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文
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
是否存在另外一條道路
——宜賓富豪案中章某的刑事責任承擔
張寶文
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2015年的四川富豪被綁架案讓法律界對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這個網絡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時代,各行各業(yè)各種聲音層出不窮,理由都十分的充分。有的人認為章某的行為不成立犯罪;有的認為章某就是一個懦夫,用別人的生命換取自己的生命太可惡;有的人很理解章某,認為人性本就自保為首。本文也就這一熱門案件略微闡述一下一些觀點。本文是從章某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為起點,質疑大眾認可的脅從犯。從章某被綁架的細節(jié)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大家有理由期待章某不進行違法行為的可能性。因此,也就是在該綁架案中存在另外一條道路讓章某和按摩店服務員生還。
宜賓富豪綁架案;脅從犯;期待可能性
2015年11月,四川宜賓的富豪被綁案如一聲驚雷落地,在大街小巷炸開了鍋。除了茶余飯后作為一個談資,也可以從法律的角度對其進行評價才不至于對“驚天大案”造成一種浪費。本案的爭議點不是四名犯罪嫌疑人對章某的綁架行為,而是作為被綁架的章某進行的殺害按摩店員工的行為如何評價,章某應當承擔怎樣的責任。
討論刑事責任的本質其實就是在探討刑事責任存在的根據(jù)或理由。而對于什么是法律責任,按照道義責任論來說,是以自由意志理論為基礎。此種理論認為每個人有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每個人的意志都是自由的,違反法律者應對自己出于自由意志所選擇的違法行為承擔道義上的責難,此道義責難即是法律責任的本質。該理論并不像其他理論一樣弱化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將自己行為的作出歸責于外界的影響和法規(guī)的規(guī)范。
就本案而言,章某的殺人行為被大多數(shù)學者評價為“脅從犯”。脅從犯的實質是被脅迫者的犯罪故意因是受到威脅而產生。其在客觀上遭到了利益的威脅,非被脅迫者自身意志。
從形式上看,章某實施了違反刑法的行為,這是被脅迫情節(jié)成立的外部特征,也是被認定被脅迫情節(jié)的客觀責任基礎。章某被視為脅從犯具體的構成要件如下:其一,章某的內心起因是來自于四名犯罪嫌疑人對其進行人身威脅“如果你不將該女子殺死我就將你殺死”,其精神受到強制。其二,章某被四名犯罪嫌疑人綁架,其自身已經達到力量懸殊,無法脫身。其三,四名犯罪嫌疑人適用匕首、槍支威脅章某交付贖金,且四人威逼章某對按摩店員工進行繩索勒頸的方式進行殺害,并對這一過程進行攝像記錄作為威脅證據(jù)。這樣赤裸的威脅已經成功向章某傳遞,具有很強的存在性和緊迫性。其四,從章某的行為結果來看,就是由于四名犯罪嫌疑人的威脅,章某才勒死了按摩店員工,因果關系十分明顯。章某被脅迫程度地認定直接涉及其刑事責任減免的法律根據(jù)。
似乎對章某“脅從犯”的認定已經無懈可擊了。但是,是否章某在被脅迫過程中就沒有第三條路存在了?在這里就可以考慮“期待可能性”的引入了。
(一)什么是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指在行為時的具體情況下,能夠期待行為人避免實施犯罪行為而實施合法行為。本文討論的期待可能性的意義指對犯罪行為人而言,行為人從實施該行為之際的內部的、外部的一切情形觀察,期待不實施該行為而實施其他適法行為是可能的情況。
期待可能性理論與規(guī)范責任論是一種表里關系,以期待可能性理論為核心的規(guī)范責任論對刑事責任的追究作出了更為嚴格的限制,因而可以看成是一種通過限制國家刑罰權而保障被告人權利的刑法理論。
(二)各個細節(jié)給出了另外一種可能
針對本案,部分支持章某被視為“脅從犯”的學者認為章某處于緊迫性受威脅,沒有期待可能性。并認為人類有求生存圖安逸,逃避刑事責任的自然本能。任何人在自己的生命有危險時均有不擇手段自救的能力。因為任何法律都不能約束一個人放棄自我保全。法律應充分考慮人性之脆弱。
