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然(大連市中心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遼寧 大連 116033)
?
經鼻內鏡對局部殘留和復發(fā)鼻咽癌手術切除的臨床療效分析
張欣然
(大連市中心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遼寧 大連 116033)
【摘要】目的 分析對局部殘留和復發(fā)鼻咽癌患者行經鼻內鏡鼻咽切除術的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我院于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期間所收治的局部殘留和復發(fā)鼻咽癌患者共38例,所有患者均行經鼻內鏡鼻咽切除術,對患者術前、術后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研究手術療效。結果 38例患者皆在鼻內鏡下完成手術治療,且術后患者的生存率明顯提高,無死亡人數(shù)。結論 對局部殘留和復發(fā)鼻咽癌患者行鼻內鏡手術,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最大程度切除病變位置,且術后的生存率以及患者滿意率均顯著提高,這對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復發(fā)鼻咽癌;經鼻內鏡;手術療效
在耳鼻咽喉腫瘤排名中,鼻咽癌可謂占據首位,一般情況下,中青年男性的發(fā)病率高于其他年齡段[1],且南方鼻咽癌患者多于北方。鼻咽癌的臨床癥狀多為頭痛、聽力下降以及鼻塞等。由于患病位置處于鼻咽部,因此對鼻咽癌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很難一次性將病變位置完全根除,另外,對鼻咽癌患者的治療方案中,多以放射治療為主。但治療的4~5年后,經常有部分患者病情再次復發(fā),從而入院治療,本次研究中,以經鼻內鏡鼻咽切除術對局部殘留和復發(fā)鼻咽癌患者進行治療,效果良好,且并發(fā)癥少,優(yōu)于常規(guī)的治療方式,有利于臨床的進一步研究。
1.1 臨床資料:隨機選取在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期間,前來我院就診的局部殘留和復發(fā)鼻咽癌患者38例,其中有25例為男性患者,13例為女性患者,最大年齡72歲,最小年齡24歲,平均年齡(52.3±3.5)歲。局部殘留患者有22例,復發(fā)鼻咽癌患者有16例。本次研究的38例患者均通過檢查確診為復發(fā)鼻咽癌以及局部殘留,且心肺功能不全患者不參與本次實驗研究。
1.2 方法:患者進行核磁成像、常規(guī)檢查后方可進行手術治療,另外,需要對患者的鼻咽部以及骨皮質進行全面檢查。
手術流程:①患者需保持仰臥的體位,將特制的氣管通過口腔處插入患者氣管中,進行全麻處理[2]。②將棉片占取0.1%的副腎,使其對患者的鼻腔黏膜充分收縮,使用高頻電刀將離復發(fā)病灶5 mm的黏膜進行切割,直到骨質處。③緊貼切口用神經剝離子將黏膜與骨面分離,從而將鼻咽癌復發(fā)以及病變的部位進行切除。④當在手術中遇到特殊情況,如鼻咽部的軟組織無法一次性切割,則采取分部切除的方式,同時,將惡性腫瘤周圍的鼻甲后方1 cm處的組織進行止血處理。手術完成后,將鼻孔進行填堵,將歐式管軟骨位置[3]、鼻咽的頂部位置進行切除。
手術完成后,采取壓迫止血法,并用蒸餾水反復清理,為了更好地對其進行加固,可應用雙腔氣囊。用三碘甲烷浸透紗布,做成團狀填入鼻咽腔位置,對傷口進行填充和縫合處理。另外,護理人員應在手術完成后為患者沖洗鼻咽處,進行鼻內鏡檢查,對結痂處清理,以一周為恢復周期,術后再次進行檢查。
38例患者均完成手術治療,且進行常規(guī)檢查后發(fā)現(xiàn),手術前局部殘留患者的病變位置切除情況良好。手術的平均時間為2.5~4 h,術中平均出血量能夠控制在400 mL以內。
手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3年的隨訪,在24個月以內,生存率可達到100%,36個月以內,復發(fā)3例,死亡1例,總生存率可達到89.5%。
鼻咽癌屬于惡性腫瘤之一,其復發(fā)率高,且患病位置隱蔽,手術中切除不完全,不但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且危害生命。惡性腫瘤波及范圍廣,如不及時治療,則有可能波及到鼻咽部周圍的其他組織。對鼻咽癌患者治療時,首選放射治療,但是由于腫瘤位置特殊性,所以手術后復發(fā)概率大。復發(fā)鼻咽癌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多為鼻塞且流涕出血,且伴有頭部疼痛、聽覺減弱且視力下降等其他反應,少數(shù)患者也會出現(xiàn)臉部腫脹情況。如患者出現(xiàn)頭痛反應,則有可能是惡性腫瘤波及到骨質。據邢海杰[4]等的研究中,流涕帶血以及頭部疼痛是最為常見的兩種臨床反應,這一結果也與本文的推斷相符。
