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波 譯
一直以來,學(xué)界提及最多、最具代表性的燕行錄包括金昌業(yè)的《老稼齋燕行日記》、洪大容的《湛軒燕記》以及樸趾源的《熱河日記》,這些燕行錄都現(xiàn)存有韓文版,而最為著名的要數(shù)洪大容的韓文版《乙丙燕行錄》了。后來,金景善將前面的三篇作品全部收錄在《燕轅直指》中,本稿將主要以上述四篇作品為中心展開討論。
僅在滿清入關(guān)以后,我國的燕行使就曾經(jīng)數(shù)百次地踏上中國的土地。渡過鴨綠江,途經(jīng)遼寧、山海關(guān),到達河北,直至北京;環(huán)繞渤海灣長達兩千里,往返一次耗時半年之久;四百人左右的龐大使團,歷經(jīng)數(shù)百次的來往,這足可以稱得上是歷史的大長征。過了鴨綠江直到遼陽這一段被稱作“東八站”,這片大地山險水清、土似朝鮮,總是能夠勾起燕行使們對高句麗的故土血緣意識。遼陽的護城河太子河與沈陽的護城河渾河合流之后匯集為遼河奔流至渤海灣,與高句麗的千里長城共同組成了朝鮮意識的防波堤。不過,沈陽也是丙子胡亂時三學(xué)士的刑場以及朝鮮俘虜?shù)呐`市場,這又會令燕行使們苦惱于明清間的歷史矛盾意識當中。
燕巖樸趾源在《渡江錄序》中為什么要寫“后三庚子”呢?“將渡江,故不敢稱崇禎也,明室亡,于今百三十余年,曷至今稱之,明室猶存于鴨水以東也”①金景善:《燕轅直指》,載(韓)民族文化促進會編《國譯燕行錄選集》第10卷,民族文化促進會,1982年,第54頁。,這大概只能理解為一種時代的苦痛吧。大凌河、小凌河曾是明清之間的戰(zhàn)場,在這里更能體會到丙子胡亂以及明清交替所帶來的強烈的歷史意識。在錦州、松山、塔山、杏山戰(zhàn)役中,清太宗將昭顯世子和鳳林大君扣作人質(zhì)押在戰(zhàn)場,這種沖突意識在穿過山海關(guān)時越發(fā)的真切,因為這里是歷史現(xiàn)實與先進文明的現(xiàn)場,也是燕行的通路。在這一個又一個的意識當中越過灤河就會到達北京。
燕行歸來之時心情會更為輕松一些,對異國文化的興趣也會更加濃厚一些。李廷龜?shù)摹队吻健㈤偵?、角山寺記》成了后來燕行使們的教科書,瀏覽異國名山并與我國的山川相比較也成為燕行使們炫耀自己學(xué)識的一種資本。去過醫(yī)巫閭山的湛軒在他的《醫(yī)山問答》中通過虛子與實翁的問答將自己的世界觀及文明觀傳至中原地區(qū)。
下面筆者將以中國的河山為中心,分幾個部分考察我國燕行使的思想、歷史以及文化意識的變遷。
鴨綠江構(gòu)成了兩國的國境線,燕行使們正是通過渡鴨綠江來開始自己的行程的。渡江的具體地點在哪兒呢?可以確信就是在義州城北8—9里的九龍淵,當時燕行使節(jié)就是從這里發(fā)船的。①《燕轅直指》,第61頁。據(jù)說府使弘俶在池塘中的一個小山坡上建了一座名為九龍亭的亭子,每年一遇干旱就會在這里舉行祈雨祭。九龍淵北面還有一個地方叫鴨綠江祠,據(jù)說每年春、秋的時候,這里還會舉行國家祭祀。在義州邑旅館的北邊坐落著一個統(tǒng)軍亭,這里曾是壬辰倭亂時宣祖王蒙塵的地方,統(tǒng)軍亭烽火臺與周邊的20余座烽火臺連在一起。邑城南邊的鴨綠江邊上有一個義順館,這里原來叫望華樓,是用來迎接來自中國的使臣的。壬辰倭亂時,在柳成龍的建議下,鴨綠江的中江形成了“中江開市”,用來與明朝人進行物物交換,這一國境交易一直持續(xù)到丙子胡亂時期,在燕行之路的“柵門后市”“鳳城后市”盛行之后移至柵門以內(nèi),據(jù)說這就是義州灣商的起源。②金泰?。ㄒ糇g):《中國內(nèi)燕行路程考》,載中國內(nèi)燕行路程調(diào)查研究組編《燕行路程輿地勝覽》第2輯,2003年。
鴨綠江西邊1里左右有個地方叫小西江,小西江往西4里就是中江,中江也是從鴨綠江上游分出來的一個支流,兩江在下游再次合并,兩江之間的地方叫做於赤島,島上也有百姓居住。在這里每年春、秋都會有集市,這就是所謂的“中江開市”。
