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18世紀法國書信體小說與巴黎人的自我認同

      2016-01-31 11:03:56李東瑤
      社會科學 2016年10期
      關(guān)鍵詞:書信體書信巴黎

      耿 波 李東瑤

      ?

      18世紀法國書信體小說與巴黎人的自我認同

      耿 波 李東瑤

      在18世紀啟蒙運動的中心法國巴黎,隨著個人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與大都會城市形態(tài)的形成,城市居民遭遇了自我認同困境,并由此興起了一股“個性展演”的文藝風潮,即通過將自身特性展現(xiàn)給他人來尋求自我身份的確立。由于書信本身具有自我表達功能與對話性特征,書信體小說成為個性展演的代表文類,進而成為當時人們尋求自我認同的途徑之一。

      自我認同;個性展演;反思;對話

      自我認同,依安東尼·吉登斯所言,是“個體依據(jù)個人經(jīng)歷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英]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王銘銘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58頁。;泰勒則將其定義為“一個人對于他是誰,以及他作為人的本質(zhì)特征的理解”*[加]查爾斯·泰勒:《承認的政治》,董之林、陳燕谷譯,載汪暉、陳燕谷編《文化與公共性》,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第290頁。。概言之,自我認同(self-identity)即個體對自我本身的認識、看法和觀念。而這種認識、看法和觀念,無疑具有兩個特征:一、它離不開他人的“注視”;二、它是動態(tài)的。

      個體的自我認同需要“自我形象”與“公共形象”的互動。“自我形象”是我如何看待、定義自己,“公共形象”是他人如何看待、定義我,自我認同在二者的持續(xù)互動中形成、發(fā)展。而要促成這樣的互動,個人必須與他人保持對話交流,由此才能以“我看人看我”的方式來觀照自我,形成對自我的認識、看法和觀念。如吉登斯所強調(diào)的,“自我認同并不是個體所擁有的特質(zhì),或一種特質(zhì)的組合”,而是“個人依據(jù)其個人經(jīng)歷所形成的,作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是“在個體的反思活動中必須被慣例性地創(chuàng)造和維系的某種東西”*[英]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58頁。。這種“創(chuàng)造和維系”是動態(tài)的、持續(xù)變化的,但它仍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和一致性;在個體通過敘事建構(gòu)自我的過程中,其主體性并不“斷裂為相互沖突的瞬間,是支離破碎的”,而是“似乎都具有固定的輪廓”*[德]彼得·畢爾格:《主體的退隱》,夏清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頁。。此“固定輪廓”即主體的同一性,自我認同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因此,自我認同是主體性和社會性的統(tǒng)一,是反思性和建構(gòu)性的統(tǒng)一。它是個體在反思與對話過程中建構(gòu)起來的,具有一定連續(xù)性和穩(wěn)固性的自我看法、認識和觀念。當主體意識出現(xiàn)不確定性或個人所處環(huán)境產(chǎn)生混亂時,自我認同便會遭遇困境。

      以上對“自我認同”的觀念,可作為切入并考察18世紀巴黎個體自我觀念形成的框架。

      一、 18世紀法國巴黎人的自我認同困境與解決

      18世紀的巴黎人正處于主體意識不甚穩(wěn)定的階段。這主要根源于兩個因素:其一,宗教改革使自我逐步擺脫了“真理是從某種超自然的根源里流溢出來”的觀念,而慢慢接受了“自我本身就有對關(guān)于真理的終極問題進行裁斷的能力”的觀念;“個人不再是源自神明的一些征兆(這些征兆將揭示他或她的命運)的被動領(lǐng)受者……相反,個人是(通過他或她的意志/確信/自作主張的行為)預(yù)先決定結(jié)果的行動者……”*[捷克]丹尼爾·沙拉漢:《個人主義的譜系》,儲智勇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版,第100頁。由此,人們最終把對是非善惡的絕對判斷權(quán)據(jù)為己有,完成了自我的內(nèi)在授權(quán),成為獨立的道德行動者。其二,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私有制的確立、社會階層的變化和權(quán)力的再分配等,使得個人主體性日益弘揚。弗里德曼在《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中指出,“商業(yè)過程最強有力的結(jié)果是親屬關(guān)系和其他個人義務(wù)的先賦網(wǎng)絡(luò)的溶解。這是通過重新分配接近財富和資本的渠道,或?qū)⒅ブ行幕鴮崿F(xiàn)的,這些方式有可能使個體從其他類型的遺物中解放出來,并增強他們的獨立性……”*[美]喬納森·弗里德曼:《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郭健如譯,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版,第42頁。在以上因素的合力下,18世紀的巴黎人被推到了自我觀念轉(zhuǎn)變的門檻上。宗教共同體的式微和封建等級制度的動搖使得人們?nèi)找孢h離先前借以定位自己的道德核心——上帝或君王。他們正從傳統(tǒng)身份的繭里鉆出來,蛻變成為具有獨立性、特殊性的個體,并以此一狀態(tài)去面對外部世界。而此時,迎接他們的外部世界又是如何呢?

