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萍
(平頂山學院文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00)
?
《墨子》按斷復句研究
劉春萍
(平頂山學院文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00)
摘要:《墨子》中按斷復句數(shù)量眾多,形式多樣。根據(jù)按語與斷語之間是否使用代詞銜接,《墨子》按斷復句可分為直接性評斷按斷復句和間接性評斷按斷復句兩大類。其中,直接性評斷按斷復句占絕大多數(shù),而代詞銜接則為判斷按斷復句的重要標志之一。《墨子》中大量出現(xiàn)的用代詞銜接的按斷復句表現(xiàn)了《墨子》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及戰(zhàn)國時期語言發(fā)展的復雜性。
關(guān)鍵詞:《墨子》;按斷復句;直接性評斷;間接性評斷
《墨子》是先秦一部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先秦墨家學派及其創(chuàng)始人墨子的思想學說。但由于歷代統(tǒng)治階級不重視墨學,自秦漢至清中葉研究墨子的人很少,以致該書在鈔、刻流傳中產(chǎn)生諸多錯誤,脫文、衍文較多,錯偽嚴重。研究《墨子》句法,可以糾正錯偽,正確斷句,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這部經(jīng)典的深刻涵義;同時對我們認識戰(zhàn)國初期漢語語言面貌也有重要意義。
一按斷復句研究概說
“漢語的句子……最大量的是復句?!盵1]911據(jù)我們粗略的調(diào)查與統(tǒng)計,《墨子》①一書共有句子3 025個,其中單句有1 008個,復句有2 017個,按斷復句共365個,占復句總量的18%?!赌印芬粫壿嬓院軓?,論辯色彩濃厚,按斷復句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作用獨特、突出。據(jù)我們所知,在其他古代典籍中按斷復句也經(jīng)常被采用來進行論辯、闡明觀點。如《論語》中按斷復句有224個[2],《荀子》中有單重按斷復句82個[3],《鹽鐵論》中有按斷復句402個,占全書復句總數(shù)的18.7%[4]?!睹献印分邪磾鄰途溆?40余個[5]57,《晏子春秋》中有按斷復句210個,占復句總數(shù)的12.9%。[6]18由此看來,按斷復句的存在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事實,研究按斷復句對于全面認識古代漢語復句面貌有著重要意義。
雖然目前學術(shù)界已經(jīng)普遍認可按斷復句是古漢語復句中一個很重要的類別,但關(guān)于按斷復句仍有很多的問題和分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關(guān)于按斷復句的判斷和劃分標準問題
按斷復句沒有較為明顯的關(guān)聯(lián)詞語或結(jié)構(gòu)形式標志,按語與斷語之間主要靠語義邏輯關(guān)系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按斷復句很容易與其他句型混淆。歷代學者提到按斷復句時總是將它與其他復句進行比較,如王力首次在《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提到“按斷式”,并將“按斷式”與“理由式”(因果復句)相區(qū)別[7]57。20世紀50年代,楊伯峻在《文言語法》中也提到了“按斷句”,并將之與“補充句”(總分復句)區(qū)別。[8]206之后,在楊伯峻、何樂士合著的語法巨著《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中,重點把按斷句與一般的判斷句區(qū)分開來?!鞍磾嗑渑c一般的判斷句不同,判斷句由主語和謂語兩部分組成,是單句;按斷句由“按”語和“斷”語兩部分組成,大多是復句?!盵1]945白兆麟在《〈老子〉復句辨析》一文中將按斷復句與因果復句、假設(shè)復句等區(qū)別開來。[9]實際上,在具體確定按斷復句的操作過程中,按斷復句還容易與承接復句等相混淆,因此,按斷復句是一種非常特殊而復雜的語句類型,有必要對之深入研究。
(二)關(guān)于按斷復句的分類問題
正是由于按斷復句的詞語標記不明顯,劃分標準不一樣,分類也就不一樣。目前關(guān)于按斷復句的分類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種。
