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文學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
邵作舟思想的歷史地位與研究現(xiàn)狀
張小平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51)
摘要:邵作舟是晚清維新派著名人物之一,由于面世資料稀少而零散,學術(shù)界對這位徽州人物缺少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隨著近些年來邵作舟更多手稿的出版,邵作舟思想的歷史地位也逐漸被學界所認識,他在政治、哲學、經(jīng)濟、軍事、文論等多個領(lǐng)域頗有建樹和創(chuàng)見。
關(guān)鍵詞:邵作舟;維新變法;《邵氏危言》;《公理凡》;海防
邵作舟是晚清維新派著名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是《邵氏危言》。《邵氏危言》與湯壽潛的《危言》、鄭觀應(yīng)的《盛世危言》并稱為“晚清三危言”。令人遺憾的是,由于邵作舟面世資料稀少而零散,學術(shù)界對這位徽州人物缺少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多數(shù)人只知道《邵氏危言》此部著作而已。《邵氏危言》在民國以前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的木活字版本,另一個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嶺海報館的木活字版本。雖然《邵氏危言》刊行時間要遲于鄭觀應(yīng)的《盛世危言》和湯壽潛的《危言》,但今天的研究成果表明,邵作舟是近世“危言”寫作的第一人,比后者寫“危言”的時間要早。除了《邵氏危言》印行之外,邵作舟還有一部著作印行于世,即1924年省立第二師范學校(今安徽休寧中學)的石印本《論文八則》。
一、邵作舟著述及其生平
其實,邵作舟留給后人有很多的精神遺產(chǎn)。自邵作舟去世以后的百余年間,邵氏后裔一直留心搜集和保存邵作舟的文稿,“文化大革命”中雖然有所散失,但仍存留了一些。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決定出版“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邵作舟卷,邵氏后人邵駿人、邵曉暉等開始四處訪求邵作舟著述,并協(xié)助徐子超整理點校邵作舟著述、編訂邵作舟年譜以示學界。2015年,“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邵作舟卷出版(與馬建忠、陳虬合為一卷),諸多家藏本、館藏本第一次面世,這是目前收錄邵作舟著述最全的版本。卷末還附有邵作舟年譜簡編,其中涉及邵作舟待覓的手稿還有多部。出版說明指出,《邵氏危言》對君主專制制度、官僚制度之批判入木三分,為同時代此類著作之代表;首次刊布的《公理凡》,其內(nèi)容旨在打通自然、社會與人文學問邊界,探究萬事萬物公理,為一部有待深入解讀的哲學奇書;《論文八則》系總結(jié)我國古文創(chuàng)作歷史與手法的文章學力作。他不僅寫成近世“危言”第一書,其后又主筆了改良變法第一折,慧舉了中國鐵路第一人(詹天佑)。從“邵作舟卷”書目可以看出,邵作舟于政治、哲學、經(jīng)濟、軍事、輿地、水利、鐵道、文論、音韻等領(lǐng)域多有建樹和創(chuàng)見,值得今天的學界深入挖掘和研究。