      18世紀的法國巴黎,“貿(mào)易和制造業(yè)蒸蒸日上;它作為消費中心的角色越來越明顯;它的知識水準不斷提高……城市文化機構(gòu)如雨后春筍般地發(fā)展起來”*[英]科林·瓊斯:《巴黎城市史》,董小川譯,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頁。。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積有了顯著增長,18世紀初(1700)巴黎人口為50萬人,城市面積為1100公頃;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城市人口增長了15萬人,占地面積擴大了兩倍還多,達到了3370公頃。而資料顯示,這一階段巴黎人口的增長主要來自外地人的遷入?!霸谶@兩個城市(18世紀的巴黎和倫敦)的人口構(gòu)成中,一類特殊的陌生人扮演了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單身的他切斷了過去的社會關(guān)系,來到一座相當遙遠的城市。實際上,在談到他們所在城市的人口狀況時,18世紀20年代的倫敦人或巴黎人通常用‘大雜燴’、‘難以捉摸’、‘值得懷疑’和‘尚未確定’來形容這些外來人?!?[美]理查德·桑內(nèi)特:《公共人的衰落》,李繼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62—63頁。與此同時,巴黎的社會階層在當時也具有了很強的流動性。“一個歷史常識是,從16世紀開始,社會的流動性明顯增加,這在英國最突出,法國也一樣。人們越來越可能脫離他們所出身的階級,而中產(chǎn)階級則以前所未有的、而不是過去那種慣常的方式崛起?!?[美]萊昂內(nèi)爾·特里林:《誠與真》,劉佳林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頁?!霸诜▏挟a(chǎn)階級和高于或低于之的階級的聯(lián)系要比歐洲其他地方更為有機,問題也更多。官僚體系日益增強,王室也愿意出售官位,這使中產(chǎn)階級緊密圍繞在皇室周圍,而建立在買賣頭銜基礎(chǔ)上的‘穿袍貴族’的出現(xiàn)則使它與貴族制和宮廷日益接近。此外,農(nóng)民、工匠和商家中涌現(xiàn)的自由職業(yè)者和商人又使中產(chǎn)階級與‘大眾’產(chǎn)生聯(lián)系?!?[美]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納:《重申啟蒙:論一種積極參與的政治》,殷杲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頁。

      在魚龍混雜的陌生人和不斷流動的大都會中,人群之間的異質(zhì)性凸顯并不斷強化,剛剛獲得“內(nèi)在授權(quán)”、主體性日益壯大的巴黎人可以格外鮮明地意識到自己是作為一個獨特個體而存在。但問題在于,“我這樣一個獨特個體在陌生人中該如何自處呢?他人如何看待我?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此即為18世紀巴黎人所遭遇的自我認同困境。正如桑內(nèi)特對當時城市中廣泛興起的布爾喬亞階層的概括——他們無法讓別人知道他們是誰,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面對此種認同困境,桑內(nèi)特指出,當時的巴黎居民們采取了一種獨特的應(yīng)對方式,表演。

      所謂“表演”是城市居民在桑內(nèi)特所謂公共領(lǐng)域里的表達模式。桑內(nèi)特指出,18世紀的巴黎出現(xiàn)了公共領(lǐng)域和私人領(lǐng)域的分化。其中公共領(lǐng)域“意味著一種在親朋好友之外度過的生活;在公共領(lǐng)域中,各不相同的、復(fù)雜的社會群體注定要發(fā)生相互的聯(lián)系”*[美]理查德·桑內(nèi)特:《公共人的衰落》,李繼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城市中的咖啡館、戲劇院、酒吧、餐廳、旅店、公園、步行街等場所為公共領(lǐng)域的代表性實體,發(fā)生于其中的公共生活具有兩個特性:首先,它“與自我及其直接的經(jīng)歷、處境、需求保持一定距離”*[美]理查德·桑內(nèi)特:《公共人的衰落》,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其次,它涉及到對多元性的體驗。多元性無疑是由于城市的流動性和陌生人集聚所造成的,面對這種情況,城市人群只得通過“標志的創(chuàng)造”來使自己成為可被他人接受的角色,解決社會秩序的問題。桑內(nèi)特列舉了兩個方面的“標志”:其一,人們開始把身體當做服裝模特,自覺采用公共打扮模式,即人們所穿的衣服并不一定符合自己的身份,但“他們希望穿上一些其他人能夠辨認出來的服裝,這樣他們就能在街道上成為某類人”*[美]理查德·桑內(nèi)特:《公共人的衰落》,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頁。;其二,公共場合的話語開始成為“標志(sign)”,而非“符號(symbol)”,即話語與自我拉開距離,成為一種“普遍的、泛泛而談的語言”——“套話”。概言之,“公共服裝或公共談話將意義存放在姿態(tài)和標志之中”*[美]理查德·桑內(nèi)特:《公共人的衰落》,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頁。,公共領(lǐng)域里的表達正是借助這些“姿態(tài)”和“標志”而達成的,桑內(nèi)特將這種表達模式稱為“表演”,生活在其中的公共人即通過成為一個表演者來使自己被識別。