小西江面積不過三四十步,雖然夏季水較多,但旱季常常干涸,可以直接穿行。中江是鴨綠江在上游分出的一個支流,是中江開市的地方,也是燕行使乘船要橫穿的地方。從中江向西再走10里就是三江,也叫靉剌河,大小與鴨綠江近似,但水勢更險,燕巖在《熱河日記》中將其描述為“雖與鴨綠江相距不遠,但亦有遼水漲溢,可知其源頭各自不同”③《燕轅直指》,第61頁。。兩國間雖無法通過這條江彼此往來,但據(jù)說鳳城將軍還是命令這里常備船只,以便兩國間的不時交涉。
從統(tǒng)軍亭西邊的小山坡下去,找到清陰先生曾經(jīng)停留過的地方,那里有一塊石碑,上面記有一些史跡,這應(yīng)該是丹巖閔相公的字體。鴨綠江奔流至此分為三支,故稱三江。這個時候三江上的冰大概全都凍上了,上面還有很多積雪,騎馬從上面經(jīng)過大概都不會感覺到這是一條江。過了三江,道路狹窄,僅容小車通行,左右雜草叢生擋住前路,此時正是冬日夕陽西下之時,而我卻要離開故土趕赴萬里燕行,心里怎能高興?可數(shù)十年的平生所愿得以一朝實現(xiàn),不過一介書生卻能戎裝躍馬來到這里,這種暢快的心情和慷慨的意氣讓我不禁在馬上抖起了肩膀,終于作歌一首吟唱于馬上……④蘇在英等:《注解乙丙燕行錄》第1卷,(韓)太學(xué)社,第35—36頁。
從這里可以看出,在統(tǒng)軍亭的西邊,立有一塊清陰金尚憲先生的遺碑,碑文是由閔維重的兒子丹巖閔鎮(zhèn)遠所寫。這一段真實地描寫了燕行使騎馬踏冰,走過積雪覆蓋的三江,以及用小車穿越蘆葦叢生、狹窄難行的小路時的心情。
不記得離別之日是否流淚,
鴨綠江之水全無半點綠色,
白發(fā)船工言稱此景初見。⑤洪瑞鳳:《樂學(xué)拾零》,第209頁,見金天澤編《珍本青丘永言》,第110頁。
鴨綠江漲潮之后可憐我君,
燕云萬里去往何處,
春草綠時請即返還。⑥張炫:《樂學(xué)拾零》,第355頁,見金天澤編《珍本青丘永言》,第221頁。
上面這首時調(diào)是丙子胡亂時跟隨孝宗前往沈陽的洪瑞鳳所寫,下面的時調(diào)是一直將孝宗送到鴨綠江的張炫所寫,這首時調(diào)可以說很好地表達了對鴨綠江的恨與怨。
詳考唐書,上書唐書高麗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若鴨頭故號鴨綠江。白頭山為諸江發(fā)源之祖,西南流者為鴨綠江。皇與考云天下有三大水,黃河長江鴨綠江也。兩山墨談云自淮以北為北條,凡水皆宗大河,未有以江名者,而北之在高麗曰鴨綠江。①樸趾源:《熱河日記》6月24日渡江錄。
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也將鴨綠江稱為馬訾水,南方的謂江,北邊的叫河,鴨綠江雖稱為江,卻與黃河、長江并稱為天下三大水。燕巖說道,燕行使所乘之船開航之后便開始暈船,一整天都比較嚴重,統(tǒng)軍亭的柱子和欄桿似乎還在眼前旋轉(zhuǎn),前來送行的人站在沙灘上,變得如豆粒般模糊。從對岸的虎山長城眺望鴨綠江,統(tǒng)軍亭恍惚于松林之間。要想通過這里必須扒開厚厚的蘆葦叢才行。②2003年2月4日、8月8日燕行錄路程調(diào)查研究組現(xiàn)場調(diào)查。過了三江就接近九連城了。九連城為金朝所建,金與高麗一戰(zhàn)敗退至鳳凰城。高句麗時曾在此建都,并將之稱為國內(nèi)城。明朝曾在此設(shè)鎮(zhèn)江府,清滅明后,這里數(shù)百年來都是一片空地。③《燕轅直指》,第562頁。到實地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九連城的規(guī)模是相當龐大的,古城的遺跡,倒塌的城墻還都保存完好。燕行使在這里稍做停留之后,又途經(jīng)金石山、湯站前往柵門。④九連城內(nèi)現(xiàn)有寫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九連城古城址,丹東市人民政府(1983.3.1)”的標牌。
金石山是渡過鴨綠江之后遇到的第一座山。明將康世爵在鐵嶺一戰(zhàn)失敗之后成了清的俘虜,他換上朝鮮軍校死尸的衣服逃了出來,這里就是當時他準備渡鴨綠江時的藏身之處。他從金石山出來后悄悄渡過鴨綠江,潛入到咸鏡道的會寧,在那兒娶了個朝鮮老婆并且代代相傳。過江之后,第一個留宿康世爵的是嘉山的得龍,受此影響,得龍曾前往中國三十多次,他精通中文,后來成了一位很有名的翻譯官。
