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寧[內(nèi)蒙古大學, 呼和浩特 010000]
漢語中的“差點兒(沒)+VP”語義探討
⊙安寧[內(nèi)蒙古大學, 呼和浩特010000]
漢語口語中存在著大量的“差點兒(沒)+VP”句式,在不同的感情條件和語境下可產(chǎn)生截然相反的意義,對于這一句式的研究,以朱德熙先生的“企望說”為代表。深層次地研究“差點兒(沒)+VP”句式產(chǎn)生不同意義的原因及其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差別,對于指導語文教學,尤其是對外漢語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差點兒差點兒沒語義歧義對外漢語教學
漢語口語中存在著大量的“差點兒(沒)+VP”句式:
1.A.我差點兒沒摔死。B.我差點兒摔死。
2.C.我差點兒沒及格。D.我差點兒及格了。
上面兩組句子表面上的形式?jīng)]有差別,均是“差點兒沒……”和“差點兒……”的對比,但其表達的意義卻是不同的。第一組的兩個句子表達的是相同的意思,都是“沒摔死”;而第二組的兩個句子表達的卻是相反的意思,“我差點兒沒及格”表達的意思是“及格了”,而“我差點兒及格了”卻是沒有及格。本文就是探討這兩種存在于漢語口語中的“差點兒(沒)+VP”句式,分析其差異和其產(chǎn)生相反意義的原因。
“差點兒”可做形容詞性成分、動詞性成分和副詞,本文只討論其做副詞的用法。
“差點兒……”在語義上基本沒有歧義,“差點兒”相當于一個否定詞,后面加動作表示該動作沒有實現(xiàn)或完成。而“差點兒沒……”卻有兩種“同形異構(gòu)”的句式,二者表示的意義截然相反,且可能產(chǎn)生歧義現(xiàn)象,較為復(fù)雜。所以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差點兒沒……”的語義和結(jié)構(gòu)特征。按照學界的觀點,我們把表示否定意義的“差點兒沒”(差點兒沒摔一跤=沒摔跤)稱為Na式,把表示肯定意義的“差點兒沒”(差點兒沒考上大學=考上了)稱為Nn式。由于漢語中的大多數(shù)“差點兒沒……”句式出現(xiàn)在口語中,所以本文的引文和舉例多為經(jīng)過檢驗的口語,并無特定出處。
很多學者對“差點兒沒……”的語義做過研究,較具代表性的有“企望說”“積極成分說”“客觀事實說”“趨向說”四種觀點。筆者以“企望說”為基礎(chǔ),對“差點兒沒”這一句式在不同結(jié)構(gòu)下和語境中的語義特征做出總結(jié),并提出自己的補充觀點。
從層次上來理解“企望類”和“不企望類”中的兩種“差點兒沒”,即:
表示否定的Na式:差點兒沒摔死=沒摔死
表示肯定的Nn式:差點兒沒及格=及格了
這兩種不同的“差點兒沒”雖然在字面上是相同的,但其實際的層次構(gòu)造并不相同:
Na式:差點兒沒摔死 (主要用于不企望發(fā)生的事,表示否定意義——“沒摔死”)
這里的“差點兒沒”是一個固化結(jié)構(gòu),“沒”是羨余成分,即“人們在表達否定意義的時候,覺得‘差點兒’還不足以強調(diào)事情沒有發(fā)生(或狀態(tài)沒有出現(xiàn)),所以又加上一個表示否定意義的‘沒’來加重語氣,加強感情色彩”。
Nn式:差點兒沒及格(主要用于企望發(fā)生的事,表示肯定意義——“及格了”。)
這里的“沒”是對“及格”的否定,加上“差點兒”的否定,相當于雙重否定,故表示肯定意義。
這樣就從本質(zhì)上區(qū)分了兩種“同形異構(gòu)”的“差點兒沒”產(chǎn)生相反意義的原因。按照朱德熙先生的觀點,Na式主要用于不企望發(fā)生的事,表示否定意義;Nn式主要用于企望發(fā)生的事,表示肯定意義。但再看下面幾個句子:
1.聽說這個消息他特別吃驚,眼珠子差點兒沒掉出來。
2.今天的考試得了滿分,我高興得差點兒沒跳起來。
3.最近來家里的客人太多,差點兒沒把門檻踏平了。
上面三個句子從語義上講是要進入“差點兒沒”的Na式,即表示否定意義。而“差點兒沒”后面所跟的事物并沒有明顯的“不企望”的意思,所以筆者認為這是應(yīng)該引起注意的Na式“差點兒沒”句式的特殊小類,即當“差點兒沒”后面的事物有明顯的夸張語氣或和人的肢體動作、情緒反應(yīng)相關(guān)的時候,“差點兒沒”句式中用“沒”來加強一種夸張語氣或形容人的較為夸張的肢體動作、反應(yīng)狀態(tài),這時屬于Na式,即表示否定意義。
現(xiàn)實的交際中有明確感情色彩的“企望類”和“非企望類”的“差點兒沒”句式很難或者說幾乎不會產(chǎn)生歧義現(xiàn)象。如:
1.這次考試我差點兒沒及格。
2.雨天路滑,張大爺差點兒沒摔死。
這兩句話基本上沒有歧義。第一句不管放在什么語境中,“差點兒沒及格”的意思都一定是及格之后表達一種慶幸,如果是表達沒有及格,我們會直接說“差點兒就及格了”,即“差點兒沒及格”的“沒”一定是否定“及格”的,而不可能是連帶在“差點兒”后加強語氣的羨余成分。第二句話,“張大爺差點兒沒摔死”,也是不會產(chǎn)生歧義的,表達的語義一定是張大爺摔倒了,但沒有摔死。如果張大爺真的摔死了,我們根本不會用“差點兒沒”這一句式。