      與公共領(lǐng)域相對的私人領(lǐng)域即親密生活領(lǐng)域,以家庭為中心,由家人和朋友組成,人們在其中享有天然的、自然的心靈尊嚴和權(quán)力;由于這種心靈尊嚴和權(quán)力是所有人先天就共有的,因此保證人能享有這種權(quán)力的私人領(lǐng)域也就是一個非人格、非個體的領(lǐng)域。說到底,人們在這個領(lǐng)域里還只是自然人(natural man),而非個體人(individual)。“到了18世紀……新的理論認為人們的性格是一種自然的‘共同情感’,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屬性……這些情感每個人都有;它們在家庭這個自然的場所中顯露出來。”*[美]理查德·桑內(nèi)特:《公共人的衰落》,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頁。因此,私人領(lǐng)域雖然與自我較為貼近,但人們在其中并不表達自己“特立獨行的氣質(zhì)、不落窠臼的性格和與眾不同的個性”,而是進行“克制的和反造作的”、“非人格的和抽象的”情感表達。而且,私人領(lǐng)域里的情感表達是呈現(xiàn)而非表演,公共領(lǐng)域里那種表演化的表達、交流在私人領(lǐng)域里是不必要、行不通的,原因在于:首先,人在私人領(lǐng)域里有著明確的、固定的身份,無需在熟人之前進行表演;其次,在私人領(lǐng)域中,人們分享著“共同情感”,且這種情感會自然流露出來,無需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

      因此,18世紀的巴黎存在著兩種表達模式,公共領(lǐng)域里的“表演模式”,以及私人領(lǐng)域里的“呈現(xiàn)模式”。在這兩種模式中,個體自我都沒有發(fā)聲或是“現(xiàn)身”:在公共領(lǐng)域中,人們借助“標志”來使自己被識別,他扮演的是某個角色,而非自身,談?wù)撍饺耸聞?wù)并不是使自己獲得社會身份的有效途徑;在私人領(lǐng)域中,人們分享著“共同情感”,不存在獨特的個性和個人。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上面兩種模式看似分化,但實際上兩者又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切的。盧梭在《懺悔錄》的開篇即宣稱:“我生來就不像我所見過的任何一個人;我敢斷言,我與世上的任何一個人都迥然不同;雖說我不比別人好,但至少我與他們完全兩樣。”*[法]盧梭:《懺悔錄》,李平漚譯,商務(wù)印書館2012年版,第15頁。實際上,盧梭的《懺悔錄》是18世紀巴黎一股強大的文藝風潮的典型代表。這股風潮以將個體本身——包括個體的日常生活、內(nèi)心世界等——朝向他人“敞開”為主要特征,個人游記、書信體與日記體小說、自傳、強調(diào)要顯現(xiàn)性格特征的肖像畫等在這一階段的繁榮發(fā)展是這一文藝潮流的具體體現(xiàn)。歸結(jié)到表達方式上來說,這種“敞開”可被稱作是一種“個性展演”的表達方式,即通過表述個體經(jīng)驗來表現(xiàn)自身獨特性,從而塑造個人形象、確立個體身份,進而獲得自我認同?!皞€性展演”不同于桑內(nèi)特所謂私人領(lǐng)域的“呈現(xiàn)模式”,因為“呈現(xiàn)模式”所呈現(xiàn)的是自然流露的共同情感和共同人格,而個性展演所表現(xiàn)的是獨特的個性?!皞€性展演”也不同于桑內(nèi)特所謂公共領(lǐng)域的“表演模式”,首先,表演模式借助的是非人格的、逐漸固化的、可不斷重復(fù)的“標志”系統(tǒng),而個性展演借助的是具體和獨特的、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變化的個體經(jīng)驗;其次,表演模式是為了成為某類人,而個性展演是為了成為自己。實際上,“表演模式”是模擬,“個性展演”是表現(xiàn)。