腭帆平面以上叫做鼻咽,其周圍組織皆為重要器官,前通鼻腔、側對下鼻甲、咽口處對中耳股室,鼻咽癌患者手術治療后,其復發(fā)部位多從鼻咽壁開始,癥狀多為腔口變窄、形態(tài)變化等。當前在醫(yī)學研究中,分析鼻咽癌復發(fā)的原因多與以下幾點有關。①放射治療能夠殺滅活動的癌性細胞,但是當放射治療暫停后,一些尚未活動的細胞由于某種環(huán)境或刺激性狀態(tài)開始活動,導致鼻咽癌復發(fā),在周利輝等[5]的研究中,也進行了此種論斷。②有些鼻咽癌患者病情嚴重,腫瘤波及區(qū)域相對較大,進行放射治療時,為了保護周圍的器官組織不受到影響,一般采用保守性的放射治療方式,但此種方法不能完全消除腫瘤。③對鼻咽癌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是常規(guī)方式之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但是影像學檢查有其弊端,它不能完全的找出腫瘤所在的邊緣位置,導致在放射治療過程中,選擇的區(qū)域略有偏差,文譯輝等[6]進行分析后,表明對鼻咽癌患者進行放射治療后,鼻咽部為復發(fā)的高風險位置。
對局部殘留以及復發(fā)鼻咽癌患者行經鼻內鏡鼻咽切除術的效果顯著,隨著醫(yī)療事業(yè)以及技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此種方法也逐漸應用到了鼻咽癌治療中,這種手術方式能夠相應減少對其他器官位置的損害,手術操作相對簡單,且鼻內鏡手術能夠對腫瘤位置及周圍進行仔細查看,以此最大程度的降低手術風險。本次研究中,我院選取于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期間前來就診的復發(fā)鼻咽癌及局部殘留患者共38例,并對所有患者進行了經鼻內鏡手術治療,且治療后對患者進行為期3年的隨訪,隨訪結果表明,24個月以內患者的生存率為100%,無并發(fā)癥出現(xiàn),36個月以內死亡1例,復發(fā)3例,總生存率為89.5%。
綜上所述,鼻內鏡切除術能夠有效切除復發(fā)殘留位置,且并發(fā)癥少,不僅僅為患者減輕了手術痛苦,還增強了患者的滿意度。相對于常規(guī)手術方式來說,效果更加令人滿意,患者更易接受。當前,醫(yī)學技術的深化發(fā)展,經鼻內鏡手術方式也逐漸延伸到解剖領域,為解剖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夯實的基礎。因此,經鼻內鏡手術方式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率,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減輕經濟負擔。此次研究所得的實驗結果與黃東海[7]等的結果相符,所以,這種方法值得臨床進一步的研究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劉陽云,李正賢,江文,等.VAS評分對鼻咽癌放療后慢性鼻-鼻竇炎治療方案選擇的價值[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3,27(4): 66-69.
[2] 林裕茂,張乃崇,賴廷海,等.鼻咽癌放療患者行內窺鏡下修補腦脊液鼻漏術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13):2410-2411.
[3] 古慶家,何剛,晉云花,等.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的鼻內鏡手術治療[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0,7(5):9-11.
[4] 邢海杰,陳向東,王明婧,等.17例鼻咽黏膜下型癌經鼻內鏡下臨床診斷結果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2,18(5):458-461.
[5] 周利輝,劉永珍.鼻咽癌殘灶及復發(fā)灶內鏡手術治療圍手術期護理[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0,27(9):1789-1791.
[6] 文譯輝,文衛(wèi)平.經鼻內鏡對局部殘留和復發(fā)鼻咽癌的手術切除[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24(23):1095-1098.
[7] 黃東海,皮雷鳴,邱元正等.鼻內鏡下黏膜移植法治療鼻咽癌放療后后鼻孔閉鎖[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5(4): 1157-1158.
中圖分類號:R7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9-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