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靈芝湖南省石門縣第一中學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論語文學習的新模式
胡靈芝
湖南省石門縣第一中學
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如何才能引導高中的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也成為了老師們需要研究的課題,高中時期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獨立自主的能力,思維也發(fā)展的比較迅速,對于高中時期的學生來,能夠培養(yǎng)他們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學生將來的發(fā)展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也能夠減輕教師的教學的壓力,那么如何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呢?
高中語文;自主學習;如何培養(yǎng)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都是老師在講臺上一直不停地講述,學生在底下記筆記,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能記得住的內(nèi)容并不多,老師也累的口干舌燥,這種模式迫切地需要被改革,那么如何來改變這種現(xiàn)狀呢,那就是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
語文課避免不了的就是預習的環(huán)節(jié),那么如何在預習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呢,高中的語文一般都是文言文,學生們在遇到文言文的時候,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字的意思并不理解,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見,那么學生不懂的很多,以前的時候都是學生把不理解的詞匯圈起來記下來,等待老師講解,那么現(xiàn)在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自己查字典,去查詢這個詞的意思,從而能讀通這篇文言文,讀通了,也就能夠理解文章的意思了,這對于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還是有很大幫助的。例如:《歸去來兮辭》中有這樣一句“曷不委心任去留”,里面有一個“曷”字大家在文言文中很少見這個詞,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以前的時候都是等待老師講解,而現(xiàn)在,老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查古漢語字典,去揣測“曷”字究竟是什么意思,這樣大家才能準確地記住“曷”通“何”是為什么的意思,這句里面還有一個“委”字,那么學生就會想是委以重任中委的意思嗎,怎么樣翻譯才通順呢。這樣的課堂下來,學生所預習到的知識都是自己通過查詢得來的。古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通過自己的查詢來預習學到知識比等待老師講解要記得更深、更牢。
老師在進行課程的講解時,要允許學生去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語文是一個多元化的學科,答案往往不是固定的,老師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來進行講解,要充分尊重學生自學到的內(nèi)容,允許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并且不能輕易地就把學生自己學到的內(nèi)容給否定掉,這樣學生的自信心會受到嚴重的打擊,導致不愿意去自主學習。老師在課堂上發(fā)揚民主的精神,允許學生保留個人的意見,以保護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地去嘗到自主學習的甜頭,從而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這樣學生更愿意自己去學習,去獨立地思考。例如:老師在講解《蜀道難》這篇文章時,有這樣一句“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學生在學習這句話時肯定會有疑問,四萬八千歲肯定是夸張的說法,老師要及時地肯定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提出表揚,然后再根據(jù)前后句語句去講解作者為何要這樣用。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和學生之間還有學生和學生之間都應(yīng)該是合作的一個關(guān)系,老師可以讓學生成立學習興趣小組,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疑難的問題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先是小組內(nèi)部對疑難知識點進行消化,當小組內(nèi)不能達成一致的結(jié)果時,就可以小組之間進行討論,進行組間消化,學生自己討論出來的知識點比老師講的要記起來更加容易,這種方法也更能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達到課堂的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習知識上,老師不應(yīng)該有絕對的權(quán)威,同學之間也不應(yīng)該是競爭對手的關(guān)系,大家都是解決問題的參與者,積極地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去思考,這樣課堂的氛圍更加活躍,課堂效率也可以提高一個層次。例如:蘇洵的《六國論》不算是一篇特別難懂的文言文,老師在課堂上就不要過多地去講解,讓學生在小組之間進行討論,然后老師再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看看學生是否能夠接受,不接受的話,老師再和學生進行討論,來達到一個課堂活躍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喜歡去自主學習。
要實現(xiàn)高中語文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僅僅有的4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大千世界處處都有語文,我們可以把視野引向課外,讓學生自主學習擴展到課外的閱讀中去。首先,引導學生去閱讀名著,因為新課程改革之后對高中生的閱讀量也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的時候,去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閱讀,并作出閱讀的筆記,這樣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好處,學生自主閱讀,也能省去老師去講解如何寫作,如何應(yīng)對閱讀理解的時間,是一項兩全其美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引導學生去關(guān)注社會上的熱點,包括百家講壇等,讓學生有選擇地去看電視或者報紙,通過媒體來進行自主學習,將媒體上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應(yīng)用到語文的寫作和閱讀中,對于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也能夠有很大的幫助;再就是有計劃地讓學生去進行社會調(diào)查,了解社會,了解現(xiàn)實,然后寫出調(diào)查報告或者論文,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寫作的能力。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紅樓夢》里面有很多優(yōu)美的詩詞,和語句,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優(yōu)美的詞匯摘錄下來,在遇到相同情境的寫作時,可以將這些詩詞引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既能為自己的寫作增添亮點,也增加了學生對于文學的興趣,和自主閱讀,自主寫作的能力,為學生的培養(yǎng)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開設(shè)語文課的目的應(yīng)該是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在教學中培養(yǎng)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算是教學上的成功,尤其是新課改之后,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去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能夠自主學習,自己思考,而不是處處依賴老師,那么我們的教學才能說是成功的,才能說真正地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位有獨立思考能力,有自主學習意識的人才。具體老師要怎樣做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這也需要老師和各位學者慢慢去探討去研究了。
[1]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孟慶南.基于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模式[M].課程教材教法,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