柵門也叫邊門,距鴨綠江130里,燕行使們要在這兒辦理入境手續(xù)。所謂“柵”就是指用較粗的樹木橫著架起來,中間挖洞穿在一起用來阻擋行人和馬匹出入的一種東西。據(jù)說從北邊的塔子(音)一直到南邊的海門(音)之間2千多里范圍之內(nèi),曾一度設(shè)有72柵。燕巖看過柵門里面后,認為這里絲毫也不土氣;洪大容也曾忠告說,“其規(guī)模雖大,但心法頗細”。柵門雖是中國東邊的邊疆卻也如此大氣,由此可知今后定會更加繁榮,想到這兒不禁意志有些消磨,真想就此留下,這種想法令自己感到渾身發(fā)燙。⑤《熱河日記》6月27日渡江錄。這一段是對朝鮮知識人越過國境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時那種期待心情的描述。
遠眺鳳凰山,僅有幾座山峰高聳而立,但從山下看的話,數(shù)百座石峰猶如長槍林立,又如屏風(fēng)一般層層疊疊,道峰山與水落山雖與此相似,但氣勢卻不及。安市城位于鳳凰山的東南山腳下,一座座山峰將其圍得如鐵甕山城一般,素來被稱為天然要塞。⑥作者未詳:《薊山紀程》,載《國譯燕行錄選集》第10卷,第351頁。燕巖稱:“高句麗方言稱大鳥為‘安市’,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土話稱鳳凰為黃鳥,稱蛇為白巖,由此可知,隋唐根據(jù)這種方言將鳳凰城改稱安市城,將蛇城改稱白巖城這一傳說是十分有道理的?!雹摺稛岷尤沼洝?月27日渡江錄。他同時還引用傳說稱:“安市城主楊萬春曾射中唐太宗的眼睛,而唐太宗聚軍士于城下賜楊萬春綢緞百匹,作為其為君主固守城池的獎賞?!雹嗤稀5鄮r又稱:“唐太宗在安市城有無失目無處詳考,據(jù)唐書記載,安市城在平壤西五百里,而鳳凰城又稱王城,不知此名何來?!雹嵬?。據(jù)地志記載,古安市城在蓋平縣東北70里,從蓋平縣往東300里是秀巖河,再向東200里就是鳳凰城,如果說這里就是古平壤的話,倒與唐書中所記載的500里距離相符,那么鳳凰城是否就是安市城就值得懷疑了。三淵送老稼齋前往燕京時所作之詩中也說到“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虬髯落眸子”,而金景善也稱,唐太宗聚天下之兵,卻在彈丸小城終不得志而倉皇退兵,這著實令人驚詫。
越過鳳凰山就是鳳城市了,這里也叫鳳城后市,是進入柵門后燕行使一行與中國人進行交易的又一地點。從這兒經(jīng)過松站、劉家河、八渡河、通遠堡、草河口之后,還要途經(jīng)分水嶺、高家?guī)X、俞家?guī)X、連山關(guān),而后再翻越險峻的會寧嶺(摩天嶺)和青石嶺。分水嶺位于畓洞與高家?guī)X之間,向西流入遼河,向東匯入甕北河后以此為界流入三江鴨綠江。這里面要數(shù)會寧嶺最為兇險,下過大雪之后山路凍結(jié),滑而難攀,燕行使一行只好繞行甜水河、虎狼谷。從甜水站再走十里就到青石嶺,青石嶺高度與會寧嶺相似,石頭全都泛著綠光,故稱青石嶺。青石嶺上建有關(guān)王廟,據(jù)說從此經(jīng)過的燕行使全都前來祭拜以求保全平安,得償所愿。
是否已過青石嶺,草河口又在何方。
胡風(fēng)如此凜冽,陰雨又從何而來。
誰人畫我寒相,送去君之所在。①鳳林大君(朝鮮孝宗):《樂學(xué)拾零》,第28頁,載金天澤編《珍本青丘永言》,第217頁。
這是丙子胡亂之時,被清太宗抓作人質(zhì)、翻過青石嶺前往沈陽的鳳林大君所寫的一首時調(diào),這里的青石嶺正是這個地方。越過這座山嶺,再翻過一座不大的娘子山后,展現(xiàn)在眼前的就是一望無際的遼東大平原了。燕巖一到這里忽然停下馬來環(huán)顧四周,不知不覺將手放在額頭上說了句“啊,真是個痛哭的好地方啊,真得好好地哭一場!”說完就大聲哭了起來。②《熱河日記》7月7日渡江錄。