楊伯峻、何樂士在《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中根據(jù)評斷語的性質(zhì)把按斷復句分為三大類:評斷語為表示判斷的名詞謂語句、評斷語本身為一個完整的判斷句和以肯定或否定敘述語作評斷語(其下又分七個小類:以肯定或有推測語氣的敘述語表示判斷、以否定敘述作判斷語、以比較句作評論語、用形容詞謂語句作評論語、用“甚”“可”“久”等虛詞作評斷語和“謂”字評論語)。白兆麟在已有的研究基礎(chǔ)上,又提出自己的分類方法。他在《鹽鐵論句法研究》一書中根據(jù)斷語的性質(zhì)把按斷復句分為六個類別:1.以判斷句為斷語;2.以敘述句為斷語;3.以描寫句為斷語;4.以反問句為斷語;5.以感嘆句為斷語;6.以復句為斷語。
這兩種分類可謂明確、細致,但不足之處是僅從評斷語的結(jié)構(gòu)形式、語法特征和句子構(gòu)成入手來分類,沒有涉及到按語的性質(zhì)及其復雜情況,割裂了按語與斷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而后,白兆麟在《〈鹽鐵論〉按斷復句研究》一文中,又提出了新的分類標準:“根據(jù)斷語是否使用回指手段,把按斷復句分為緊密型和非緊密型兩大類,這兩類區(qū)別是嚴格的;再根據(jù)承指代詞省略情況,非緊密型按斷復句又可以劃分為松散型和半松散型兩類,這兩類的區(qū)別是不怎么嚴格的。”[4]這種分類注意到了“按斷語之間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按語與斷語之間是否使用銜接手段,兼顧了按語與斷語的性質(zhì)特征。
白兆麟認為需要使用銜接手段的按斷復句是“松散型”按斷復句,即按、斷語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不夠緊密,按語與斷語均有獨自表述完整句義的傾向。因此,評斷過程使用承指代詞來強化二者之間的按斷關(guān)系。反之,按語與斷語之間不需要使用各種回指手段的按斷復句為“緊密型”按斷復句,即按語與斷語之間的邏輯推導關(guān)系比較緊密。按語與斷語之間的邏輯推導關(guān)系的顯見度越高(或話語者認為如此),他們之間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就越緊密;反之,顯見度越低(或話語者認為如此),它們之間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就越松散。這種分類認為,按斷復句中是否需要使用銜接手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說話人的主觀意愿,這在實際判斷按斷復句的操作過程中則顯得很難。
二《墨子》按斷復句分類
朱德熙說:“分句和分句之間意義上總是有聯(lián)系的,這種聯(lián)系往往通過語法形式表現(xiàn)出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用連詞(或副詞)連接相關(guān)的分句。(2)通過代詞的指代作用或關(guān)聯(lián)作用表現(xiàn)出來……(3)分句結(jié)構(gòu)形式上的聯(lián)系。”[10]216根據(jù)我們對《墨子》語言材料窮盡性的調(diào)查,《墨子》按斷復句中按語與斷語之間可用連詞“則”來連接,但數(shù)量很少,僅22例,占按斷復句總數(shù)的6%。連詞“則”廣泛出現(xiàn)于多種復句中,并不是按斷復句特殊的標志連詞。按語與斷語之間的評斷關(guān)系主要通過代詞回指的銜接手段表現(xiàn)出來,即斷語使用代詞回指按語所述信息,代詞同時起到銜接按語與斷語的作用?!赌印钒磾鄰途渲?,按斷語之間用代詞銜接的147例,可用代詞銜接但省略代詞的153例,連詞與代詞共用,即用“則此(是)”連接的24例。因此,《墨子》按斷復句中能用代詞銜接的共324例,占總量的89%。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銜接不同于連接,銜接是一個語義概念,指語篇中語言成分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連接和替代都是體現(xiàn)語篇中語言成分之間邏輯關(guān)系的銜接手段。在按斷復句中,按斷語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主要是通過代詞的替代作用表現(xiàn)出來的。
根據(jù)斷語是否需要使用代詞來回指按語所述信息,即按語與斷語之間是否使用指事代詞銜接,《墨子》按斷復句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直接性評斷,即斷語直接對按語所表達的全部信息進行評論、判斷。從語義上看,直接性評斷斷語對按語所述信息的性質(zhì)、原因、歸屬進行評斷;從形式上看,直接性評斷中的斷語常常用“此”“是”“之”等代詞回指按語所述信息(回指代詞也可以省略),代詞充當斷語分句中的一個句法成分,按斷語之間可用代詞銜接。二是間接性評斷,即斷語間接地對按語所述事實進行評斷。從語義上看,間接性評斷就是斷語或?qū)Π凑Z所述相關(guān)聯(lián)的人、事、物的性質(zhì)、類屬進行評斷,或基于按語所述事實對事件的原因或結(jié)果進行推測或追加式判斷。從形式上看,間接性評斷就是按語信息不在斷語中復現(xiàn),斷語一般不能使用代詞復指按語所述信息,按斷語之間不能用代詞銜接。