“邵作舟卷”附錄年譜簡編,第一次對邵作舟生平做了比較清晰的梳理。邵作舟(1851—1898),名運超,字班卿,安徽績溪人。邵作舟幼年隨父居陜西任所,14歲因父亡而返回故里績溪。1868年至1870年在杭州讀書,與趙之謙、程蒲蓀等結(jié)為學友,以善古文辭、識時務(wù)、知地理見重于同輩。1882年,游天津。翌年入天津海關(guān)道周馥幕,協(xié)助處理商務(wù)與涉外事務(wù),并課周馥之子周學熙學業(yè)。不久,入天津海防支應(yīng)局,協(xié)助李興銳負責地方籌款工作。1885年之后,鑒于清廷在中法戰(zhàn)爭中失敗,遂究心于當世之務(wù),1887年成《危言》28篇(出版時更名為《邵氏危言》),感憤激昂,主張向西方學習。1888年著《論文八則》,深研細究古人筆法,縷析條分,辟后來之途徑。1890年寫哲學著作《公理凡》,融各類學科于一爐,中西互證,堪稱中國哲學史上的一部奇書。同年,力勸胡燏棻“不用洋工程師,專任詹天佑辦理工程,至路成而其名大著,中國有鐵路人蓋自此始”。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上書李鴻章條陳圖說防御日軍之詳盡方案,惜未采納。1895年5月17日,廣西按察使胡燏棻作《因時變法力圖自強條陳善后事宜折》,據(jù)同日翁同龢日記云“系邵班卿作舟及王翰林修植代作”*《翁同龢日記》第5冊,“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812頁。。據(jù)軍機處《隨手檔》記載,該條陳是當日“留中”的首折,康有為《為安危大計乞及時變法而圖自強呈》為第二折。1898年卒于天津任所。其著述尚存有《人道綱目》(家藏本)、《班公文稿》(家藏本)、《丙丁紀事》(家藏本),編有《拙庵詩草》(家藏本)、《靜齋公詩剩》(家藏本)、《退佳公詩?!?家藏本),佚失的著述有《軍凡》、《政道綱目》、《中國鐵路私議》、《慮敵》、《治河策》、《詩文集》等。
二、邵作舟思想及作品研究現(xiàn)狀
關(guān)于邵作舟思想的歷史地位,從學界這些年來研究和探討的成果來看,肯定和重視的聲音越來越多。耿云志認為:“邵氏在北洋幕中多年,頗熟中外交涉各事,略窺西方政治,著有《邵氏危言》,是著名的最早倡導(dǎo)改革的思想家之一。”*耿云志:《讀邵作舟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耿云志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第506頁。鄒振環(huán)說,“邵作舟與胡傳一般,屬于尚未取得很高功名而以才學游食于仕宦幕府的士大夫,是未能進入清政府的核心圈但卻在地方上扮演著儒家知識分子意見領(lǐng)袖的角色,《邵氏危言》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視為代表著民間知識者的聲音?!?鄒振環(huán):《危言三種》導(dǎo)讀,《危言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頁。熊月之評價邵作舟“是晚清有多方面建樹、頗為重要的思想家”,邵作舟的哲學奇書《公理凡》,“內(nèi)容獨特,風格卓異,堪稱晚清思想史上之空谷幽蘭,具有特別的學術(shù)價值?!?熊月之:《略論邵作舟〈公理凡〉思想特色》,《社會科學》2015年第12期。
回顧今人對于邵作舟思想的研究,大約開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引述邵作舟思想觀點者眾多,但專門的研究論文不是很多。最早的單篇論文是鐘祥財?shù)摹渡圩髦劢?jīng)濟思想初探》,發(fā)表于《江淮論壇》1984年第6期。其后發(fā)表的論文主要有徐子超《邵作舟及其〈論文八則〉》,發(fā)表于《徽州師專學報》1989年第2期;耿云志《讀邵作舟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收錄在2005年5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shù)委員文庫《耿云志文集》當中;熊月之《略論邵作舟〈公理凡〉思想特色》,發(fā)表于《社會科學》2015年第12期;熊月之《邵作舟思想探究》,發(fā)表于《江淮文史》2016年第1期。碩士論文有,2010年5月湖北大學葉順意的《〈邵氏危言〉研究》。