遼河對當時的朝鮮人來說是非常有親切感的,因為他們能感到血緣的存在。據(jù)《三國史記》記載,高句麗榮留王動用全體國民修筑高句麗的千里長城,該長城東北始于扶余城,東南終于大海,長達千余里,足足用了18年才竣工。在這段時間里,高句麗的許多山城收縮至遼寧境內(nèi),遼河連接千里長城東部的這條警戒線自高句麗占領(lǐng)遼東和玄菟郡之后于7世紀初建成。③金富軾:《三國史記》第20卷,榮留王篇;李健才:《東北史地考略》,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遼河也叫周流河或巨流河,匯遼陽的太子河及沈陽的渾河后流入渤海灣。這條河旱季時水很少,但雨季時又漫溢平原,給燕行使們的行程帶來很多困難。過了遼東平原,一進入遼陽地界,首先要渡過的就是遼河的一個支流—太子河。太子河又名衍水,據(jù)《史記》記載,燕太子為躲避秦始皇派來的刺客而藏身于此,故得名太子河。太子河與渾河合流,形成三叉河,因此也叫三坌河。過了太子河就是遼陽,據(jù)傳當年唐朝兵部尚書李績圍攻遼陽城時,城里面有一座供奉著高句麗始祖東明王的高句麗祠。一直到唐朝敗退之后,遼陽都是高句麗人集結(jié)的中心,朝鮮世宗末年崔溥漂流至此時,據(jù)說城內(nèi)還殘存有該祠堂。④李圭泰:《新熱河日記》,SHINWONBOOK,1997年,第77頁。
過了渾河就到了沈陽(盛京),這里有清朝的故宮。渾河又名耶里江,發(fā)源自白頭山(長白山),向西南流淌,匯太子河而入遼河。據(jù)傳當年鳳林大君在沈陽時曾于渾河邊建了一座亭子,據(jù)《侍講院日記》記載,胡人給世子(孝宗)一塊野坂田讓其種菜的地方正是在這里。孝宗在沈陽被扣作人質(zhì)時,有一個叫做弘德的宮女幫孝宗在這塊野坂田上種菜,還給孝宗提供泡菜,以至于后來孝宗被釋放返回祖國后,仍不忘弘德之功,賜其駱山一帶之土地,并命名為“弘德田”。⑤金昌業(yè):《老稼齋燕行日記》第2卷12月6日條。
誰言遼河水,奔流至大海。
鯨噴巨浪,千里浪清。
清清薊門之樹,聳聳沈陽樓閣。
車輪馬掌繞河口,關(guān)東大地之都城。
白日船工何為困,皆因江凍無駛船。
東向抹余淚,永陵收晚霞。
野坂歷慘歲,小亭成荒山。
凄涼踏水行,一聲草笛鳴。
輕鷗攬霧,棲臥水島。⑥《薊山紀程》第3卷,渡灣渾河條。
《薊山紀程》中有如上一首燕行之詩,其中的“野坂歷慘歲,小亭成荒山”吟誦的就是世子大君渡過渾河后耕種野坂田的悲慘歷史?!端E山紀程》中還記載說,世子大君所困之朝鮮館就在路東邊,房子已破敗不堪,積滿塵土,大門上面的牌匾上本來寫著“朝鮮館”三個字,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了痕跡,房子前面還有一座清朝的宮殿—景佑宮。金昌業(yè)也曾說:“進了沈陽南門走上一百多步后向東拐進一個胡同,有一座朝鮮人質(zhì)居住的房子?!痹凇渡蜿柨h志》中,大南門里面有一個叫做高麗館胡同的地方,這個地方正是朝鮮館的所在,現(xiàn)在這里建有沈陽市少年兒童圖書館。
另外在《熱河日記》中還記載了1637年4月19日為被清太宗處死的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學(xué)士舉行祭祀的內(nèi)容,但根據(jù)清太宗的史跡考證應(yīng)為3月6日。三學(xué)士的刑場據(jù)推定應(yīng)在以前的法國天主教堂、現(xiàn)在的中山公園的邊上。雖是敵國的臣子,但其至死不屈的氣概感動了清朝政府,為了追思三學(xué)士,清廷為他們立了一塊“三韓山斗碑”。其后原碑流失,僅剩碑額。日帝時期成立了三學(xué)士遺跡保存會,重刻了一塊碑,之后連這塊碑也流失了,殘碑被棄于沈陽一農(nóng)戶家中,最后被渤海學(xué)院院長千文甲所收,現(xiàn)存于渤海學(xué)院校園之內(nèi)。
