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姍姍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
淺談《我是歌手》對大眾音樂審美素養(yǎng)的影響
唐姍姍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和電視媒體行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以《我是歌手》為代表的音樂類綜藝節(jié)目占滿了電視熒屏,從音樂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我是歌手》不僅是一檔電視節(jié)目,更能對大眾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形成一定的影響。本文首先分析了《我是歌手》的節(jié)目特色,繼而從審美經驗、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四個方面分析了《我是歌手》對大眾音樂審美素養(yǎng)的影響。
【關鍵字】《我是歌手》;音樂審美素養(yǎng);影響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借助于音樂,喚醒了人身上關于周圍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偉的、美好的東西的觀念。”提高人們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對提高整個民族素質具有重要影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培養(yǎng)人們音樂審美素養(yǎng)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而近幾年大熱的音樂類綜藝節(jié)目因其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對觀眾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段沂歉枋帧肥且粰n頂尖歌手音樂對決的綜藝節(jié)目,擁有一流live音樂配置、實力派歌手陣容、以及專業(yè)的大眾評審,它不僅給觀眾帶來了一場無與倫比的音樂盛宴,更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大眾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
(一)節(jié)目的新穎性
在《我是歌手》之前的音樂類選秀節(jié)目,常用模式是以資深歌手作為專業(yè)評審,以普羅大眾為參賽選手,被稱為“草根音樂選秀”,如《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等。但《我是歌手》卻是以已經出道、擁有一定知名度的職業(yè)歌手為參賽選手,挑選500名自主報名的音樂愛好者作為大眾評審,決定歌手的去留,這一模式完全顛倒了歌手與觀眾的位置。
在以往的音樂選秀節(jié)目的賽制上,通常采用選拔與晉級制,如《超級女聲》,而《我是歌手》采用淘汰補位制,疊加兩場的比賽成績,淘汰最末名選手,并在下一期中補上另一位歌手,從始至終保持7位競演歌手,保證觀眾每一場都能欣賞到7首精心準備的表演歌曲,這在其他的選秀節(jié)目中是無法復制的。紀錄片式的記錄與剪輯也是《我是歌手》的一大特色,在其他節(jié)目將全部的目光集中在舞臺上的表演時,《我是歌手》還將鏡頭分享到了幕后,從歌手的選歌、編曲、彩排等各個角度進行全方位的展示,穿插一些對歌手的采訪片段,呈現(xiàn)給觀眾一個最生動最真實的狀態(tài),同時也揭開了歌手在準備一場優(yōu)質演出的背后所要付出的辛苦。
此外,登上《我是歌手》舞臺的歌手都是經過總導演洪濤精挑細選的實力派或極具特色的歌手,這樣一來,更加保證了整個節(jié)目的品質與吸引力。
(二)專業(yè)的音樂性
極具創(chuàng)意的節(jié)目設計能引起觀眾的好奇心,但對音樂本真的回歸是《我是歌手》吸引觀眾不止一次關注、而是持續(xù)關注的動力源泉。
從表演者來說,參演的歌手或是出道已久的職業(yè)歌手,如韓紅、韓磊等,或是初出茅廬但實力卓群的年輕歌手,如鄧紫棋、張杰等,他們的身份就是一種實力的認證,這就表示,在《我是歌手》上的每一首表演歌曲都是專業(yè)級的水準。
從評審來說,首先,《我是歌手》雖然以普通音樂愛好者作為大眾評審,但每一場的評審都是節(jié)目組從成千上萬的報名者中嚴格選拔出來的、具備一定音樂素養(yǎng)和音樂趣味的音樂愛好者,如此確保大眾評審的每一張投票都出于對音樂的考量。另外,每一場競演都會邀請業(yè)內知名的音樂人在場內觀看,在演出結束后做出相應的解說、點評、亦或贊美,使得歌手們的表演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從伴奏音樂來說,首先,歌手們除第一首參賽歌曲外,其他的參賽曲目都必須翻唱其他歌手的歌曲,為了突出個人的特色以及表達自己對于歌曲的獨特理解,歌手們通常在編曲上下足了功夫,最終呈現(xiàn)出來的作品,在歌曲的結構、情緒和編排上的改動會帶給觀眾很多不一樣的體驗。其次,很多歌手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音樂效果,還會將許多不常見的樂器搬上舞臺,帶來更加多彩的聲音。再者,《我是歌手》配備了演唱會級別的音響設備及舞美設計,邀請了國內一流的音樂人進行歌曲編曲和現(xiàn)場伴奏,包括音樂總監(jiān)梁翹柏、鍵盤劉卓、小提琴靳海音、貝斯手單立文等等,他們的資歷甚至比一些在舞臺上競演的歌手更為深厚,這樣的伴奏團隊大大保障了節(jié)目的音樂品質。
此外要特別提到的是,在每位歌手演出開始時,字幕上都會標注出歌曲的原唱、詞曲作者、編曲者、以及現(xiàn)場進行伴奏的樂手的名字,這一行為無疑是音樂節(jié)目中的一大突破,并且舞臺的設計將樂手們與歌手一起放在同一平面上,將除歌手外的在幕后工作的音樂人也拉入人們的視線,向觀眾展示出更多音樂性的內容。