其余有關(guān)邵作舟的研究文字,或為綜合討論晚清改良思想時涉及,或為出版物導(dǎo)讀文字中涉及,主要有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第四章第五節(jié)“邵作舟對封建官制的批判”,此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2010年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出版《讀寫視野》中收錄了邵作舟的《論文八則》,黃季耕寫有《〈論文八則〉點校后記》;鄒振環(huán)整理的《危言三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出版,鄒振環(huán)撰寫的導(dǎo)讀中對邵作舟思想有單獨的評論;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馬建忠、邵作舟、陳虬卷》,熊月之撰寫的導(dǎo)言對邵作舟思想做了比較全面的評論;邵曉暉根據(jù)年譜簡編及有關(guān)研究成果,撰寫了較為完備的邵作舟詞條,刊于2015年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徽州文化大辭典》。
綜合以上文章可以看出,學界有關(guān)邵作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邵氏危言》、《公理凡》、《論文八則》等作品及其相關(guān)思想探討上。
三、《邵氏危言》成書時間及其變法思想研究
《邵氏危言》最早的版本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木活字印刷刊行的,“撫時感事生”作敘?!渡凼衔Q浴愤€有光緒辛丑年(1901年)嶺海報館的木活字版本,有胡衍鴻序。根據(jù)這個刊行時間推算,來新夏、焦靜宜認為,湯壽潛的《危言》是“危言”類著作之創(chuàng)始,“《危言》初稿成后四年而有鄭觀應(yīng)之《盛世危言》(1894年),又四年而有邵作舟之《邵氏危言》(1898年)。是湯氏之作當為危言類著作之創(chuàng)始,其影響顯然可見?!?來新夏、焦靜宜:《論湯壽潛的歷史功績》,《天津師大學報》1995年第2期。
刊行時間是否就是創(chuàng)作完成的時間?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一書中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邵氏危言》成書于1887年,主要依據(jù)是《邵氏危言·正本》中的記述,“前歲之役,朝廷憤于法人之橫,欲大有所誅伐,既而馬尾破,船廠焚,一敗于越南,再困于臺灣,慨然許盟,卒以和罷。”這里的“前歲之役”指的是中法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結(jié)束于1885年4月,可見,《邵氏危言》成書于1887年,是比較可靠的。杜澤遜則認為,考馬尾之戰(zhàn)在光緒十年(1884年),則是書之作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前后*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43頁。。
光緒二十四年(1898),撫時感事生為《邵氏危言》作敘,有這樣一段話:“先生成書迄今近十年,其籌箸所及,或已推行,十世百世,損益可知。顧《危言》之作,前有湯、鄭,一時著述,標目偶同,而繹其宗旨,實各異趣。友人羅君閑論三書,謂香山所作多貨殖之譚,山陰新論極才人之筆,而粹然儒術(shù),厥惟此編。”這里已經(jīng)清楚地說明,《邵氏危言》成書迄今近十年,即1888年左右。所謂“顧《危言》之作,前有湯、鄭”,指的就是刊行的時間。因此葉順意認為:來新夏、焦靜宜認為《邵氏危言》成書于1898年,是把出版時間和成書時間混為一談了,這樣看來,《邵氏危言》與并稱為“三危言”的《危言》(1890年成書)、《盛世危言》(1894年成書)相比,其成書年代要稍早些*葉順意:《〈邵氏危言〉研究》,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光緒辛丑年刊行的《邵氏危言》“胡衍鴻序”中,也清楚地指出了此書寫于甲申之役之后:“未幾而有甲申之役,馬尾失,澎湖陷,基隆奔命,越南喪師,天子震怒,罪失律之臣,發(fā)明詔于天下旁求俊乂。時則有績溪邵氏著《危言》一編,欲上之朝而未果。邵氏歿,世遂無見其書者。侯官沈生覲恒從余游,好讀書,得其稿,持以請益。予問所從來,生對以得于父執(zhí)某君,且言邵氏事甚詳?!奔咨曛?,指的就是1885年結(jié)束的中法戰(zhàn)爭。胡衍鴻這段話,指出了《邵氏危言》在刊行前“傳抄本”的書名就是《危言》。
