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真詩人必不失僧侶心
      ——李青凇和他的詩

      2016-01-28 11:53:27北京吳思敬
      名作欣賞 2016年10期
      關鍵詞:宗教詩歌

      北京吳思敬

      ?

      真詩人必不失僧侶心
      ——李青凇和他的詩

      北京吳思敬

      摘 要:李青凇既是佛門弟子,又是詩人。其詩歌滲透了一種深厚的宗教情懷,有一種超脫世俗的對人生的體悟和大愛。他善于在隱逸中冥想,他的作品具有“詩”與“思”的雙重品格。

      關鍵詞:宗教 詩歌 自我體認

      西方近代詩學有一種趨向,那就是追求詩與宗教的合一。錢鍾書在《談藝錄》中引用德國詩人諾瓦利斯《碎金集》中的論述:“真詩人必不失僧侶心,真僧侶亦必有詩人心?!雹龠@兩句話相當準確地表達了近代詩人對詩與宗教關系的理解。

      “真詩人必不失僧侶心”,是說詩人應有一種廣義的宗教情懷,這種情懷基于人對擺脫生存不自由狀態(tài)的渴望。在時間的永恒面前,人感受到生命的短促;在空間的浩瀚面前,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而宗教的價值就在于對人生不自由狀態(tài)的解脫——清洗心靈中的泥沙,消除生存中的妄念,尋找關懷天下蒼生的大道,從而使自己的靈魂在棲居中得以安寧。至于詩歌,正如日本學者松浦友久所說,詩歌抒情最主要的源泉來自于回顧人生歷程時升華起的時間意識。他所說的這種時間意識,也就是一種生命意識。人在現(xiàn)實社會中會受到種種限制,生命的有限與殘缺,使得人本能地幻想自由的生存狀態(tài),尋求從現(xiàn)實的拘囿中解脫出來,而詩歌作為人類生命活動的象征形式,是力圖克服人生局限、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精神突圍?;诖它c,詩人就不會僅僅以展示現(xiàn)實生活圖景,表達私人化的情感、欲望為滿足,而是要透過他所創(chuàng)造的立足于大地而又向天空敞開的詩的境界,向哲學、宗教的層面挺進,昭示人們返回存在的家園。

      “真詩人必不失僧侶心”,還意味著詩人與僧侶在思維方式上某種程度的相通。宗教的思維方式,在于對時間的某種瞬時的領悟中,使瞬時永恒化,最有代表性的是禪宗的“頓悟”。所謂“悟”,便是指人的心靈從不自由到自由的轉變。禪宗認為,禪是不可言說的,要言說也要繞路而行,因而特別強調聞聲悟道、見色明心,強調暗示性。而這恰恰又與詩人在審美創(chuàng)造中的思維方式得以溝通。荷爾德林說過:“自古以來,諸神的語言就是暗示?!焙5赂駹枌Υ私忉尩溃骸霸娙酥勒f是對這種暗示的截獲,以便把這些暗示進一步暗示給詩人的民眾。這種對暗示的截獲是一種接受,但同時也是一種新的給予?!雹趦?yōu)秀的詩作都具有這種暗示性,強調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強調表達的疏密得當、不即不離,具有一種含蓄、空靈之美。

      當然,這里講的“真詩人必不失僧侶心”,并不是把詩人與僧侶完全畫等號。僧侶,是離開世俗生活,為了信仰而修行的人,他們以弘揚佛法為己任,他們的言說,即使是借助于形象的說法吧,也是為了闡釋佛學禪理,傳播宗教文化;而詩人盡管在追求生命的自由、在思維方式上與僧侶有相通之處,但詩人寫詩的目的卻不在于弘法,而在于言志傳情。他可以有一顆僧侶心,他寫出的詩字面上卻無佛理禪學的痕跡。不過,透過詩人筆下的意象、情境與鮮活的情感狀態(tài),有時也可以讓人感受到禪的趣味,領會到禪悟般的境界。