大凌河橋下之水非常寬,徒步需要走上20分鐘,這里曾是清末著名的戰(zhàn)場。春季少雨時,其他河流都可以趟河而過,唯獨這里需坐船通行。大凌河上總是刮風(fēng),沙土也很嚴重。祖大壽在這里緊固城門,頑強血戰(zhàn),那些死去的冤魂至今還在訴說著冤屈,令燕行使們在這里總覺得不寒而栗。明將劉綎與其部下數(shù)十萬人也犧牲在這個戰(zhàn)場,據(jù)說每當陰云密布之時,抑郁之聲就不絕于耳。①《燕轅直指》大凌河記,第145頁;《薊山紀程》第3卷,渡灣大凌河。過了大凌河之后還要渡過錦州的小凌河。小凌河與大凌河發(fā)源地相同,但流向不同。小凌河距大凌河約30里之遙,但其間總為海霧籠罩,燕行使們都認為就是因為這里是古戰(zhàn)場才這樣凄冷蕭條、煙霧繚繞。從河邊一直到山頂,到處都挖有戰(zhàn)壕,據(jù)說這是當年清朝人構(gòu)建防御陣地的遺跡。旱季的時候,小凌河的水反而比大凌河還要多。②《燕轅直指》小凌河記,第149頁。關(guān)外四城—錦州、松山、杏山、塔山,以及金應(yīng)河將軍曾經(jīng)巡視過的撫順深河在薩爾滸戰(zhàn)役之后就成了決定明清命運的最大一塊戰(zhàn)場,清太宗怕朝鮮親明,還把扣在沈陽的人質(zhì)世子大君也帶到這個戰(zhàn)場,來打這最后一仗。
灤河距永平城西5—6里,發(fā)源自長城北邊的開平,向東南流經(jīng)天安縣,到達盧龍塞與漆河合流,于樂亭縣注入大海。從沈陽一直到這里,大地一馬平川,河流大多渾濁,唯獨灤河水清流急,河底皆為白色河卵石,沙灘也非常整潔。③《燕轅直指》第2卷,出疆錄灤河記,第196頁。
燕巖在《灤河泛舟記》中寫道:“灤河偏偏流至孤竹祠,水深積成為湖,水色也如湖水一般,這里就是伯夷叔齊的孤竹國?!睋?jù)《盧龍縣志》記載,盧龍縣曾叫肥如縣,之后分為肥如、朝鮮、新昌三縣。值得關(guān)注的是這里曾有“朝鮮”這一地名。古朝鮮時期的古詩《箜篌引》(古今注)中有一句“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如果將這里面的“朝鮮”定位在這里的話,可以解決文學(xué)史上的許多疑問。在盧龍縣文化院的幫助下我們很艱難地找到了灤縣謝容鎮(zhèn)孫薛營的首陽山。這里正是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最后餓死的地方。④2003年8月14日燕行錄路程調(diào)查研究組現(xiàn)場調(diào)查。這里原本有一座三君廟,現(xiàn)在是首陽山長城煉鐵廠,孤竹舊城的遺跡只剩殘磚破瓦。尋訪清風(fēng)臺、夷齊廟、孤竹廟的記錄在《老稼齋燕行日記》和《熱河日記》中都非常詳細。從這兒再過永平渡還鄉(xiāng)河后就到了豐潤。這里是丙子丁丑胡亂時被綁架來的朝鮮人的后裔生活的地方,路邊就有一座高麗鋪驛站。這里水田眾多,種稻是這里的主業(yè),市場上有很多制賣泡菜和高麗餅的女人。燕行使經(jīng)過這里問及這些人的祖上時,他們都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是朝鮮人。這里還有展示朝鮮人生活用品和工具的資料館,以及朝鮮將軍李文炯的墓,可以說在這里到處都能找到當年血戰(zhàn)的痕跡。朝鮮的使臣們一般都會在這里留宿⑤《薊山紀程》第2卷,渡灣高麗堡。,可是在燕巖的行程中,這些使臣卻鉆高麗鋪人親切的空子,又偷又討,從那以后,有朝鮮使臣來到的話,高麗鋪人都緊鎖房門,人情變得十分淡薄。過了豐潤之后就是玉田縣,這里是樸趾源在《熱河日記》中創(chuàng)作《虎叱》的背景之地。燕巖為避當時之忌諱,故意將自己的作品《虎叱》說成是在玉田的沈田朋家中留宿時,與鄭進士一同抄錄的墻上掛的一個字卷,沈田朋也說這幅《虎叱》字卷是從附近的薊州市場上買回來掛在墻上的?!痘⑦场返闹魅斯惫蜄|里子正是當時朝鮮社會外表光鮮實則虛偽的腐儒形象的代表,在作品里他們成為了老虎斥責的對象。①《熱河日記》關(guān)內(nèi)程史。
燕行使一行途經(jīng)山海關(guān)時,站在決定明清命運的萬里長城的將臺之上,面對嚴肅的歷史現(xiàn)實扣緊了衣裳。明將吳三桂在這個將臺上聽到了叛軍首領(lǐng)李自成包圍紫禁城、崇禎皇帝逃出皇宮自縊于景山的消息,當聽說自己的愛妾被李自成的部下?lián)屪叩南⒑螅⒓聪蝽樦蔚臄z政王多爾袞請兵,打開山海關(guān)的城門,放大清鐵騎入關(guān),這一舉動為清兵擊敗李自成并奪取天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多爾袞病死于熱河之后,年幼的順治帝隨即將都城從沈陽遷至紫禁城。我們的世子大君也跟著來到了北京,后來很快被釋放,被送回朝鮮。先走一步的昭顯世子回國后不久就離開了人世,鳳林大君則繼仁祖之后登基,他就是主導(dǎo)了北伐的孝宗大王。