可以印證胡衍鴻的證據(jù)有:安徽省圖書館即藏有邵作舟《危言》紅格抄本,共2卷2冊,封面有行書“辛卯伏日徐世兄國光錄”。徐國光這個抄本意味著,至少辛卯年(1891年)以前,邵氏《危言》在坊間已流行并被人傳抄。另外,邵氏后人家藏本的書名也是署名《危言》??梢?,熊月之對于《邵氏危言》成書年代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推斷,是符合史實的。
對于《邵氏危言》變法思想的研究,側(cè)重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
贊美西方的資產(chǎn)階級政治民主,是中國早期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的共同話題,王韜、馬建忠、薛福成、陳熾等都發(fā)表過相類似的言說,鐘祥財《邵作舟經(jīng)濟思想初探》指出:“邵作舟的勇氣在于敢直接針貶中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惟如此,他還進一步指出資本主義并非十全十美。”葉順意也持相同的看法,認為“邵作舟對專制主義官僚制度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并對中西政體進行分析,得出中西政體各有優(yōu)劣,主張要在發(fā)揮專制優(yōu)勢的同時吸納西方政教制度?!?/p>
熊月之在《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中對邵作舟的民權(quán)思想作了這樣的評價:“與同時期其他改良派相比,邵作舟民權(quán)思想的特色,不在于對西方議會政治的頌揚,而在于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自由、平等、民主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對中國官僚制度的深刻批判?!痹凇渡凼衔Q浴分?,邵作舟以《官敝》上中下三篇的篇幅,從官僚待遇、選官方法、官場習氣等方面,揭露了中國官僚制度的腐朽性。熊月之指出,“邵作舟雖然對封建的專制制度不滿,具有一定的民權(quán)思想,但是他的思想中又充滿了矛盾。他不滿意封建的官僚制度,不滿意獨斷乾綱的專制制度,但是他又找不到更好的制度來代替它,眼光仍然落到了帝王身上。”
對于《邵氏危言》中的經(jīng)濟思想,鐘祥財認為,邵作舟的經(jīng)濟思想可以歸納為薄斂省賦論、精習工藝論和開發(fā)邊陲論。鐘祥財通過研究指出,“在近代經(jīng)濟思想史的中期,洋務(wù)派是極力為厚賦政策辯解的,而早期改良派由于關(guān)注商務(wù)和實業(yè),對賦稅問題反而議論較少。陶煦的《租核》雖然對土地租稅的繁重作了抨擊,但并未論及其他賦稅。邵作舟揭露了全局性的重賦之害,而且能運用中外對比分析的方法來說明問題,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睂x稅改革,邵作舟作了具體的設(shè)想和建議,他的方案包括三點:裁兵、罷雜稅和制新法。
19世紀60年代,洋務(wù)運動興起,一些官僚購買外國機器,聘請西洋技師,興辦了一批軍事和民用工業(yè)企業(yè)。針對洋務(wù)派企業(yè)的弊病,邵作舟極為關(guān)注,他揭露西洋技師憑借政治特權(quán),“恃勢驕縱,大吏有所號令譴責,輒桀驁不受”,他認為要振興民族經(jīng)濟,必須依靠自己的國力和人才,“西士終不可用”。鐘祥財?shù)奈恼抡J為,邵作舟的“罷西士”,根本不同于頑固派的盲目排外,他并不否認采用西方先進的生產(chǎn)技藝,而且建議大大增派出國留學人員,留學人員中“習之者多,精之者寡,設(shè)以六千人學之,精者不過十分之一,所得才六百人耳。是雖六千人猶患其寡,而況寥寥焉遣數(shù)十人以從學于外乎?”