      現(xiàn)在就讓我們從上述的角度,來觀察一下李青凇和他的詩。

      李青凇,湖南邵陽人,上世紀80年代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曾創(chuàng)辦《哲理詩刊》。上世紀90年代初就讀于魯迅文學院,90年代中后期隱逸山林,遠離紅塵,參禪悟道,并繼續(xù)寫作,出版了《靈魂的家園》《靈魂的飛鳥》《天真之歌》《重溫親人——李青凇鄉(xiāng)音詩選》等詩集。李青凇孤身一人,謙遜低調,漂泊不定,隨遇而安。他說:“我只求簡單的生活/我苛求充實的生命?!钡拇_,他的生活簡單到了極點,卻葆有一顆禮佛向善之心。他精研佛經,潛心學詩,身居鄉(xiāng)間的“清廬”之中,卻心懷眾生,悲天憫人。在他看來,學佛不僅是為了發(fā)現(xiàn)自我,尋找自我,而且也是為了完善心性修養(yǎng),協(xié)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使心胸得以開闊,使人生境界得以提升。2015年,作家出版社為他出版了總稱為《隱行者》的兩本詩集:《我之歌——誕生與涅槃之間的精神史》和《盛世微言——一個現(xiàn)代隱者如是說》。從中可以看到,他的詩歌滲透了一種深厚的宗教情懷,有一種超脫世俗的對人生的體悟和大愛。他善于在隱逸中冥想,他的作品具有“詩”與“思”的雙重品格。

      詩人在《盛世微言》第一輯“孤獨與隱逸”的開頭,手書了“世人皆下海,我獨上山來”這兩行詩,表明了他在物欲橫流、道德淪喪、世俗的紅塵遮蔽了人的詩意本質的時代,在生態(tài)失衡、霧霾籠罩、人類生存面臨危機的時刻,作為一個詩人所意識到的責任。《我之歌》和《盛世微言》,是他在隱逸山林與云游天下中記下的心路歷程,其中特別是他對“我是誰”這一亙古以來的哲學命題的追尋,是極有價值的心靈探險,是在國人精神危機、價值失衡的情況下,對“自我”的心靈救贖。

      能否在主體與客觀世界的交融中,自覺地發(fā)現(xiàn)自我,形成對自我的認知,這是人和動物的主要區(qū)別所在。然而正確地認識自我,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自我乃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海”③。 “宇宙無盡,即青春無盡,即自我無盡?!雹苊鎸θ伺c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人往往迷失了自我而不自知,發(fā)出“長恨此身非我有”的慨嘆。人的最大敵人,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欲求索世界的意義,首先要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因此,人們在對大千世界、宇宙萬物懷有強烈好奇的同時,也有強烈的探尋自我的愿望。李青凇的長詩《我之歌》探索了“我”從出生到生命終結的心路歷程,其情感的真誠、思考的深邃,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他在詩集前邊的《自白》中對“我是誰”這一古老哲學命題的體悟:

      此“我”即我,亦非我;有我之縮影,亦有眾生之投影;有塵世之我的心路歷程,更有真如之“我”的精神詩史?!拔摇毙募捶?,佛即覺悟之“我”(也即眾生)。這個“我”,不僅是人類,而且是世界萬物的代稱,天地人神的化身?!拔摇笨梢允悄俏?,是他(她),是它等一切事體;同時可以是一條道路,一束光芒,一滴水珠,甚至可以是一個詞語,一點空白,一片虛無。它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又無所不在,無所不容,遍虛空,含法界……

      如果您——神性的讀者,能夠從“我”這方多棱鏡中讀出您的影子,照見您的心靈,找到您的道路,走向您的歸宿……那么,“我”的無題之題已標識起來,“我”的無目的之目的已顯現(xiàn)出來了;那么此刻握筆與您傾訴的這個我,也就心滿意足了,或者“我”已在天堂為您留下一個神圣的座席了。