影響期待可能性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因主要指行為人行為時所處的環(huán)境,包括行為人行為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政治、經濟、法律等環(huán)境),行為人行為時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犯罪的時間、地點等),行為人行為前后與行為對象的狀態(tài)環(huán)境等。內因即行為人行為時的主觀因素,包括認識、情緒、意志等因素。
從上述因素分析,本案中期待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一,從犯罪嫌疑人的一系列前期準備來看,租住章某所在高檔小區(qū)半年之久,作案面包車經過登記,殺害按摩店員工的三層農家院也是四名犯罪嫌疑人以三萬元的價格長期租賃。從如此精細的計劃下看出犯罪嫌疑人并不是情緒容易激動、失控、急性子的人。而是有耐心并且思維縝密的一群人。第二,四名犯罪嫌疑人因生意虧本無資金周轉,需要大筆錢補窟窿,那目標就是錢。按常理來說,綁架者只會對被綁架者進行人身侵害。畢竟綁架已經是一件不能見光的事情了,讓更多人參與進來不利于綁架案件的保密。如果四名犯罪嫌疑人意圖就是殺人,那么就沒有必要費勁心機地綁架了。從這兩點可以看出,為什么犯罪嫌疑人一定要以章某殺害另外一個人作為要挾?因為犯罪嫌疑人認為章某沒有被他們控制,章某沒有讓犯罪嫌疑人感受到一定會按照要求交出贖金。因此,產生了十分極端的想法,讓章某殺掉一個人錄下視頻作為要挾,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四名犯罪嫌疑人拿到錢。
章某在和四名犯罪嫌疑人交涉的過程中,章某的多種選擇就是本文所指的期待可能性。其核心價值體現(xiàn)在對人性的尊重。如德國“癖馬案”,不能期待被告以失去職業(yè)作為代價堅決違抗雇主的命令,來履行避免其已預見的傷害行為發(fā)生的義務。但本案中,讓章某取得四名犯罪嫌疑人的信任由此來換取一個人的性命,這才是對人性最基本的尊重,這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首先,章某是某集團董事長并且是宜賓的首富,有能力讓犯罪嫌疑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一個億的交易。其次,作為董事長已具有較寬廣的眼界和豐富的經驗來面對危急事件。但是報案時的章某并沒有表現(xiàn)出遭受到致命虐待的痕跡,這就不免讓人產生疑問,章某的性命真的是遭受到緊急性,沒有反抗能力的時候對按摩店員工進行殺害的嗎?如果不滿足“脅從犯”構成要件的話,章某的行為就不是共同犯罪中的輔助、次要作用,就不可以認定為“脅從犯”。
期待可能性本身的性質決定其既是法律規(guī)范與行為人所處的特殊情境與其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之間的一種關系,又是從規(guī)范的角度對該特殊情境和心理狀態(tài)所作的一種評價,既包括對外部環(huán)境的規(guī)范評價,又包括對行為人心理的規(guī)范評價,是一種綜合的決定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夠罪以及是否應區(qū)別處罰的判斷標準。面對死亡,我們都充滿著恐懼。但我們不能以人性本就脆弱來作為隨意奪取他人寶貴生命的理由。
[1]洪福增.<期待可能性之理論與實踐>刑法總則論文選輯(上)[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242.
[2]陳興良.刑法哲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2.
[3]童德華.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89.
[4]李文芳.論期待可能性的判斷標準[J].法制與社會,2009.1.
[5]毛曉明.淺析期待可能性[J].法制與社會,2009(1).
[6]鄭成良.法律之內的正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47-148.
D
A
2095-4379-(2016)36-0227-02
張寶文(1991-),女,漢族,四川樂山人,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