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萬春
[摘 要]“研學”是一種行動,教師要找準研學的切入點,使學生在整個研學活動中找到知識的立足點,從而優(yōu)化教學過程。從動手實踐、找準知識間的聯(lián)系等方式入手,帶領學生進行有效的研學。
[關鍵詞]研學 研點 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1-091
為了學生能“自主探索”,我們的前輩提出了“研學”這一概念?!把袑W”主要是教師在深入研究學情、學法和課標、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引導學生學習的目標、內容、方法的“研學案”,學生在“研學案”的指引下自主、合作、探究,在生生互動中提升能力。在我看來,“研學”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的載體是學生,學生則通過“研學案”這一媒介引領“研學”這一行為活動。媒介可以是多樣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關鍵是活動要有質量。那么,如何在教材中找準“研學”的切入點,使學生在整個“研學”活動中找到知識的立足點,從而優(yōu)化整個教學活動?
一、動手實踐,知行合一,內化體驗
動手實踐是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從而獲取數學經驗、知識和技能,發(fā)展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年級下冊的“克與千克的初步認識”是一節(jié)操作體驗課。教材配套的教師用書中明確要求“在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并學會以此為標準去估量物體的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钡诤芏嗾n堂上,這一實踐過程只有“形”而無“質”,更多的是怎么使用這兩個單位的相關練習。
筆者曾經在教學這一節(jié)課前要求學生準備1千克及接近1克重的物品(2包500克的鹽或1包1千克的洗衣粉等;5分硬幣或1顆扁豆等),課堂上重點要求學生體驗1克與1千克的重量:先通過掂自己的物品,體驗出1克的感覺,再掂一下其他同學的物品,通過多次的掂量,把1克的感覺記在心上;讓同桌的2名學生把兩個1克合并起來,再掂,然后3個1克、4個1克……在掂一掂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以克為單位進行稱量,即使數字翻倍,還是非常輕,有時候輕得快要感覺不到;感覺千克的過程大同小異,學生很快就知道千克比克重得多,而且不需要教師提醒,學生已經知道要把同桌的物品合并起來一起掂量,發(fā)現(xiàn)1千克與2千克的重量相差非常多,3千克、4千克……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質量大的單位,如果多1個單位,會重很多。通過大量的操作實踐,學生做到了真正的知,再與后面的行合起來,學生對千克與克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能水到渠成,如魚得水。
二、找準知識間的聯(lián)系,把數學的思想貫徹始終
四年級下冊的“交換律”、“結合律”與“分配律”是學習應用簡便運算的基礎,但是一些教師經常用“朝三暮四”等來引導學生學習交換律,致使學生雖然了解交換律就是可以交換兩個加數(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可學完后更糊涂了:我為什么要交換?我不交換不行嗎?
筆者嘗試從學生的這一疑惑著手,在研學案中準備了適量的前置性練習:
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式子的得數都是整百整十數,特別容易計算,這時再告訴學生,交換律說的是兩個數之間的關系,但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兩個數的時候沒必要使用交換律。
在學習完交換律之后,再給出練習:
此時,學生遇到需要應用到交換律的情況,才“接受”讓交換律成為自己數學思維的一部分。
三、從如何修改著手,優(yōu)化學習路線
六年級下冊的“統(tǒng)計”是通過讓學生閱讀扇形統(tǒng)計圖,會綜合應用學過的統(tǒng)計知識,能從統(tǒng)計圖中準確提取統(tǒng)計信息,正確解釋統(tǒng)計結果,并能根據統(tǒng)計圖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或簡單的預測。從教學目標上看,這樣的課要上得出彩,并不容易。
有位執(zhí)教老師在教學中先給出一幅存在問題的扇形統(tǒng)計圖:
學生在討論中了解到,當“其他品牌”具有最大占有率時,這個扇形統(tǒng)計圖的數據就顯得不清晰,此時需要把“其他品牌”細化。本來教學到這里就可以給出相關的讀圖分析練習。但是,該教師又提出一項研學任務:怎樣修改才能使這張統(tǒng)計圖更加清晰呢?由于有了之前的鋪墊,學生很容易形成一個思維定式:直接把它改為A品牌最暢銷的統(tǒng)計圖。但通過分享與交流,學生給出了三種情況:把“其他品牌”拆分成若干份,占有率都小于20%,還是A品牌最暢銷;拆分的若干份中,有的占有率大于20%,A品牌不是最暢銷的;拆分的若干份中,有的占有率剛好也是20%,A品牌不是最暢銷的……該過程充分體現(xiàn)出交流的優(yōu)越性。
研學,需要突出的是研究的方法與過程,而教師的作用就在于找準研學的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總結和提升,尋求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