山海關(guān)的第一關(guān)是一座甕城,沒有城樓,刻有“威振華夷”四個字。第二關(guān)是一座四層的敵樓,城門洞頂上刻有“山海關(guān)”三個字。第三關(guān)是一座城樓,掛有一塊牌匾,上書“天下第一關(guān)”。
燕巖走到這里說到:“嗚呼哀哉,蒙恬建長城是為阻胡人,而滅秦之胡卻在自家長成,徐中山建此關(guān)是為阻胡人,而吳三桂卻急于開關(guān)迎敵,天下無事之時徒招旅人譏笑,我于此關(guān)安還有話可講?”②《熱河日記》馹迅隨筆。這可以說是對歷史的一種反諷。
在離山海關(guān)不遠的八里堡的山坡上有一座姜女廟(貞女祠)。姜女原姓許,名為孟姜,陜西省人,嫁與范七郎。丈夫修長城,一去無音信,孟姜帶著親手為其縫制的衣服,不遠千里尋夫卻未能見,十分想念丈夫的孟姜死后化作了望夫石。也有傳說稱孟姜聽說丈夫的死訊后獨自去找到丈夫的尸骨,背著跳進了大海,幾天后,一塊石頭從海中冒出,即使長潮也無法淹沒。廟中立有一座塑像,旁邊侍立兩童子。燕巖途經(jīng)這里時曾說皇帝在這里建有行宮,筆者實地考察經(jīng)過這里時也發(fā)現(xiàn)有很多游客在焚香捐錢許愿。孟姜女傳說與梁祝都是中國最廣為流傳的愛情故事,這里也成了后來燕行使們的必經(jīng)路線。③《熱河日記》馹迅隨筆;《薊山紀程》第2卷,渡灣姜女廟。
各種燕行錄幾乎都提到從沈陽至山海關(guān)這一段是最為漫長、最為辛苦的路程,而在返回途中燕行使們最想去的地方之一就要數(shù)北寧的醫(yī)巫閭山了,而被歷代燕行使奉為教科書一般的山行記中就包括李廷龜?shù)摹队吾t(yī)巫閭山記》《游千山記》《游角山寺記》。④李廷龜:《月沙集》第38卷。
醫(yī)巫閭山位于錦州北寧市西北,主峰望海亭海拔866米,略高于白云臺,主要景區(qū)包括大觀音閣、玉泉寺、表巖寺、接待寺、北鎮(zhèn)廟等。⑤遼寧省地圖冊,遼寧經(jīng)緯測繪制作中心,1999年。李廷龜在燕行歸途中聽說了醫(yī)巫閭山的景觀,就帶著書狀官和七八個從人前往醫(yī)巫閭山探勝。經(jīng)過北鎮(zhèn)廟后首先到了觀音窟,在經(jīng)過了一個寫有“北鎮(zhèn)巫岳”的石刻之后來到山頂,坐在碑亭中遠望下落的瀑布,不禁感嘆此瀑可比廬山瀑布。由于太過疲勞,他們沒有再去玉泉寺,只是遠遠地觀望了一下而已?;貋淼穆飞嫌謥淼搅吮辨?zhèn)廟,北鎮(zhèn)廟是供奉祭祀醫(yī)巫閭山神的地方,歷代皇帝在這里留下的碑石林立于寺院之內(nèi)。在乾隆的石碑上還能看到朝鮮人金妃的名字,據(jù)說她是當時禮部侍郎金簡的妹妹,還與乾隆皇帝生有一子。金簡是金常明的孫子,在《熱河日記》中有金常明被雍正帝寵為重臣的記載。⑥李廷龜:《月沙集》第38卷,游醫(yī)巫閭山記。
金昌業(yè)與馬牌從詹、元建、善與、申之淳、崔壽昌等一起出發(fā)途經(jīng)北鎮(zhèn)廟前往觀音寺甘露庵。他稱這里自月沙之后已有百年無人來訪,并以此為榮,手持月沙之山行記一一確認每處名勝。他不斷引用月沙的話,說:“我見到了月沙所說的刻有‘北鎮(zhèn)巫岳’的石刻,下面有水冒出,逐漸匯成一眼泉,主人在松樹下做飯招待了我。”他還說:“月沙所說的‘繞到東邊,往上有40余階臺階’的地方正是這里?!彼€找到清安寺、毘盧殿、娘娘廟、三官廟、桃花洞,并把清安寺與我國的山川做比較說:“清安寺可與道峰山的回龍寺決一雌雄,但其規(guī)模大小更勝一籌?!彼€聽說了在醫(yī)巫閭山下有高麗王的墓,確認了廣寧城北邊有箕子墓和箕子亭的傳說,從向?qū)抢镆灰涣私饬擞袢?、琉璃寺、積水寺、雙峰寺、靈山寺、五峰寺、甘露庵、桃園洞、桃花洞、望海寺、雙泉寺、清安寺等眾多道觀與寺廟,還稱這當中要數(shù)望海寺最高,不但能看到大海,甚至還能看到蒙古的大地。①金昌業(yè):《老稼齋燕行日記》,癸巳年3月1—2日。另外他還對尋訪桃花洞之路印象十分深刻。