鐘祥財還對邵作舟的開發(fā)邊陲的思想做了分析研究,指出,從西漢的晁錯到近代的龔自珍,都把移民戍邊墾殖作為邊疆開發(fā)唯一的解決辦法,甚至在康有為的變法綱領(lǐng)中,移民邊陲仍作為恤窮內(nèi)容之一。邵作舟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分析則頗為新致,顯示了較深的洞察力和經(jīng)濟遠見。主要表現(xiàn)在,邵作舟認為邊陲地區(qū)的落后,不僅對國防不利,而且影響了內(nèi)地經(jīng)濟的發(fā)展。怎樣才能實現(xiàn)邊陲經(jīng)濟自立呢?邵作舟主張根據(jù)各省的自然資源,因地制宜,揚其所長,采用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扶植地方經(jīng)濟。邵作舟的著眼點不限于農(nóng)業(yè),而是涉及工、農(nóng)、礦、牧、副等多種經(jīng)營,而且強調(diào)依靠邊遠地區(qū)的資源和人力,而不是通過移民的辦法。他還建議對邊遠地區(qū)實行優(yōu)惠政策。從《邵氏危言》全書來看,他對外國的侵略威脅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邵作舟的變法思想還表現(xiàn)在如何對待中學、西學的關(guān)系方面,鐘祥財認為,一方面,他重復(fù)由馮桂芬第一個提出的“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shù)”的觀點,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今日而詩書禮樂之典,道德仁義之涂之為天下遷久矣”,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他提出“擇其善政”,“以補我之所未備”。怎么補?他在《邵氏危言》中專門寫了《譯書》一篇,鄒振環(huán)指出,這是近代學者第一個將“譯書”作為專門問題來加以檢討的學者*鄒振環(huán):《危言三種》導(dǎo)讀,《危言三種》,第40頁。。邵作舟建議不僅要翻譯“水、火、汽、電、化學、算術(shù)、器械、工藝之書”,還要“大譯諸國史乘、地志、氏族、職官、禮樂、學校、律令、事例、賦稅、程式,一切人情、風俗、典章、制度之書,官為刊集,遍布海內(nèi)”??梢?,邵作舟所指的西方“善政”,不僅范圍比較廣泛,而且已經(jīng)涉及到制度層面和文化心理層面,反映了改良主義思潮逐漸發(fā)展的新變化。熊月之則認為,在譯書方面,邵作舟一個獨特的建議,就是力主將中國文化翻譯介紹給西方,這是邵作舟與其他維新派的不同之處。邵作舟說,中國在科技技術(shù)方面不逮泰西,但道德、學問、制度、文章則在萬國之上,中國文化的價值到現(xiàn)在還沒有被西方完全認識,所以,他們操起所習之宗教行于中國,招徒聚講而不愧。一旦讓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的這些精華,他們就會赧然自慚。要廣招聰明學者與精通泰西文字的學者,同處一處,合譯中國文化經(jīng)典,首譯四書及有關(guān)倫常義理諸書,讓西方學者深知而篤好之,則以次傳習,靡然向風,那樣,西方人就不敢輕視中國了。所以,譯書“功之大,效之遠,蓋莫過于此者”。他認為,朝廷應(yīng)該撥一筆錢實施其事,“費不能一鐵艦,而其功則過于鐵艦遠矣。事所謂似緩而實急,似迂而實切者,此類是也?!?邵作舟:《邵氏危言·譯書》,《危言三種》。
熊月之對邵作舟的變法思想作了總結(jié),他認為,邵氏變法思想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對于危機的判斷與眾不同,二是對于專制主義的政治體制的批判相當深刻,三是提出了一系列革新主張*熊月之:《邵作舟思想探究》,《江淮文史》2016年第1期。。
四、《公理凡》及其它作品研究
《公理凡》是邵作舟的一部手稿,寫于1890年,書凡5章,35節(jié),80十余條,生前沒有刊行,為未竟之遺著。1933年,其子邵瞻濤委托學者胡晉接整理并作序,但未正式出版。直至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馬建忠、邵作舟、陳虬卷》才第一次正式出版。