所以,在“差點兒沒”句式中,表示“企望類”和“非企望類”的句子都基本上不會產(chǎn)生歧義。筆者認為可以產(chǎn)生并容易產(chǎn)生歧義的句子,是朱德熙先生所說的“中性”事物,在無標注的情況下,是能產(chǎn)生歧義的。如:
1.我差點兒沒去北京找王老師。
2.我差點兒沒把這本書都看完。
3.我差點兒沒游到河對岸去。
4.我差點兒沒留起長頭發(fā)來。
以上句子都會產(chǎn)生歧義,放在不同的語境中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義:
為了弄明白這道題,我差點兒沒去北京找王老師?!獩]去(說話人夸張地表達自己“弄明白這道題”的艱辛或決心。)
當時都急瘋了,什么都忘了,差點兒沒去北京找王老師,多虧你提醒,才找到了王老師解決這個問題?!チ耍ㄕf話人表達“差點兒沒去”實際上“去了”的慶幸。)
為了找這一個公式,我差點兒沒把這本書全看完?!獩]看完(書很厚,說話人強調(diào)找公式的不易。)
到了還書的最后期限,我差點兒沒把這本書全看完?!赐炅耍ū磉_勉強看完的慶幸。)
在上面的句子中,“沒”既可以是“差點兒沒”中的羨余成分,起加強語氣的作用,也可以是對后面整個句子的否定,與“差點兒”的否定構(gòu)成雙重否定,表肯定意味。
而以上句子中“差點兒沒”之后的成分“去北京找王老師”“把這本書都看完”“留起長頭發(fā)”等,均屬于“中性”的成分,即無法或很難判斷是否企望?;蛘邔τ谀橙藖碚f企望與否皆可,要看說話人想表達的意思。當放在“差點兒沒”之后進入Na式時,說話人表達的感情一定是夸張的,或者認為完成這件事很困難。
“差點兒”和“差點兒沒”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難度較大,應(yīng)屬于中高級的部分。在解釋“差點兒”和“差點兒沒”的語義時,很多對外漢語教材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的中級漢語教材《橋梁》都采用了朱德熙先生的“企望說”來解釋和對比這兩個詞語,但教學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因為“企望”是一個太過主觀的詞,有時會造成留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差點兒”和“差點兒沒”的語義教學屬于中高級階段,留學生在這時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中文基礎(chǔ)和語感。筆者認為可以將兩種“差點兒沒”的不同結(jié)構(gòu)進行分解,從根本上區(qū)分兩種不同的“差點兒沒”結(jié)構(gòu),這樣就避免了主觀理解上的偏差帶來的困難。
此外,對于“差點兒沒”后面連接的成分,教學中可以進行一定的簡化,如“差點兒沒”表否定意義后面最常用的兩類,一是帶“死”或者和“死”“病”有關(guān)的成分,如“氣死”“摔死”“累死”以及“跳樓”“自殺”“背過氣兒”“發(fā)瘋”等,這一類的詞占絕大多數(shù)。二是與肢體動作有關(guān)的詞,如“跳起來”“踩破了”等。這兩類詞用在“差點兒沒”后面表否定意義,占了這一用法的絕大多數(shù),講解時可以將這兩類例子具體舉出,方便留學生理解。而且,在實際交際中,“差點兒沒”后面表否定意義的例子遠遠多于表肯定意義的例子,教學中也可以根據(jù)使用頻率的差異進行側(cè)重性的教學。
漢語中的“差點兒沒”句式是大量存在的,尤其是普通話的口語之中。朱德熙先生的“企望說”為我們提供了判斷其語義的最基本的根據(jù),其他學者的質(zhì)疑和補充也完善了對“差點兒沒”句式的語義研究。一般情況下,口語中的“差點兒沒”不會產(chǎn)生歧義,如果在書面上產(chǎn)生歧義,仍然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消除歧義。
[1]朱德熙.說“差一點”[J].中國語文,1959(9).
[2]石毓智.對“差點兒”類羨余否定句式的分化[J].漢語學習,1993(4).
[3]董為光.語言認知心理對“差點兒DJ”結(jié)構(gòu)的影響[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3).
[4]周一民.北京話里的“差點兒沒VP”句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6).
[5]陳利麗.同形異構(gòu)的“差點兒沒VP”[J].皖西學院學報,2007(4).
[6]程饒枝.“差點沒”和“差點”語義同指考察[D].暨南大學,2007.
作者:安寧,內(nèi)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本科生,研究方向:語言學。
編輯: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