合征[1]。其病理生理基礎為胃腸動力學異常,目前西醫(yī)尚無特效藥物,多以對癥處理為主。本組研究中,隨機選擇我院自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3例腸易激綜合征脾胃虛弱證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采用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脾胃虛弱證,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我院自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3例腸易激綜合征脾胃虛弱證患者的臨床資料,據(jù)數(shù)字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患者分為治療組37例與對照組36例,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口服黃連素治療,該組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患者年齡分布在22~60歲之間,患者平均年齡(40.4±7.4)歲;患者病程6個月~9年,平均病程(2.4±1.1)年;治療組患者采用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該組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患者年齡分布在23~64歲之間,患者平均年齡(42.1±7.2)歲;患者病程7個月~9年,平均病程(2.4±1.2)年;所有被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病程時間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組間無統(tǒng)計學研究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病例標準[2]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羅馬Ⅲ診斷標準: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個月來持續(xù)存在腹部不適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點中至少2項:(1)癥狀在排便后改善;(2)癥狀發(fā)生伴隨排便次數(shù)改變;(3)癥狀發(fā)生伴隨糞便性狀改變。中醫(yī)脾胃虛弱證表主為以大便時溏時瀉,飲食稍有不慎即病情加重,舌質淡為主證;次證表現(xiàn)為食后腹脹,食欲不振,脈細弱,苔薄白等。
1.3 排除病例標準[3]
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內分泌及造血系統(tǒng)疾?。蝗焉?、準備妊娠女性、哺乳期女性;治療1周內有服用過對胃腸道有一定影響的藥物的患者;感染、糖尿病等引起的腹瀉癥;非脾胃虛弱征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不能完成本組隨訪的患者。
1.4 方法
治療組患者給予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方劑選用黨參20g,白術15g,茯苓15g,霍香葉15g,葛根15g,白扁豆15g,淮山藥15g,芡實13g,佛手9g,木香6g,甘草4g,泄瀉日久,脾虛夾濕者,去白術,加防風10g,蒼術10g,羌活15g;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者加柴胡10g,升麻6g。全部方劑 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早晚各一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黃連素。治療期間禁用抗生素、止瀉藥、胃腸黏膜保護藥物。向患者詳細講解治療方法及療效,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調節(jié),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有節(jié),禁辛辣、油膩、生冷飲食。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
1.5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接受上述不同治療方式后,觀察其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并做好詳細記錄。
1.6 療效判定標準[4]
痊愈:患者大便次數(shù)、量、性狀等情況均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顯效:患者大便次數(shù)減少,近似成形,或便溏次數(shù)減少為每日1次,癥狀及體征積分減少在70%以上;有效:經(jīng)治療后,患者大便次數(shù)減少,質改善,癥狀及體征部積分減少在35%~69%;無效:以上改善皆無??傆行?(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X2檢驗、t檢驗處理數(shù)據(jù)。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經(jīng)治療后觀察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100%,對照組88.9%,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結果具有明顯差異(P<0.05),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研究意義。詳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情況表你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復發(fā)率發(fā)生情況 給予全部患者為期1年時間隨訪,觀察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3例發(fā)生復發(fā),復發(fā)率8.1%,對照組患者8例發(fā)生復發(fā),復發(fā)率22.2%,兩組患者復發(fā)率比較,結果具有明顯差異(P<0.05)。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研究意義。詳細見下表2
