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繹濡 張海鐘
(1.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學院,甘肅蘭州,730070;2.蘭州城市學院城市社會心理研究中心,甘肅蘭州,730070)
采用自然觀察案例分析邏輯推理總結兩個心理效應
魏繹濡 張海鐘
(1.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學院,甘肅蘭州,730070;2.蘭州城市學院城市社會心理研究中心,甘肅蘭州,730070)
通過自然觀察、案例分析、邏輯推理分析,以為人性中控制欲的作用,每個組織中資歷比較淺、比較勤快、年齡比較小的成員,往往會成為長期被使喚的對象,這種現(xiàn)象可以稱為小羅效應,消解的路徑就是學會拒絕。兩個組織合并為一個組織,因為弱勢群體的疏離感和自卑感,特別是集體潛意識積淀形成的內群體偏好,就會形成領地效應。
自然觀察 案例分析 邏輯推理 效應
西方心理學家總是喜歡根據(jù)某個實驗或者某個案例提出一個心理效應(原理、理論、思想、規(guī)律),比如木桶原理、霍桑效應、首因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納西施效應、STROOP效應等,筆者試圖模仿西方心理學,帶領研究生,采用田野工作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提出老鄉(xiāng)心理效應,用來概括同一省域、縣域、鄉(xiāng)域、村域居民寓居異域的認知依同、情感依戀、行為依賴現(xiàn)象,目前發(fā)表了系列論文、出版了學術專著[1]。最近,經(jīng)?;叵肫鹱约汗ぷ髦畜w驗和總結過的某些案例,試圖通過這些案例提出兩個效應,與讀者諸君共同討論。
筆者原來所在高校的教學系,最早是一個公共課程教研室,只有6個教師,后來學校規(guī)模逐步擴大,教師擴大到17名,改建為教學系。每當分配來新教師,總是被大家使喚來使喚去。但過兩年再分配來新教師,這個新教師就會代替他的角色。小羅1992年分配來學校工作,性格柔和,為人謙和,忍耐少言,非常勤快,系里的雜活大家都使喚他,他也從不抱怨。糟糕的是,自從他來到系里后,4年再沒有分配來教師,他就被定位為“小羅”,有什么跑路的活都是他的。后來,系里每年分配來一兩個教師,但因為是女教師,又婚后住在校外,小羅還是小羅。大家在外面吃飯,主任就說,小羅給咱們喊個出租車去;吃飯中沒酒喝了,主任就說,小羅下去買酒去,沒煙抽了,主任就說,小羅下去買煙去。再后來,他成了系副主任,再后來專業(yè)系改成學院后,他成了副院長,他還是小羅。他自己抱怨說,不管大的小的、老的少的,小羅給某某處打個電話,小羅幫我把卷子整理一下,小羅,某某家老人去世了,你代我隨個禮,小羅,今晚我有事,你代我值班,如此等等。他說,這就是小羅效應,他就象土匪窩里的小鑼鑼。
只要我們認真觀察我們周圍的社會生活,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單位,每個群體,每個團伙,最小的成員往往就會成為小羅,就會成為富人家的丫鬟,誰都可以使喚。我們每個人的人性中都有控制欲、權力欲,每個人的身體里都有猴王素、支配素,人人都想控制別人,避免被他人控制[2]。某個成員一旦使喚起來順手,他往往就會成為長期被指使的對象。其他成員為了避免成為小羅,就會極力找借口,不做小羅所做的事情。改變小羅效應的唯一策略是學會拒絕。這有點象機關做秘書,做得太好,始終得不到提拔,因為領導形成依賴,覺得再找個秘書沒有現(xiàn)在這個秘書順手。
筆者原來所在的學校是一個大專和兩個中專合并的院校,15年過去了,三個學校的教師繼續(xù)著潛意識的對立情緒。大專的教師為了顯示自己的優(yōu)越感,往往隨口而出:“那些中專教師嘛,土里吧唧的,高級教師還都成了副教授,誰承認著呢?”;而中專的教師則動輒就是“大專教師嘛,不就是學歷高點嘛,有什么了不起?”這種對立情緒,根源于內群體偏好,而內群體偏好則根源于動物性的地盤潛意識。所有的動物對于侵犯自己領地的異類都持排斥和警備行為,一旦潛意識中出現(xiàn)不安全感,就會聯(lián)合攻擊。特別是相對弱勢的群體,防備性更加強大。反之,因為動物性猴王素的作用所導致的控制欲,強勢群體總是用優(yōu)越感的蔑視和壓迫,保持自己的領地優(yōu)勢[3]。