      質(zhì)而言之,當18世紀的巴黎人逐漸脫離了原先的群體身份——“上帝的子民”、“君主的臣民”時,他們開始借助自身來向他人、社會尋求承認;除了借助公共“標志”來進行“表演”外,“個性展演”也是他們尋求自我認同的途徑之一。在當時眾多聚焦于個性展演的作品中,書信體小說可說是最具優(yōu)勢的一種。

      二、 公共性視野中出現(xiàn)的法國書信體小說

      所謂書信體小說(epistolary fiction),是指由一個或幾個人物寫的書簡來推進敘述的小說*林驤華:《西方文學批評術(shù)語辭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12頁。;小說文本即為一封或多封書信,故事情節(jié)隨著人物的書寫而向前推進。這一獨特小說樣式的出現(xiàn)可追溯至16世紀,但它作為一種相對成熟的文體被確立下來是在18世紀中葉的英國,得益于理查遜的書信體小說三部曲:《帕梅拉》(1740)、《克拉麗莎》(1748)和《格蘭迪森》(1753)。這三部作品獲得了巨大成功,在它們之后,歐洲許多國家均出現(xiàn)了書信體小說寫作、出版與閱讀的狂潮。不過,正如Rebecca Earle在《書信自我:1600—1945年間的書信與寫信人》中所指出的:“書信體小說經(jīng)常僅被看做一種早期的、實驗性的、局限于17世紀晚期和18世紀的現(xiàn)象;當?shù)谌朔Q敘述的小說興起之后,它就逐漸沒落了。”*Rebecca Earle, Epistolary Selves: Letters and Letter-writers, 1600-1945, Ashgate :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9, p.5.確實如此,這一獨特的小說樣式在18世紀末便如洪水退潮般日漸消隱于歐洲大陸;其后,盡管它在歐美文壇上始終有一脈存焉,陸續(xù)仍有頗受歡迎的優(yōu)秀作品問世,并產(chǎn)生了諸如電子郵件小說之類的若干“變體”;但書信體小說在18世紀的那般輝煌,在歐陸文壇上再也沒有重現(xiàn)過。

      法國在18世紀有眾多書信體小說問世。這首先是得益于當時法國社會熱衷私信寫作并積極將其公開的風習。隨著法國交通與郵政能力的提升,識字人口的普遍增加,以及閱讀與寫作私信的空間增多,藉私信進行社交成為普遍。如丹尼爾·羅什在《啟蒙運動中的法國》所概括的,“書信的增加受到多種實用性用途的影響(行政、集體與家庭)。任何人都免不了要與信件打交道”*[法]丹尼爾·羅什:《啟蒙運動中的法國》,楊亞平、趙靜利、尹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08頁。。“文件、書信、寫作工具和18世紀一起贏得了陣地,巴黎人百年后的財產(chǎn)清單證明了這一點?!?[法]丹尼爾·羅什:《啟蒙運動中的法國》,楊亞平、趙靜利、尹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08頁。書信寫作、閱讀日益同民眾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正是這一點使得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有了藉書信往來而發(fā)生、延展的可能性,小說文本也就得以在書信往來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起來。

      與此同時,將私信公開化的社會風習為書信體小說的出版和被接受奠定了基礎(chǔ)。實際上,長久以來,包括私信在內(nèi)的書信的公開都具有相當?shù)恼斝?,這主要來源于書信兩方面的功能:一是作為新聞信息的載體,二是作為寫作的模板。在報紙等媒介產(chǎn)生以前,書信往往承擔著傳播新聞訊息的功能,因此書信通常是可以被傳閱的;大到國家政治交往,小到私人社交往來,閱讀他人信件都是一件極具吸引力的事情,信息量越大的書信往往越可以廣為傳播。*Rebecca Earle, Epistolary Selves: Letters and Letter-writers, 1600-1945, Ashgate :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9, pp.6-7.此外,文筆優(yōu)美的書信也往往被抄寫、出版以作模仿學習之用,西塞羅、伊拉斯謨等人的書信被大量出版便是由于這一原因。