熊月之《略論邵作舟〈公理凡〉思想特色》一文指出,這是一部哲學奇書,旨在打通無機物與有機物、植物與動物、動物與人類的界限,合人類關(guān)于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各種公理于一爐,抽繹出包羅萬象、貫通古今、普適、永恒的命題和原理。作者從易經(jīng)關(guān)于天下萬事萬物是統(tǒng)一的、聯(lián)系的、變易的學理出發(fā),以包括近代西方傳入的西學在內(nèi)的一切自然與社會各種學理為對象,進行歸納與演繹,提出了許多值得重視的哲學命題,述及的相對概念至少有45對,諸如消長、幽明、漸驟、有定與無定、有窮與無窮、物窮于三、一切生物之機皆以仁為體以智勇為用等命題。這是西學東漸高潮中,中國學者企圖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統(tǒng)攝西學的較早嘗試。
熊月之認為,現(xiàn)在流行的中文哲學術(shù)語,盡管也有一部分出自中國學者的創(chuàng)譯,但絕大多數(shù)是從日本轉(zhuǎn)手而來,諸如哲學、主義、思想、范疇、唯物、唯心、階級、政黨等。邵作舟使用的上述許多術(shù)語,都是在日本譯作轉(zhuǎn)口中國之前出現(xiàn)的,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印記。這部殘稿的發(fā)現(xiàn),有助于我們了解在日本創(chuàng)譯詞匯大量涌入之前中國學人是如何理解、表述這類概念的。
邵作舟志向宏大,意欲融各種學科知識為一爐,鍛造出屬于他自己的哲學體系。熊月之認為,從這些殘存的稿件中,我們可以看出邵作舟極其廣博的學術(shù)素養(yǎng)、相當辯證的邏輯思維,看出他不同凡響的學術(shù)抱負。西方近代知識傳入以后,中國不少飽學之士,都曾試圖將中西學問打通,作一綜合思考??涤袨樽鳌秾嵗砉ㄈ珪罚T嗣同作《仁學》,都是這種努力的產(chǎn)物。邵作舟的《公理凡》則是這一類成果中別具特色者。
《論文八則》是邵作舟對古代文章寫作的一組述評,前有《弁言》,此后依次為《七本》《四術(shù)》《六體》《十四法》《六要》《十妙》和《九害》,所著期望能“窮源竟委,縷析條分,萃往宿之名言,辟后來之途徑”。
最早對《論文八則》進行專題研究的是徐子超,他認為:“《論文八則》雖專注于作文之法,但也不乏對歷代散文的評論和對衰敗時文的針砭。這是他作《論文八則》的宗旨,也是他‘經(jīng)世濟民’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徐子超:《邵作舟及其〈論文八則〉》,《徽州師專學報》1989年第2期。他指出,邵作舟生活的年代,正值桐城派文學回光返照之時。由于曾國藩憑借政治力量的鼓吹,桐城派確實影響了邵氏生活的那個年代的文壇。正是受了這種影響,邵作舟才注重散文、尤其是先秦散文,并企圖借此振興散文以致要走上復(fù)古的道路。這是文學史上又一憑借政治力量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及文學思想的實例。
從文學史的傳承看,徐子超認為邵氏深受明季前后七子“文必秦漢”、愈古愈好的擬古思想影響,認為西漢以下的散文“皆非三代文章之正”(《弁言》),甚至提出“學者棄去坊選俗本,取諸古籍,朝夕揣摩,涵泳十年,腸垢盡滌”(《六體》)。黃季耕《〈論文八則〉點校后記》則指出,邵作舟“列出十四種筆法,既有前人所見,亦有自己所得,是花費很多心力的,細心體察并運用于文章寫作,是會深受啟迪,從而寫出優(yōu)美動人之文的?!?/p>
徐子超指出,邵作舟能夠正視衰敗的時文,即使是對自己崇尚的龔自珍,對其散文的弊病亦有清醒認識,不盲從:“近則龔定庵諸公,厭元明以來古文家之軟滑,反其所為,矯枉過正,取周秦諸子之最艱僻盲晦者而學之,怪字澀句,幾同隱謎”(《九害》),并指出,若“專學其拙”,“小則廢言,大則廢事”。他也未步桐城派的后塵去維護封建的倫理道德、去蹈清規(guī)戒律,卻為我們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總結(jié)我國散文寫作的嘗試,這是可貴的、有益的。
邵作舟購書存目中有不少軍事方面的著作,譬如吳邦慶著《畿輔河道水利叢書》、王闿運著《湘軍志》、姚文棟著《日本地理精要十卷》、法人晃西士加尼著《柬埔寨以北探路記十五卷》等,顯示了他對軍事戰(zhàn)略方面的極大興趣。邵作舟早年在天津任職,對軍事海防提出過自己的看法,并寫有《軍凡》《慮敵》等軍事著述。邵作舟的臺灣海防思想,主要保存在邵作舟給胡傳的信件當中。1892年,胡傳奉旨調(diào)往臺灣。11月17日,胡傳寫信給同鄉(xiāng)友人邵作舟,提出臺灣應(yīng)興海防的意見。此時,邵作舟正在北洋天津海防支應(yīng)局供事,那是一個與海軍建設(shè)關(guān)系非常密切的機構(gòu)。耿云志《讀邵作舟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一文指出,胡傳寫信給邵作舟討論興辦臺灣海防事宜,可謂正得其人。
