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耀遠
?
水族水書搶救保護十年工作回顧與思考
蒙耀遠
[摘 要]水書主要流傳在貴州南部水族地區(qū),成書年代無法考證,歷史久遠,至今仍活態(tài)傳承于水族民間。2003年水書搶救保護被正式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水書搶救保護十年中有了量的積累和取得了質(zhì)的飛躍,此項工作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實效,見證了民族政策落實的成果,見證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科學發(fā)展。
[關鍵詞]水書搶救保護;成效突出;資源整合
中國有17種少數(shù)民族文字,貴州有彝族彝文、水族水書和布依族儺書三種。傳承使用至今的水書主要流傳在貴州南部水族地區(qū),創(chuàng)制年代久遠。1860年莫友芝在《紅崖古刻歌》一詩的序中記述水書,是水書的最早研究,中華民國時期的方志也記載有水書的相關信息。水書的可貴之處,盡管在傳承發(fā)展中曾遭受劫難,但至今仍是在水族人民的生活中活態(tài)傳承。水書搶救保護工作十年,無論在程度上還是效果上,都有了量的積累和取得了質(zhì)的飛躍。
水族自稱“睢(sui3)”,主要繁衍生息于貴州、廣西兩省交界處的龍江、都柳江上游一帶,貴州省黔南州為主要聚居區(qū),黔東州為主要散居區(qū),廣西和云南散居有部分水族村落。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顯示,水族總?cè)丝跀?shù)為411847人。貴州水族人口占全國水族總?cè)丝诘?0%以上,2011年,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人口23.75萬,占水族總?cè)丝诘?7.8%。唐貞觀三年(629年)在水族地區(qū)設置應州,下領婆覽等五縣,為水族生息的地域,學界認為這是水族以單一獨立民族身分躋身于中華民族之林的標志。1956年設置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時候,族稱定為水族。水族有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水語稱作“泐睢(le13 sui3)”,“泐(le13)”,是水族人對文字和書的統(tǒng)稱,“泐睢”漢譯為“水書”。水書歷來靠手抄保存,靠口耳相授傳承,它的功用主要是占卜、預測、擇吉等,書中所記載的內(nèi)容也多局限于年月日時和方位以及吉兇,使用范圍比較狹窄。因水書傳承的局限性,沒有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一直處于文字的初始階段,嚴重滯后于水語,不能作為日常的思想交流的工具。目前釋讀翻譯出的水書單字為500字左右,加上異體字和未釋讀的水字,總數(shù)約在2000字。
進入二十一世紀,水書迎來搶救保護新的曙光,各級黨委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水書搶救保護工作,水書研究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2003年3月,出席荔波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104名代表簽名提出搶救水書提案獲得全票通過,標志著正式掀起了水書搶救保護工作。這一年荔波縣、三都縣分別成立水書搶救領導小組,水書搶救保護正式納入地方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開始大面積向民間征集水書珍本。2006年9月29日,黔南州明確州文學藝術研究所為水書習俗責任單位。
(一)搶救保護工作機構
2005年5月24日,黔南州“水書搶救工作領導小組”成立,時任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吳嘉甫專程赴會并作重要講話,常務副州長余學強任組長。5月27日召開水書搶救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會議強調(diào)“統(tǒng)一規(guī)劃、整體推進、分縣進行和重點突破”的工作原則。8月31日成立黔南州水書搶救、翻譯、研究專家組,梁光華任組長,水書的搶救、翻譯、研究、出版、開發(fā)利用工作開始走上科學發(fā)展的軌道。隨后,都勻市、獨山縣相應成立水書搶救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2008年,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制訂《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書文化保護條例》。
(二)水書研究機構