      這段話對“我”的深層闡釋,充滿了禪思的機辯。在詩人晃動的這面多棱鏡中,讀者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更能觸發(fā)在詩歌中如何處理“我”與世界關系的思考。詩是自我與世界的擁抱,詩中既有詩人的自我,又有詩人的“非我”,即詩人生活其中的宇宙。詩永遠是主體與客體擁抱或碰撞的結果。詩人忠實于自我,但又不能局限于自我,而應當把自我的感覺、情感、思維、想象向無限深廣的境界中推進,讓自我與世界融合,讓個體與萬物呼應,沖破自我的封閉狀態(tài),使主客觀達到高度的協(xié)調一致,這樣心靈才能獲得充分的自由感。

      李青凇既是佛門弟子,又是詩人,他也面臨著身份認同的問題。不過,在我看來,他的第一身份應該是詩人。這是由于他不斷地出入于隱逸與入世之間。隱逸使他獲得心靈的安寧,入世使他感到生活的意義。他還未能做到完全心無掛礙,“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他還在牽掛著這個世俗的世界,他愿為人間的真善美而歌,而把批判的鋒芒指向社會的假惡丑。就他的詩作而言,盡管融有一定的佛理成分,但總體上不屬于宣揚佛學禪理的宗教詩,而是有明顯的主體意識與個性色彩的詩性話語,請看——

      他的出發(fā)點是:“做原始的人,/寫原初的詩,/悟原本之道?!?/p>

      他的本性是:“我從石灣走出/天生秉有石頭的靈性/我的本能就是擊石取火/連一個光斑也不放過?!?/p>

      他的現(xiàn)狀是:“為了未來,我葬送了現(xiàn)實的幸福/為了真愛,我拋棄了塵世的花朵/為了光明,我歷盡了黑暗的折磨/為了正義,我背叛了倫理的親情/為了真理,我抵押了肉體的生命/為了大我,我跪行在通天的長階?!?/p>

      他的理想是:“以流亡者的情懷寫詩,/以哲人的頭腦革命,/以仙家的心態(tài)生活,/以覺者的淡定歸去。”

      透過這些洗練的、富有張力的詩行,一個飄逸的、孤獨的、執(zhí)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呈現(xiàn)出來。在當下詩壇同質化的寫作鋪天蓋地的形勢下,這個獨特的、非常個性化的詩人形象的存在,是值得珍惜的。

      因此,李青凇如何認同自己的身份,是他的事,我只把他認定為一個詩人,一個有著可貴的僧侶心的真詩人。

      2016年1月6日

      ①錢鍾書:《談藝錄·八八》,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72頁。

      ②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50頁。

      ③紀伯倫:《先知·沫與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6頁。

      ④李大釗:《青春》,《新青年》1916年第2卷第1號。

      作 者: 吳思敬,著名詩歌評論家、理論家。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 輯: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

      猜你喜歡
      宗教詩歌
      詩歌不除外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詩歌是光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4
      詩歌島·八面來風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馬克羅斯科宗教主題繪畫的情感表達
      儒家文化與書院基址的選擇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35:47
      人間佛教的社會功能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26:20
      詩歌論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2
      釋放“宗教”力量,美國將遭報復
      高陵县| 新平| 尼勒克县| 榆中县| 新民市| 庐江县| 富源县| 磐安县| 天镇县| 大新县| 宝丰县| 汉阴县| 廊坊市| 南和县| 宁陵县| 瑞丽市| 肇源县| 曲沃县| 吉隆县| 尚义县| 汽车| 龙南县| 广州市| 沙坪坝区| 宝山区| 仁寿县| 佛冈县| 兰坪| 织金县| 锦屏县| 武汉市| 应用必备| 麻江县| 彭州市| 万山特区| 绥宁县| 昭平县| 丰县| 广东省| 阳新县| 石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