《墨子》按斷復句中按斷語之間使用代詞銜接的171個,按斷語之間省略代詞銜接的153個,按斷語之間不用代詞銜接的41個(見表1)。
表1 《墨子》按斷復句分類表
(一)直接性評斷
這類按斷復句中,斷語對按語所述全部信息進行評斷,斷語常常用回指代詞復指前面按語所述事實,按語與斷語之間可用代詞銜接。根據(jù)代詞的省略情況,直接性評斷按斷復句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按斷語之間使用代詞銜接;二是按斷語之間省略代詞銜接。
1.按斷語之間使用代詞銜接
在使用指事代詞銜接按語與斷語的按斷復句中,根據(jù)回指代詞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中的位置,又可以分為以下四小類。
a.“此”“是”“若”作主語
“此”“是”“若”等指事代詞在斷語中回指按語所述全部信息并且作分句的主語。
(1)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辨也。
(《法儀》)
(2)然后圣人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觀,此謂事能。
(《尚賢中》)
(3)詩曰:“告女憂恤,誨女予爵,孰能執(zhí)熱,鮮不用濯?!眲t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不可以不執(zhí)善承嗣輔佐也,猶執(zhí)熱之有濯也,將休其手焉。
(《尚賢中》)
(4)此言而非兼,擇即取兼,即此言行費也。
(《兼愛下》)
(5)“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
(《節(jié)用上》)
(6)古者天子之始封諸侯也,萬有余。今以并國之故,萬國有余皆滅,而四國獨立。此譬猶醫(yī)之藥萬有余人,而四人愈也,則不可謂良醫(yī)矣。
(《非攻下》)
例(1)中,“此”代按語所述內(nèi)容,斷語以比較的方式表評斷;例(2)中,斷語“謂事能”表示對“此”所代內(nèi)容、性質(zhì)的解釋。例(3)中,斷語用一個多重復句闡釋詩書典籍的涵義,例(4)、例(5)中,斷語判明性質(zhì)、歸屬。例(6)中,斷語以比喻表示意見和評論。
(7)言足以復行者,常之;不足以舉行者,毋常。不足以舉行而常之,是蕩口也。
(《耕柱》)
(8)今子聞其鄉(xiāng)有勇士焉,必從而殺之,是非好勇也,是惡勇也。
(《耕柱》)
(9)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鳥獸犬馬,以益衣裳、宮室、甲盾、五兵、舟車之數(shù),于數(shù)倍乎?若則不難。
(《節(jié)用上》)
“若”,戴望:“若猶此也?!盵11]161《詞詮》:“若,指事形容詞,此也?!盵12]221例(7)、例(8)斷語用代詞“是”復指按語所述事實,斷語判明性質(zhì)。例(9)“若”代上文所述內(nèi)容,斷語“不難”表示評論。
b.“此”“是”作謂語
“此”“是”在斷語中復指按語所述全部信息并且作分句的謂語,例如:
(10)為衣服之法:冬則練帛之中,足以為輕且暖;夏則希绤之中,足以為輕且清。謹此則止。
(《辭過》)
(11)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
(《所染》)
(12)其友皆好矜奮,創(chuàng)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禮矣,則子西、易牙、豎刀之徒是也。
(《所染》)
例(10)中,“此”代按語所述內(nèi)容,斷語表明意見、評論;例(11)、例(12)中“是”代按語所述事實,斷語用舉例的方式表示褒貶的態(tài)度和評價。
c.“此”“之”作賓語
“此”“之”在斷語中復指按語所述全部信息并且作分句的賓語,例如:
(13)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親士》)
(14)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處言語皆尚賢,逮至其臨政發(fā)眾而治民,莫知尚賢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尚賢下》)
(15)財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猶禁耕而求獲也,富之說無可得焉。
(《節(jié)葬下》)
(16)夫饑約則不辭妄取以活身,贏飽則偽行以自飾,汗邪詐偽,孰大于此!