      及至18世紀的法國,這一歷史文化傳統(tǒng)與開放的城市文化精神相交匯,由此造成了書信文學風行一時的勝景。受笛卡爾“唯理主義”和18世紀上半葉知識膨脹的影響,越來越多運用理性獨立思考的人開始對各個知識領(lǐng)域展開批判,批評精神開始在法國發(fā)揚光大。隨著批評領(lǐng)域不斷擴展,批評渠道不斷增多,“漸漸地,一切都變成可以思索,可以討論,甚至包括君主權(quán)威和宗教體制”*[法]讓-皮埃爾·里烏、讓-弗朗索瓦·西里內(nèi)利主編:《法國文化史III啟蒙與自由: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宋靜、許光華譯,李棣華校,華東師范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文人們通過發(fā)表越來越徹底的批評言論,對舊制度下的法國大眾產(chǎn)生了驚人的影響:面對王政,面對中央集權(quán)絕對君主制的統(tǒng)治,啟蒙時代以文人為中心的公眾——那些用自己的理智進行思考的個人的總稱——開始獨立于中央權(quán)威成長起來。他們對各項事務(wù)進行批評,提出意見,并通過意見交流達成共識,形成可以與統(tǒng)治者意識相抗衡乃至超過它的一種公眾意識,也即公眾輿論。“這種公眾輿論是一種理性的意見一致,任何人的行為即使國王的行為都擾亂不了它。它樹立起一種永恒的形象,全社會和君主制都必須聽從于它的權(quán)威性的話語?!?[法]讓-皮埃爾·里烏、讓-弗朗索瓦·西里內(nèi)利主編:《法國文化史III啟蒙與自由: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宋靜、許光華譯,李棣華校,華東師范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頁。

      作為啟蒙運動中心的巴黎即是誕生公眾輿論的沃土。在18世紀之前,法國的公共話語空間由宮廷、君主、貴族掌控,諸種文化實踐主要圍繞著宮廷進行;進入18世紀后,以前由宮廷所承擔的文化職能逐漸由巴黎城所“接管”:城市的文化沙龍、咖啡館和俱樂部,城市的教育系統(tǒng)、書店、印刷廠、圖書館和博物館,城市充滿活力的文化市場,都為啟蒙時代各種文化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和廣闊的空間。據(jù)悉,18世紀法國有“1/3的文人生活在巴黎,作為法蘭西文化的中心,它超越了‘偉大時代’的凡爾賽”。這些文人借助印刷品(報刊、書籍、論著等)和開明社交(沙龍、俱樂部、學院等),引導(dǎo)巴黎公眾展開批判、交流意見,逐步在巴黎城內(nèi)創(chuàng)造出一個公共舞臺——一個“文人們千錘百煉而成的、讓每個人在眾人面前展示個人理智的場所”*[法]讓-皮埃爾·里烏、讓-弗朗索瓦·西里內(nèi)利主編:《法國文化史III啟蒙與自由: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宋靜、許光華譯,李棣華校,華東師范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頁。。“觀眾”——公眾——的認可開始成為某種高級形式的真理。

      由于公眾輿論成為超越了上帝、國王權(quán)威的最高審判,因此幾乎一切文化實踐都呈現(xiàn)出向外敞開、與公眾掛鉤、尋求公眾認可的趨勢?!罢缳惏退固莅病っ肺靼T凇栋屠鑸D景》中所指出的:‘正派無邪的人將心甘情愿地居住在一幢半透明的房子里’?!?[法]讓-皮埃爾·里烏、讓-弗朗索瓦·西里內(nèi)利主編:《法國文化史III啟蒙與自由: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宋靜、許光華譯,李棣華校,華東師范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頁。追尋自由與平等、追尋自我肯定的個人自然而然地朝向了公眾,前文所提及18世紀法國“個性展演”的文藝風潮也根源于此。

      在“向公眾‘敞開’一切、邀請公眾進行評判”的文化精神的影響下,私信憑借其與生俱來的私密性、隱私性反倒成了最有效的、最有“誠意”的表白自我的工具。在沙龍中,參加者被鼓勵寫信、讀信,書信往往被相互傳閱并被大聲地朗讀出來,這樣一來,“書信閱讀使書信被看作是一種文體和公共話語,而并非私人話語,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態(tài)度決定了同樣的這群讀者對書信體或雖然看起來像真的實則具虛構(gòu)性質(zhì)的書信的反應(yīng)方式。隨著對書信體式的改編……把書信當作公共讀物成了習以為常的事”*Thomas O.Beebe, Epistolary Fiction in Europe 1500-1850, Oxfor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17.。在出版界,文人們?nèi)浩鸾栌脮朋w式發(fā)表觀點、看法,帕斯卡爾、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人睿智滿紙的書信論辯常常閱讀者眾。在這樣的私信公開化的社會基礎(chǔ)上,眾多書信體小說假借真實信件集之名走入了千家萬戶。

      1721年,孟德斯鳩出版書信體小說《波斯人信札》,利用波斯人在巴黎旅行途中與國內(nèi)親友的通信,描繪、諷刺法國社會,轟動一時。其后,大量假托外國旅行者之信來描寫、諷刺以巴黎為代表的法國社會的書信體小說層出不窮,圣·弗瓦的《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土耳其人寫給生活在宮廷里的妹妹的信件》(1730)、波耶·特尚的《猶太人的信件》(1736)、洛卡特里的《莫斯科人的信件》(1736)和茹貝爾·德·拉陸的《一位身在異鄉(xiāng)的野蠻人寫給其美洲朋友的信件》(1738)等均屬此類。

