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張杰
易通湯治療氣虛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發(fā)腦血管痙攣的療效分析
宋張杰
目的研究采用易通湯治療氣虛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發(fā)腦血管痙攣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74例氣虛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發(fā)腦血管痙攣患者,按其用藥方法不同分為A、B兩組,各37例。A組患者給予尼莫地平片聯合活血化瘀的西藥靜脈滴注治療,B組在A組的基礎上給予易通湯治療。2個療程后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及治療前后動脈腦血流速度的變化情況。結果治療后A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7、14 d B組患者的平均腦血管血流速度明顯低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服易通湯能顯著提高對氣虛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發(fā)腦血管痙攣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動脈腦血流速度,能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值得研究推廣。
腦血管痙攣;氣虛血瘀;易通湯
由氣虛血瘀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復發(fā)率和發(fā)病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本研究選取74例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以研究中藥易通湯聯合西藥治療氣虛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發(fā)腦血管痙攣的效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符合研究標準的74例氣虛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發(fā)腦血管痙攣患者,按其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組和B組,各37例。其中A組患者女15例,男22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62.10±3.89)歲,病程8~32 d,平均病程(15.40±6.34)d;其他并發(fā)性疾病:6例患有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4例患有糖尿病。B組患者女17例,男20例,年齡52~70歲,平均年齡(60.10±3.59)歲,病程7~31 d,平均病程(14.50±6.81)d;其他并發(fā)性疾?。?例患有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5例患有糖尿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依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中醫(yī)氣虛血瘀癥辨證標準”[1]和《實用經顱多普勒超聲學》[2]對患者的缺血性卒中、氣虛血瘀和腦血管痙攣進行判定。
1.3 治療方法
1.3.1 A組患者給予尼莫地平片聯合活血化瘀的西藥靜脈滴注治療。尼莫地平(山東健康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778)30mg,口服,6 h/次。治療時間2個療程,1個療程為2周。
1.3.2 B組在A組的基礎上給予易通湯治療,其主要成分有肉桂7~10 g、肉蓯蓉11~15 g、淫羊藿11~15 g、絲瓜絡21~31 g、雞血藤16~30 g、桃仁11~16 g、川芎10~15 g、當歸10~20 g、黃芪45~50 g。氣虛嚴重者可適當添加黨參10~20 g;血瘀嚴重者可適當添加水蛭6~10 g、地龍10~15 g;頭痛嚴重的患者可適當給予防風10~15 g、全蝎6~10 g、延胡索10~20 g;頭暈癥狀嚴重者可添加天麻15~20 g、枸杞子15~25 g、鉤藤10~15 g。有嘔吐癥狀的患者添加適量的砂仁15~20 g、肉豆蔻10~15 g、生姜10~15 g、半夏10~15 g;畏寒肢冷患者添加桂枝10~15 g、附子6~10 g。水煎2次,早晚各一次,水飲300ml/次,1劑/d,治療時間為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統(tǒng)計分析A、B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及治療前后動脈腦血流速度的變化情況。① 治療前后腦血管痙攣程度:患者平臥,應用多普勒診斷儀對治療前后患者的雙側大腦中動脈(MCA)進行檢測,并統(tǒng)計均值流速(Vm)。根據其雙側MCA將腦血管痙攣程度分為三級。輕度痙攣:120cm/s<雙側MCA平均血流速<140cm/s;中度痙攣:140cm/s<平均血流速<200cm/s;重度痙攣:平均血流速≥200cm/s。② 臨床療效:依據《神經病學》[3]對腦血管痙攣治療效果的判定標準,將臨床療效分為四級。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腦動脈血流速度恢復正常62cm/s左右;有效:癥狀有明顯改善,且與治療前相比腦動脈血流速度明顯降低,尚未出現痙攣癥狀;無效:臨床癥狀、腦動脈血流速度與治療前比無明顯改變或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A組患者顯效15例,有效1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72.97%(27/37)。B組患者顯效21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1.89%(34/37)。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腦動脈血管血流速比較 A組患者治療前平均血流速為(215.33±16.21)cm/s,治療7 d后為(169.56±11.59)cm/s,14 d后為(89.74±11.24)cm/s;B組患者治療前平均血流速為(216.89±16.87)cm/s,治療7 d后為(150.47±13.31)cm/s,14 d后為(60.22±12.58)cm/s;兩組7、14 d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血管痙攣是常見的中風科疾病。治療方法主要以西醫(yī)治療為主,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患者的眩暈、頭痛癥狀。臨床上對多數腦血管痙攣的病因研究尚不清楚,其預后效果差。探究有效的治療方法對腦血管痙攣疾病的臨床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藥易通湯具有溫補腎陽、祛瘀補血的作用,通過復方的協同作用能有效的擴張血管,改善患者腦循環(huán),增加腦血管平均流速。通過中西結合能有效消除自由基,增強腦細胞對缺氧的抵抗力,從而減輕腦痙攣癥狀,修復受損的神經功能和自我調節(jié)功能。本研究選取74例患者分組研究可知,治療后A組總有效率為72.97%,明顯低于B組的91.8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7、14 d B組患者的平均腦血管血流速度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易通湯聯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能有效減輕患者痙攣癥狀,提高其療效。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服易通湯能顯著提高對氣虛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發(fā)腦血管痙攣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動脈腦血流速度,能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值得研究推廣。
[1]張賀,梁健芬,梁新安,等.中醫(yī)藥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研究進展.河南中醫(yī),2014,34(6):1069-1071.
[2]張文科,王建琴,楊慶恒,等.易通湯治療氣虛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發(fā)腦血管痙攣療效觀察.河北中醫(yī),2014(12):1774-1776.
[3]譚向紅.血栓通聯合補陽還五湯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NIHSS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3):6566-656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215
2015-09-17]
450000 鄭州市中醫(y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