(《非儒下》)
(17)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諸侯與之,內(nèi)者萬民親之,賢人歸之,以此謀事則得,舉事則成,入守則古,出誅則強。
(《尚賢中》)
(18)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
(《非攻上》)
(19)夫挾太山而越河濟,可謂畢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
(《兼愛中》)
例(13)中,“此”作動詞賓語,斷語“謂”表示對“此”所代內(nèi)容的解釋;例(14)-(17)中,“此”作介詞賓語,斷語鮮明地表達了說話人的主觀判斷和態(tài)度。例(18)-(19)中,“之”作動詞賓語,斷語表示意見、評論。
d.“此”“其”作定語
“此”在斷語中指代按語所述全部信息并且作分句的定語。
(20)今歲兇、民饑、道餓,此疚重于隊其子,其可無察邪?
(《七患》)
(21)是故比干之噎,其抗也;孟蕡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親士》)
例(20)中,“此”代“歲兇、民饑、道餓”的情況,斷語“此疚重于隊其子”判明性質(zhì),“其可無察邪”用反問的形式表示說話人的態(tài)度和建議。例(21)斷語中代詞“其”比較特殊,只指代按語中提到的“比干”“孟蕡”等人,斷語表示對原因的推斷。
表2 《墨子》按斷復句中復指按語信息的代詞
由表2可知,斷語中復指按語信息的代詞在分句中作主語最多,共148例,占總數(shù)的86%。這是由于代詞所代事實是上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信息,斷語中對代詞所代事實的評價、判斷才是說話人論述的重點所在。在信息結(jié)構(gòu)中,已知信息一般居主位,新信息居述位或賓位。指事代詞居述位或賓位的情況較少,一般是為了強調(diào)或是其它目的。
2.按斷語之間省略代詞銜接
在省略回指代詞的按斷復句中,根據(jù)省略的回指代詞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中的位置,又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a.省略的代詞在斷語中回指按語所述全部信息并且作分句的主語
(22)儒者曰:“親親有術(shù),尊賢有等。”言親疏尊卑之異也。
(《非儒下》)
(23)反圣王之務(wù),則非所以為君子之道也。
(《明鬼下)
(24)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小用之治一國一家而不橫者,若道之謂也。
(《尚同下》)
(25)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
(《天志上》)
(26)是以動則不疑,速通成得其所欲,而順天鬼百姓之利,則智者之道也。
(《非攻下》)
(27)于先王之書也《大誓》之言然,曰:“小人見奸巧乃聞,不言也,發(fā)罪鈞?!贝搜砸娨Р灰愿嬲撸渥镆嗒q淫僻者也。
(《尚同下》)
(28)此上逆圣王之書,內(nèi)逆民人孝子之行,而為上士于天下,此非所以為上士之道也。
(《明鬼下》)
(29)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謂也。
(《魯問》)
(30)今子曰,國治則為禮樂,亂則治之,是譬猶噎而穿井也,死而求醫(yī)也。
(《公孟》)
(31)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不義不處,非理不行,務(wù)興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則止,此君子之道也。
(《非儒下》)
例(22)-(26)中,斷語都省略了作主語的回指代詞“此”或“是”。例(22)與例(27)中,斷語都是對按語所述話語的解釋、評論,句式特征相同,但前者省略了指事代詞“此”,后者沒有省略。例(23)可與例(28)比較,斷語都是“非所以為……之道也”的格式,表示否定的判斷,例(23)省略了指事代詞“此”。例(24)可與例(29)比較,例(25)可與例(30)比較,例(26)可與例(31)比較。
b.省略的代詞在斷語中回指按語所述全部信息并且作分句的謂語
(32)古者圣王制為衣服之法,曰:冬服紺緅之衣,輕且暖;夏服絺綌之衣,則止。
(《節(jié)用中》)
(33)為衣服之法:冬則練帛之中,足以為輕且暖;夏則希绤之中,足以為輕且清。謹此則止。
(《辭過》)
例(32)與例(33)出現(xiàn)的篇章不同,但所述內(nèi)容與句式特征都相似,例(32)省略了代詞“此”。
c.省略的代詞在斷語中回指按語所述全部信息并且作分句的賓語