      不過,以上這些作品與理查遜之后的書信體小說還有著很大差別,前者中的書信主要以互通信息、交流觀點為主,情感表達和交流還很少。及至理查遜的《克拉麗莎》傳入,法國便掀起了以情感為中心的書信體小說寫作的高潮。盧梭的《新愛洛伊絲》(1761)便是在理查遜的啟發(fā)和影響下所作,以其哀婉動人的情感表達成為了書信體小說經(jīng)久不衰的名篇。18世紀中后期作家拉克洛緊隨盧梭的腳步,以一部《危險的關(guān)系》(1782)使書信體小說藝術(shù)大放異彩。此外,克雷畢庸、李柯波尼、格拉芬尼等人都是18世紀法國活躍的書信體小說作家??死桩呌沟摹赌澈罹舴蛉藢懡o某伯爵的信件》(1732)、《幸福的孤兒》(1754)、《某公爵夫人寫給某公爵的信件》(1768)、李珂波尼的《琺尼·比勒特爾的信件》(1757)、《米拉地帝·朱莉愛特·卡特斯比的信件》(1759)、《薩塞爾伯爵夫人的信件》(1766)、格拉芬尼的《一位秘魯女子的信件》(1747)等,都是在18世紀法國廣為傳播的書信體小說。*[法]弗雷德里克·卡拉:《書信體小說》,李俊仙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6—124頁。這些作品多以愛情故事為主線,圍繞性愛、婚姻、家庭等敘述個體經(jīng)驗,以極具個性的敘述話語和視角,“凸顯了個人色彩表達力量的上升,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書信交往中個性構(gòu)建的成功”*[法]丹尼爾·羅什:《啟蒙運動中的法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08頁。。

      巴黎作為法國的文化中心,是寫作、出版和閱讀書信體小說的重鎮(zhèn)。在當時,書信體小說充斥著巴黎的里巷書肆。盧梭的《新愛洛伊絲》(1761)被認為是“18世紀暢銷書之首……社會上所有階層的普通讀者趨之若鶩”*[美]羅伯特·達恩頓:《屠貓記: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頁。,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1721)、格拉芬妮的《一名秘魯女子的書信》(1747)、拉克洛的《危險的關(guān)系》(1781)等在巴黎也都極受歡迎,被再版多次并出現(xiàn)了許多盜版。人們閱讀書信體小說,并通過寫信給作者或報刊來表達自己對于小說人物命運的關(guān)切、對于小說的意見等。有學者認為,讀者寫信來反饋意見、尋求對話的行為打破了現(xiàn)實生活與書信體小說的界限,他們的書信寫作仿佛與小說人物的書信往還連為一體了。*Dena Goodman, The Republic of Letters: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 Ithaca and London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 p.5.

      三、 18世紀法國書信體小說的文體特征與關(guān)系重構(gòu)

      書信體小說在18世紀的巴黎深受歡迎?!恫ㄋ谷诵旁芬唤?jīng)出版便取得巨大成功,當年就出了四版,印刷十來次,還有若干偽版,并被立即譯成歐洲各國文字;拉克洛的《危險的關(guān)系》首次印行的2000冊在1782年4月的兩個星期內(nèi)即銷售一空,于是馬上重印,而到了那一年年底,這本小說至少還出現(xiàn)了15種盜版。*葉尊:《〈危險的關(guān)系〉譯者序》,載[法]拉克洛《危險的關(guān)系》,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6頁。《新愛洛伊絲》更是在巴黎備受關(guān)注:“1760年年底,久已付印的《朱麗》尚未出版,就已經(jīng)開始哄傳了……全巴黎都急于要看這部小說:圣雅克路各書商和王宮廣場的又書商都被打聽消息的人包圍起來了……”*[法]盧梭:《盧梭經(jīng)典文存》,李瑜青譯,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209頁。而且,有趣的是,許多讀者甚至把這些書信作品當做真實信件來看待,如《危險的關(guān)系》的讀者普遍認為這部作品是作者根據(jù)一本真實可靠的往來信件整理編綴成的一本紀實小說,《新愛洛伊絲》的讀者甚至想要看看朱莉的畫像。

      在這些“以假亂真”的書信體小說中,小說人物通過紙上對話進行個性展演與自我建構(gòu),從而在與他人的持續(xù)互動中建立起某種自我認同。而當這些小說被出版、閱讀,流通于城市居民中,小說中的獨特個體及其尋求自我認同的方式和過程,便為現(xiàn)實中人照此形成“自己”提供了參照。