另外,醫(yī)巫閭山也是因為湛軒洪大容的《醫(yī)山問答》才得以聲名遠揚。湛軒也懷揣著月沙的游山記并以此為旅游指南,在燕行返回途中來到醫(yī)巫閭山并與之對話,書中代表著自己的虛子在朝鮮和燕行途中沒有遇到大賢與真理,隨后來到醫(yī)巫閭山并在這里碰到實翁,他用對話體的形式來表述自己的學(xué)識與信念,《醫(yī)山問答》可以說是一部哲學(xué)小說,湛軒從虛子的錯誤理論中跳脫出來,通過與實翁的對答來展開自己的哲學(xué)思想與世界觀??梢哉f,虛子中國之行的動機以及作品的地理背景—醫(yī)山的象征意義共同揭示了作品的重要性質(zhì),虛子與實翁在山中的對話也清晰地表現(xiàn)出了湛軒的個人性格。“醫(yī)山”起到了一種媒介作用,使湛軒在燕行途中重新認識自己的學(xué)識,解除在燕行之中體會到的矛盾與苦惱并對之進行重新整理。②李廷龜:《月沙集》第38卷,游醫(yī)巫閭山記。
千山紀行也是燕行使們羨慕的對象。月沙很早就作為世子冊封奏請使(1604年)遠赴明朝游歷千山并寫下《游千山記》。當時他與書狀官李叔平、副使閔伯春一起,首先在當?shù)厣说闹敢聛淼搅俗嬖剿拢`遠寺)??催^了玉皇殿、觀音殿、羅漢洞之后,又來到龍泉寺,爬上圣與庵,來到上元寺,并在山尋寺集合,一行再次回到龍泉寺。途中看到了險峰峭壁上的“獨鎮(zhèn)群峰”和“振衣岡二佛庵”等刻字,并將之與首爾的三角山和道峰山做了一番比較。③李廷龜:《月沙集》,游千山記。
金昌業(yè)也帶著月沙的《游千山記》在歸途中從爛泥堡出發(fā)去了趟千山。在永安寺留宿一晚之后進入千山,首先來到了祖越寺。在這里他說道:“月沙所記載的樓閣和玉皇殿都已經(jīng)沒有了,寺門和佛堂的匾額上寫著的‘人境別區(qū)’和‘千峰拱翠’也都已經(jīng)看不到了,唯有佛堂后面的大石壁上還刻著‘含澤宣氣’和‘獨鎮(zhèn)群峰’?!庇纱丝梢钥闯觯前凑赵律车挠紊接浺灰贿M行了對照。千山上有龍泉寺、大安寺、祖越寺、中會寺、香元寺、雙峰寺、永清寺等眾多寺廟,金昌業(yè)評價說,這中間要數(shù)祖越、龍泉二寺景色最妙,其次是香元寺和大安寺,由此可以看出,老稼齋的千山記真是做足了基礎(chǔ)調(diào)查。離開龍泉寺后在大安寺用了午餐,之后又在皇子嶺留宿一夜,然后再次回到祖越寺。他探訪了唐太宗曾經(jīng)駐過軍的唐天子大殿、白袍大將薛仁貴曾經(jīng)休養(yǎng)過的白袍巖和尉遲敬德曾經(jīng)造訪過的敬德庵,還通過當?shù)氐纳苏业搅嗽邙P凰嶺的淵蓋蘇文的雕像。他對月沙將千山與三角山和道峰山進行比較表示了同意,還從地理學(xué)的角度將千山山脈的山峰與景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又列舉了其中最為突出的景觀并與我國的山川相比較,從這一點來看,老稼齋的游山記要比月沙的作品更進了一步。④金昌業(yè):《老稼齋燕行日記》第9年,癸巳年3月6—8日。
自北魏時期一直到隋唐,不斷有佛教寺院建于千山,到了明清時期,隨著道教的盛行,這里也成了道教的圣地。這里還留有很多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清乾隆、康熙皇帝的遺跡和詩篇,御覽山景區(qū)一帶的夾片石、天上天、可憐松、佛手峰、鸚鵡石、望天蛙、握拳石、鹿角松、天外天等景觀也都多姿多彩。歷代燕行使最愛去的龍泉寺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乾隆皇帝的御筆字碑已經(jīng)滾落一旁,龍泉之水也已經(jīng)干涸。龍泉寺所在的西海景區(qū)風(fēng)光最為秀麗,唐太宗、薛仁貴的兵營遺址,康熙、嘉慶瀏覽過的古道觀依然保存完好,大佛景區(qū)的佛像高達70米,是中國三大佛之一。⑤蘇在英:《東北文化紀行》,集文堂,2002年。
