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桐(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淺析
李雨桐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是我國著名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之一。1993年被評為20世紀華人藝術精品?!抖吃隆肥前⒈畹恼鎸崒懻眨涗浿?jīng)生活的點點滴滴。樂曲旋律婉轉(zhuǎn)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遠,技巧獨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得世界人民的喜愛。多年來,《二泉映月》不僅在民樂領域中被人們樂于演奏,而且還被改編成多種演奏形式。使人們對《二泉映月》的內(nèi)涵把握也有著不同的見解。
二泉映月;生活;文化內(nèi)涵;變奏;演奏
《二泉映月》是首中國家喻戶曉的二胡作品,被看作是作者一生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深刻的歷史感和個性突出的曲型性。在深沉的旋律中,飽含了這位雙目失明的作者對人生坎坷的無限感慨,“于凄涼中見悲憤,于優(yōu)美中見風骨”。
以此為例,探討一下這首曲子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和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靈感源泉。
作者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1950,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是無錫雷尊殿觀主華清和與某寡婦的私生子。九歲時被召回道觀,成了一個小道士。華清和不僅通曉道家音樂并且還精通各種樂器的演奏,尤其以琵琶技藝最為精湛。阿炳自幼便從他學藝。17歲時,阿炳就已參加道教的音樂吹奏。在他35歲那年,雙目相繼失明,成為流浪藝人,解放前夕窮困潦倒,飽嘗人間苦辛。
1950年夏,我國著名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還有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的他正處在貧病交加而多年未動樂器的時刻,當時只進行了一次實地錄音的機會,僅勉強錄制了《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其作品是我國音樂寶庫中一份珍貴遺產(chǎn),滲透著傳統(tǒng)音樂的精髓,表達了他對現(xiàn)實生活的深刻感受,情真意切,充滿藝術的生命力。
全曲分為六段,經(jīng)歷了五次變奏。是單一形象的變奏曲式,結構為:引子、A、A1、A2、A3、A4、A5。樂曲結構是自由變奏曲,由引子、主題及其五次變奏組成。
引子短小緊湊,節(jié)奏由緊到松,音調(diào)由高到低。主題由三個樂句組成。樂曲的開始一句具有統(tǒng)領全局的意思,向人們預示著一個不幸的悲劇將來到我們的眼前,這一句時下一行音階的旋律,在較低的音區(qū)進行。第二句沖破了前句的沉悶,以前句尾音的高八度音開始,在略高音區(qū)迂回進行,音樂逐漸激昂,第三句則在第二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在高音區(qū)進行,加上節(jié)奏的變化,切分音的運用等,使已逐漸激昂到情緒更為激動,如訴說內(nèi)心的憤恨與不平,這一樂句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變化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fā)。每逢演奏長于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這也表現(xiàn)了作者一生坎坷、凄切的生活,在以景托情的意境中,流露出對黑暗社會的憤恨不平,表達了作者對無情的現(xiàn)實生活的沉思和感慨,這是一曲命運之歌
(一)作品的技巧特點
(1)滑指的使用。阿炳的二胡曲有個獨特的演奏手法,就是剛健的直線滑音,他的滑音大多是呈直線型。就是果斷的上下滑動,中間停留時間少,不拐彎,要求兩手密切配合,同時動作,以奏出剛健的音頭。
(2)定把演奏。阿炳常用繩子將二胡掛在身上站立演奏,因此換把不太方便,這就形成了一整段音樂都在同一個把位中演奏,遇到這個把位以外的音時就用伸展手指奏出,而且在換把時音樂大多略有停頓。這種停頓,既是演奏手法的需要,也是音樂特點之所在。用定把演奏,也就是一指向上伸展所演奏出的音通常會略高,如果用換把將這些音奏準,反而覺得軟弱不順,有失阿炳音樂風骨。
(3)左右手的技巧。在《二泉映月》中用到了一種右手的運弓叫浪弓,就是在演奏長音時,用弓子瞬間的力度變化奏出其內(nèi)在的律動感。此曲節(jié)奏緩慢,長弓時有用到。左手的指法技巧也是很有難度,比如說透音和帶起。透音就是在演奏內(nèi)弦上把位“商”音時,食指迅速地一放即按,隱隱約約透出一個空弦音,別具風味,這是阿炳吸收江南絲竹奏法的結果。帶起,就是左手的撥弦,但此曲中的帶起并不是手指向里面撥琴弦,而是用三指尖肉多處接觸琴弦,向外一彈,發(fā)出很輕盈的撥弦聲。
(二)作品的情感演奏
在曲子開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聲深沉痛苦的嘆息。他在講述著他辛酸悲苦而又充滿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樂曲的第四段到達了全曲的高潮,我們仿佛可以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fā)出來的憤怒至極的呼喊聲,那是阿炳的靈魂在疾聲呼喊,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揚的樂曲在飽含不平之鳴的音調(diào)中進入了結束句,而結束句又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仿佛阿炳還在向我們訴說著更多的情感。
《二泉映月》不是一首一般的寫景曲,而是一首表現(xiàn)處在舊社會底層的民間藝人生活的沉重呻吟、感慨和倔強不屈性格的樂曲,具有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時至今日,這首樂曲仍以那真摯的樂聲感動著千百萬人。無論在創(chuàng)作還是演奏上,它所具有的藝術水準和價值,都證明它是我國名族器樂作品的不朽佳作。作品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了出于階級、民族壓迫之下的勞動人民的疾苦和反抗精神。同時也揭示了這樣一個哲理“人生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未來是美好的”??梢哉f《二泉映月》是舊社會千百萬勞苦人民生活的濃縮和他們內(nèi)心的吶喊。
[1]馮軍.阿炳和《二泉映月》新論[J].成都:文史雜志,2015,05.
[2]袁靜芳.民族器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3]趙寒陽.二胡技法與名曲演奏提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項祖英.對《二泉映月》的理解和演奏處理[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李雨桐(1983-),女,四川人,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講師,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與表演。