水書搶救保護工作啟動后,貴州的一些科研院所相應成立了水書研究的專門機構。2006年5月,貴州民族學院成立貴州水書文化研究院,院刊《水書文化研究》以書代刊,已連續(xù)出版了5輯。2006年12月,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成立水族文化研究所;同年,黔南州成立水書研究所,與黔南州民族研究所合署辦公。2006年10月,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研究所易名為水族文化研究所,升格為正科級單位。2008年,荔波縣成立荔波水書研究院。近年來,《貴州民族學院學報》、《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等刊物開辟水書研究專欄,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大量刊載水書研究論文,水書研究的學術影響力正在向國內(nèi)外學術界滲透。
(三)取得的成果
1、水書征集
2006年,國家文物局批準貴州省博物館關于《貴州水族地水書搶救性征集方案》的報告,同意撥款200萬元搶救水書古籍。截止2014年,貴州省征集水書24000余冊,其中三都水族自治縣12600余冊,荔波縣9700余冊,黔南民族師范學院120余冊、都勻市檔案館200余冊、獨山縣檔案館200余冊、黔南州檔案館30余冊、黔南州圖書館60余冊。中國民族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貴州民族圖書館、清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等也有部分水書藏品。
2、水書譯注
譯注出版水書是了解、研究水書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對外公布神秘水書的第一手資料。1994年王品魁譯注并正式出版第一本譯著——《水書·正七卷·壬辰卷》。2005年第二本水書譯著《水書喪葬卷》出版。2007年,荔波縣出版《水書泐金紀日卷》。2011年由黔南州人民政府編的中國水書譯注叢書5卷6冊出版。2014年,貴州省檔案館和黔南州檔案館出版《水書·六十年日歷解讀》。2011年,蒙耀遠出版《水書陰陽五行卷》。十年間,累計出版水書譯著10冊。
3、水書先生
救書先救人, 2008年6月黔南州人事局主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書翻譯專業(yè)職務任職資格暨水書、馬尾繡民間藝人專業(yè)技術等級資格評審座談會”在三都召開。2008年由黔南州水書研究專家組起草的《貴州省水書師專業(yè)等級資格申報評審條件》被貴州省人事廳采納,以黔人通〔2008〕228號文件《關于印發(fā)〈貴州省水書師專業(yè)等級資格申報評審條件(試行)〉的通知》頒布,為水書先生評定職稱工作全面展開。2009年評定第一批高級水書師23人、中級水書師13人、初級水書師41人。2012年,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編印《水書傳承人名錄》(上),介紹170名水書先生的基本信息和水書傳承狀況。
4、水書研究
十年間,水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據(jù)中國知網(wǎng)顯示,自開展水書搶救保護工作以來,水書研究論文逐年增多,研究領域不斷擴大。2000年有10篇,2007年以后年均超過100篇,此外沒有進入中國知網(wǎng)的各種論文集有500余篇。出版十多部水書研究著作,其中,80多萬字的《中國水族文化研究》第四卷水族古文字與水書,分七章對水書水字進行描述;《水書與水族社會——以〈陸道根源〉為研究中心》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綜合研究水書與水族社會;《揭秘水書——水書先生訪談錄》是一部水書先生口述歷史;《釋讀旁落的文明——水族文字研究》對水字的源流、與甲骨文的關系、水字的性質(zhì)與價值作了全面的回答。此外還有《水書揭秘》(2010)、《水族水書語音語料庫系統(tǒng)研究》(2012)、《中國水書探析》(2007)、《水書與水族歷史研究》(2009)、《水書文化與中華斷代文明》(2012)、《水書常用字典》(2007)等。出版水書原件影印3種,一是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水書文獻系列全真彩色影印本《水書》(2006),1函5卷;二是由巴蜀書社出版的《中國水書》(2007),為八開影印本32函160冊,五萬二千洋碼;三是2009年由上海太一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出版的制舊如舊的水書,共五卷??蒲性核晒ι陥?項“水族水書文化”國家社科課題,分別是潘朝霖《象形文字的最后領地——水書解讀》(2004),唐建榮《水書搶救保護與開發(fā)利用》(2005),韋宗林《釋讀旁落的文明——瀕危水族古文字與古漢字的對比研究》(2005),梁光華《水族水書語音語料庫系統(tǒng)研究》(2007),蒙愛軍《水書版本與內(nèi)容調(diào)查研究》(2007),吳貴飆《水族水書傳承文化研究》(2010),此外還有很多省部級課題。召開學術研討會12次,2007年在都勻召開 “中國水書文化首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斯里蘭卡、韓國等國外專家和國內(nèi)專家共120多人參加會議。