(34)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于天下者,未嘗有也。
(《修身》)
(35)除天下之害,令國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
(《節(jié)葬下》)
例(34)與例(35)的斷語句式特征也大致相同,例(34)省略了代詞“之”。
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省略也是銜接的手段之一。省略可以避免重復,突出新信息,使語篇結(jié)構(gòu)更加緊湊。那么,什么情況下斷語中復指按語信息的代詞可以省略呢?試看例(36):
(36)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
(《兼愛上》)
例(36)由3個按斷復句組成,斷語都是用“所謂……”的格式判明性質(zhì)。第一個按斷復句中按語由一個小分句構(gòu)成,斷語省略了指事代詞“此”。第二個復句中按語由6個小分句構(gòu)成的等立復句組成,分句內(nèi)部又是因果關(guān)系,按語較長較復雜,斷語用“此”來復指按語所述事實,“此”同時起到銜接按語與斷語的作用。第三個復句按語是由三個小分句組成的等立復句,按斷語之間也有指事代詞銜接。由此看來,在可由指事代詞連接的按斷復句中,是否省略指事代詞,跟按語的長短或復雜與否有關(guān)。一般說來,如果按語較短,按斷語之間根據(jù)自然語勢或語流的走向連接,往往省略指事代詞;如果按語過長,超過了聽話人的記憶上限,就需要使用回指代詞復指按語的信息以便給聽話人提示。代詞的過遞提示說話人論述的重點在于斷語所表達的信息,使簡短的斷語與復雜、冗長的按語相比獲得一定優(yōu)勢。《墨子》中有大量由多重復句構(gòu)成的按斷復句,不僅按語較為復雜,有時候斷語也比較復雜;因此,斷語往往使用承指代詞回指按語,使復句語義邏輯關(guān)系清楚,結(jié)構(gòu)緊湊。
(二)間接性評斷
這類按斷復句中,斷語對按語的部分信息進行判斷、評論或是根據(jù)按語所提供的信息進行進一步的推斷。按語所述信息一般不在斷語中復現(xiàn),斷語不能使用代詞復指按語所述信息,按語與斷語之間不能用代詞銜接。根據(jù)評斷語的性質(zhì),間接性評斷按斷復句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評斷語為陳述句
(37)三年之內(nèi),齊吳破國之難,伏尸以言術(shù)數(shù),孔某之誅也。
(《非儒下》)
(38)耕柱子處楚無益矣。二三子過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
(《耕柱》)
(39)夫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國無亂,不可得也。
(《辭過》)
(40)夫殺之人,為利人也,博(薄)矣。
(《非攻下》)
(41)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
(《親士》)
(42)鄭人三世殺其父,而天加誅焉,使三年不谷,天誅足矣。
(《魯問》)
例(37)中,斷語“孔某之誅也”對按語所述情況進行追加式推斷,指出誰應(yīng)該對上述災(zāi)難負責;例(38)中,斷語“客之不厚”是說話人根據(jù)按語提供的信息對具體人的評價。例(39)中,斷語“欲國無亂,不可得也”是基于按語所述情況得出的結(jié)論,是對結(jié)果的推斷。例(40)也是對結(jié)果的推斷,如果殺人是利人的話,那么這“利”博(薄)矣。例(41)、例(42)的斷語表達了說話人對與按語所述信息相關(guān)事物的意見、評論。
2.評斷語為反問句
(43)故三王者,皆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豈憂財用之不足哉?
(《節(jié)葬下》)
(44)今子徧從人而說之,何其勞也?
(《公孟》)
(45)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也,舉天下之萬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說而不治哉?
(《尚同中》)
(46)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紂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
(《非命上》)
(47)是故古者堯之舉舜也,湯之舉伊尹也,武丁之舉傅說也,豈以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哉?