      18世紀法國書信體小說作為巴黎人形成“自我”的參照,有著獨特的文體特征:第一、書信體小說的便于“議論”、好“議論”,“議論”成為推動作品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并成為通過“議論”吸引人們參與的紙上舞臺。孟德斯鳩曾談?wù)撨^書信體小說便于“議論”的特點:“在普通小說中,不允許有題外之言,除非這些題外話本身就構(gòu)成另一部小說。普通小說中不能夾雜著議論,因為所有人物并不是為了發(fā)表議論而聚集于小說中的……然而在書信中,登場的人物并非經(jīng)過預(yù)先挑選,人們談?wù)摰闹黝}可以不受任何計劃、任何既定提綱的約束,以這種形式,作者就有這樣的方便,可以把哲學、政治和倫理道德融于小說之中,并把這一切用一條秘密的、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條人們察覺不到的鏈條聯(lián)系起來?!?[法]孟德斯鳩:《關(guān)于〈波斯人信札〉的幾點想法》,載《波斯人信札》,梁守鏘譯,商務(wù)印書館2010年版,第20頁。書信體小說之所以有如此便利,主要得益于其情節(jié)弱化的敘事特征。第二、書信體小說的情節(jié)弱化,敘事自由。在書信體小說中,情節(jié)并不占據(jù)中心位置,處于小說核心的是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表露;小說的情節(jié)線索往往隨著人物的情感線索來推進。就書信體小說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而言,書信的布局和編排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其中所寫的內(nèi)容也是“興之所至,言所欲言”;書信所討論的話題并不一定與主要情節(jié)線索相關(guān),而主要與主人公的自我表達和自我塑造有關(guān),因此有著極大的自由度。作為現(xiàn)實中人的投射,書信主人公也有著積極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意愿和實踐?!恫ㄋ谷诵旁分械挠羲关惪司褪沁@樣一個人物,他在信中自陳:“勇于求知的人決不至于空閑無事,雖然我并不擔負任何重要職務(wù),卻總是忙個不停。我以觀察為生,白天所見、所聞、所注意的一切,到了晚上,一一記錄下來。什么都引起我的興趣,什么都使我驚訝。我和兒童一般,官能還很嬌嫩,最細小的事物,也能給我大大的刺激?!?[法]孟德斯鳩:《波斯人信札》,商務(wù)印書館2010年版,第75—76頁。盡管他的“興趣”和“驚訝”不可避免地與他作為一個波斯人而身處法國社會有關(guān),但他積極關(guān)注、議論公共事務(wù)的言行可說是為小說讀者作出了表率。

      因為有這樣的人物存在,書信體小說往往帶有哲理成分,借通信人之口來表達對包括宗教、法律、社會風氣等等在內(nèi)的諸多社會問題、現(xiàn)象的思考。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就往往被視為“18世紀初巴黎現(xiàn)實生活的畫卷”,以對以巴黎為代表的法國社會的細致觀察和尖銳批判而廣為人知。在《波斯人信札》中,孟德斯鳩借郁斯貝克和里加的眼和口,關(guān)注、議論了道德、幸福、婚姻、宗教、法律、強權(quán)、殖民、社會風氣等等問題,而這一問題無一不是具有普遍性和公共性的。同樣地,在盧梭的《新愛洛伊絲》中,盡管情節(jié)主線是圣普勒和朱莉的愛情故事,但小說中“各種不同題材的廣泛的議論構(gòu)成了巨大的上層建筑:關(guān)于決斗——自殺的‘贊成’和‘反對’,關(guān)于有錢的女人用金錢幫助心愛的男子是否合適,關(guān)于家庭經(jīng)濟和社會建設(shè),關(guān)于宗教和對窮人的幫助,關(guān)于兒童教育,關(guān)于歌劇和舞蹈”*[德]維爾茨曼:《激情和美德的小說》,載盧梭《新愛洛伊絲》,伊信譯,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版,第873頁。。

      由上觀之,書信體小說已在自身內(nèi)部搭建起一座公共舞臺,盡管這舞臺仍處在私人領(lǐng)域,參與展演的都是熟人,但他們已開始成為具有獨立意志的個人,并開始承擔起作為公眾之一員的義務(wù)和責任。而當讀者閱讀小說,書中這些具有公共性的議題和討論,便進入到讀者的視野當中。換句話說,通過閱讀小說,讀者間接實現(xiàn)了對公共事務(wù)的關(guān)注;文本內(nèi)容為讀者參與公共生活、公共批判提供了對象和途徑,當讀者“就所讀內(nèi)容展開討論”,就“把它帶進共同推動向前的啟蒙過程當中”*[德]哈貝馬斯:《公共領(lǐng)域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曹衛(wèi)東、王曉玨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頁。。

