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杰 姚坤厚 華龍 陳江濤 王晨宇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行脾大部切除術治療的遠期療效觀察
張軍杰 姚坤厚 華龍 陳江濤 王晨宇
目的觀察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行脾大部切除術治療的遠期臨床效果。方法69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均行脾大部切除術治療,觀察患者的遠期療效。結果4年內,6例患者死亡,生存率為91.30%;11年內,21例患者死亡,生存率為69.57%。術后4、11年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shù)升高例數(shù)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4年,52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Tuftsin水平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術后11年,11例患者血清IgA、IgM、IgG、Tuftsin水平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結論對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行脾大部切除術治療效果明顯,能有效減少出血量,保留脾免疫功能,減少遠期出血量,臨床可推廣應用。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脾大部切除術;遠期效果
門靜脈高壓癥是門靜脈壓力持久增高引起的疾病,多由肝硬化引發(fā),是臨床較常見的一種疾病[1]。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導致患者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目前臨床一般采用靜脈套扎和注射硬化劑止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2]。有研究報告顯示[3],脾大部切除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效果較明顯,能減少遠期出血量,但也有報告對此還存在爭議。為了證明脾大部切除術在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治療中的臨床價值,本研究對來本院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的患者行脾大部切除術,觀察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0年10月~2004年11月來本院治療的69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的患者,其中男36例,女33例;年齡22~49歲,平均年齡(36.4±3.9)歲。
1.2手術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于左上腹行“L”切口,探查肝脾情況。將脾腎和脾隔韌帶切斷,搬出脾臟。將脾胃韌帶和脾動脈主干切斷,保留胃網膜左血管和脾結腸血管。將大部脾臟切除,然后縫合殘脾斷面,剪裁合適的大網膜,將一部分大網膜填塞至胸骨后固定,同時將殘脾與剩余大網膜固定于腹膜,放置引流管,進行切口縫合術。
1.3觀察指標 統(tǒng)計患者手術后4、11年生存率,術后出血率,手術后4、11年血細胞和血小板計數(shù)升高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患者生存率情況 4年內,6例患者死亡,生存率為91.30%;11年內,21例患者死亡,生存率為69.57%。
2.2患者再出血情況 術后14例(20.29%)患者發(fā)生再次出血,10例患者由于食管靜脈曲張導致再出血,4例患者由于胃壁靜脈瘤導致再出血,14例患者通過治療均治愈。術后4、11年內,剩余55例(79.71%)患者并未發(fā)生再出血。術后11年內,有患者檢查出食管靜脈曲張加重,行內鏡下注射硬化劑,無再出血。
2.3患者外周血細胞變化情況 術后4年,54例出現(xiàn)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shù)升高;術后11年,13例患者出現(xiàn)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shù)升高。術后4、11年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shù)升高例數(shù)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患者脾臟免疫及相關指標檢測情況 術后4年,52例患者血清IgA、IgM、IgG、Tuftsin水平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術后11年,11例患者血清IgA、IgM、IgG、Tuftsin水平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
門靜脈高壓癥是臨床較常見疾病之一,與慢性肝病的發(fā)生率和病死率存在相關性[4]。門靜脈高壓癥與肝內、內臟和門體側支循環(huán)形成有關。目前臨床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的方法較多,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導致患者死亡的常見因素,目前臨床一般采用內鏡下靜脈套扎和注射硬化劑治療,這兩種方法控制出血率分別為89.7%、87.5%,具有創(chuàng)傷小,能迅速控制出血量等優(yōu)點,但是其遠期出血率較高。有效的提高患者門靜脈高壓癥遠期療效是目前臨床首要任務。外科分流術建立在內鏡對再出血無法控制的基礎之上,臨床根據(jù)仿生學原理,制定了脾大部切除大網膜胸骨后固定術治療。脾臟是唯一匯入門靜脈系統(tǒng)的實質器官,可以緩沖門靜脈的高壓血流狀態(tài)。脾臟血管增生與缺氧、氧化應激等因素有關。脾血管增生與調節(jié)門體側支循環(huán)和增加脾血流有關。有研究將脾臟稱之為“分流橋梁”[5]。但是對于脾大部切除大網膜胸骨后固定術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存在爭議,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來本院采用脾大部切除術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其效果,為臨床醫(yī)生選擇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治療方法提供可靠依據(jù)。
綜上所述,對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行脾大部切除術治療效果明顯,能有效的減少出血量,保留脾免疫功能,減少遠期出血量,臨床可推廣應用。
[1]韓瑋,王磊,徐永波,等.脾大部切除術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的遠期療效.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5,21(3):165-169.
[2]許日昊.脾切斷流術對老年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血清HGF、TGF-β1和肝功能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6):4618-4619.
[3]談振華,李江濤,謝平,等.術后門靜脈血栓高危的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血漿中內皮素-1、降鈣素基因相關肽與肝功能的相關性.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1):2996-2998.
[4]曾強,苑曉燁,楊圣俊,等.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脾切除后CD4+CD25+CD127low/-調節(jié)性T細胞的變化及意義.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4,13(6):480-483.
[5]余靈祥,李志偉,郭曉東,等.脾切斷流術對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肝功能的影響.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5):950-95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8.060
2015-11-30]
475000 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淮河醫(y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