(《尚賢下》)
例(43)、例(44)的斷語都以反問的形式表示對具體人的評論、評價,例(45)-(47)的斷語基于按語所述事實對相關(guān)事物作進一步推斷。
3.評斷語為感嘆句
(48)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fā)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修身》)
例(48)中,斷語“其唯圣人乎”用一種較為肯定的語氣表示對人物的推斷,表達了對圣人高貴品質(zhì)的贊嘆。
三《墨子》按斷復句的特點
根據(jù)斷語是否需要使用代詞來回指按語所述信息,即按語與斷語之間是否使用代詞銜接,《墨子》按斷復句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直接性評斷按斷復句;二是間接性評斷按斷復句。在直接性評斷按斷復句中,根據(jù)代詞的省略情況,又可以分為按斷語之間使用代詞銜接和按斷語之間省略代詞銜接。
《墨子》按斷復句中,直接性評斷按斷復句有324個,占按斷復句總量的89%;間接性評斷按斷復句41個,占總量的11%(見表1)??梢姡苯有栽u斷按斷復句占按斷復句總量的絕大多數(shù)。也就是說,按斷復句絕大多數(shù)都是斷語對按語所述事實的直接評斷,代詞銜接是按斷復句的重要標志。這給我們準確判斷按斷復句提供很大幫助,從而有效地把按斷復句與他類復句區(qū)分開來。
在直接性評斷按斷復句中,按斷語之間使用代詞銜接的按斷復句多達171個,占按斷復句總量的47%?!赌印分惺褂么~銜接的按斷復句多為多重復句,按語往往較長較復雜,由多個分句組成,代詞的過渡能夠把按語與斷語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顯示了思維的連續(xù)性與語義的連貫性,使文章結(jié)構(gòu)更加縝密?!赌印分谐霈F(xiàn)的大量用代詞來銜接的按斷復句表明:戰(zhàn)國初期,漢語語言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個相當復雜的程度。
《墨子》按斷復句中,用以復指按語并銜接按語與斷語的代詞主要有“此”“是”“之”“若”“其”等。其中,“此”的用量最大,共112個,占代詞總量的65%,其次是“是”,50例,占總量的29%。值得注意的是,從《親士》以下到《非儒》等篇,斷語使用代詞的按斷復句中,多用“此”少用“是”,“此”“是”為107∶14;而在《大取》《小取》《耕柱》《貴義》《公孟》《魯問》等篇章中,使用代詞銜接手段的按斷復句中,多用“是”少用“此”,“此”“是”為5∶36。這可能與語言的時代性、地域性以及個人的使用習慣有關(guān)。學界對于《墨子》的時代和作者問題向來爭議頗多,語言學的研究或許能為該書的作者考釋提供一些佐證。
參考文獻:
[1]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2]萬小麗.《論語》中按斷復句形成的內(nèi)在規(guī)律[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1):125-130.
[3]于峻嶸.《荀子》單重按斷復句研究[J].語文研究,2005(2):31-35.
[4]白兆麟,時兵.《鹽鐵論》按斷復句研究[J].古漢語研究,2004(2):57-61.
[5]陳順成.《孟子》復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7.
[6]賴江.《晏子春秋》復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7]王力.中國現(xiàn)代語法[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5.
[8]楊伯峻.文言語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56.
[9]白兆麟.《老子》復句辨析[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4):165-169.
[10]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
[11](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2]楊樹達.詞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青〕
注釋:
①《墨子》中《經(jīng)》上下、《經(jīng)說》上下體例特殊,《備城門》以下諸篇主要記敘守城備敵的方法,這些篇章不能反映當時的語言面貌,因此不在我們的研究范圍內(nèi)。
Study of An Duan Conjunctive Sentence in Mozi
LIU Chunping
(CollegeofChinese,PingdingshanUniversity,Pingdingshan467000,Henan,China)
Abstract:A great number of An Duan conjunctive sentence are used in Mozi. An Duan conjunctive sentence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kinds: direct judge and indirect judge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conjunctive pronoun is used or not. The direct judge An Duan conjunctive sentence is used more. An Duan conjunctive sentence is marked with pronouns which cohere Anyu and Duanyu. The use of An Duan conjunctive sentence inMoziindicates the logicality and complexity of languag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Key words:Mozi; An Duan conjunctive sentence; direct judge; indirect judge
中圖分類號:H1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365(2015)05-0113-08
作者簡介:劉春萍(1972-),女,河南安陽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古代漢語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