審美素養(yǎng),指的是人所具備的審美經驗、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各種因素的總和。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其無可替代的美學價值。《我是歌手》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對大眾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豐富音樂審美經驗
所謂審美經驗,指的是人們欣賞著美的自然、藝術品和其他人類產品時,所產生出的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那么音樂審美經驗,就是指人們在欣賞美的音樂產品時所產生的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段沂歉枋帧分两褚呀浥e辦了四季,每一季都有十余場的競賽演出,而每一場都將有七位歌手為觀眾帶來各自的演出,在《我是歌手》播出的這段的時間,觀眾每次都能夠欣賞到七首高品質的音樂作品。對于在現(xiàn)場觀看比賽的聽眾來說,他們欣賞到的除本身優(yōu)質的音樂作品外,還有超一流的音響效果和燈光舞美,在視覺和聽覺上形成了最大的沖擊。對于在電視機前觀看節(jié)目的聽眾來說,他們不僅能欣賞到歌曲的表演,還能看到歌手和知名音樂人的采訪片段,對歌曲的背景和歌手的表演形成更加立體的認識?!段沂歉枋帧返挠^眾在觀看節(jié)目的過程中,都能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大大
地豐富了人們的審美體驗。
(二)發(fā)展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審美能力是在積累音樂審美經驗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感受美、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感受美一般分為官能、感情和理智三個階段,人們在觀看《我是歌手》的表演時,首先在聽覺上得到了愉悅的滿足,再者由于歌手精湛的演唱技巧和情感的完全投入,配合節(jié)目對于歌手的采訪,是使得觀眾在情感上得到更強烈的共鳴,最后,業(yè)內樂評人對歌手的表演做出專業(yè)的解析和賞評,在理智上得到升華。例如第二季半決賽韓磊演唱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在演出開始前,主持人海泉首先介紹了臺上出現(xiàn)的特別的樂器,包括新疆手鼓、費拉門戈吉他、西塔琴和胡笳朝爾等極具民族特色的樂器,而后介紹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由中國最負盛名的民族音樂家王洛賓先生,在1940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草原情歌……”并且向觀眾講述了王洛賓先生的一段美麗邂逅,為歌曲的表演鋪設了故事情境;經過主持人的介紹以及韓磊在采訪中的陳述,當胡笳朝爾奏響時,那種遠離塵囂的聲音瞬間將觀眾帶到了那個邂逅的草原,隨著韓磊的歌聲,仿佛能夠看到王洛賓先生和那美麗的姑娘在草原上策馬奔騰的畫面,這樣的表演,使得觀眾無論是官能、情感還是理智上都深刻地感受到音樂的美。在感受美的能力提高的同時,相應也些微地提高了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三)陶冶音樂審美情趣
音樂審美情趣是音樂審美情操的審美趣味的合稱,也就是對音樂作品的態(tài)度。隨著信息時代和網絡世界的發(fā)展,流傳在市面上的音樂作品越來越多,但音樂品質也越來越沒有保障,在歌曲的旋律或歌詞的內容上出現(xiàn)了很多不能稱之為美的作品,這對人們的審美情趣是極其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將會造成人們審美趣味的低下?!段沂歉枋帧纷鳛轫敿壍囊魳肪C藝節(jié)目,在導演和節(jié)目組的把關之下,在歌手自身的高要求下,出產的歌曲作品無論是在音樂品質還是思想情感上,都一定會符合美的標準,所以隨著節(jié)目影響力的增大,觀看《我是歌手》的人數(shù)增多,高質量的音樂作品勢必會成為一種潮流,隨之帶動著整個社會大眾的審美趣味得以提升。
(四)培養(yǎng)音樂審美理想
審美理想是人們在長期審美活動中由審美感受、審美觀念所形成的系統(tǒng)化的一種審美意識,那么音樂審美理想,就是指人們在長期的音樂審美活動中由音樂審美感受、審美觀念所形成的系統(tǒng)化的一種音樂審美意識。顯然,音樂審美理想是與音樂審美體驗和音樂審美情趣直接相關的?!段沂歉枋帧坟S富了關注人群的音樂審美體驗、陶冶了音樂審美情趣,隨即也培養(yǎng)了人們的音樂審美理想,人們在接受了如此優(yōu)質的音樂熏陶之后,對日后入耳的音樂作品將會不自覺地產生更高的期待。
綜上所述,《我是歌手》以其新穎的節(jié)目設計和專業(yè)的音樂品質獲得了人們的密切關注,在每一位歌手的演唱、每一件樂器的展示、每一位音樂人的賞析中,人們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不斷地得到提升。從音樂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我是歌手》是一檔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音樂類電視節(jié)目,當歌手的演唱對聽眾的感官形成沖擊時,在審美體驗、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各方面對聽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我是歌手》所具有的音樂品質,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聽眾所受的影響是積極的。
參考文獻
[1]李忱.審美理想與文化建設[J].長白學刊,2005(03):97-99.
[2]楊虹偲.從《我是歌手》看音樂綜藝節(jié)目對人的價值觀影響[J].當代電視,2014(01):78-79.
[3]吳夢舟.國內首檔明星選秀節(jié)目成功因素——以《我是歌手》為例[J].劇影月報,2013(03):35-36.
作者簡介:唐姍姍(1995—),女,漢族,籍貫:湖南永州,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