      正是因為具有這樣的文體特征,18世紀法國書體小說成功地重構(gòu)了作者、作品與讀者間的關(guān)系,打破了傳統(tǒng)讀者作“壁上觀”的消極姿態(tài),通過閱讀書信體小說而融入到社會與他人中去,并在融入中形成“自我”。

      哈貝馬斯認為,由于“自我認識部分是出于好奇,部分是出于同情,和他者自我的心靈活動發(fā)生了聯(lián)系”,因此“私人個體的主體性和公共性一開始就密切相關(guān)……它們在‘虛構(gòu)’文學中也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德]哈貝馬斯:《公共領(lǐng)域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頁。。當書信體小說出版、流通開來,原本發(fā)生在群際間的自我認同過程擴大延展到了整個社會之中:書信寫作者——個性展演的個人——不再只是面向單個人或小部分人進行展演,而是向公眾進行展演;他們在私人領(lǐng)域、在親密關(guān)系中通過“真誠的自我吐露”來尋求自我認同的意愿、方式和過程也就蔓延到社會之中?!白髡摺⒆髌芬约白x者之間的關(guān)系變成了內(nèi)心對‘人性’、自我認識以及同情深感興趣的私人相互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作者和讀者自己變成了小說中‘自我吐露’的人物……一方面,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親密關(guān)系時‘移情神入’,既依據(jù)實際經(jīng)驗使得虛構(gòu)的親密關(guān)系變得充實、鮮活,也依據(jù)文本中的虛構(gòu)來校驗實際經(jīng)驗。另一方面,最初在書面文字間流轉(zhuǎn)的親密關(guān)系和具有文學表現(xiàn)力的主體性,事實上已變成了擁有廣泛讀者的文學;組成公眾的私人就所讀內(nèi)容進行批判性的反思、討論,由此為他們共同推進的啟蒙進程作出了貢獻?!?Jürgen Habermas,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 MIT Press, 1991, pp.50-51.也就是說,書信體小說的出版、流通和閱讀一方面為小說作者、文本人物和小說讀者創(chuàng)造了某種“不為外人所知”的親密關(guān)系和親密空間,虛構(gòu)的通信人本來只是相互展演,但當他們的展演被小說讀者觀看時,由于書信先天具有的私密性,小說讀者仿佛被邀請進入了一個私人場所,這樣一種“榮幸”和“信任”使小說讀者不自覺地便“移情神入”了,并從中獲得對自身的理解和認識。書信體小說的“魔力”就在于,盡管它被無數(shù)人閱讀,但它卻能使每個讀者都因“窺私”而產(chǎn)生一種“被信任”的感覺,由此達成和小說作者、文本人物的心靈交流。另一方面,書信體小說話題的公共性使得讀者在“窺私之余”,還有內(nèi)容和途徑參與公共批判,由此達成與他者、與公眾的對話交流,這是城市居民尋求自我認同的必經(jīng)之途。

      (責任編輯:李亦婷)

      2016-03-05

      I106.4

      A

      0257-5833(2016)10-0184-08

      耿 波,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中文系副教授;李東瑤,臺灣政治大學博士候選人 (北京 100024)

      猜你喜歡
      書信體書信巴黎
      巴黎之愛
      失竊的書信
      《巴黎私廚》
      打分
      雜文月刊(2019年19期)2019-12-04 07:48:34
      共 筑
      雜文月刊(2017年19期)2017-11-11 07:57:43
      書信體小說的文體特征
      青春歲月(2017年4期)2017-03-14 20:00:15
      誰締造了如今的巴黎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4
      略論先秦至兩漢時期書信體散文的抒情化傾向
      文教資料(2015年23期)2015-12-24 02:53:44
      巴黎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9:18
      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妙用書信創(chuàng)美文
      大作文(2015年4期)2015-05-12 08:35:42
      盘锦市| 自治县| 西城区| 岑溪市| 桐乡市| 边坝县| 静海县| 昌江| 庆城县| 霍山县| 综艺| 县级市| 太保市| 全椒县| 个旧市| 溧阳市| 宝清县| 平度市| 商南县| 昭平县| 双鸭山市| 都匀市| 新巴尔虎右旗| 息烽县| 宾川县| 确山县| 新民市| 信丰县| 夏河县| 德保县| 宕昌县| 清涧县| 嘉祥县| 巴林右旗| 呼玛县| 米林县| 霍州市| 德州市| 阳春市| 公安县|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