月沙的《游角山寺記》算得上是角山紀行的第一篇。他在燕行歸途中騎驢游角山,無奈山勢太險,只得棄驢拄拐攀爬而上。上去一看,寺門已破損不堪,只有一老僧孤守寺廟,旁邊僅有一棵蒙恬筑長城時種下的紅松凄涼地陪伴著他。秦朝蒙恬筑長城從角山一直修到臨洮,明朝徐達又從角山修到海邊,并建成山海關(guān),成為東北地區(qū)的咽喉要道。廟上山頂?shù)某嵌怛牝暄蜒褭M斷天際,經(jīng)大青山、小毛山、黃土嶺與山海關(guān)相連,向北有臺山長谷(音)層巒疊嶂與胡村(音)相鄰,東南與波濤洶涌的廣闊大海相接,可以說角山長城乃天下之要塞。一眼看見山海關(guān)老龍頭的海神祠,在大風(fēng)中趁著酒勁在墻上題詩一首后下得山來。角山山海相連,風(fēng)景秀麗,四方可遠眺關(guān)內(nèi)外,自然在燕行客中具有極高的名望。①李廷龜:《月沙集》第38卷,游角山寺記。
在麟平大君的燕行記中記載道:“角山上猴子眾多,依關(guān)北長城建有一城,南邊依長城建有二城,均設(shè)有軍士,第二城里有一座望海樓,由石頭建成,有路一直通往海邊。這些城都是為阻胡人所建,無奈大明氣數(shù)已盡,自開城門,實在令人扼腕?!雹邝肫酱缶骸堆嗤炯o行》9月13日?!端E山紀程》中也記載著“角山位于山海關(guān)北,氣勢雄渾,臨醫(yī)巫閭山而觀滄海,東邊遼東平原一望無際,何其壯觀?!雹邸端E山紀程》,第5卷山川條。
來到小黑山的平原之上,十三山終于又進入到燕行使們的視野當中,其實它也是醫(yī)巫閭山的一支山脈。十三山這一名稱的由來不是因為這里有十三座山峰,而是因為這里的驛站叫做石山站,而漢語發(fā)音“十三”與“石山”相同,故而得名?!独霞邶S燕行日記》中說道:“石色少潤,概因此處無樹,近觀不如遠觀奇異,早聽說此處更勝鳳凰山幾倍,今日一見果然如此?!钡且灿幸恍┡c此相反的評價,這應(yīng)該是燕行使們主觀思想作用的結(jié)果。④《燕轅直指》,第2卷出疆錄十三山記。
上文以燕行路線為中心進行了論述,在對河山進行實地考察的同時探查了燕行使們的意識變遷。
首先討論的是渡過國境鴨綠江之后到達九連城、遼陽等東八站這一條路線。雖然在經(jīng)過柵門、鳳凰山時才穿過實際的國境線,但從東八站的景色、地理、歷史的觀點來看,朝鮮舊疆的國土意識著實無法擺脫。摩天嶺以南是分水嶺,東水全部匯入八度河最終流入鴨綠江,西水與太子河、渾河一起匯入遼河最終流入渤海灣。遼東大地乃高句麗故地,這種血緣意識始終折磨著燕行使的心。
過了遼東半島進入遼陽、沈陽后,一心侍奉明朝的朝鮮知識人那種被清廷支配的心理矛盾油然而生。丙子胡亂之后,朝鮮歷史悲劇的現(xiàn)場就轉(zhuǎn)移到了這片土地上,這種意識在經(jīng)過以大凌河、小凌河為界的關(guān)外四城—錦州、松山、杏山、塔山的戰(zhàn)場時達到了頂點。燕行錄記述的雖然是清朝,但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明朝的贊揚,那是因為世子大君作為明清決戰(zhàn)的人質(zhì)被抓到了這里,而燕行之苦在這里也達到了頂峰。通過山海關(guān)時,這種意識得以接近現(xiàn)實。過山海關(guān)說孟姜女,過灤河言首陽山伯夷叔齊,過豐潤講高麗鋪驛站,這表現(xiàn)出朝鮮知識人回避并掩飾歷史現(xiàn)實的傾向。
除了探訪中國東北名山這一意義之外,醫(yī)巫閭山和千山還是朝鮮文人將中華文明與朝鮮相比,表達自己的文化意識乃至歷史意識的對象,從這一點來說,這兩座山的意義非同一般,尤其在《醫(yī)山問答》里還可以看到將山擬人化為對話方的手法。許多皇帝都曾經(jīng)造訪過千山,這里也是燕行使們進行文化探訪的一條路線。李廷龜探訪“閭山、千山、角山”之后,這條路線就成了燕行使向先進文化巡禮的固定項目和回國之后炫耀的資本。
渡過鴨綠江一直到北京的這兩千里燕行之路水多山眾,這為燕行使們在跋山涉水的同時體驗中華先進文化提供了時間和空間,也成了燕行使在考察明清交替的歷史現(xiàn)場的同時培養(yǎng)自己的歷史意識和現(xiàn)實感覺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