邵作舟的回信,寫于1892年12月6日。邵作舟同意胡傳興辦臺灣海防的意見,但他以為其可行性需要慎重斟酌。以他在天津?qū)Ρ毖笏畮煻嗄甑挠^察,創(chuàng)建水師,絕非易事,不僅耗費巨大,“勝敵之效,茫如捕風”。耿云志認為:邵氏根據(jù)他對北洋水師的觀察,對胡傳提出的建立臺灣水師的構(gòu)想,持特別謹慎的態(tài)度,是十分有道理的。他斷定臺灣的人力、物力都不能與北洋相比,而同處腐敗政治之下,其辦事之無功無效與北洋應(yīng)無兩樣。倘若“靡巨萬之餉,一旦有事,終不能成”,其結(jié)果可能比無船無炮無海軍更壞。這是因為第一,不辦海軍,人力物力集中于陸軍,其力量或稍有可恃;辦了海軍,勢必以削弱陸軍建設(shè)為代價,其戰(zhàn)力必受影響;第二,興辦海軍,國家人民之期望所寄,一旦潰滅,它所產(chǎn)生的震撼必非一般軍事失利可比。邵氏這種擔心也是很有道理的,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鑒于上述的考慮,邵氏提出了一個即勢衡情、折中利弊的相當謹慎的一個方案:一、建設(shè)海岸防御力量;二、閩臺聯(lián)防,共建海軍;三、抓緊時機解決臺島附近紅頭、火燒兩小島的有效控制,以防敵國侵占。邵作舟提醒胡傳,“倭人垂涎臺灣,夢寐不忘,將來恐如吞并琉球之舉,而效英之經(jīng)營香港、亞丁者以為窺臺之計。榻旁臥虎,患宜預(yù)防?!?/p>
耿云志指出,邵、胡兩氏,都是有眼光的人,同時又都是腳踏實地的人,只能像胡傳所說“就現(xiàn)有之力,謀能為之事”。但令志士心寒的是,即使這種應(yīng)做、能做之事,在清末政治腐敗的情況下,也難以實行起來。
邵作舟是晚清頗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著述涉及很多領(lǐng)域。隨著近年來邵作舟更多手稿的出版面世,學界對這位徽州人物的了解會越加全面,相關(guān)的研究也會更深入,這不僅是學界的幸事,更是歷史的一份責任。
責任編輯:方英
On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Shao Zuo-zhou’s Thoughts
ZHANG Xiao-ping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efei 230051,China)
Abstract:Shao Zuo-zhou was one of the famous figures of the reformis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ue to scarcity and fragment of the available data, there were lack of system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this Huizhou character. As more manuscripts of Shao’s work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Shao’s thought were gradually known in the academic.Shao has done quite and original in politics, philosophy, economy, military, literary theory and other fields.
Key words:Shao Zuo-zhou;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Shao’s Warming;Gonglifan;coastal defense
中圖分類號:K82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5X(2016)03-0053-05
作者簡介:張小平(1962 -),男,安徽歙縣人,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