表2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復發(fā)率發(fā)生情況 [n(%)]
3 討論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功能性胃腸功能問亂性疾病,患者多表現(xiàn)為腹瀉、腹痛、黏液便等。中醫(yī)沒有腸易激綜合征病名,但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可歸于中醫(yī)“泄瀉”、“腹痛”等范疇?!峨y經(jīng)》內有“五泄”的說法,即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 ,其中“大腸泄”與“痛泄”與此癥關系密切[5]?!短绞セ莘健分谐霈F(xiàn)“泄瀉”之意,即“治脾勞,胃氣不和,時有泄瀉,食少無力……”明清時人們對“泄瀉”的認識趨于完善,張元素、李東垣從脾胃立論,東垣言“脾胃虛”致泄,分為飲食致泄為“傷于飲”與“傷于食”兩種,還有精神神經(jīng)癥狀的“郁證”[6]。中醫(yī)從患者病癥反應上將腸易激綜合癥劃分為肝郁氣滯、脾胃虛弱和肝郁脾虛等不同證型,其中,肝郁氣滯型患者主要以便秘、排便困難、腹脹、腹痛、煩躁易怒、食少納差等癥狀表現(xiàn)為主,治療過程中主要以疏導、泄通為主,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有痛瀉方等;而肝郁脾虛患者臨床則以腹痛即瀉、瀉后痛緩、胸脹胸痛、脈弦、腸鳴氣等癥狀表現(xiàn)為主,臨床治療主要以泄肝補脾為主,其中,四神丸是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最后,對脾胃虛弱型患者,由于多以餐后即瀉、進食后容易出現(xiàn)腹脹或不適等、且患者舌苔發(fā)白、脈細弱,因此臨床中多以參苓白術散治療為主,臨床研究顯示,患者病癥治療有效率在90%左右,效果突出。
臨床研究指出,脾胃虛弱及脾虛濕腹是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病機,且胃腸動力學異常和內臟異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礎,中醫(yī)證候:每因情志佛郁即腹痛腸鳴泄瀉,瀉后痛減,急躁易怒,噯氣少食,還有少部分患者伴有舌邊紅,苔薄白以及脈弦等特征,其發(fā)病機理有情志內傷、脾胃失和等有關,申亞東認為其與情志內傷、肝氣郁結而橫逆犯脾,脾胃失和致傳導失職,升降失調,劉保成認為其與肝氣陽虛,肝體陰而用陽,肝氣陽虛則疏泄不及,故成腹瀉或便秘;肝氣弱而對情緒刺激耐受力差,易在情緒、寒冷等刺激下,肝氣虛而亢進,橫逆脾胃,致腹瀉、腹痛,便后痛減,肝疏泄失常,內生痰濁,致粘液便出現(xiàn)。寒熱夾雜,中醫(yī)證候認為:患者腹中作痛或腸鳴腹瀉,便下粘膩不暢,或夾泡沫,或腹瀉與便秘交作,煩悶不欲飲食,腕腹喜按,口干。舌紅,苔膩或者是脈弦滑等,在治療時主要的方法是:調和腸胃,寒熱并用。腸道津虧,中醫(yī)證候認為:頑固性便秘一般指的是患者在3天到4天便一次,硬結難下,大便為卵石狀,羊屎狀,還有少部分患者可在左下腹觸條索狀包塊,出現(xiàn)了少腹疼痛,此外還有可能伴有失眠、頭痛、煩悶、手足鉚焊以及舌紅少苔和脈弦等癥狀;在治療時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滋水清肝,潤腸通便;脾胃虛弱,中醫(yī)征候認為患者大便時溏時瀉,水谷不化,不思飲食,稍微進油膩或者是刺激性食物時,大便次數(shù)明顯增多,伴有上腹部隱隱作痛,精神疲憊,舌淡苔白以及脈緩弱等癥狀,在治療時主要的方法是:健脾益氣。而七味白術散取自宋朝錢乙作《小兒藥證直決》,原方為脾胃久虛,乳食不進,羸弱困劣,因而失治,就成驚癇,陰陽虛實并宜服。本方中選用黨參益氣健脾,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利水,甘草補中益氣,此四藥以君藥補益脾胃。葛根生津止渴,藿香辛香醒脾,化濕行滯,二者聯(lián)用,具有表則治表,無表則治理之用。木香行氣止痛。同時,根據(jù)患者的癥狀情況,適當加減用藥。本方藥性平和,具有補、運、升、降為一體,補中有散,補而不滯,為治療泄瀉之基本方,且針對嬰兒幼兒腹瀉的脾運不足,容易耗傷陰液,在治療的過程中能夠起到標本兼顧的作用。目前,在醫(yī)學上采用氣味白術散進行治療時,運用加減劑量的方式,不但有效的治愈了非感染性腹瀉,而且對感染性腹瀉也獲得了非常理想的臨床效果。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醫(yī)學家的臨床實踐證明:氣味白術散立方嚴謹,配伍精當,是腸易激綜合征脾胃虛弱證的一種值得推廣的方法。
本組患者采用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后,根據(jù)統(tǒng)計學研究結果對比顯示: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且1年內隨訪觀察發(fā)現(xiàn),患者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表明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脾胃虛弱證療效確切,復發(fā)率低,效果突出。
參考文獻
[1] 郭維軍. 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脾胃虛弱證的臨床觀察[J].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0, 30(9): 175-177.
[2] 林艷,田謐,史耀勛,等. 慢性結腸炎泄瀉(脾胃虛弱證)健脾和胃灸法規(guī)范化治療方案的研究[J].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 2011, 09(20): 27, 62.
[3] 黃建東. 七味白術散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臨床研究.[J]. 中醫(yī)學報. 2011, 26(2): 225-227.
[4] 鄭柏菁. 七味白術散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37例[J]. 福建中醫(yī)藥. 2005, 36(4): 28-29.
[5] 常虹,吳煥波. 針藥結合治療慢性腸炎脾胃虛弱證42例[J]. 中醫(yī)研究. 2014(9): 31-32, 33.
[6] 陳磊,全俊,張旭東,等. 老年人腸易激綜合征并功能性消化不良與胃腸激素相關性研究[J]. 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 2015, 34(4): 39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