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妮青松居家康復護理機構創(chuàng)始人
選對居家養(yǎng)老的切入口
王燕妮
青松居家康復護理機構創(chuàng)始人
2015年10月1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公布了第一部關于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以前我們的人口年齡劃分有一條線,這條線在發(fā)展中國家是60歲,在發(fā)達國家是65歲。好像一過了這條線以后,在我們心目中這個人一夜之間就變成老人。老人會出現各種健康問題,失能、失智的風險都來了,但是大家都知道事實不是這樣的。今天兩億多的老人按全國不同的統(tǒng)計口徑,也就是四千萬左右的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雖然這個數字很大,但所占比例是一小部分。不到60、65歲的人因為各種原因,也同樣有功能障礙問題,或者有一些需要我們幫助的地方。所以從現在來看,我有兩個觀點:第一,我們發(fā)展的養(yǎng)老健康服務并不應該以年齡來去定義服務人群;第二,我們看人群是否需要服務,重點是看功能。
青松著重看這些人群里面剛需的人群,居家的人群是最大的,但并不是說居家的老人都一定需要我們提供的所有服務。再加上現在的支付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沒有支付體系的保障,很多服務都不可能僅僅因為這個服務不錯、很好,就能被當做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模式來運作下去。
我們選的剛需人群就是患有疾病,或者老人有身體和心理的障礙,或者手術出院以后一段時間內急需照顧的老人,但是又沒有局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養(yǎng)老護理。因為養(yǎng)老護理很容易變成替代型的護理。這是很多機構、很多養(yǎng)老業(yè)的前輩比較憂心的,比如說用護理員,用一些生活照料的人去提供功能上的替代,老人哪方面做得不太順手了,我們找人替代他做這件事。
青松發(fā)現,如果你替代他的功能,這個老人還可能存余的、有機會能夠恢復的、能夠維持的功能,只會加速下降,到最后形成越來越大的依賴。而這個依賴到最后不僅對他自己,對家庭,也是對社會成為巨大的成本。在支付體系沒有建立的情況下,這些問題很可能無解。青松找的是功能康復領域來做。我們只抓這一部分剛性需求,人群也足夠大。在這樣一個剛性需求面前,支付相對來說不是那么大的問題。
從青松剛成立的時候,我們做了很多把老人的教育、娛樂結合起來的探索,比如說教老人學電腦、學外語,在社區(qū)里組織老人參加各種活動,但是這樣的活動是錦上添花的、可有可無的,老人不會樂意為此付出費用。當他看到因為失能失智造成了自己還有家庭的不便,還有更大的潛在投入的時候,即使現在政府還沒有這樣的體系,即使是保險、長照險還沒有出來,這些個體的家庭也愿意為之付出一部分成本。我們愿意從這方面重新定義我們面對的人群,而且選取了相對比較窄的入口來切入。
我們在經過前面幾年的摸索之后,提出一個概念,居家服務不僅僅是換了一個場地,而是整個服務理念、管理體系都要180度轉變。如果我管理一個機構,我的機構是我所有管理運營的中心點。需要服務的人、服務的團隊和人才都要到我這個點上面來,我們統(tǒng)一去提供服務、去管理。但是居家服務不是,居家服務最終的目標是需要服務的老人在哪里,服務就應該圍繞他去設計、去提供、去管理。僅僅一句話不足以描述這個過程中需要轉變的管理體系、管理理念、用到的工具。我們經過這些年的探索,已經初步實現了,只要老人需要我們,他也許住在自己家里,也許在多個子女家里輪流居住,或者他住在一些養(yǎng)老機構、養(yǎng)老社區(qū),甚至有的在醫(yī)院、在病床上,只要他需要我們這種專業(yè)服務,有這個缺口,我們就可以很快地派我們的專業(yè)團隊到病床邊、家里等任何地方提供服務。這種服務不僅僅限于我們的康復護理,還可以幫助銜接其他的資源,提供圍繞老人的各種健康類服務。
我們的團隊是經過嚴格篩選的,都是科班出身。他們來自不同專業(yè),到青松以后,我們沒有像國外一樣,把他們按自己的專業(yè)劃分成一個一個學科團隊,因為那種方式對于中國大規(guī)模的居家服務來講,效率太低,我們摸索出了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辦法。社工專業(yè)的沒有問題,進入青松以后,我們培訓成統(tǒng)一的團隊,培訓成專業(yè)型的護理人才。后面我們還有一套系統(tǒng),讓這些人才從自己的專業(yè)出發(fā),去獲取他需要的跨專業(yè)的必要技能和知識。同時,在團隊里通過各種最新的學習工具,讓大家持續(xù)學習、提升。不僅僅是崗前的這幾周,而是不斷在學新東西,把這些跨學科的知識融合到自己日常的工作里。
有一個重要的體會,居家服務要想規(guī)?;涂沙掷m(xù),必須標準化。但是大家都知道,服務標準化非常難。你給老人做某一個護理動作,你的手就是這個角度出去的。日本有很多這樣細的操作規(guī)范,但是我們發(fā)現這并不現實。我們到底拿什么做標準化呢?我們把對老人提供服務的整個流程里面的每一個部分,切到盡可能小的顆粒,就像我們搭積木一樣,將這一小塊一小塊的顆粒進行標準化。每個人評估之后,給他設計出康復護理的方案,根據服務進行再評估、再調整,形成個性化的方案。你把每一個個性化的步驟拆開,都是一個標準化的小元件,這樣保證我們整個服務的過程可以達到標準化基礎上的個性化。
這種標準化的好處是去專家化。如果你服務幾千個老人,也像服務VVIP一樣來做,是很難的。我們需要把專家特別頂尖的技能、知識,積累轉化成一個新鮮人能夠掌握的流程、體系,再給他足夠支持他平時工作的工具。在這個過程里面,把專家的經驗無形轉移到這些新鮮人的身上,所以我們也是在這個領域第一個拿到ISO相關認證的企業(yè)。我們團隊一直在考慮在管理過程中、在客戶的體驗中,能夠做到換人不換品質,哪怕不同的時間,他的需求變了,也能夠有標準化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