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彭可興
在文字的初始階段,“少”與“小”是同一個象形字,字形像微小的沙粒,是“沙”的本字?!吧佟薄靶 眱蓚€字分化大概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事。分化后,“少”字末筆“丿”起著與“小”字相區(qū)別的作用,成為一個指事字,同時又借用了“小”的聲音。東漢許慎所撰《說文解字·小部》:“小,物之微也。”“少(讀shǎo),不多也?!倍际切稳菸矬w細微零星。“少”又是個多音字,讀作shào的時候可以表示年齡幼小。例如唐代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的第一句“少小離家老大回”,正是用“少小”和“老大”對應。
唐代孫過庭撰寫的《書譜》中有一段論述,他分析了在學習書法的過程里“年少”和“年長”的關系。原文如下:
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guī)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矣。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今釋:說到深入思考,領悟法則原理,少年不如老年;要是從頭開始學習具體的成規(guī),老年則比不上少年。研究探索,年紀越大越漸得精妙;而臨習苦學,年紀愈輕愈有條件進取。經(jīng)過不斷努力,可劃分為三個時期,每個時期都要產(chǎn)生變化,最后達到很高的境界。例如初學分行布局時,主要求得字體平穩(wěn)方正;已經(jīng)掌握了平正的法則,就要努力追求形勢的險絕;待熟練了險絕的筆法,又須回復講求平正的規(guī)律。最初以為未能達到古人的規(guī)范,中期則會險絕過分,最后充分融會平正和險絕的規(guī)律,變化自如,書法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加老到了。
漢代人在《長歌行》中感慨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眲t是警醒我們珍惜美好時光努力學習,以免長大后空自嘆息悔恨。
大篆
小篆(中山王墓)
隸書(曹全碑)
草書(米芾)
行書(王羲之)
楷書(顏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