筆者目前所在的高校也是三個學校合并而成,三個校區(qū)三個原始群體的爭斗始終難以消弭,只要遇到房子分類、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必然會大戰(zhàn)三百回合。同時,當三個群體排擠外來戶時,則是高度一致。最近幾年,筆者主持一個由兩個學校合并成立的二級學院,采用各種手段,堅持各種理念,聚精會神、想方設法促進融合,但因為動物性的集群潛意識的內群體偏好,只要遇到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必然會發(fā)生群體對立事件,終于因為職稱評定而分崩離析。而筆者的觀察和體驗是,當我這個外來戶站在東群體時,遭到西群體的攻擊,反之依然。當我們理性的與某個成員坐下來分析時,大家都認為分解不好,不利于大家發(fā)展??墒侵灰谐蓡T受到自認為不公正的待遇,集體潛意識就會上升到意識層面。這種集體潛意識的外在表現(xiàn)是弱勢群體的自卑感和疏離感,特別是不安全感。
現(xiàn)代哲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認為,人類的本性就是自然生物性和和社會文化性。我們每天的社會生活就是在在這兩個性質之間搖擺。自然生物性內化為自我意識就是弗洛伊德所謂的本我,社會文化性內化為自我意識就是弗洛伊德所謂的超我。自我就是本我和超我風箱里的老鼠。
主張把人首先看作自然動物、動物性第一的社會生物學家和主張把人看作人類的社會動物、社會性第一的文化心理學家,始終處于矛盾狀態(tài)。筆者工作30年,閱讀各類學科書籍,探索各種屬性關系,自覺弗洛伊德之偉大。確實,人性首先是自然生物性,而生物性壓抑在潛意識心理深層,是真實的、文化難以接受的,但經(jīng)常無意識流露、爆發(fā);人性其次是社會文化性,表現(xiàn)為意識層面的行為,是虛偽的、文化可以接受的,所有的心理疾病都來自與本我和超我的沖突[4]。
假如進入社會心理學、民族心理學、集群心理學、族群心理學、家族心理學領域,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多么偉大。集體潛意識確實來自動物向人類的進化,后來又隨著進化進行遷移,成為民族潛意識、集群潛意識、族群潛意識、家族潛意識。這種潛意識最初是為了物種的保護繁衍,后來被異化為一種族群保護潛意識。有時候這種潛意識不是為了保護先進的利益,反而是在保護一種倒退的落后的利益。
我們知道,動物為了生存必須有領地,比如狗通過撒尿來標志領地。領地只要占領,就不允許侵犯,只要有外來戶侵犯就會同仇敵愾。昨日看到新聞,長江里很多渾身潰爛的烏龜漂流到岸,經(jīng)專家鑒定,是因為外國烏龜通過海洋漂流長江,與長江里的烏龜發(fā)生群體廝殺而造成慘重傷亡。人類也是一樣,國家與國家之間為領空、領地、領海的戰(zhàn)爭就是動物性的表現(xiàn),中國道家思想難以普及就是這個道理。
筆者喜歡采用觀察、體驗、案例的形式做心理學研究,但始終難以得到主流心理學的認同,他們喜歡把我們稱為學者,而不是心理科學家。他們喜歡將這些理論文章稱為常識心理學[5]。而筆者堅持以為,方法可以多樣化,我們每天從網(wǎng)絡雜志可以看到許多報道案例,這些案例其實是很好的自然實驗過程和結果。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每天都有許多真實發(fā)生的事件,以心理學家的視角,總結分析這些案例,可以得到科學的結論??墒且驗橹髁餍睦韺W家的排斥和脫離主流心理學的焦慮以及脫離主流心理學圈的名利恐懼,使得脫離社會生活的心理學繼續(xù)主宰著心理學的方向。
[1]張海鐘等:中國區(qū)域跨文化心理學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12)
[2](奧)康羅·洛倫茲著,王守珍、吳月嬌譯,作家出版社,1987(5)
[3]愛德華.O.威爾遜,社會生物學,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5)
[4]張海鐘等:跨越青春的障礙—青少年心理咨詢與治療和理論和實踐,1996(8)
[5]孟維杰:常識性心理學與科學心理學關聯(lián)的批判性反思,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