2008年在三都召開第二屆水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水書暨南方民族古文字研討會”在貴陽召開,2006年在荔波召開“貴州省易經(jīng)研究會年會暨水書易交流會”。2010年10月“中國水書·易經(jīng)三都論壇”在三都召開,來自巴西、德國以及香港及國內(nèi)專家40余人參會。十年中,貴州省水家學會先后召開五次學術研討會,深度聚焦水書。此外,為了統(tǒng)一思想,達成共識,貴州省水家學會還召開兩次水書專題會議。2006年3月,教育部批準貴州民族學院民族學碩士授予權,以水族古籍為研究方向之一的文學碩士獲準招生,水族學者潘朝霖、韋宗林成為該專業(yè)的首批碩導。近年來多所高校指導學生做水書方面的碩博論文,共計10余篇,其中南開大學2003屆碩士研究生孫易作《水字新論》為最早,華東師范大學2007屆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翟宜疆作《水文造字機制研究》博士論文很有代表性。國內(nèi)多家媒體關注工作開展動向,制作多個水書專題片并在重要時間段播出。三都水族自治縣傾力打造了三臺以水書為主基調(diào)的舞臺戲:一是大型原生態(tài)水族歌舞《遠古起來的貴族》(2007),二是大型原生態(tài)水上歌舞《水歌大地》(2010),三是水族風情舞《水家人》(2015)?!端胰恕窐s獲第五屆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文藝會演創(chuàng)作金獎。
5、水書申報評審
2002年水書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隨后,水書列為國家檔案館收藏的重點民族古籍名錄。2006年“水書習俗”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2007年開展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申報評定工作以來,至今共有69部水書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貴州省荔波縣檔案館成功申報為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6、水書文化展館
2006年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建立黔南州水書文化展覽館,2011年擴建為黔南民族文化展覽館,水書仍是主要內(nèi)容。2007年在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設置水書文化展示廳,2013年水書作為民族文獻在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展示廳作專柜展出。2007年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建成民俗博物館,隨后改建為中國水書展覽館,同時在三都檔案館設置水書展示廳,2013年三都水族自治縣開始建設中國水族文化博物館,該館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建成后的中國水族文化博物館將是水書文獻藏品最多的展館。2004年至今,荔波縣在檔案館設置水書文化展示廳。
7、水書培訓、表彰、傳承基地
2006年黔南州文學藝術研究所舉辦“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水書習俗〉培訓班”,聘請專家和水書師為水書傳承人及水書研究者授課。2008年黔南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委員會對《水書習俗》首批代表性傳承人授牌并進行表彰。2006年以來,水族地區(qū)多所學校編寫教材,將水書文化作為地方課程納入日常教學,都勻市編寫的《水書》教材在陽和、基場、奉合三個水族鄉(xiāng)進入課堂,三都水族自治縣編寫的《水族文化進校園小讀本》在全縣中小學推廣。三都鵬城希望學校(2007)、三洞中學(2011)被評省級民間文化項目學校。2008年7月,三都水族自治縣舉辦“水書搶救工作總結(jié)表彰頒獎晚會”,表彰一批在水書搶救保護傳承工作中做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優(yōu)秀水書先生。省政協(xié)副主席吳嘉甫、省民委副主任吳建民等省領導給獲獎單位和個人頒獎,這是水書文化史上史無前例的舉動,對推動水書文化的搶救保護與研究產(chǎn)生深遠影響。
8、水書國際編碼
經(jīng)過荔波、三都等縣市的共同努力, 2015年8月31日,由貴州省水家學會主辦《中國水書國際編碼提案》初審會在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召開,會議通過《中國水書國際編碼提案》評審意見。2015年10月22日,國際編碼標準化組織第64次會議在日本松江召開,水書獲得受理,列入名單,將在國際編碼標準化組織第65次會議上評審,為水書走向世界跨入重要一步。
9、水書開發(fā)利用
貴州省水家學會副會長宋珍平成立貴州宏貴水族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建立宏蕓水族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開發(fā)保護基地。2010年,該公司開發(fā)的“祥云神虎”等水族文化工藝品亮相上海世博會,并榮獲“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論證”證書。
水書搶救保護十年來,各級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機構建設和經(jīng)費投入,取得矚目成果。此項工作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實效,見證了民族政策落實的成果,見證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科學發(fā)展。在今后工作中,筆者認為從以下三個方面去進一步加強和鞏固。
(一)建立專門的工作機構
建議建立省級層面的貴州水書研究院。水書搶救保護工作由省委省政府宏觀調(diào)控,由水書研究院總體規(guī)劃,具體貫徹落實,協(xié)調(diào)全省水族地區(qū)資源,避免地方自我保護、各自為政帶來的弊端。水書研究院要屬一個融行政與研究為一體、在行政上有一定自主權利、在學術上相對獨立的實體機構,下設行政部門和科研部門,院長由省級分管領導擔任。這樣既有利于開展實質(zhì)性工作,又可以避免交叉管理,使水書搶救保護工作朝更為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的道路發(fā)展。過去工作缺乏長期性、穩(wěn)定性和規(guī)范性,如建立中國水書文化研究院,六年前就寫入黔南州政府的會議紀要,后因人事變動而成為一紙空文;又如水書申遺、編纂中國水書譯注叢書等工作,因沒有專門的工作機構,工作斷斷續(xù)續(xù),難以整體地系統(tǒng)地推進;再如一些科研機構如貴州水書文化研究院建設異常艱難,合署辦公的黔南水書研究所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再如在黔南州,主體民族是布依族和苗族,不管從何種層面上說都是很難把水族這個非主體民族擺到主體地位上去。因此,呼吁建立省級的水書工作實體機構,協(xié)調(diào)整合各種資源,科學規(guī)劃水書搶救、保護、研究新的未來。
(二)進一步加大經(jīng)費投入力度
水書搶救保護工作取得的成就是與政府在經(jīng)費上大力投入分不開的,盡管經(jīng)費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是仍顯不足。當前有20多冊水書譯稿成書多年亟待出版,已經(jīng)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善本急需破譯,需要給水書傳承人待遇使其安心傳授,水書館藏條件不達標,水書國際編碼、水書數(shù)字化處理等工作都存在很大的資金缺口,導致?lián)尵缺Wo的諸多實質(zhì)工作難以正常運轉(zhuǎn)。因經(jīng)費問題導致水書工作出現(xiàn)了重搶救保護輕開發(fā)利用,重申報輕研究傳播,重短期工作輕長期規(guī)劃。當然在水書搶救保護工作經(jīng)費上也存在管理不到位和使用不當?shù)那闆r,沒有??顚S谩㈦S意改變資金用途現(xiàn)象依然比較普遍。
(三)配足配齊人員
水書工作具有特殊性,既懂水書又具有較高學歷的人才異常匱乏,從相關機構看,占位置的人多,能上手干事的人少。需要適當降低門檻來不斷充實水書人才到相關的辦事、科研機構,壯大工作隊伍,增強工作力量,方能加大工作力度。關鍵要通過一些特殊政策來切實解決待遇問題,對水書基礎薄弱卻有濃厚興趣的年輕人要做到事業(yè)留人,對低學歷低職稱的特殊人才要做到情感留人,對高學歷高職稱的水書研究人才要做到待遇留人。如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文化研究所調(diào)進人員因相應待遇沒有得到及時解決,流動比較大,即便是正式員工也多圍繞中心工作轉(zhuǎn),由一個科研部門變成辦事部門。再如有的機構好不容易爭取到編制,人事卻被一些人所左右,導致水書工作被迫擱淺。因此實體機構要充分整合多方面人才資源,在行政上配足配齊肯干能干人員,確保政令暢通,確保政策有效落實,做到用好經(jīng)費,用足政策。在學術研究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水書研究團隊,形成陣營,聯(lián)合攻堅學術難題,發(fā)布權威信息,引領理論前沿。
(責任編輯:良士)
[作者簡介]蒙耀遠,貴州都勻人,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西南大學2015級少數(shù)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方民族文化(貴州都勻,558000)。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53(2016)01-0023-04
[基金項目]國家民委項目“水書與水族民俗關系研究”(項目編號:14QNZ00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5YJA87001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